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安公園的貓頭鷹 – 持續演化中的遊戲場生態

文:陳俊文

“要不要試試看?”
“好啊。”

-決定提案貓頭鷹的當下

有跡可循的貓頭鷹

有著一隻貓頭鷹的敦安公園是康鼎今年初完工的案子。敦安公園場地不大,形狀不規則,場地中間還有一顆樹,其實乍看之下並不好發揮。不過最後做出來的遊戲場獨特的造型以及豐富的遊戲功能頗受大小朋友們的喜愛,似乎造成了不小的迴響。

這一隻貓頭鷹身形雖小,卻蘊藏了我們這些年來成長的軌跡以及遊戲場的轉變。
從榮星花園跟花博舞蝶公園開始,我們每年都會設立一些希望嘗試或是需要進步的目標,督促公司的大家不要過於安逸而陷入不斷地做重複事情的步調。

我們研究過如何透過遊戲路徑把遊戲場串聯成空間體驗(鰲峰山運動公園),如何讓遊具結合地形的變化(榮星花園),持續在暸解共融空間的各種需求(花博舞蝶),試著開始以自製結構搭建遊戲空間(碧湖、三民公園),討論兒童及父母對於體適能挑戰的認知(九如綠地天和公園),研究如何增加遊戲場天然的元素(松德公園),而我們最近想要探索的是複雜的立體遊戲空間(東陽公園)以及更多的造型創作(瑠公圳)。
因此,與其說敦安貓頭鷹是個驚鴻一撇的設計靈感,倒不如把它想成是我們的設計和製作持續的經驗累積中一條必經之路。

從玉成鯨魚、瑠公圳海怪頭、東陽魔王塔到敦安貓頭鷹,每個案子都教會我們一些事情,讓我們有勇氣在每一個下一個案子嘗試一些新的東西

貓頭鷹造型設計過程

原本是只有半個身體的貓頭鷹,上半身從地面冒出,滑梯從側邊滑出當作翅膀
也曾經因為場域有限,擔心做出來的貓頭鷹比例不好看而考慮過是不是就放一個巨大的頭,將滑梯放在背後當作身體
最後定案的是將貓頭鷹改成整隻,滑梯放在斜後方,正面有攀爬塊可供攀爬,底下有洞可以鑽進貓頭鷹內部,原本貓頭鷹內部一半是爬網,不過最後為了符合2-12歲的年齡層,所以都改成平台。我們的年輕設計師施岱呈從一開始就把貓頭鷹的外型掌握得很準

設計主軸:遊戲路徑變化的重要性

同樣是從A點到B點,在可能的前提下應該盡量提供各種可以讓小朋友自由發揮的移動方式,多增加肢體的變化以及探索的可能

在任何遊戲場隨意觀察一下就不難發現小朋友鮮少依照大人們預先規劃好的路線玩耍。也因此我們一直在嘗試增加遊戲路徑/關卡的多樣性。不但可以有多種方式移動,還可以混合挑戰,讓小朋友可以有更多自由遊戲的選擇。
由於敦安公園場地狹窄,因此我們必須在短的距離內以木作攀爬繩索做出一連串的動線變化/關卡,橫向移動連接到貓頭鷹本體後變成立體的高低及上下層路徑變化,小朋友遊戲時可以保持動態,並持續思考行進方式和路線,嘗試不同的方法移動。
設計期間也曾經與家長進行多次討論,確認各個關卡之間的轉換是否安全,而遊戲的難度能否在學齡前以及小學生之間取得平衡。

橫向的遊戲路徑變化一直延伸到貓頭鷹,然後轉變成立體的動線變化
整座貓頭鷹有五個進出口 (包含滑梯的話六個),每一個通道使用方式都不一樣

細部的故事:貓頭鷹之眼

有時候一個答案可以同時回答不同的問題。

其實在一開始提案的時候貓頭鷹的眼睛並不是七彩旋轉的,而是兩個可以爬的洞。當初除了視覺上感覺看起來會很奇怪(小朋友像蟲一樣爬到眼睛裡或從眼睛掉出來?),我們也擔心在使用上會有安全的顧慮,畢竟高度並不低,雖然下方是碎石,小朋友若是不小心墜落總是危險的。

一但決定眼睛不能穿透之後又覺得太可惜,畢竟一隻貓頭鷹的靈魂之窗感覺可以有更多的遊戲價值,而不是單純的一片透明壓克力。於是我們開始思考是不是可以讓眼睛發光,或是可以怎麼讓小朋友跟“看”的遊戲有連結。討論變成了與其用機制操作複雜的人造照明,不如直接運用自然光線, 把天然元素帶進來。有光線穿過透明的媒介的話,何不透過日光製造各種顏色變化給小朋友看,增加另外一種遊戲的可能。如果可以製造出光線變化的話,何不讓小朋友自己操作,還可以讓貓頭鷹內和外的人有互動。

如此一來,安全顧慮到了,遊戲從被動變成主動,增加了天然的元素和另一層互動的遊戲方式,眼睛的造型也活了起來。而這些想法都還是得傳遞到工廠後才能夠一一找尋合適的配件,比對尺寸,製作後安裝,那又是另外一串故事了。

除了體適能之外小朋友還有許多的感官是可以透過遊戲發展與體驗的

廠內組裝的重要性

“怎麼做”跟“做什麼”是一樣重要的。

如果希望把設計做到十全十美才進入製作的話那麼設計階段大概會永遠做不完吧。有些問題是紙上和電腦裡看不出來的,而細部的完成度(木料是否處理平滑,固定五金有沒有外露,上的漆均不均勻)也是在實際的空間裡檢查才能有更明確的感受。因此廠內組裝是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許多細部的調整都是在開始製造及組裝時才能夠進行確認,以貓頭鷹來說:

各部分的尺寸大小高度是否符合相對應的安全規範
不同高度的開口處在移動進出時是否安全方便,有沒有需要增加輔助
格柵的視覺穿透性是否足夠
攀爬塊的尺寸、間距是否能夠在易與使用的前提之下維持整體造型
選用木料的裁切以及排列走向會直接影響外觀,因此在施作時並不是以“最簡單的方法”為考量,而是以“最能展現設計特色”為原則

如何移動到現場也是學問

原本想說貓頭鷹組在廠內裝好後就不拆了,直接一整組走高速公路到現場用吊車放到定位,還可以一路跟拍北上的旅程。但是因為本體實在是太寬,只好還是以可以整組拆解的方式加工完後再於現場組裝。

在廠製期間最重要的資訊版,平立面尺寸圖、3D模擬圖以及現場施作狀況資訊都一覽無遺。這是設計師與工廠師傅溝通時的共同語言。
萬事起頭難,先在工廠內仔細地把基礎點放好,之後的尺寸才會準
“確認兩次,裁切一次”
在逐漸成形的每一個階段都需要不斷檢查
未上漆前的木紋其實就很漂亮了。還有那一對原本要讓小朋友爬進爬出的眼睛…
正在被拆解中準備踏上前往台北的新家

遊戲場的觀察

不同的遊戲路徑其實孩子們自己會探索以及嘗試,並不需要太多導引
遊戲路徑的難易度也能夠巧妙地區分使用年齡層或不同的體適能程度
小小的空間裡可以看到四種不同的攀爬動作。我們的希望是能夠讓小朋友做出越奇怪的姿勢越好
當初有家長提出視覺穿透性不足的顧慮,我們在參考過去的做法後改以較活潑的格柵方式處理,一方面增加穿透性確保安全,另一方面也維持外觀造型

持續不斷的遊戲與探索

遊戲場是一個乍看之下簡單,其實內容包羅萬象的空間設計,可以呈現的方式大概也僅受限於我們的想像力。

這幾年在對於安全規範的熟識度提升以及透過參與各個遊戲場的規劃工作坊,大家對於遊戲場的期望越來越高,而我們對遊戲空間以及各類使用者認識越多,越覺得需要學習跟可以探討的議題日趨多樣化。

遊戲場未來的發展方向還很多,是量體越來越大?造型更豐富?或是回歸自然遊戲空間?還是是目前尚未碰到的目標?我們希望敦安貓頭鷹呈現的是答案並沒有絕對,而是要多管齊下,就如同小孩子在成長時需要各種不同的刺激,一個都市需要豐富的遊戲場類型,各自具有它獨特的地方,有它在地的歸屬。

符合在地環境的材質與設計
由於使用年齡層包含學齡層前,因此需要有一些靜態空間可以進行不同的遊戲。於是貓頭鷹身體裡面便成為了小小孩的秘密基地。選擇用礫石作鋪面也是由於它本身就是有遊戲價值的天然材料。他們在用的小桌面則是在思考如何讓“往上”這個動作可以有更多的變化時設計出來的動態平台
遊戲場規劃的其中一個挑戰就是如何鼓勵家長也積極參與遊戲行為,進而達到共樂的社區營造氣息及家庭關係。在現場看到眾多家長協助小孩挑戰攀爬,不難想像他們回家後不但有更多共同的體驗可以分享,對於小朋友的自信心和信賴度也會有正面的影響
不管遊戲場的發展是朝哪個方向,“好玩”是永遠不變的目標
能夠讓小朋友透過遊戲成長是社會的責任

在台灣長大,在澳洲讀建築,在台中養貓,在台北上班,在遊戲場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