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的歷史涵構和都市設計策略

主講:曾憲嫻(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工學博士、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
撰稿:蘇孟宗

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主辦的「城市世紀ABC:台灣都市設計意義與核心技術」講座於去年 12月27日進行到最後一場,由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系的曾憲嫻老師來介紹《台南的歷史涵構和都市設計策略》。

曾憲嫻老師帶來台南歷史城區都市設計策略精采演講(圖片來源:基隆市政府)


台南的歷史涵構

台南府城的都市再生從歷史街區談起 – 何謂歷史街區? 城市歷史街區是指「具有歷史、文化意義之街道或結合歷史、文化,並有保存再生價值之建築群所形成之環境」。 這些歷史街區所營造出特有的場所感,是構成城市魅力的重要部分,蘊含著豐富城市發展的經驗和記憶,與城市發展的形象和功能連結成整體而密不可分。歷史街區並不強調任單一建築物的特色,而是環境的整體感和區域性。如同都市學者提耶斯德(Steven Tiesdell)於1996年指出:「歷史街區獨特的品質著實地構成了其內在的美學價值。一個歷史街區的美感應當是由許多建築的組合並產生的,而不是其中任何一棟特殊建築單獨作用的結果。正是因為過去的建築與現代建築並置一處才顯現出它們的價值,而這也是歷史街區的建築多樣性價值。 」

台南市的歷史涵構歷經荷據時期的普羅民遮城、明鄭時期的十字大街(約為今天的民權路與忠義路)。1683年之後清領時期承襲明鄭時期的十字大街持續發展,興建城牆及城門,確立都市邊界與道路層級。1895至1945年間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計畫重組了都市紋理,都市中出現圓環,以放射狀與格子狀交錯組成了街道系統。這些不同時期的街道同時並存,形成不同層次的街道紋理。比較不為人知的區域如城牆的遺址(台南女中、台南一中的附近地帶),竹溪、德慶溪、福安坑溪及枋溪的水文紋理也十分細緻,隱藏在巷弄之中。

台南市的水文與歷史街道指認。南側竹溪,東側街道多為尺度較長的牛車路,用以聯繫軍事機關或運送軍需用品。西南側保安路周邊有部分計畫道路尚未開闢,保留部分清代紋理。(圖片來源:曾憲嫻老師簡報)

台南市歷史街區的指認,可以回溯到2014年6月20日之「臺南市歷史振興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之決議,其中除了可感知與可辨識的有形元素之外,也包含了無形的意義呈現。事實上,歷史街區的考量原則與都市空間與景觀的關係密切。為使歷史街區為完整而連續的發展及規劃,範圍指認盡量以連續性為原則,在邊界的設定上順沿自然地形或明顯的地理特徵(如水系、運河)、計畫道路、都市計畫公共設施用地。同時盡可能將歷史紋理(如城牆、歷史街道)以及文化資產周邊的敏感區域包容在邊界範圍內。若街廓內有特色歷史老屋,則盡量加以保留。

府城歷史街區計畫

台南自從2003年實施的《臺南市歷史街區振興自治條例》不同於《文化資產保存法》嚴格的保存方式,賦予較多活化再利用的彈性空間,進而持續檢討落實與都市設計的建議。其中界定的「府城歷史街區」面積超過700公頃,足足是東京車站附近都市再生範圍的七倍。主要概念是保留歷史資產,文化上、軟體上、整體氛圍形塑上的價值。府城歷史街區計畫的第一階段,即以文化為角度的綱要計畫(master plan)於2013至2016年間調查劃定,集中在文化資產與歷史老屋(常民的、沒有文化資產定位但是有價值的老房子)等歷史資源集中且密集的敏感地區。。2016年之後的第二階段的重點則放在鐵路地下化後紋理縫合的問題、日治時期市區改正疊置到清朝紋理、同時將範圍擴大,比如比較難以覺察的「東外城」區域(東門城以東)和學校周邊巷弄內隱藏的戰後特色建築等,這其中的還包含賀陳詞設計的大同教巴哈伊中心和王大閎設計的基督教大專服務中心。歷史街區的重要的考量是尊重都市的紋理的動態發展。

府城歷史街區計畫是以文化為角度的綱要計畫(master plan),第一階段為2013至2016年,集中在歷史資源集中且密集的敏感地區如:文化資產、五條港、歷史老屋。(圖片來源:曾憲嫻老師簡報)

歷史街區擬定的過程包括特色老屋、特色建築群、以及歷史資源的調查與指認。調查的內容包括建築立面細節 :包含氣窗、牆、出簷、陽台、欄杆、門窗、遮陽板等不同部位的做法,像偵探家一樣探察地區內的老屋與元素,例如樹林街一段特色花窗等較少被發掘。這些特色老屋會透過獎勵補助鼓勵多元的使用。歷史老屋的部分,我們發現閒置率由104年的兩成,降低至108年底約16%,其中包括清代(含以前)2%、日治22%、戰後76%;使用部分有60%作為住宅、18%作為商業使用。

特色建築群的調查則是著重於建築的群聚效應,包括保安路新町周圍(為蔣渭水聚會地點)、大學路十八巷和二十巷的咖啡店與餐廳、樹林街一段和濟生街(多為三棟以上)、五妃廟周邊的宗教相關使用、宗教本土化的現象。歷史資源的指認部分,尚包括湯德章故居等歷史名人相關建築物(掛牌總數22處)、開放空間63處(文化資產周邊25處學校周邊)、老樹保存(比如五妃廟附近的整理由鳳凰樹的保存開始)。

樹林街一段183巷的特色建築群(圖片來源:曾憲嫻老師簡報)

景觀分析的部分,我們依照顏色的系列來調查,比如東門路屬於灰色褐色磚紅系、大德街的褐色、磚紅色和米色。以及重要歷史紋理調查分析,包括水文部分的德慶溪和竹溪、城牆紋理中的內城、東外城、西外城。舊往的新町歷史則反映在產業特色上,府前路以北的電子遊樂業,府前路以南的美甲、美髮、美容院,婦人病院(保安市場)周邊特色老屋集中。保安路附近的特色小吃店鋪,包含了街廓內部巷弄的日治與戰後特色建築。其他如南門公園周邊街區的煉瓦株式會社貸家在1975年後改為公寓住宅、公英一街的美國宿舍有煙囪、東區宿舍靶場痕跡(如今很多高樓)等等。

特色老屋調查中的建築立面細節,重點包括山牆、女兒山牆、女兒牆、出簷、陽台欄杆 、門窗、遮陽板、線腳、柱頭、洗石子(切割線條)等部位。(圖片來源:曾憲嫻老師簡報)


歷史街區的振興

歷史街區振興的發展構想與策略,牽涉到跨越局室單位之間的相互協調。主要的推動工作由文化局進行,會同交通部門的動線考量、都發部門的開發等,都分別進行溝通。藉由每次通盤檢討(中西區、北區、東區與南區)納入檢討。而歷史核心區的容積與都市發展局協調,外圍與學校合作軟性的都市設計者機制,釋放大量開放空間後將重新連結放射狀的城市紋理。

歷史街區計畫擬定過程中,會與民眾協調(透過協會、里長、公聽會)來了解地方的想法,計畫產出的相關研究資料與建議,會提供都發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階段納入參考,由主政單位擬定管制作法。

另外一個重點是取消計畫道路,這是很多人一同努力的結果,將26條計畫道路逐一檢討,以此作為涵構和都市設計的搭接方式。比較著名的如美術館一館旁的計畫道路取消,其中包括沒有指定建築線的問題。這個區域的處理包括路面的高低差,地界線與人行步道的差異,並且在戶外保留人行步道的通暢。阪茂的美術館旁增建新館部分,則是回應街道立面、貼磚塊的時候面材延續線腳。此外在市中心街區的重要古蹟如天后宮和武廟的所在街廓,也都取消了計畫道路。

美術館一館旁的計畫道路取消,其中包括沒有指定建築線的問題。這個區域的處理包括路面的高低差,地界線與人行步道的差異,並且在戶外保留人行步道的通暢。(圖片來源:曾憲嫻老師簡報)

軸線和區塊的活絡,可以藉由各種串連的方式來達成。綠園道所形成的環城綠帶,在鐵路地下化之後可以讓城市更加活絡。赤崁樓周邊有鐵皮圍牆藝術,改建工程希望回復到面向海邊的坐向,目前挖到新的遺址後暫時停工,由藝術家以地方歷史記憶攝影展方式來回應過渡的都市景觀。面對老街的兌月門和信義街,協調確認地主指定建築線問題,廢除計畫道路保留歷史老屋。此外新美街的紋理保留後,亦留存了許多歷史老屋。歷史街區的下一步,南市府和我們學界想進一步推動民間自提的歷史街區計畫。歷史老屋所採取的修景與整維的概念,不一定是硬性的管制而是軟性的獎勵。

環境景觀振興的相關方案,語彙的保留很多元,需要深入研究,先指認出不同的空間類型,私人財產以誘導的方式;公部門則訂定管制原則來推動。歷史街區關聯其他的子計劃建議,還包括「正興街、信義街街道工程規劃設計」、「福安坑溪及枋溪水文再現」、「府城城牆紋理再現」等令人期待的計畫。

總結

都市設計的韻律在於它必須預測或誘導私人行為可能的發展,從大的紋理和開放空間到細節的天際線質感與色彩,都在考慮的範圍內。如果能有一個價值觀的論述,能對地方風貌有很大的影響。以京都為例,傳統城市中的星巴克和麥當勞,甚至能夠不再使用綠色和黃色,同時將企業logo融入地方特色。都市設計的管制和獎勵建議適度搭配執行,管制適用於外來人比較多的區域,獎勵則比較適合有社區力的地區。為了永續的未來,保存與都市再生是一體考慮的範疇。從有魅力的都市風貌角度來看都市時,落實到都市設計的操作,需要持續開拓專業分工融合、計畫協調整合機制。台南的歷史街區計畫以街區潛力資源的調查研究作為基礎,能持續進行入關心實質生活環境,保存具有魅力的街區特質,才能進而有都市設計的氛圍想像,營造再生永續有特色的在地街區。


本文章由眼底城事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合作推出。

學生、老師、父親,期望播種與收割的遊牧民族,修過建築史,教過景觀史,做過景觀設計和規劃。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