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玩遊戲吧!學校也能成為「支持遊戲」的兒少友善空間

文: 李玉華 Christine Lee (國際遊戲協會臺灣分會 顧問/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國際學研事務召集人)

20 世紀之前,下至兒童上至老年人都是「做工的人 (勞動生產力的工具)」, 直到近代才逐漸將勞動力定義在成年人口。如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所提出的「兒童遊戲權」,也是相對新穎的概念。定義兒童青少的遊戲權共有四個向度:時間、空間、遊戲的內容及陪伴者。遊戲與休閒,對兒童的健康與福祉非常重要,還能促進創造力、想像力、自信、自我效能、體能、社會認知、情緒力量與技能的發展,有助於各方面的學習,而純粹從遊戲享受與樂趣來看,也有益於建立兒童的內在價值。

2016 年,受邀來臺參加第一屆亞太民主教育年會的美國波士頓學院教授 Peter Gray,在他的著作《遊戲的價值:兒童如何面對人生中的挑戰》中,提到:「兒童對遊戲的極度強大內在驅動,使他們能夠生存。根據人類歷史,遊戲一直是兒童習得技能及獲得文化知識的主要方式。兒童,並不是藉由玩來逃避現實生活,他們就是在玩出現實生活。遊戲,使他們從生理、智能及情緒三方面,獲取生活的現實感。」

換言之,孩子是用生命在玩,遊戲就是他們的生命。

要實現兒童青少的遊戲權,家長成為有助益的陪伴照顧者外,整個社會應更重視公共空間的育樂共養,如動物園、博物館或圖書館等孩子成長不可缺少的教育空間,也能有嬉戲角落;孩子長時間活動的幼兒園及中小學四周,也應朝向安全且有遊戲設計的步行通學路設計;甚至社會、文化或教育局處,編列預算支持校園遊戲場改建和舉辦各式「快閃遊戲活動 (Pop-up Play)」。

英國倫敦巴特西發電廠在施工期提供給社區孩子的「想像遊戲場積木快閃遊戲 Imagination Playground Pop-up Play」(圖片來源: 李玉華 Christine Lee )

臺北市教育局、重點國小及先鋒校長們攜手支持

自 2016 年起,臺北市於幾所國小改建新式遊戲場,前後完成十五座共融及特色遊戲場,建安國小由楊智堅校長率領,是兒童遊戲權的先鋒領頭。臺科大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同時也是科技創新大師的盧希鵬老師,曾在建安國小家長會和家長分享陪伴現代兒童的幾個重點:未來學、事實與觀點、界線的消失、遊戲化和產業的解構與新生,而其中「遊戲化」更是讓國小學生能夠在校園中邊玩也在課堂上邊學的不可或缺要素。

2020 年,建安國小直立式迷宮樂園遊戲場揭幕,這是透過納入學生參與式設計,打造出全臺國小校園內最高大分齡適能多功能空間,溜滑、攀爬、旋轉、穿越、平衡等,提供學生冒險挑戰,每節下課都能自發地活力玩耍。2021 年,在基隆市則是由八堵國小開始,舉辦改造遊戲場參與式工作坊,透過各種素材,讓校內孩子體驗和表達喜歡的遊戲行為;同在基隆市的尚仁國小,除了率領校內孩子自行規劃礫石鋪面的愛尚楓樂園向國教署爭取改造經費,並透過社規計畫提供輪胎木條組成的平衡木等鬆散素材,讓孩子在平日便能擁有不同自然遊戲可玩。

基隆市八堵國小(圖片來源:基隆特公盟林穎青 )
基隆市尚仁國小(圖片來源:都市里人規劃設計 廖珮璇規劃師)

回到臺北市,銘傳國小趁著期中考前的 10月底搭著萬聖節氣氛,大玩全校版鬼抓人,擔任禮物外送員的學生穿著外送員裝備,被全校師生追。而光復國小,家長會響應兒童遊戲權,於母親節的校內園遊會活動,邀請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特公盟)至學校舉辦自由遊戲活動。前段提到的楊智堅校長,更在新式遊戲場改建完成後,也是邀請特公盟到校辦理快閃遊戲活動。以上的國小校園案例,都顯示臺灣慣行教育的校園內,是可以往英國、歐盟甚至美加等國家學校所提倡的「遊戲友善學校 (Play-Friendly Schools)」的理念,更邁進一大步。

臺北市銘傳國小大玩全校版鬼抓人 (圖片來源:臺北市銘傳國小家長會)
 臺北市光復國小舉辦自由遊戲活動 (圖片來源:特公盟成員)

什麼是遊戲友善學校?有什麼必須要做的事情?

在遊戲友善學校,所有形式的遊戲,都會被認可與支持,包括提供專門的遊戲時間和遊戲空間,在適當時機使用「遊戲教學法」,並且把握運用日常課堂上突然發生可利用的遊戲時機點。

全校參與:

而要成為遊戲友善的學校,需要全校共同參與,成為學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改變學校的風氣和文化。遊戲與學習互補,在教學同時,運用幽默及容許模稜兩可,加上遊戲教學法 (用遊戲方法進行主動學習)有助於創造有效學習的環境,並促進創意與發散式思考。

有效領導:

成為「支持孩子遊戲」的學校,要先有在政策與實踐中的有效領導,變成遊戲友善學校並不容易,因此需要強大的領導能力,必須從學童、教職員、家長與學校相關人士獲得支持與合作。同時,還要公開書面聲明,讓孩子在上課期間有足夠時間去玩 (包括遊戲、運動和戲劇),安排文化與藝術活動,並採用遊戲性與參與性的教學方法。

足夠空間:

當然,一定要有足夠的空間讓孩子遊戲,不一定需要大量專業遊戲設備,可以是回收再利用的捐贈素材,像是紙箱、輪胎、木板、織品、厚紙板、木箱、家庭用品或辦公室用品或是細繩、膠帶 。

英國景觀設計師 Simon Nicholson 發現,空間越多樣化,孩子能用各種不同方式遊戲的東西越多,遊戲就會越有創造力與吸引力 — 這就是「鬆散素材理論」,表示可以收集很多免費的天然材料,像是樹枝、泥土、水、沙、木材等。

形成文化:

最後,要形成支持兒童遊戲的學校文化,觀察兒童如何運用手邊素材,看他們如何在空間中移動、如何與其他物品或友伴互動,不可預測、自發性與偶發性的情況下遊戲如何發展。成人願意退後一些,採取「低干預」方式,他們可能也會對孩子的創造力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敬佩不已。

德國法蘭克福每個週末都會為社區孩子舉辦的「快閃冒險遊戲活動 (Pop-up Adventure Play)」 (圖片來源: 李玉華 Christine Lee )

學校變成了一個不只是學生而是大家都更快樂的地方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在一般意見書中特別指出,學校應該要扮演推動兒童遊戲權主要的角色,包括提供所有兒童所有形式遊戲機會的戶外與室內空間,以及在上學日的結構中,留出足夠的時間與空間來進行遊戲。如此一來,孩子更能享受遊戲時間,而回來學習時也更能進入狀況,他們體力充沛且較少發生意外,會呼朋引伴,行為問題變少了,教職員與學生之間關係變好了,而學校就變成了一個讓大家更快樂的地方。

有趣的是,遊戲活動也正是許多國家用來對抗「數位化童年」、「肥胖童年」和「室內化童年」的最佳解方。如果擔憂家中孩子或校內學童有相關的狀況,而玩遊戲對孩子的身心靈都這麼重要,讓我們一起來「看重且倚重」遊戲,爭取經費改建校園遊戲空間、嘗試快閃遊戲活動、成為遊戲友善學校,善用「玩」這一個新方案,使其變成教育現場的得力助手吧!

原文刊載於臺北市立圖書館《終身微學習資訊站》第23期

感謝特公盟張雅琳、潘汝璧以及基隆特公盟林穎青協助本文增加補充臺北市光復國小、銘傳國小,基隆市八堵國小、尚仁國小的遊戲友善好例並提供照片。


Beyond Playmaking 超越遊戲共同創辦人。與各國作者合撰《City at Eye Level for Kids》、《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公園遊戲力》及《45 Urban Ideas for Ukraine — and Every Other City in the World》等書。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育研究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 Urban95 兒童視角城市規劃領導課程證書。’14 年因成為阿皮和阿兜的媽媽,開始關注兒少權利議題。’18 年與眼底城事參訪倫敦出版專題報導,並開始擔任以下講者:’19 年兒童友善城市歐洲聯盟布里斯托大會、’20 年布里斯托自然歷史聯盟網路論壇、’21 年香港創不同學院 好玩大學網路課程、’22 年世界都市公園大會網路論壇 及東京澀谷世界鄰居日網路論壇、’23 年國際遊戲協會格拉斯哥全球大會五國平行對談 及 紐西蘭遊戲協會網路論壇。

成為媽媽前,曾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英語教育顧問、醴瑠服務社企創意長、苦勞網義務編譯、英國樂施會書店志工和伊甸基金會活動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