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昂貴的綠色小情趣:景觀都市主義如何「搞軌」?

文:Michael Friedrich
翻譯:T.H. Cheng

你家附近可能也正在蓋一個「高線公園」(The High Line)。這個自2009年來開幕的紐約高架鐵道,吸引了20億資金挹注,導致周邊房地產大幅上揚的成功案例,意味著每一吋都市廢棄土地,都必須精打細算轉為充滿高級設計感的旅遊景點。許多相似的案例,如芝加哥606公園步道、亞特蘭大BeltLine,都意圖複製紐約的成功經驗,邁阿密、奧斯汀、聖路易等城市也都在計畫屬於自己的高檔後工業景觀。首都華盛頓特區則希望在一座廢棄鐵橋上蓋個公園,以活化附近社區。

高線公園及其模仿者,可說是「景觀都市主義(Landscape Urbanism)」— 一波以綠色開放空間對抗老舊基礎設施的設計思潮—的代表。當上世紀建造的老舊鐵道、港口、橋梁逐漸腐朽,埋沒在荒煙漫草之際,一群設計師盼望它們能以更誘人的樣貌重現。負責規劃High Line的景觀建築師James Corner說它與其是一個公園,不如更像是一間藝廊,活生生地上演一齣名為「曼哈頓」的展覽。

確實,這些地方簡直就像美術館一般,呈現著雄渾、古樸,而如今已被馴化的懷舊都市荒野。二十年前還破敗不堪,如今已吸引數以百萬計的遊客探頭探腦。「我們讓瘋狂的點子成真」,High Line友好聯盟的共同創辦人Robert Hammond說,「我們證明這一切都值得了」。

圖片來源:T.H. Cheng

問題是為了誰呢?對主辦單位來說,立意良善的「景觀都市主義」信徒確實將這些公共空間妝點得有聲有色。儘管資金大部分來自私人地產商及投資者,這些地方卻很難說是一項皆大歡喜的公有財產。它們往往興起於中低收入、有色人種聚集的貧窮社區,而且壓縮了當地居民的日常空間。如果它們為新社區騰出空地、注入活力,或許我們可以將上述負面影響,歸咎於都市發展下無可避免的副作用。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些資產階級正在將整個社區轉變為一布爾喬亞式的遊樂園,只為了迎合人們對於「都會生活」的膚淺想像。它們獨特而新穎,然而卻與Jane Jacobs倡導「自然、日常而流動的」公共空間相去甚遠。它們算不上公共,甚至算不上公園。

這些項目背後通常有一套類似的劇本。讚揚過往的勞工,也保障了未來的貴族。芝加哥活化了一條長約4.3公里,名為606公園步道的高架鐵路,以景觀通廊連結了四個轉型中的社區,提供了遊客散步、慢跑、騎自行車等功能。一座造型奇巧的混凝土螺旋階梯,供遊客遠眺、遙想芝加哥不復存在的工業風華。亞特蘭大的BeltLine,建立在全長22英哩鐵路其中一段,遊客在James Corner設計,看起來像是大型戲水池的湖畔臺階附近閒晃著。

圖片來源:芝加哥606臉書專頁

拉丁美洲人如何拯救美國城市?

上述兩案例的周圍,都充斥著熱騰騰剛建好的住宅、高價位攤販和精品公寓。景觀與房地產投資互為因果,加劇了地價飆漲的現象。在芝加哥606西側,房價自2015年開工以來漲了百分之四十八。BeltLine 沿線,房價中位數在2011~2015年間最高漲到百分之六十八,比城裡任何地方都多。每年春季都能見到百分之五十的「BeltLine溢價」。

然而,這些綠綠的、美美的設計也助長了社會不平等。芝加哥606和BeltLine橫空切過非裔、拉丁美洲社區,當地居民被迫面對他們一手打造的社區租金、房屋稅高漲的生存難題。芝加哥一項研究顯示606西側的低收入戶面臨極大被迫遷移的壓力。在亞特蘭大,住房組織對BeltLine社區不平等現象表達了嚴重關切。

圖片來源:Atlanta Beltline官網

這些壞處也許不是故意的。有些項目管理者也試圖保護居民的生活空間免受這些綠意的威脅。例如亞特蘭大BeltLine合夥人,計劃建造負擔得起的房屋,合理的房屋稅基金等。但允諾的5600戶只有約一半實現。總的來說,這些解決方案都只是事後諸葛,一種為底層民眾所提供的技術性、官僚化的補救措施。而城市忙著建造雅痞式點綴,以吸引更多地產商入駐之際,早已忘了他們的存在。

假如,這些綠色空間真實展現了社區導向的活力氛圍,那過錯尚可被原諒。相反的,它呈現出來的卻是一種迪士尼式、虛擬的光鮮亮麗。整體環境高度算計,處處充滿防備。你在參觀同時還可預約瑜珈課程、舞蹈俱樂部、藝術展演。一群郊區居民推著花俏的嬰兒車,從休旅車前呼後擁出來,熱戀中的男女在保全,攝影機的監視下走向新開張的酒吧,咖啡廳。這裡甚少供人逗留駐足,遑論本地居民交往聚會。狹窄又擁擠,這些設計顯然只要你匆匆瞥一眼然後閃人。如同606的公園守則上寫的:「隊伍靠右,通行靠左,顧好孩童,繫緊狗鍊」–看來像是在美術館排隊觀賞作品,有點像卻又不太像。

這些設計持續在蔓延中。很快地,景觀都市主義觸手伸向華盛頓十一街的鐵橋公園(Bridge Park)。時髦、概念高大上的建築師Rem Koolhaas被欽點,將一條長約2.3公里的舊鐵橋,打造為一個集「休閒娛樂、藝術、環境教育」為一體的「世界級」公共空間。這個項目連結了華盛頓特區最貧困與最富有的兩個社區,由銳角造型的玻璃鋼構、草坪、混凝土所組成,閃閃發亮的新海軍船塢,精品公寓、健身房與高檔餐飲散佈其中。房地產投機、炒房的泡沫化已經在本地發生,房東興致勃勃盤算打著公園廣告漲租金。這一切又怎麼可能會出錯呢?

圖片來源:OMA

是的,要讓一個社區變的高檔,未必要趕走窮人

很難看出有什麼優勢,是這些極度昂貴設計所能提供,而一般更「民主」—至少不那麼怪誕的投資—作不到的。然而,後資本主義(late-capitalist)城市規劃運作的邏輯正是如此。不僅從每一吋都市土地搾取利益,外表還要看起來光鮮亮麗。在這種思維之下,「景觀都市主義」成了業主眼中可靠的一塊金字招牌,為公共空間私有化的現象鍍上一層吸引人的綠色糖衣,同時更助長了不平等。

這一切是怎麼造成的? 問題之一在於設計風格。有些人認為只要綠意就夠了,社區應建造簡單的綠地,而非各種加速仕紳化的雜七雜八設施。另一些新傳統主意設計師,將景觀都市主義貶低為玩弄風格大過實質機能。同時,近年來口袋滿滿的「高線公園聯盟成員」,卻也爭先恐後、因果不分,試圖用綠意解決社區不平等的問題。High Line友好聯盟創辦人Robert Hammond 甚至指出華盛頓的例子是個「顧全大局」的典範。

鐵橋公園顯然是某種典範,藉由綠到極致的設計來表明立場。儘管開了上百場社區協調會,然而最終,不管有沒有取得當地非裔居民同意,這些項目仍將實施。而數百萬的慈善捐款作為住房補貼恐怕也無法滿足居民需求。在設計模擬圖中,有一張奇異的表現了黑人社會改革領袖Frederick Douglass在水瀑的投影。可以想見,開發商想藉由閃亮的圖面來渲染歷史賣點,卻很諷刺的偷走了非裔居民的未來。這種銷售手法幾乎到了藝術的境地。

然而,城市卻也不曾抿心自問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何不建造「真正平民化」的公共空間?那意味著不仰賴私人投資、適可而止的綠意。讓我們看看德國柏林,它的一座舊機場Tempelhof,還有舊鐵道改建而成的Gleisdreieck Park,都證實了廢棄基礎設施可以很精準的回應上述需求。兩者皆創造了生氣盎然、低調平凡的社區活動如野餐、烤肉、市民農園等。儘管仕紳化的威脅也不是完全沒有,然而居民成功阻擋了舊機場「獨自」轉型的聲浪,何況柏林這座城市對整體房租控管之嚴格。

圖片來源:Archdaily

在美國,真正意義上為居民存在的公共空間十分稀少,因為這意味著利益團體的損失。因此到頭來,只為社區服務的設計思潮幾乎不存在。然而要實現真正的民主城市,我們要能夠想像並確保更全面、更即興的公共空間,而非為了遊客、充滿創意的中產階級設計的綠色龐然大物。至少目前看來,前者越來越稀少了。

本文原刊登於華盛頓郵報,經作者同意轉載。原文網址: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utlook/2019/11/19/how-landscape-urbanism-is-making-gentrification-look-like-fun/

相關報導

  1. 芝加哥606公園
    https://www.the606.org/about/history/
  2. BeltLine沒能顧好當地居民,設計者主動求去
    https://landscapearchitecturemagazine.org/2016/10/10/when-to-walk-away/#more-9939
  3. 雷姆庫哈斯的華盛頓鐵橋公園
    https://oma.eu/projects/11th-street-bridge-park
  4. 德國柏林的Gleisdreieck Park
    https://www.archdaily.com/592245/gleisdreieck-park-atelier-loidl?ad_medium=galler
    y

Michael Friedrich
作家,現居紐約布魯克林。長期關注文化與社會議題。文章散見於華頓郵報、美國「國家」雜誌、巴黎書評等各大媒體。
https://michaelaaronfriedrich.com/

當過除草工人,寫過學術論文,做過地景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