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人們與地方之間的關係,將不再只是居住關係,而是能在此好好生活。

文、圖:林承毅

#新二地居
#關係人口

2013年,日本總務大臣增田寬己有感於「高齡化」、「少子化」與「地方過疏」三項看似不可逆的狀態交錯夾擊日本,因而提出「日本消滅論」,眼看未來城鄉人口結構嚴重失衡,該如何有效突圍成為當務之急,如何逆轉每年十五萬首都人口凈移入必然是箇中關鍵,日本便是在這樣的目標底下,展開一系列的活化策略及戰術。

「關係人口」的概念推廣,就是一項以城鄉人口位移為主要目的的核心策略:如何讓一群居住在城市,卻對某些特定地點有依戀感的人們,能不再僅止於嚮往,而採取進一步行動移居地方?當他們認知到自己身處「旅人以上,居住未滿」的區間,有沒有可能透過增加接觸及互動理解,讓他們產生新的想法,最終成為地方未來發展的即戰力?

要吸引人口移居鄉村,並非只靠增加就業機會這麼簡單,如果只是純粹因求職而來,會不會很快隨著工作結束就又離開?當地方的價值沒有被看見,人與地方不存在依戀,光期待產業,將難以真正活化地方。

日本現今的移住風潮,絕非純粹是現階段所看到的補助金、地域振興協力隊或關係人口這類政策工具所造就,隱而未顯的部分包含過往二十年對於社區營造、重共識輕發展的路徑反思,更重要的是十多年來隨著電視節目「來去鄉下住一晚」所掀起的故鄉熱,打破鄉下就是又老又窮的刻板印象,並將其塑造為具有獨特生活風格及魅力之療癒聖地。此外,2011年的311東日本大地震,也是一個關鍵轉折。

前所未有的災害降臨,讓許多居住在繁華都會的日本人,第一次感受到災害的無情及無常的接近,人命及城市間的脆弱,造就人們對生命意義的反思:真的要繼續過著這樣的生活嗎?我期待能吃到新鮮無核污染的食物,我想要我的家庭在更為安全的環境,人生不應該是線性,而是能有更為多元的選擇。因此,當地方創生相關政策一推出,數年累積心中的念頭一股腦隨之被開啟,遍地開花的行動展開,造就現今西日本,包含四國、九州,甚至離島沖繩所掀起的一波島內移居潮。

回過頭來看,台灣是否也會循著日本的軌跡與路徑前進?從我的長期觀察來看,對比日本,台灣似乎少了一個契機,讓人對於城鄉之間的可能性,無論是生活、工作有更進一步的體悟,但反過來說,台灣的尺度以及交通便利性,似乎也開啟了另一個有別於日本的模式與機會。

回顧台灣過去的人口移動及發展,從早期的中南部往北部集中,到近期桃園台中成為人口成長的雙核心,可知台灣的人口問題不同於日本的首都移動,而是呈現高度集中包括大台北在內的六都,面對地方創生的一連串課題,台灣有可能與日本一樣推動「移居」模式嗎?

我想「二地居住」將是更適合台灣國土面積與移動範圍的做法,當城鄉之間數小時可及,綿密的交通路網,發展中的軌道建設,以及高速鐵路的串連六都,讓一日台灣生活圈早就已經是許多商務人士的日常,也因此,或許有人會說,二地居不是早就有人在實行了嗎?

然而,以求職為主要考量的二地居,多半是遷就於工作發展或公司責任,並不是出於依戀該地或其他自願性理由之下的選擇,因此旅居關係多伴隨著任務結束劃上句點。這裡想提出的「新二地居」模式,某種程度上有別於前者。

隨著這幾年人們生活型態及工作模式改變,慢慢有一批嚮往在地生活的非退休族群,因追求有別於主流的價值觀、工作及生活的平衡感,因此選擇過著一日往返城鄉之間,或是不定期進行短期移居的生活,在這樣的過程中對特定地方的人、事、物產生依戀感,而成為先前所提到的地方「關係人口」。

這群人可說無比多元,從大家可想見的自由撰稿人、風格設計師、文字工作者等只要有網路即可開工的自由工作者,也有許多企業人士如風格產業的董事長、科技業小主管。

隨著交通便利、網路發達,及地方支持系統隨著更多返鄉青年的投入而發展更為健全,咖啡店、青旅宿如雨後春筍的出現,讓人們更容易在地方找到落腳處,思考如何與地方建立更為長久、頻繁的關係。在還未能真正走向移住之前,如果每個人都能在地方有第二個家,從而建構在地的認同感,享受有別於城市之外的另一種生活模式,起而過著四天都市,三天地方的生活節奏,這時人們與地方之間的關係,將不再只是居住關係,而是能在此好好生活,唯有貼近地方的脈動,你才有可能與他一起做些什麼。

讓流動性所帶來的便捷與安全感,帶來想到這裡生活、並想要捲起袖子一起努力的關係人口,地方將會是新世代可以施展手腳的新天地,反過來也為地方解決了人手不足、缺乏具創造力人才的燃眉之急,從此不再有本地與外地之別,而只有地方認同,成為彼此之間的默契,透過流動打破了地方的壁壘,開放擾動沈睡已久地域所引進的活水,將是地方得以永續存在的希望。

在過去幾年,身邊已經有許多朋友開始實踐這樣的新可能,包括知名的生活產業創業家,在台東都蘭建立起他的新天地,展開台北台東二地居的美好生活;居住在台北的國際高階廣告人,期盼能協助地方開創餐飲新模式,因此開始過著台北、新竹、台南三地居住工作生活的模式;還有知名的商業攝影師,屏東不只是每回工作累了,能回去躺一下的家,而是能運用他的專業來擦亮故鄉魅力;還有一位城市長大的企業家,在緣份驅使下,透過流動來為地方注入能量,也預約了未來在地支援系統完備時,展開二地居的新可能。

屬於台灣的「新二地居」模式即將展開,這不僅是地方人口過疏的解方,也是新一代生活型態及價值觀的新選擇,對於面積不大、人口稠密、人與人距離相對緊密的台灣而言,也許「移居」依舊是地方創生的終極目標,但能否讓二地居的模式先行,讓「流動性」弭平城鄉距離,當人們能為兩地創造價值,當地方重新被看見、被需要並找回自信,這才是創生年代,我們所期待的地方新未來。

林承毅
林 事務所執行長&服務設計師,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講師,經常擔任活化相關計畫審查委員,自詡為地域活化傳道士,信仰創生未來學。2015年起開始散佈地方振興的福音,2020年與一群地域實踐者組成「台灣地域振興聯盟」,期盼能提出源自台灣土地的創生論述。


avatar

地味手帖

《地味手帖》是台灣第一本關注新生活型態的MOOK,面向包含移住、創生、職業、居住、街區文化等種種不同生活價值觀,每期探討一個特輯主題,試圖將隱性的現象化為明確的趨勢。內容中,更邀集多個深具地方文化和現況的作者專欄,打造成一本「生活有著開闊可能」的風格指南誌。

《地味手帖》是台灣第一本關注新生活型態的MOOK,面向包含移住、創生、職業、居住、街區文化等種種不同生活價值觀,每期探討一個特輯主題,試圖將隱性的現象化為明確的趨勢。內容中,更邀集多個深具地方文化和現況的作者專欄,打造成一本「生活有著開闊可能」的風格指南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