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島空間故事報導 II:社子島船屋

圖.文 | 王唯運 / 廖冠閔 / 何宜瑄

社子島被基隆河與淡水河包圍,其中的聚落也因此發展出豐富的水岸變化。當地的漁民熟悉河水的潮汐規律、河床水流長年的變化趨勢,以及河川的生態。本篇報導將帶領讀者走訪水岸文化中一個十分特別的空間 – 船屋,並一窺使用船屋的漁民們有著怎樣的畔水生活。

初來乍到淡水河畔

船屋位於福安河濱公園附近。走進河濱公園,公園的中心座落著一間靈威公廟,廟前有個廣場,種了好幾顆榕樹。這裡是居民聚會的場所,好幾張茶桌分布在這個廣場,三五個居民聚集在一起,便泡著老茶、嗑著瓜子在這聊天。若在下午來到此處,八成還會聽到靈威公廟背後的屋子傳來不絕於耳的台語歌聲。

圖 1 船屋地理位置
圖片來源:本組繪製

步入船屋 –– 手作拼接出的空間

繼續沿著淡水河畔往下游走五十公尺,會離開架高的水泥廣場,看到泥濘的溼地,上面有大大小小由招潮蟹挖掘的洞。在溼地的中央,有兩棟樣貌獨特的小房子,它們的屋底沒有接觸到土地,而是搭在浮筒上,漲潮時會浮在水面上,潮退後則與其說是建物,本質上更像是沒有動力的船,因此當地的居民把它叫做船屋。

圖 2 船屋側面照
圖片來源:王唯運拍攝

這兩個建築之間用木棧道連接,木棧道直接延伸入淡水河,末端作為碼頭使用,隱約能看到幾艘小船綁在木樁上。兩個房子之間較大的那間,是一個封閉式的建築,外牆以木紋貼皮裝飾,屋頂使用仿木的塑鋼,長得像小木屋,看起來很穩固。

另外一間則是一個開放式的建築聚合體,大約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主屋、側屋、和木棧平台。主屋不大,除了樑柱是鋼筋外,其餘主要以回收的木板為主,防水則以帆布遮蔽屋頂處理。正面的外牆漆上亮黃色,看得出風吹日曬後褪了一點色。側屋連結著主屋,屋子比較寬,從側面看像展開的機翼,外牆用白色的帆布包著,並釘上尺寸不一的木條,像縫線一樣固定住帆布。走進黃色主屋,便會發現房子面向淡水河那側的牆是掀開的,像冰淇淋車那樣。連接主屋地板的是一個開放的木棧平台,中間放著一個長方桌,一旁堆疊了不少椅子,這裡看起來至少能容納十五人。抬頭一看,會發現這個平台上方搭著一個雨棚,由長條竹子搭建,並鋪滿曬乾的蘆葦,這樣在烈日下也不會感到悶熱。

圖 3 開放平台及蘆葦篷
圖片來源:張式慧拍攝
圖 4 船屋剖面圖
圖片來源:本組繪製

主人老舍

「你們來啦!來,坐坐坐!桌上的餅和零食都可以吃,不用客氣!我們這幾天抓了很多紅蟳,等一下炒好拿出來大家可一起吃。」我們尋聲回頭看,只見一個中年男子,戴著一副太陽眼鏡,身型苗條,身著花襯衫、卡其褲,腳穿雨鞋。他是老舍,社子島人,從小在這裡長大,是這間房子的管理者。

圖 5 老舍
圖片來源:王唯運拍攝

老舍年輕時做過市場生意,和他的兩個哥哥在社子島從民國五六零年代開始,從事蛤蜊加工的生意,他們從中南部購買蛤蜊,處理後在中央市場和太平市場賣,生意一度如日中天。他們以前在河濱公園建成前,於靈威公廟附近有加工廠,烹煮後剝落的殼則埋入旁邊的淡水河畔。台北市工務局在民國九十六年整理河岸景觀的時候,意外挖到大量的蛤蜊殼,還特別在建成的河濱公園立了紀念碑以緬懷過去的生活遺跡。船屋是在那個年代由私人碼頭發展出來的,是漁民存放漁具和處理魚貨的地方,最初的原址更靠近靈威公廟,在距離現址西南方大概一百公尺處,是當時漁民們共同向水利處申請核准的建築,後因河岸景觀整治而遷移到現處,黃色的主屋便是當時遷移過來再作修繕的。

圖 6 正在修繕蘆葦篷的老舍
圖片來源:王唯運拍攝
圖 7 至今還能在河畔發現過去遺留的蛤蜊殼
圖片來源:王唯運拍攝

維繫羈絆的所在

「來喔,趁燒,最近紅蟳真濟,盡量吃!」(注一)老舍從屋內走出來,端出兩盤麻油薑母炒紅蟳,份量之大令人吒目,其實早在菜端出來之前,我們就被紅蟳的香氣弄得食指大動了!老舍走出來的地方,是船屋的廚房,在白色機翼式的建築裡,從內部看來,不同建築部件構成的室內空間卻是連貫的。廚房雖然位於船屋較為封閉狹隘的地方,但爐灶前的一扇窗卻讓西南向的陽光照射進來,顯得格外明亮。

圖 8 熱騰騰的紅蟳大餐
圖片來源:王唯運拍攝

事實上,船屋的廚房,延續著社子島居民的共餐傳統,從事農、漁、畜牧業的朋友帶來他們收穫的食品,像是海產、蔬果、肉類,或是碰巧當日上市場購物的朋友,順手帶著好料來與大家分享,有了廚房便能開伙,於是船屋變成了一個非正式的社交節點。雖然隨著一些朋友的離開,過去每日的共餐轉變成週末的聚餐,但是老舍的朋友,不定時會來到船屋泡茶聊天。大家相聚不一定有相約,例如有位住在士林後港退休的刑警常在閒暇時蹓躂來社子島,若老舍在,便一起聊天,若老舍不在,則與同樣來船屋蹓躂的熟識聊天。大家對於使用船屋的器具也熟門熟路,偶爾老舍要回家煮飯、帶孫,便會先行離去,留下的人則繼續泡茶聊天,散伙時收拾垃圾後就關燈離去。 

圖 9 在廚房煮飯的老舍
圖片來源:王唯運拍攝
圖 10 炒紅蟳的鄰居阿姨
圖片來源:王唯運拍攝

合夥人阿文

「恁來看,今仔日掠到的鱸鰻有夠大尾!」(注二)聲音從木棧道傳來,只見一名穿著藍色羽絨夾克的中年男子,正在將桶裡的鱸鰻倒入玻璃水族箱。水族箱有一米長,裡面已經遊著好幾種不同的魚。鱸鰻掙扎著落入水中,一入水馬上就平穩地遊起來。說話的人是阿文,從小在社子島長大,是社子島傳統文化夜弄土地公的中堅人物,也是老舍的合夥人,兩人共同使用這個船屋捕魚。過去他在河域的上游捕魚,對此處滿是蛤蜊殼的地景印象極深。近年來,兩人合作一起捕魚,分享收穫,營收均分。

圖 11 阿文
圖片來源:王唯運拍攝

「我帶你們來船上看,船上那隻更大隻」阿文說著,便帶我們走過二十多米長的木棧道來到碼頭。木棧道的一側擺著四個堆疊起來的蛇籠,蛇籠若拉開則呈長條狀,一旦魚、蝦、蟹遊進去,就難以逃出,是漁民們捕魚的利器。碼頭這裡還停著三艘動力小艇,阿文跳上其中一艘灰色小艇後,示意我們也上船。接著便把漁網深入船中央的甲板試圖找尋那尾鱸鰻,只聽見黑暗中不斷傳來水花聲和魚尾撞擊到船體的咚咚聲。試了一會兒,鱸鰻還是頑強抵抗,使得阿文不得不放棄他展示戰利品的念頭。不過,那魚撞到船所發出紮實的聲響已經足以讓我們確信那確實是重量級的鱸鰻。

圖 12 水族箱
圖片來源:王唯運拍攝
圖 13 碼頭停靠的船
圖片來源:王唯運拍攝

舟遊淡水河

「你們有沒有從河上看過河岸?」老舍來到碼頭,興奮地說道:「我昨天看到這裡鳥好多咧,一大片!前幾天還看到天鵝,好漂亮。最近我常沒事就開船出來賞鳥,要不要我開船載你們看看?」遇到如此難得的機會,我們自然不願錯過,穿上救生衣後就跳上船,而老舍站在船後方,面對船頭,左手握方向桿,右手熟練地發動引擎後,便揚帆啟航。由於漁民活動的範圍不能超過關渡大橋,否則會被海巡署驅趕,我們的航程就順著淡水河一路從福安碼頭朝西北方的出海口前進,途經過島頭濕地,淡水河與基隆河的匯合處,再到關渡大橋橋下,接著便掉頭原路返回。全程用了半小時,行駛十公里。我們訝異地發現,社子島沿岸的景象從河中看完全不同於從陸地上看。陸地上有堤防、高聳的紅樹林和蘆葦遮蔽視線,很難看見生物。但從河中央看去,便能一覽在河灘駐留的鳥類。途中老舍不斷指認水鴨、鴛鴦、小白鷺等鳥類,也看見成群的蒼鷺飛越淡水河,景象著實令人感動。偶爾,我們會看到河面上漂浮著浮標,特別是在靠近淡水和海水交接的出海口,老舍解釋那代表有漁民在此處放置蛇籠,過一段時間漁民就會來檢驗他的收穫。

圖 14 GPS 路線
圖片來源:本組繪製
圖 15 飛越河面的蒼鷺
圖片來源:王唯運拍攝
圖 16 眼前是關渡大橋
圖片來源:王唯運拍攝

比財富更重要的東西

「現在淡水河的生態已經變化很大了」回到岸上,老舍說道。他解釋,獅子頭隘口在 1964 年基於疏洪需求被炸開後,潮間帶擴張,很大程度地改變了淡水河的生態,淡水生物少了,但多了更多鹹水生物。重陽橋的建立,河流中的淤泥便堆積在社子島,加上更多的消波塊放置在社子島的島頭公園,河岸變得更容易瘀積。而台北港,讓淡水河的水流速更快,河床越來越深。

圖 17 影響淡水河的建設
圖片來源:本組繪製

「矣恁掠魚兒的不是應該閣較歡喜?較早只有淡水的通掠,即馬閣有鹹水的。」(注三)退休的刑警笑著說道,試著想要酸老舍一回。「才毋是按呢,這無自然啦,我抑是較合意自然的」(注四)老舍緩緩說著,但並沒有多做解釋,只是語畢後,看著遠方的夕陽,眉頭緊鎖。

後記:「生態社子島」開發案

不少外地人認識社子島的視角都是源自堤防上的腳踏車道,或許對於生活在堤防內的台北人,能夠走上堤防看到水,便是一種親水生活的體現,但是他們可能難以想像,堤防下三十米處的船屋內,有著一群對水的認知截然不同的人,對於他們而言,河川不只是一個值得欣賞的物件。他們會進入河流,用豐富的地理與生態知識捕撈食物,也明瞭這條河與各種動物、植物的關係,更珍惜因河水而串連起來的人際關係;他們對水親近,同時也懷著敬畏的心面對水。

作為溪洲底聚落漁業發展的重要文化資產,船屋的延續十分重要,然而「生態社子島」的開發案給船屋的未來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它很可能在主政者的一紙令下,必須結束在淡水河畔的守望。「生態社子島」主打為社子島帶來「生態」和「發展」,卻以抹平式的全區區段徵收手段和建立高達九點六米高的堤防來達成。對於社子島的漁民來說,他們聽過太多淪為空談的響亮的口號,也見過不少帶來生態危機的「進步」建設,對於市府強力推行的開發案,他們憂心忡忡。

注一:來喔,趁熱,最近紅蟳很多,盡量吃
注二:你們來看,今天抓到的鱸鰻有夠大隻
注三:啊你們捕魚的不是應該更開心嗎?以前只有淡水的能抓,現在還有鹹水的
注四:才不是這樣呢,這不自然啦,我還是比較喜歡自然的


avatar

王唯運

資料科學碩士畢業,旅美時參與多場國際關係事務及黑客松,目前關心台灣都市與地方議題,興趣是演奏爵士樂與軟體工程。
avatar

廖冠閔

逢甲都資系畢業,現為北大都研所碩一生,是個很注重維持自身平衡的天秤座。指考填志願時誤打誤撞進入都市計畫的世界,現正努力力爭上游中。
avatar

何宜瑄

逢甲都資系畢業,目前就讀北大都研所。

資料科學碩士畢業,旅美時參與多場國際關係事務及黑客松,目前關心台灣都市與地方議題,興趣是演奏爵士樂與軟體工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