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找回人與花草的連結 植物學者曾彥學就任林試所長:讓台灣原生植物出頭

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環境資訊中心 特約記者廖靜蕙 報導

從指導學生釐清了千元鈔上長久以來視為「玉山薊」的植物,是台灣特有新種「塔塔加薊」,到協助林務局篩選出106種具有園藝、景觀、蜜源及保健等具市場潛力的原生植物——曾彥學從中興大學森林系教授,轉身為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長,秉持林試所百年文化,繼續引領研究人員詮釋林業,並以其所長守護台灣原生植物,編寫一部台灣原生植物出頭記。

從學界轉任農委會林試所長,將一身功能貢獻植物保育,他對植物的理解格外引人注目。攝影:廖靜蕙

將食藥用植物藏身巷弄 植物魅力無法擋

曾彥學的成就建立在植物分類,轉任林試所長,不免令人期待:將台灣植物保育更上層樓——不是供奉於神廟,而是讓人感受其美好。

在擔任林試所長之前,他不但是中興大學森林系教授,更擔任六年多興大實驗林管理處長。任內除了持續「台灣原生食藥用植物保種教育中心計畫」、「藥用植物園」任務,並藏身巷弄間,兼具巧思與樂趣。

例如,收集台灣19種原生月桃屬植物,包括台灣特有的蘭嶼法氏薑的「月桃巷」,又如「茶道」保留台灣所有原生山茶科植物共9屬38種,有台灣山茶、阿里山茶以及早田氏紅淡比等。

此外,「桂族柿家」由台灣肉桂、牛樟等14種台灣原生肉桂類植物,以及毛柿、象牙柿等10種柿屬植物所組成;「蕉道」則收集了28種台灣人愛吃的香蕉品種,如北蕉、蛋蕉和玫瑰蕉,還包括雅美芭蕉、噶瑪蘭芭蕉和象腿蕉等6種台灣原生種。

台灣茶科植物花美、葉香,果實還能榨油,深具多功能價值。圖為日本山茶。攝影:廖靜蕙

助從農者辨識植物 研究與保育圈學子無數

他對植物的興趣與投注的心力,使他與植物產生獨特的連結。例如,從蛛絲馬跡中找到差異,或從外來植物身上解讀漂泊到台灣的脈絡,並逐一記錄下來;也因此使他得以幫助許多農業經營者辨識植物、導正研究發展方向。不少植物研究、保育或行政人員,都是他的學生,或因為他投入植物研究相關工作。

從學者身分轉而擔任公務人員,對曾彥學來說並不困難。他1991年即通過高考、具有公務人員身分,曾任職於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塔塔加工作站,之後到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工作近13年,對公務體系並不陌生。

由於森林資源調查的經驗,加上對植物分類的興趣與性向,以及對事物好奇、創新的想法,使他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這也使其母校中興大學頻頻招手,邀他回校教樹木學。

台灣光是木本植物就超過1000種,要一一辨識這些樹種並非易事,要教學生依據樹木型態分辨樹種更是吃重。然而,曾彥學卻如魚得水般愉快,也由此步入學術殿堂,造就英才無數。兩年前他與學生釐清千元鈔上的薊屬植物,不是玉山薊,而是特有新種「塔塔加薊」,令社會大眾有如醍醐灌頂,傳為佳話。

發表8新種、4紀錄種 30餘年摸清24種外來植物脈絡

他總共發表8種新種植物,並以歐氏月桃感念其植物分類啟蒙老師歐辰雄教授、蘇氏歐蔓則是紀念其碩博士指導教授,已故的蘇鴻傑先生,呂氏歐蔓感念林試所研究員呂勝由博士,狹葉薑則為感念模式標本採集者鄭元春老師。此外,發表毛白前、單芒金午時花、牧野氏山芙蓉,以及陀螺紫菀等4種新紀錄種。

然而,他最重要的成就,是傾30多年時間,釐清台灣24種新馴化植物。諸如蘇利南野菊、陰香、珊瑚珠,以及尼泊爾赤楊等過去未被記錄過的馴化植物。馴化種植物是指,原生地非台灣,經人為刻意或無意攜入的植物,在台灣不同程度地適應野外環境。

曾彥學解釋,馴化植物可分三類,有些不太會擴大或侵犯到其他原生植物生長空間,能與其他原生植物共生,例如芒果、龍眼;也有部分植物,進入台灣後可能幾年後就消失,或侷限生長在一小塊區域,例如蘇利南野菊就只長在埔里。

最令人頭痛的莫過於不但適應台灣環境良好,並且不斷擴大族群,造成原生植物棲地限縮的植物,如小花蔓澤蘭,銀合歡等,或一些豆科、菊科、禾本科馴化植物。曾彥學說,馴化植物若未加注意,可能損及原生植物族群以及生態系。粗估台灣約有1500種馴化植物,都須持續監測調查。

興大農學院是國內規模最大的農學院所,森林系即屬於其中之一。現任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即來自興大農學院的特聘教授,由於過去曾為同僚,因此力邀曾彥學前來擔任林試所主管,搭起與行政單位的橋樑;無論產業、學術界或行政體系都殷切期望能為台灣林業帶來跨越性的發展。

原生植物無所不在 讓社會大眾有感還需推一把

林務局積極推動原生植物園藝化,引起市場不小騷動,這項計畫就由曾彥學主持。

他精選106種適合北中南東的原生植物,其中不乏受脅植物;並將這些植物引入台灣社會,透過園藝景觀手段,無論是公共工程植栽、公路旁的行道樹,或種到公園、校園、庭院中,甚至營造都市水泥叢林中的露台、陽台,成為空中叢林或垂直森林,或居家環境窗台,讓每個人都能接觸原生植物,感受它、進而親手種下它、延續族群。

曾彥學說,台灣野外的花草美麗多樣,民眾不僅種回原生植物,更可透過植物開花的特色,例如不同時段、不同顏色開花的特性,讓水泥陽台、窗台,此起彼落妝點各式顏色的花,讓居家陽台不但多樣且饒富變化,魅力十足且令人流連忘返。

想像一下,清晨起床,映入眼簾的是開著黃花的菊科植物,例如台灣蒲公英、台灣山菊、兔仔菜,或薔薇科、結著紅色果實的台灣蛇莓;中午,不同花形的佛氏通泉草、報春花科的琉璃繁縷、唇形花科的田代氏鼠尾草、矮筋骨草展示層次各異的紫色花朵;傍晚時分,林氏澤蘭、澤芹、穗花斑葉蘭悄悄地吐露潔白的花朵,總帶來驚喜。

居家陽台種植台灣蒲公英,春日早晨開花,連帶吸引白色的蝴蝶來訪;另一邊(左)開著小小黃花的蓬萊珍珠菜,過午即謝,不容錯過。圖片來源:林試所提供
小小開紫花的矮筋骨草,值得細細觀賞品味造物的精巧之處。圖片來源:林試所
傍晚開著花的穗花斑葉蘭,植株形狀優美。圖片來源:林試所提供

這些只是上百種候選名單中的一小部分,它們是位於低海拔,常民生活中可遇的野花野草,卻因視為無用,或土地型態改變而拔除或沒入土裡遭遺忘,族群數甚至受脅瀕絕。唯有透過人們意識到它們的存在,透過與之共生,了解其美好。

步入6月台北植物園「野花園」中,有如進入田野般,令人忘了身在台北繁榮都心。完成開花授粉使命的野花草們,卸下風華,準備著下一季的演出,仍能感受到小小的歡動;同時也使得盛開的漏蘆一枝獨秀。

漏蘆來自中部山區的受脅物種,曾彥學認為,花形不輸園藝物種,種在中部地區家戶陽台上,無疑也讓漏蘆得以延續族群,並說明推動景觀園藝化一部份的意涵。

台北植物園中的漏蘆,在都市中創造野性的樂趣。攝影:廖靜蕙

以林業試驗提供對策 山村經濟與林共榮

林務局宣示2017年為「國產材元年」,誓言將台灣木材自給率從1%不到達到5%。林試所肩負造林樹種建議及其育苗體系建立、現有國產材伐採技術及開發利用研究,以及林業資源持續監測調查的責任;不但提供林務局發展台灣新林業的對策,還須兼顧合法、照顧山村永續。

「保育是指對自然資源合理的利用和適當的保存。」曾彥學說,在林木生產過程,無論撫育、收成,都有相關的技術,並須維持保護野生動物和當地生態,因為這些關係互相為用,譬如食物鏈生生相剋的原理,對於生產並非壞事。

曾彥學舉六龜研究中心為例,以樣區進行長期監測,將自然演替後、長出來的優勢樹種中,挑選具生產性的樹種撫育成林的「土地公下種」,或人為造林撫育的速度較快,並將這些試驗成果引入林業經營。

農林產學的最佳後衛 全民共享永續自然資源

他更形容,人工林不撫育,就像稻田不去挱草、除蟲,必然無法生產出好的農林產物,非農林漁牧業經營者的態度。既然是生產,就會有收穫。「但是會有人質疑割稻仔(閩南語,收割稻子)破壞生態嗎?」曾彥學說,木材收穫就和割稻一樣,卻被環保法令視為開發行為,繼而限制台灣林業的發展。

曾彥學解釋,森林分為天然林、人工林,後者的目的是透過生產提供人類生存所需。他認為,台灣坐擁40萬人工林,任其自然演替是不對的,反該以此創造可永續的山村經濟。另一方面,面對林業人才、技術的流失,他認為在政策引導下,訓練人才,慢慢遞補上來,不愁接不上來。

「林試所是研究單位,試驗單位的優勢是在過程不斷嘗新,也嘗試錯誤,從錯誤中摸索出一條正確的道路,這些成熟的做法最終交給林務局執行,就不會犯錯。」曾彥學說,未來不但延續林試所的使命,也將加強與林務局的連結,成為林務局的後衛。

無論小到要趴到地上才能看清楚構造的野花野草,到高聳入雲的大樹,曾彥學都能一一訴說其存在的意義;他充滿熱情、致力實現他心中理想的藍圖,如今更將透過林業試驗所施政,提點出台灣原生植物的滋味,成為全民都能參與、共享永續的自然資源。

台灣40萬公頃人工林,原應發展成可永續林業,照顧山村經濟提供內需。攝影:廖靜蕙
本文提及之植物學名:
塔塔加薊[特] Cirsium tatakaense
歐氏月桃[特] Alpinia oui
呂氏鷗蔓 Tylophora lui
蘇氏鷗蔓 Tylophora sui
狹葉薑 Zingiber chengii
毛白前 Cynanchum mooreanum
單芒金午時花 Sida rhombifolia var. maderensis
牧野氏山芙蓉 Hibiscus makinoi
陀螺紫菀 Aster turbinatus var. turbinatus
玉山薊 Cirsium kawakamii
蘭嶼法式薑[特] Vanoverberghia sasakiana
台灣山茶[特] Camellia formosensis
阿里山茶[特] Camellia transarisanensis
早田氏紅淡比 Cleyera japonica
台灣肉桂[特] Cinnamomum insulari-montanum
牛樟[特] Cinnamomum kanehirae
毛柿 Diospyros philippensis
象牙柿 Diospyros ferrea
象腿蕉 Ensete glaucum
雅美/泰雅芭蕉 Musa itinerans var. chiumei
噶瑪蘭芭蕉[特] Musa itinerans var. kavalanensis
蘇利南野菊 Clibadium surinamense(曾彥學提供)
陰香 Cinnamomum burmannii
珊瑚珠 Rivina humilis
尼泊爾赤楊 Alnus nepalensis
台灣蒲公英 Taraxacum formosanum
蓬萊珍珠菜 Lysimachia remota
台灣山菊 Farfugium japonicum var. formosanum
兔仔菜 Ixeris chinensis
台灣蛇莓 Duchesnea chrysantha
佛氏通泉草[特] Mazus fauriei
琉璃繁縷 Anagallis arvensis
田代氏鼠尾草[特] Salvia tashiroi
矮筋骨草 Ajuga pygmaea
林氏澤蘭 Eupatorium lindleyanum
澤芹 Sium suave
穗花斑葉蘭 Goodyera procera

(除特別註明外,學名皆引述自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

本文授權轉載自環境資訊中心,原文為 找回人與花草的連結 植物學者曾彥學就任林試所長:讓台灣原生植物出頭


《環境資訊中心》是由財團法人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成立的非營利網路媒體,自2000年起,我們致力於提供全面的國內外環境報導,期許能替沒有選票的山林、海洋、土地發聲。

我們相信,任何行動都源自於「知道身邊發生什麼事」開始,唯有資訊公開、普及,並透過社會大眾參與,方能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臻至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