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俊文
有跡可循的貓頭鷹
有著一隻貓頭鷹的敦安公園是康鼎今年初完工的案子。敦安公園場地不大,形狀不規則,場地中間還有一顆樹,其實乍看之下並不好發揮。不過最後做出來的遊戲場獨特的造型以及豐富的遊戲功能頗受大小朋友們的喜愛,似乎造成了不小的迴響。
這一隻貓頭鷹身形雖小,卻蘊藏了我們這些年來成長的軌跡以及遊戲場的轉變。
從榮星花園跟花博舞蝶公園開始,我們每年都會設立一些希望嘗試或是需要進步的目標,督促公司的大家不要過於安逸而陷入不斷地做重複事情的步調。
我們研究過如何透過遊戲路徑把遊戲場串聯成空間體驗(鰲峰山運動公園),如何讓遊具結合地形的變化(榮星花園),持續在暸解共融空間的各種需求(花博舞蝶),試著開始以自製結構搭建遊戲空間(碧湖、三民公園),討論兒童及父母對於體適能挑戰的認知(九如綠地、天和公園),研究如何增加遊戲場天然的元素(松德公園),而我們最近想要探索的是複雜的立體遊戲空間(東陽公園)以及更多的造型創作(瑠公圳)。
因此,與其說敦安貓頭鷹是個驚鴻一撇的設計靈感,倒不如把它想成是我們的設計和製作持續的經驗累積中一條必經之路。
貓頭鷹造型設計過程
設計主軸:遊戲路徑變化的重要性
在任何遊戲場隨意觀察一下就不難發現小朋友鮮少依照大人們預先規劃好的路線玩耍。也因此我們一直在嘗試增加遊戲路徑/關卡的多樣性。不但可以有多種方式移動,還可以混合挑戰,讓小朋友可以有更多自由遊戲的選擇。
由於敦安公園場地狹窄,因此我們必須在短的距離內以木作攀爬繩索做出一連串的動線變化/關卡,橫向移動連接到貓頭鷹本體後變成立體的高低及上下層路徑變化,小朋友遊戲時可以保持動態,並持續思考行進方式和路線,嘗試不同的方法移動。
設計期間也曾經與家長進行多次討論,確認各個關卡之間的轉換是否安全,而遊戲的難度能否在學齡前以及小學生之間取得平衡。
細部的故事:貓頭鷹之眼
有時候一個答案可以同時回答不同的問題。
其實在一開始提案的時候貓頭鷹的眼睛並不是七彩旋轉的,而是兩個可以爬的洞。當初除了視覺上感覺看起來會很奇怪(小朋友像蟲一樣爬到眼睛裡或從眼睛掉出來?),我們也擔心在使用上會有安全的顧慮,畢竟高度並不低,雖然下方是碎石,小朋友若是不小心墜落總是危險的。
一但決定眼睛不能穿透之後又覺得太可惜,畢竟一隻貓頭鷹的靈魂之窗感覺可以有更多的遊戲價值,而不是單純的一片透明壓克力。於是我們開始思考是不是可以讓眼睛發光,或是可以怎麼讓小朋友跟“看”的遊戲有連結。討論變成了與其用機制操作複雜的人造照明,不如直接運用自然光線, 把天然元素帶進來。有光線穿過透明的媒介的話,何不透過日光製造各種顏色變化給小朋友看,增加另外一種遊戲的可能。如果可以製造出光線變化的話,何不讓小朋友自己操作,還可以讓貓頭鷹內和外的人有互動。
如此一來,安全顧慮到了,遊戲從被動變成主動,增加了天然的元素和另一層互動的遊戲方式,眼睛的造型也活了起來。而這些想法都還是得傳遞到工廠後才能夠一一找尋合適的配件,比對尺寸,製作後安裝,那又是另外一串故事了。
廠內組裝的重要性
“怎麼做”跟“做什麼”是一樣重要的。
如果希望把設計做到十全十美才進入製作的話那麼設計階段大概會永遠做不完吧。有些問題是紙上和電腦裡看不出來的,而細部的完成度(木料是否處理平滑,固定五金有沒有外露,上的漆均不均勻)也是在實際的空間裡檢查才能有更明確的感受。因此廠內組裝是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許多細部的調整都是在開始製造及組裝時才能夠進行確認,以貓頭鷹來說:
各部分的尺寸大小高度是否符合相對應的安全規範
不同高度的開口處在移動進出時是否安全方便,有沒有需要增加輔助
格柵的視覺穿透性是否足夠
攀爬塊的尺寸、間距是否能夠在易與使用的前提之下維持整體造型
選用木料的裁切以及排列走向會直接影響外觀,因此在施作時並不是以“最簡單的方法”為考量,而是以“最能展現設計特色”為原則
如何移動到現場也是學問
原本想說貓頭鷹組在廠內裝好後就不拆了,直接一整組走高速公路到現場用吊車放到定位,還可以一路跟拍北上的旅程。但是因為本體實在是太寬,只好還是以可以整組拆解的方式加工完後再於現場組裝。
遊戲場的觀察
持續不斷的遊戲與探索
遊戲場是一個乍看之下簡單,其實內容包羅萬象的空間設計,可以呈現的方式大概也僅受限於我們的想像力。
這幾年在對於安全規範的熟識度提升以及透過參與各個遊戲場的規劃工作坊,大家對於遊戲場的期望越來越高,而我們對遊戲空間以及各類使用者認識越多,越覺得需要學習跟可以探討的議題日趨多樣化。
遊戲場未來的發展方向還很多,是量體越來越大?造型更豐富?或是回歸自然遊戲空間?還是是目前尚未碰到的目標?我們希望敦安貓頭鷹呈現的是答案並沒有絕對,而是要多管齊下,就如同小孩子在成長時需要各種不同的刺激,一個都市需要豐富的遊戲場類型,各自具有它獨特的地方,有它在地的歸屬。
在台灣長大,在澳洲讀建築,在台中養貓,在台北上班,在遊戲場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