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莘宜
圖:我們的院子-新店博愛街
編輯:YuLi
我們是一群媽媽,幾位成員來自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當初一同參加新北社區規劃師的培訓課程,接著得知在新店有一塊國有財產署的土地,將來預計蓋社會住宅,土地的現況是一片草皮,沒有遮蔭、沒有休憩、沒有遊戲設施,大多人在這溜狗或打球,很少有其他活動的停留,實為可惜。現今孩子放學後大多在補習班、才藝班渡過,家長也不一定有時間特地帶去公園,我們想,若在這樣通學路上有一處可以作為孩子遊戲、里民情感交流之地,想必能降低都市中步調緊湊的壓迫感。
使用者參與的設計與實作
在107年的社規師提案,我們和創藝樹設計工作室–兒童建築空間教育團隊合作,提出「以樹為根,從根出發」的概念打造樹根探險地景設施,辦了三場具連貫性的活動:
- 試搭體驗與模型工作坊
第一場早上是快閃試搭體驗,孩童藉由實際木材搭建形式、建構出的空間和遊戲動線帶來的感受,給予最直接的回饋。家長對於這樣自由遊戲的方式大多給予肯定,但也有些擔憂安全性問題。
下午是室內工作坊,首先由創藝樹的亞樵向參與者進行建築教育,利用棉花糖與義大利麵玩結構遊戲,將設計思考劃分為活動建構與空間體驗兩大部份,再由小孩繪製設計圖,與家長共同製作模型,最後多數參與者希望設施能有樹屋的感覺。
創藝樹整理了工作坊中的討論,在考量安全性與挑戰性上產生了一些拉鋸,最後以不超過150公分的高度去做設計。大量斜坡可提供孩童運用自身力量攀爬,平面亦可作為休憩平台,另外加上平衡木供家長就坐、近距離看顧孩子。
- 二日木工工作坊
木工工作坊兩天遇到滂沱大雨,居民及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踩著泥濘參與施作,小孩就像佩佩豬開心在一旁跳踩泥巴水坑、抓蚯蚓。而即便已經有設施的構想,但應該如何擺放?面朝何處?大家想法都不一,於是在現場共同討論決定,實地調整,有了共識之後,空間的私密、開放、擁擠、互動全部在這個形體裡面被慢慢形塑出來。
- 開幕野餐會
除了討論、建設之外,還要再給予努力辛苦的大家成果回饋,於是我們舉辦開幕野餐會,作為一個正式啟用的典禮。當天依舊雨神同行,不過大家還是很熱情參與,時任新店林煌源區長和崇光社區大學江紫茵主祕皆到場參加,活動中我們提供小點心,安排《街道是大家的》繪本故事分享,這是一本講述藉由兒童發聲,產生力量爭取社區遊戲空間的故事,開幕活動伴隨著木作設施,大家輕鬆自在享受這片綠地。
於是場域狀態產生了質變
芒果樹下的空間經改造後,從少人停留的草皮開始有孩童前往駐足遊戲;父母因陪伴,相互聊天認識,開啟人的情感交流。亦有共學團體來此共學,增加綠地使用的多元性,以及協助刷漆打磨。當初因避免雨後過多泥巴踩上設施而舖設的礫石與角料,意外成為小小孩的鬆散遊戲素材。打掃器具的放置,誘發自主對環境整潔的關懷。木工完成後似乎感覺缺少了什麼,於是熱血媽媽們與創藝樹特地下苗栗向編織專家織築的曾靖婷學習網繩編織,期望能給予孩子更豐富的遊戲形式,美化我們的院子。
場域提供了有別於一般公園遊具的遊戲可能,有民眾表示:「孩子在玩的時候比較不被斜坡限制,一般公園遊具就是只能滑梯往下溜,沒有一個原坡道折返的樣子,因為爬溜滑梯這動作,就算家長覺得自己孩子的身體已經可以應付了,基於禮貌還是需要制止孩子往回攀爬。繩子編織出兩個獨立出來的網巢區,可以躺可以窩坐在裡面,一般的公園如果想要在遊具上面有窩坐的感覺,通常都是圓形隧道會塞住,我發現小孩子其實在圓形隧道裏面是有種自己的小天地的感覺,博愛街的網巢區除了窩在那裡,一抬頭就是樹蔭和一大片的天空,孩子會突然安靜下來去看旁邊的摩托車和行人,這種突然的安靜對孩子來說很特別,那短暫的3-5分鐘間,孩子或許已經在腦袋裡跑了好多他自己的想像畫面。」
與環境交織的互動,加深了在地連結
108年我們再度申請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以「以孩子為根,牽動大樹」為延伸主軸,辦理三場軟性活動,持續滾動希望喚起鄰里對綠地的關注。其中包含了由新店在地雙峰國小黃淑娥老師帶領的《黃娥老師陪你自然輕旅行》,認識博愛街周遭生態,發現原來基地樹上有這樣大的螞蟻窩、住戶黑冠麻鷺等。以及結合藝術五感的《草地樂器體驗課-世界樂器》,藉由身聲劇場名氣打開院子之門。卻也因在年底接獲通知公園改建社會住宅在即,舉辦『一起在芒果樹下跳舞』作為告別,同時引動參與者關注基地中柱芒果樹老奶奶。
鄰里情感交流帶動環境關懷,更顯都市後院的珍貴
就在109年底,收到政府公文,基地即將改建,也不知是否大地有感應,設施同時間毀壞,我們便決定不再維護。本以為場域活化計畫必須軋然而止,但數月過去改建之事無聲無息,卻因為設施不堪使用擔心造成危險而上封鎖線,不捨之餘回想當初既然是因為有塊閒置地可以好好利用,若在未動土前自己結束,豈不是忘記初衷回到原點?
有居民表示芒果樹是他家過去前院栽種,人民生活空間不斷退縮,開始思考究竟需要是綠地或是房子?於是決定不論改建之期近遙,孩子的歡笑不能少,精神必須持續滾動。我們110年再度向文化局和信義房屋提案,將兒童遊戲權的議題拉出來,期望有更多面對空間轉換、綠地保留的關注。我們建立問卷收集活化意見、也與居民面對面討論現地需求。並持續提案,活動時特意讓平時缺乏話語權的孩童表達內心感受,企望藉由持續地滾動與活化,有朝一日改變綠地成為高樓之命運。
而今年度首先辦理《設計想想》做社區現況盤點,和里民一同討論對於公園的需求,再以此需求舉辦《設計現場》設施更生的木工工作坊,一同完成地景設施2.0。在執行的過程中,有居民知道我們四處籌款就為了持續活化這塊綠地,拿著一疊鈔票希望能幫助我們。搭建完成後,更面臨到廢棄木材丟棄的問題,由於設施並非公有財產,也非廠商建置,清潔隊以沒有理由幫我們清運推拒,就在無計可施,打算以愚公移山方式一塊塊收進垃圾袋自行丟棄時,居民主動提供垃圾袋,並幫忙就近傾倒、載運大型木材,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的關懷開始發酵了……。
這一年來,疫情改變人類許多生活方式,去年本來預定的執行目標也不斷在做滾動修正,此次的爆發連公園遊戲場也面臨封鎖,而新店博愛街這樣的鄰里綠地,是居民難得的喘息空間。
在這項持續進行的計畫中,我們的行動目標包含了聆聽孩童的聲音,滿足其需求,並且我們帶著孩子參與改造,社區意識從小紮根,因為社區民眾的駐足停留而發生情感交流,再來延伸活動持續帶動社群參與環境關懷。也希望藉由如此不斷的滾動滾動,能讓綠地需求被看見,進而改變它成為高樓的命運。
這裡沒有罐頭遊具、這裡不是工程發包的制式設施,也不是千里迢迢才能到達的森林,但這裡是一片綠地,在都市裡的綠地,擁有很珍貴的獨特性,再藉由文化藝術的五感體驗與具創造性的活動,讓我們一同與孩子共創多元遊戲的都市後院。
本文為2021年8月專題「教室外的在地學習」系列文章之一,由眼底城事與裏路合作策劃。
網站/平面視覺設計師。近兩年活躍於NGO,擔任臺灣布尿布育兒推廣協會理事、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成員、《我們的院子-新店博愛街》創新社區環境改造計畫提案人。結合所學陪伴孩子一同做社造,將藝術設計、人文關懷、環境保護帶進社區,促進鄰里情感,土地永續意識向下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