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照片: 高耀威
這個月(2021年6月)眼底城事的主題「我們想要怎樣的永續生活」,我想先從「想要怎樣的生活」來討論,先知道生活的各種可能性,再來思考自己適合什麼?如何得以永續?
談生活,得先從空間開始,一處安身立命之所,生活從中自然展開。
這幾年經歷了豐盛的街區生活,對於空間的能耐與想像,有了更多的體驗,雖然不見得每個空間都具備永續的條件,現實生活的變化很難預估,卻也因而促使我去探索「空間如何能在不可預期的時間內,乘載更多的可能。」、「空間在社區或是社會裡,還能扮演什麼角色?」、「進入一個場域展開生活之前,如何讓想像落實?有沒有練習的機會?」。帶著這些疑問與思索,我在長濱街上開了一間書店,後來又在台南與朋友們合租,經營一間共用空間,從這兩個空間去找答案,這次就先從長濱這間書店「書粥」談起。
因為嚮往生活的風景在長濱,兩年前我在長濱街上開了一間書店,因為我有過開店的經驗,所以當初設想該如何進入一個地方時,「開一間店」就是我所擅長也得以執行的方法,不過跟創業或投資者的思考不同,開店的同時我是連同生活一起帶入的,也就是在長濱開一間店過生活。當時由於有半個月的時間得四處移動工作,所以順勢設想,這半個月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個邀請,呼喚「曾有過開一間書店」或「幻想總有一天要去住在遠離城市的地方」的人,於是在網路發起徵求「換宿店長」的需求,引起了超乎預期的熱烈回響,沒多久時間,陸續排滿兩年。
當初設定一次至少七天,是在一個「觀光以上,生活未滿」的狀態,且店長不是來擔任我的幫手,他們在的時間我不在,書店完全交由店長管理,全憑一張顧店生活須知作為交接,其他任何事情得隨經驗應變,我在須知上說明,若非必要請盡量不要打給我,降低那個主從與依賴的連結,參與報名的人,這七天暫時成為一間位於海濱書店的主人。
隨著書店的日漸落地生根,空間自然促發出人與人的連結,除了客人與店主,還有街坊之間的串門,尤其是住在隔壁的阿嬤,每天下午從八仙洞賣店打烊回來,都會到書店來坐坐,書店也有賣她編織的籃子,泡茶聊天之餘順便推銷一下自己的作品,賺賺外快。由於書店的開放店長經營模式,等於阿嬤每七天就會認識一個新鄰居,這些鄰居會帶給她不同的資訊,她不用移動,就有來自四方的人前來當她的朋友,第一年時,深居簡出的阿嬤只把我當朋友,換宿店長們常常被她視為外人,後來有些熱情的店長會去八仙洞探班,會約她到書店吃飯喝酒,她也開始記下店長的電話,合照都會要求店長洗出來給她,在背面寫下姓名、來自哪裡、電話號碼。有一次,阿嬤還搭某位店長的便車回台北找兒子,平時很保守的她,願意搭新朋友的便車,讓我很意外。還有一次,某位曾經來擔任店長的香港朋友傳訊息給我,照片是阿嬤在他們家的合照,阿嬤竟然跑去她家串門子,聽說是趁回台北時,叫兒子載她去的,因為顧店換宿的模式,讓隔壁阿嬤的生活產生改變,交了一些新的朋友,這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事。
除此之外,也有很愛來書店的街上孩子,把書店當成交友平台,偶爾來看看是哪個大人,進門就一副專業指導者的樣子說:「我是這裡的副店長。」,協助剛剛抵達的店長們慢慢上手,也會帶店長去遊玩,雖說是要當地陪導遊,其實也是想有個伴,還曾把店長帶回家跟家人一起吃飯。有一次孩子去嘉義棒球比賽,傳訊息給住在書粥認識的高雄大姐,孩子認她作乾媽,大姐買了麥當勞去嘉義幫他們加油,過一陣子大姐再來到長濱旅行,在街上遊玩的棒球隊孩子們,一看到就大喊:「乾媽~~」,從書店展開的「人與人的連結」,逐漸形成溫暖的網絡。
目前書店經營兩年,依靠顧店換宿的模式,省下了人事費轉化成其他無形的價值,同時也讓書店有一些盈餘,我把盈餘再投入到其他空間,讓能量轉動,一次是一位原本在書店門口擺攤的年輕人,後來找到新的空間,正在猶豫該如何進行空屋修繕,我提議由書粥出資找認識的工班朋友,以到處蒐集來的廢棄材料來協助裝潢咖啡館,降低創業成本,這群工班朋友之前也是以廢棄材料協助書粥整修,更之前我們也在台南用廢柴搭建過一個遊樂園,在廢棄材料的使用方面,算是累積不少的經驗,施工期間,年輕人自己也投入其中,後來完工後,年輕人的咖啡館產生出自己的風格,許多材料是他經由自己的人脈去找尋的,這些材料雖然是閒置或廢棄,但經過妥善的再利用,能呈現出店主的心意,長出新的生命型態,原本閒置一段時間的海邊鐵皮屋,散發出迷人的氣味與活力。
這次的「轉投資」所設想的回報,不是金錢,而是「創作」,年輕人與女友兩人都會音樂創作,女友除了社工及表演的工作之外,也以歌手的身分演出維生,我提議他們寫歌回饋,後來女生再進而提議,規劃音樂創作課,無償的教長濱孩子們寫歌,目前每週二的傍晚,幾個孩子們會聚在一起上課,高年級或國中高中的孩子比較穩定,逐漸能試著練習,很愛跟的低年級孩子,就當作女孩子們的下午茶,有一次一個一年級小孩,沒搭上其他人的腳踏車,哭著要阿嬤騎摩托車載她來參加,我看到發自內心笑出來,笑她每次來都不專心卻如此積極的要參與,也為她的在意感到窩心。或許有朝一日,從「書粥」長出來的歌,就這樣輾轉被創作出來,如此這般的能量轉化,讓我覺得這個賣書盈餘的投資,真是賺到了!
另一個「轉投資」,是協助山上某間在地人的咖啡館,轉型成具有換宿條件的經營模式,「書粥」僅投入少量的金錢添加臥室被品,主要是介紹當初一起用廢棄材料改造許多空間的朋友,施工協助他們把閒置的倉庫整理成獨立居住的空間,一樣是先蒐集廢材,然後再依照現地的需求創作,除此之外,「書粥」再投入大量的漫畫,讓咖啡館中有一處漫畫閱讀區,這樣山中的換宿咖啡漫畫小屋,逐漸成形,臥室空間剛完成時,我秉持「自己要先住過」的習慣,這個習慣,有助於去了解及調整的生活需求,第一天的晚上,感覺屋頂似乎有人走動的聲音,早上起來問了主人, 她輕描淡寫理所當然的說:「那應該是住在附近的猴子。」。這間山裡的咖啡館,空氣非常的好,起床後在小小的吧檯旁的水槽刷牙,洗完臉後打開門,滿滿的綠意撲面而來,有深深的幸福感。
硬體的部分完成後,這個轉投資還有一個任務是我負責的,就是協助引入適合的換宿者,由於書粥的換宿模式,引起嚮往,但書店的店長排班已經排滿兩年,正好借力使力,跟報名換宿店長的向隅者,提議可以到山上的咖啡館換宿,這個轉介無法平行輸入,咖啡館與書店的經營模式、咖啡館主人與我的經營觀念、書店與咖啡館所處的地理位置,這些客觀條件讓我必須與咖啡館主人一起設計出一個新的規則,目前已經陸續媒合各方的人上山換宿,同時也一邊依照觀察與回饋調整流程及條件,目前咖啡館準備第二階段的空間轉型,主人繼續找那位廢材夥伴協助施工創作。
從一間書店開始,試著透過各種行動及「轉投資」,去探索這些自我提問,「空間如何能在不可預期的時間內,乘載更多的可能。」、「空間在社區或是社會裡,還能扮演什麼腳色?」、「進入一個場域展開生活之前,如何讓想像落實?有沒有練習的機會?」,目前仍在進行中,透過空間產生連結,再順著連結去創造空間,這是兩年來累積的心得,答案尚未明朗,過程隱約找到方向,書繼續賣,在生活中繼續探究下去。
十一年前移居正興街開店,創辦街刊「正興聞」,組織「正興幫」。個人著作有「不正常人生超展開」,在天下獨立評論「非典型社區營造的一百萬種方法」與地味手帖「大笨蛋生活法則」寫專欄。目前經營兩間店,一間是位於台東長濱的書店「書粥」,同時在台南民族路「白日夢工廠」裡練習一人服務的「寂寞食堂」。目前兩地移居,除了嘗試各種空間實驗,也樂於使用廢棄材料整修空間,希望能把簡單就能得到幸福的方式分享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