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兒童參與式設計,還給兒童遊戲的權利–華山大草原遊戲場設計過程解密

文:耿美惠、境觀設計有限公司

本文由作者改寫自刊登於台灣建築報導雜誌 2020年3月號之文章


實驗性計畫的起源

過去臺灣過度重視遊戲場的安全性,導致缺乏挑戰性,無法滿足兒童成長所需。2015年起,一群媽媽們群起發聲[1],呼籲政府重視兒童遊戲權,提出「拒絕過度安全、無挑戰性的罐頭遊具」。臺北市公園處回應媽媽們的訴求,在執行了2年的遊戲場改造後,獲得非常多迴響,關心兒童遊戲權的倡議團體期盼能真正以兒童為主體進行規劃設計,而不是以大人的角度來設計遊戲場。於是積極與公園處合作,探討兒童真正的遊戲需求。

[1] 2015年一群媽媽開始為了爭取兒童的遊戲權,積極尋求各地方政府支持改造遊戲場,並成立「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簡稱特公盟),為推動兒童友善城市努力,引發一連串全台的遊戲場改造運動。身心障礙兒童的遊戲權利也逐漸受到關注,促使「台灣身心障礙兒童權利促進會」(簡稱身障童盟)的成立。

邀請「兒童」一起參與設計的實驗計畫

2017年,境觀設計與眼底城事合作承接了公園處這個實驗計畫,展開一場有意思的實驗。為了遊戲場的改造有更貼近兒童的設計模式,選擇在台北市中央藝文公園的大草原上,嘗試在設計之初邀請兒童參與設計,藉由舉辦工作坊,讓我們的設計師在設計之前,就拋下設計師的本位主義,透過觀察來理解兒童、同理兒童的各種身體能力與需求。

以兒童為主體的設計思維,最重要的是要讓設計師知道孩子要的是甚麼,日本兒童參與專家山崎亮老師曾說,找到合適、願意傾聽、洞察孩子需求的設計師非常重要的,最好就是讓設計師本身擔任「孩子王[2]於是,在工作坊進行之前,培訓一群熱血的志工,成為「孩子王」,陪伴與引導兒童遊戲,同時擔任起觀察員的角色。他們記錄著非常多兒童遊戲與創作過程中的細節,工作坊結束之後不斷回饋與討論,這開啟了國內遊戲場以兒童為主體來做設計的前例。

[2] 兒童受限於過往遊戲框架而缺乏想像力與創造力,於是參考日本社區設計專家山崎亮的建議,安排「孩子王」的角色,引導兒童參與設計。

工作坊一開始的設計,是讓孩子們玩起來,藉由孩子們自由搭建的過程中,以及不同身體條件的兒童之間的遊戲,發現了平常忽略的設計可能,觀察到小朋友對於遊戲的想像與渴望。我們在進行了六場工作坊之後,才開始做設計。第七場工作坊邀請孩子們來創作,告訴他們,作品即將放在遊戲場裡面,於是,孩子們非常專注且認真地創作著自己的作品。更進一步的是,我們在施工的過程中,安排孩子進到工地,戴上安全帽,成為小小工程師,將自己的作品貼上去。我們發現,看著孩子們用心認真的神情,感染了一旁參與的施工人員,溫柔地協助著,小朋友離開之後,更是仔細進行著善後收尾的工作。

透過6場參與式工作坊及1場專家學者收斂工作坊的過程,「孩子王」的穿針引線與特教專長老師多面向合作、引導探索創作。讓設計師一步步將一般及特殊兒童的遊戲需求轉譯至設計中,得以跳脫制式遊具思維,從遊戲地景(PLAYSCAPE)出發,營造一處滿足不同兒童身心發展的遊戲環境。

兒童參與工作坊
圖片來源:境觀設計
孩子王團隊由設計師、特公盟家長、相關科系學生等組成,工作坊結束後進行設計討論
照片來源:一心


在地文史融入於遊戲想像

從傾聽、理解、轉譯孩子們的想像,考量在地的文史與環境,發掘華山早期酒廠、華山貨運站的記憶,我們選擇煙囪造型來營造遊戲雙塔與溜滑梯,與華山大煙囪相呼應,將公園特有文史脈絡、寬闊的大草坪等結合融入整體遊玩體驗及設計,讓孩童能擁有豐富的情境想像,進而開啟在地文史的感知。

從工作坊觀察到轉譯設計,設計者親自參與工作坊的過程,有非常多正面的效果,親自觀察、討論收斂設計的過程,除了更全面地省思遊戲場設計的各種角度與觀點外,更進一步的是對於使用者的同理。

例如第二場工作坊看到學齡後兒童選擇在大草原一旁,利用繩索、紙捲依著樹木搭建著往上爬,並且訂下規則希望從第一棵樹擺盪到第二棵樹,同時為了增加遊戲的難度,要求鑽洞之後須閉著眼摸紅繩往前進(滑盪、鑽洞、蹲低、爬行),看到學齡後兒童對於多重玩法的遊戲體驗感興趣,增加了他們彼此社交闖關的互動機會,工作坊時間結束後大家還意猶未盡,想繼續玩。當觀察到這樣的集體搭建、創作過程,探究學齡後兒童隱藏在背後可能的思維與需求,進而想為他們設計符合需求的遊戲空間。

學齡後兒童的遊戲行為觀察轉譯思考歸納表

行為思考衍生可能的設計轉譯呈現方式
認識在地文史文史故事元素(華山貨運站、華山酒廠)將華山酒廠煙囪轉化於遊戲設施(煙囪遊戲塔),將華山貨運站火車、鐵軌意象融入遊戲情境。
攀爬利用網繩、攀爬架、攀爬道等,連接不同高低差,除利用高度增加刺激感外,越大的高低差也越能激起孩子們的挑戰心。煙囪遊戲塔中的鑽籠爬架、蟲型鑽網、踏石攀爬道
滑/盪從A點滑到B點的設計、擺盪。滑索、鞦韆
利用地形產生的高低差設計,如鑽爬的遊具或象徵火車過山洞的意涵。煙囪遊戲塔中的鑽籠爬架、蟲型鑽網、隧道遊戲牆及鐵軌步道(火車過山洞)
留設與自然交會之緩衝區,可提供孩子們接觸多項自然素材。木屑、細礫石、沙
蹲、走、跳、平衡一系列移動方式,或許是留設草皮、有地形的草坡,可以是一片留白的空間,自由不設限的玩 (如鬼抓人、跑、跳…等)保留華山大草原,新增草坡
不同高度差之溜滑梯,不同年齡層皆有機會玩大坡面溜滑梯、管狀溜滑梯(3.5M高、4.7M高)


參與式設計後的最終設計方案
照片來源:境觀設計
尚未舉辦參與式設計前的設計方案,與上圖相比,參與前後改變幅度大
照片來源:境觀設計

水沙世界的發想:源自於第四、五場共融工作坊觀察

水沙世界的構想源自於第四、五場共融工作坊觀察,設計者看到一般兒童與特殊兒童的互動與空間尺度的需求,融入不同能力的孩子一起遊戲、一起創作的可能。因此,為了回應工作坊過程的觀察,將沙桌延伸放大為沙坑。

另一方面考量沙與水一起玩,可以透過塑形創作,訓練兒童手部的小肌肉,增添趣味性。於是整合「放大的沙桌、有水冒出的小圓丘、高低起伏的路徑」,組合出「水沙世界」的設計構想。將水、小圓丘及軌道,利用高低起伏木棧板路徑圍繞著大沙桌,讓輪椅使用者也能一起堆沙、玩水、創作。

我們在沙坑中,看到不認識的孩子們一起討論怎麼擋住水、怎麼蓋城堡、怎麼蓋水壩、想像自己是設計師。這就是遊戲的可貴之處,孩子們開始建立溝通能力、創造力。讓遊戲想像多樣化,也能讓孩子協作溝通、促進社交互動與想像空間。

照片來源:王治德
水沙世界融入不同能力的孩子一起遊戲、一起創作,對於兒童的創造力、觸覺系統、社交。
照片來源:境觀設計

共融式兒童遊戲場的想像

共融式兒童遊戲場,目的是讓不同需求的兒童都可以玩。可能是一起玩,也可能是單獨玩,每個孩子的特質不同,所需的空間環境也不同。

例如學齡前兒童的身體尺度、身障兒童的遊戲需求。自閉症或高敏感小孩,不喜歡太大聲或喧囂的環境,喜歡觀察一段時間才願意進入一個場域,而遊戲場如果提供一些讓他們感到自在的氛圍,他們就能在裡頭玩。過動的小朋友需要大肢體的遊戲環境,如果我們提供的遊戲環境是能支撐他的各種需求,他們就能盡情釋放。而大部份遊戲場往往看不到大齡兒童的身影,若能滿足大齡兒童的遊戲需求,將有助於他們的情緒與社交關係、甚至提升學習效果,擴大遊戲場的效益。

我們希望,共融式兒童遊戲場,可以是多元包容的,包括期待一般及身心障礙兒童「分別」或「一起」在遊戲場得到滿足外,相關的照顧者所需的支持性設計亦非常重要。我們生活周遭存在著非常多不同需求、能力的孩子,要怎麼適齡適性的遊戲場,是遊戲場設計非常大的挑戰。在華山大草原遊戲場上,我發現很多不同的共融景象,包含了不認識的孩子們一起玩、單獨玩,也看到大人跟著孩子一起去探索,還發現大孩子與小小孩一起遊戲互動。更難得的是,看到了一位高敏兒,意外地發現在我們設計的遊戲空間自在地遊戲著。我們觀察到空間的尺度與材質、植栽環境等讓他感到安心。

舒適的遊戲環境,激發出友善遊戲行為
照片來源:境觀設計

以「遊戲地景」觀點,實踐具景觀美學的遊戲環境

就設計層面,與過去最大的差異在於過去20年來,非常重視兒童遊戲場的安全性,為了符合 CNS 規範,設計模式是設計師與業主、社區代表(里長)溝通說了算,往往是從維管難易的角度、安全與否的觀點切入,較少從兒童的身心發展與需求著眼。在經過公民團體的倡議之後,讓現在的遊戲場設計,多了很多可能性,也朝向客製化的方向邁進。

遊戲環境的設計應跳脫制式遊具排列,藉由保留原有喬木植栽、新植喬木,利用地形變化,營造山坡綠樹景觀。除了讓孩子有符合各種身心發展的設計之外,給孩子的是一種遊戲的體驗,把自然、在地特質整合進來,讓孩子們親手觸摸樹梢盛開的花朵、撿拾自然等,感受著都市中難得接觸的環境。

現場的大片草皮、綠草坡,是遊戲場特別留白的地方,可以自由玩耍,讓遊戲更多元,這是設計師一步步和孩子們一起描繪出的遊戲場模樣。遊戲場除了讓孩子有符合各種身心發展的設計之外,給孩子的是一種對於環境的感知,包括各種五感體驗、身心感知。我們帶著孩子發掘自然與在地特質,讓孩子自然而然在裡面遊戲,使用自然鬆散材質(沙、石、木屑…),讓孩子們親手觸摸、把玩,想像著、感受著、歡笑著,體驗著都市中難得接觸的環境,將兒童所需的遊戲價值,融合地方歷史文化的美學風格,培養出友善遊戲氛圍的地景,將會是孩子成長的養分。

保留大片草皮、綠草坡,是遊戲場特別留白的地方,可以自由玩耍,讓遊戲更多元
照片來源: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華山遊戲場鳥瞰
照片來源: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細礫石能刺激兒童的觸覺、想像力,促進親子關係
照片來源:境觀設計
具變化性與自然性的「踏石攀爬道」,訓練孩子的專心度與肢體能力
照片來源:境觀設計

華山大草原兒童遊戲場工作人員
・業主: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事務所:境觀設計有限公司
・主持人:耿美惠
・參與者:周玟谷、甘佳靈、林思妤、楊茜茹、藍天云、黃文雅、楊昌憲
・工作坊執行:眼底城事(陳懿欣、賴彥如)、為為設計(龔紋莎、陳昱利)
・工作坊志工(孩子王,依姓氏筆畫排序):
 王巧昕、甘佳靈、林亞玫、林思妤、梁瀚云、耿美惠、陳亞婷、陳思媛、
 陳珈醇、陳俐君、張巧君、張皓鈞、楊舒涵、鄒萬承、蔡青樺、劉長青、
 謝沅佑、謝珮宸、顧昊宸
・監 造:境觀設計有限公司


avatar

耿 美惠

耿美惠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認證景觀師。關心使用者與環境的關係,希望能設計出符合使用者所需又能兼顧景觀整體環境的作品。特別是在兒童參與設計工作坊中打開了設計視角,增加設計的各種可能。

耿美惠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認證景觀師。關心使用者與環境的關係,希望能設計出符合使用者所需又能兼顧景觀整體環境的作品。特別是在兒童參與設計工作坊中打開了設計視角,增加設計的各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