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社子島空間故事報導 III:菜寮紀事

圖.文 | 張式慧 / 鄭喜恩 / 周仲凌

坤天亭背後的一方天地

位於社子島下溪沙尾的坤天亭,旁邊有條小路,沿著小路走,除了有許多老公寓外還可以看到許多農園與果園。穿過狹窄房舍間蜿蜒小徑,便開展出寬廣的農田景觀,我們的主角「菜寮」就坐落其中。從道路走入「菜寮」下凹的基地,進入絲瓜棚,棚頂的遮陽布延伸到寮仔頂,前方整齊劃一的菜園陪襯著向天山的山麓。

在這美麗的景緻下,除了每日不同時段在「菜寮」的泡茶與共餐,近來因社子島開發案引起爭議,各種不同性質的活動聚會也在此舉辦,如「社子島自救會」舉辦菜頭粿製作教學、抓螃蟹大賽的午餐與頒獎;「菜寮」也是自救會的開會場所之一,副市長黃珊珊、前台南縣長蘇煥智也曾來過「菜寮」用餐討論。

圖1 路經坤天亭
圖片來源:張式慧拍攝
圖2 羊腸小徑
圖片來源:張式慧拍攝
圖3 菜寮每日相差無幾的共餐場景
圖片來源:本組拍攝

阿農大哥借塊地

阿農大哥,本名鄭樂園,彰化人。年輕時從彰化到台北工作,輾轉來到社子島的研磨廠上班,在此居住了三十多年。從社子島的馬達工廠退休後,閒不下來的阿農大哥便向朋友借了這塊大小約為一分的地來耕作,自己吃也讓人批去賣。來批菜的朋友也會幫阿農割菜,批自己沒有種的,增加自己的零售種類。至於為什麼說地是用借的呢?

圖 4 慷慨淳樸的阿農大哥與他的菜園
圖片來源:本組拍攝

阿農大哥告訴我們,社子島有很多的農地,因為地主沒有時間耕作,但是廢耕會被罰錢,所以會與當地的農民以類似換工的方式,我出田你種地,在這樣不成文的默契下,讓大家都好過。訪談間,阿農大哥自豪地告訴我們,這塊田以前其實是有人在耕種的,但是在他來之前種的慘不忍睹,是他來了之後才有現在這樣的規模。在一分地大小的農地種著花椰菜、青江菜、菜頭、大陸妹、蔥、高麗菜、紅菜、龍鬚菜、絲瓜、地瓜葉、辣椒、草莓、芒果等等各式各樣的蔬果。小巧又多樣的菜園,沒有機具代工,只有親手的接觸。菜園裡的菜整齊得像是整好隊的士兵,阿農大哥秀出他自己焊的狀似鐵耙的量具,可以精確地畫出隔線並依照網格來種菜,除了好看之外也提供作物生長的空間。從此看出阿農大哥的個性,也感受到他對這片田的用心,遠遠不只是種健康而已,點滴都是講究。

阿農大哥雖然說是退休後的種菜健康生活,但也提及「有種才有得吃」,可見菜園實質層面對社子島農民的重要性。

接著來說說菜寮的另一位靈魂人物–月娥姐。

月娥姐是金門人,婚後隨著丈夫來到社子島,在因緣際會下認識阿農後便成為了菜寮的常客。說是常客,倒不如說是主廚,月娥姐用她精湛的廚藝征服了菜寮的所有人(包括我們)。月娥姊早上將家裡安頓完後,便會來到菜寮與大夥聚會,大約到了 9 點 10 點,便會開始張羅當天的午飯。午飯吃好後則回家安頓家裡,下午再過來聊天,約莫到了 4 點便會回家為準備晚餐,寒暑假時也會帶著孫子孫女來菜寮玩耍。這樣子的氛圍及彼此關懷的情感使得菜寮對月娥姐來說,不僅是打發時間的場所,更像是她的第二個家。

天然的長照中心

「菜寮」的背景是台灣的泡茶聚會文化,跟都會比起來,較常見於鄉下地區:菜園的寮仔、魚塭的寮仔、工寮、菜市場、宮廟前、自行車愛好會所、或誰家的大透天厝等等,這種泡茶聚會把私人空間轉成了半公共空間,在這聚會空間中一定會有個「茶桌仔」。有些有簡單的炊煮設備,空閒之餘,人們在裡面自然的聚集,喝茶、吃東西、聊天,有時喝點小酒。這種聚會的形成發生在關係密切的鄰里、人群是在地熟悉的、普遍年齡層為中壯年。

在台北的都會中,這種泡茶聚會處可能是隱藏在公司、店家裡,所以位在台北市的社子島還能普遍存在許多如「菜寮」、「船屋」等半公共空間,實在是非常稀少難得。而社子島的「菜寮」不只是個泡茶聚會之處,更是彼此間互相照顧、維繫鄰里情感生活的重要場所。

圖 5 邊煮飯邊話家常
圖片來源:本組拍攝
圖 6 菜寮室內圖
圖片來源:張式慧繪製
圖 7 菜寮剖面圖(一)
圖片來源:張式慧繪製
圖 8 菜寮剖面圖(二)
圖片來源:張式慧繪製
圖 9 菜寮平面圖
圖片來源:張式慧繪製

社子島風格的寮仔

「菜寮」的寮仔,原先只是置放農機具及肥料的倉庫,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從種菜的歇息之地逐漸演變成鄰里共餐場所。從入口走下斜坡,進入狹長的寮仔,由幾根木製電線桿豎立而成的柱子、經過水泥砌成的洗滌區、切菜區、流理臺。炒菜區的幾個瓦斯爐,再進來些就是一起共餐的圓桌、茶桌仔與長椅,牆後的室內有冰箱、儲藏室、廁所。如果人多又好天時,就可以到絲瓜棚下幾張桌子拼成的大長桌吃飯,廚房與吃飯區域雖然沒有實質的牆面,但社子島的不大下雨的氣候,讓「菜寮」通風又舒適。

圖 10 絲瓜棚共餐處都是學校舊的課桌椅
圖片來源:張式慧拍攝

社子島特色也在寮仔的搭建過程與建材上可見一斑,柱子是回收以前的木頭電線桿,屋頂及牆壁是由多餘邊角與回收可用的木條、鐵皮、瓦愣構成。絲瓜棚是可再利用的鐵管搭建的、桌椅是學校及公家機關汰換買回、家具工廠拿來的樣品、廚具工廠還可以用的流理臺、架子等等……

「菜寮」樣貌是搭伙共餐泡茶的鐵木工、家具行朋友們經年累月一起形塑而來,展現了社子島在地的特殊脈絡、產業及人情風貌。從華萍姐的口中得知,來到菜寮聚會的人們各式各樣,來自四面八方但大多數都是社子島的居民以及朋友的朋友,朋友間會互相關心,讓彼此有個照應,可能誰一兩天沒出現,便會去家裡附近看看,確認沒事了才安心,儼然是個天然的長照中心。

圖 11 菜園景觀
圖片來源:張式慧拍攝

菜寮日常

「菜寮」的時間向度與群眾性質也很有特色,紛雜又有規律。平日菜寮的一天是這樣開始的:

5:00-6:00AM
清晨五六點,阿農大哥開始農事,直到田裡炙熱難耐就返回寮仔休息,這時會有同是務農的朋友加入泡茶聊天的行列。

10:00-2:00PM
中午有午餐群,十點就會開始準備午餐,通常是退休或彈性工作的人們組成,十二點結束,大夥就散了回家睡午覺,兩點再回各自的菜園工作。

-5:00PM
下午工作的休息時刻,朋友們也加入泡茶的行列,大約五點多時會有晚餐群來煮飯,通常是結束一日工作的人們前來。

-9:00PM
阿農大哥則是在八點鐘騎車離去,留下的賓客繼續小酌聊天,九點收拾清理完畢各自回家。說到大家共餐的默契,阿農大哥說:「對我來說反而比較輕鬆,因為我這裡種菜,你有什麼就帶什麼來,他有什麼就帶什麼來,如果有人出去,就去市場買塊肉帶回來,或買隻雞回來」,齊全的廚具設備是阿農大哥帶來的,還有兩個冰箱來給大夥放食材。「菜寮」的菜色多樣,有默契、有創意,也有主動提議,族繁不及備載,還有烤肉、桶仔雞、烤蕃薯等等,螃蟹、在地羊肉、豬血糕也不輸陣,年節時「菜寮」不馬虎過,今年的補冬大家吃薑母鴨。

圖 12 菜寮百變的烹調方式
圖片來源:本組拍攝
圖 13 菜寮桌上的佳餚總是非常豐盛
圖片來源:本組拍攝

誰來晚餐

這一天,十一月一日下午,在「菜寮」畫速寫,與阿農大哥泡茶聊天就到了傍晚。

圖 14 晚上的菜寮
圖片來源:張式慧拍攝
圖 15 大家都很有默契的一邊聊天一天各做各的事情
圖片來源:張式慧拍攝

-五點四十分左右-
黑人騎車帶著一歲半的小孫女和十四歲的老紅貴賓,開始煮菜和煮飯。黑人用了好幾個鍋子與瓦斯爐,做麻油炒羊肉等。

-六點十五左右-
小蘭姊與美英大姊來到菜寮,總共三人在煮,美英大姊帶了豬血,桌上放了摘好的龍鬚菜,加上帶來的魚和三層肉。小蘭把炒羊肉加水煮成羊肉湯,再加了排骨湯與玉米,另外燙了龍鬚菜再加上白芝麻醬做成沙拉。小孫女先坐在圓桌上吃飯,之後下桌走向茶桌仔,阿農大哥撕開餅乾包裝拿給她,小孫女舉著小塑膠水杯要喝水,阿農大哥拿了大鐵茶壺倒冷水給她,沒給她喝桌上的茶。大家邊聊著天的時候,小孫女也吃完了餅乾,精力旺盛的她玩起桌上的東西。期間要抓熱茶壺被阻止多次。阿農大哥總是扮黑臉罵小孫女,而美英大姊則在旁邊當白臉開玩笑,說小孫女若是講不聽愛玩,阿農大哥就會用橡皮筋彈她手,小孫女因為怕疼就只好乖乖作罷。

期間,阿農大哥一直在照顧小孫女,黑人很專心在廚房煮東西。隨口問了阿農大哥還有誰會來嗎,但阿農大哥表示不清楚,因為他其實不知道每晚誰會來。

圖 16 菜寮常常都能看溫馨的親子互動
圖片來源:張式慧拍攝

-六點三十五左右-
友人去田邊講電話,小孫女聽到人聲就好奇地走出寮仔看,外面很黑沒燈,被大夥阻止多次,美英大姐開玩笑叫她去幫阿農大哥割菜。廚房裡工作的人也不時注意不讓小孩靠近爐火。不久後,宏龍大哥也來到菜寮。

-晚餐時間到-
大姊問黑人喜歡燙豬血還是炒豬血,黑人回說不管怎樣他都不吃豬血。既然黑人不吃,大姊很快就決定了菜色,說是出去採九層塔,但天黑太暗了因此也就隨便拔拔而已。期間她也確認在場每個人吃不吃辣,接著炒了辣味九層塔豬血。小蘭也徵詢大家意見問大家想吃麵線還是白飯?大家討論說著吃麵線後,就開始燒大鍋開水。餐桌下,小瓦斯保持羊肉湯的熱度,晚餐就這樣,燙大陸妹、炒三層肉、龍鬚菜沙拉、炒九層塔豬血、紅燒魚。期間決定清燙大陸妹的過程很有趣:小蘭說燙的,阿農大哥說怕會苦,小蘭就回說你怎麼對你的菜沒信心啊,後來就用燙的了。這是因為社子島的菜不加農藥,清燙後吃起來就有清甜的口感了。大姊說豬血是社子島人自己做的,很好吃、小蘭說羊肉也是這裡的人家養的。豐盛的一大塊塊羊排在湯裡配著鮮採蔬菜,實在的吃了一頓在地風味的晚餐。

圖 17 滿桌佳餚
圖片來源:張式慧拍攝

-七點二十分-
黑人與紅貴賓犬一齊送小孫女回家睡覺,宏龍大哥則打電話問女兒要不要來一起吃飯,大家笑說是點名時間,也開始問起那個誰誰怎麼這麼久沒來,電話也不通,最近去他家也沒看到人……

「有人!後面是你小孩啦~」

黑人與紅貴賓犬又回來了,宏龍大哥的女兒剛好也到。她拿著剛收到的亂丟垃圾的罰單念了阿爸,

「有沒有被拍到~」
「有喔!」「那就是你了啦~」

大家笑鬧說著。八點到了,阿農大哥說他要回去了,他一般都是這時間回家。小蘭問上次甘蔗好不好吃,

「好吃,能煮什麼料理嗎?」
「可以燒湯頭。」
「那還想要嗎?」
「我拿一整根給你。」

便騎車回家載了一根長長的甘蔗來,剁成幾塊後,展示著甘蔗根部,說燒羊肉好吃:洗掉土壤,拍一拍,丟進湯裡煮,之後再撈起就很美味了。原來那根甘蔗是黑人家種的,黑人非常不以為然地把甘蔗切成小小塊吃,馬上教學如何直接吃甘蔗,用牙齒掰下分解成一片片的甘蔗,自己滿足的吃起來,聊著自己小時的經驗,接著也回家拿了一根甘蔗給美英大姊。大家直笑你們怎麼能一邊騎車一邊拿甘蔗。

-九點前散會-
八點二十分左右吃完晚餐後,大家開始整理碗盤,宏龍大哥的女兒很乾脆地拿著碗盤去洗,桌上剩的食物也開始包一包分配帶回家,沒吃完的麵線跟米則帶回去給雞吃。小蘭說我們不留的,大家帶回去,都不要的就扔掉。飯後大家泡茶,小蘭在冰箱裡拿出黑糖甜點大家一齊分著吃完。小蘭也順便檢查冰箱裡有什麼,決定把牛肉放到冷藏退冰,作為明天晚餐。最後,大家很有默契的在八點五十分左右散場,小蘭姊說的沒錯,九點聚會就會結束了。

收穫與感悟

身處菜寮的時候,我們常常忘了時間,也忘了平日那個習慣城市節奏的自己。很多人住在社區大樓,卻除了管理員以外,鄰居一個人都不認識。我們習慣匆匆忙忙的生活,常常忘了停下腳步,傾聽身邊的聲音。社子島的菜寮,讓我們從重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相處的美好,以及慢活樂活的樣子。而在社子島中,具有這樣特殊意義的寮仔不止一處,但是他們在臺北市政府目前的計畫 —— 生態社子島的規劃下,將會全部被抹除。不僅剷除了當地的特殊紋理,對於以該地作為生活重心的居民更是巨大的衝擊。因此若是在規劃的時候,忽略了這種具有地方特色的非正式據點,實在是相當可惜的一件事。



系列文章

跨領域工作者,系列作品發表於國際藝文展演與工作坊。歷年創作結合數位工藝、攝影、材質研究、食物、生態等專題,除了個人創作,也協助舉辦跨國藝文活動、社造參與,持續關心台灣都市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