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場的大象溜滑梯去哪了?

圖:紀惠齡
文:zining
企劃:眼底編輯室+特公盟

陪伴大家成長的大象溜滑梯,你是否有發現這幾年逐漸消失在學校與公園裡?或是周邊被圍起、不再能使用與遊戲?

不合格的大象溜滑梯

這起因於以現行的國家標準來檢驗大象溜滑梯時,溜滑梯的狀態並不符合檢驗的標準,如過去的滑梯旁常伴著大樹,提供遊戲空間遮蔭,但依照標準,溜滑梯的頂上213公分內不得有障礙物,鄰近的樹木或枝葉即成為阻礙,所以有的需要砍樹、或直接拆除更新、也有的大象溜滑梯就封起成為藝術地景裝置。

遊戲場面臨現象

日漸消失的大象溜滑梯只是目前遊戲場現象的其中之一,在我們的觀察中,國家標準CNS公共兒童遊戲場設備的檢驗標準,產生的影響是:

已完工的遊戲場 -> 罐頭遊具2.0
過於保守的安全檢驗讓遊戲場的設計也緊縮保守,設計單位只能選擇使用可合格的遊具,讓新開放的遊戲場又趨於相同的樣貌。

想做突破設計的遊戲場 -> 卡關中
不在檢驗項目內的遊具設計,無標準可以檢驗,因此卡關中無法開放。

舊式的遊戲場 -> 必須改善或拆除
不論是大象溜滑梯、磨石子溜滑梯或特殊造型的攀爬架,過去陪伴我們長大的遊戲場,因不符合現行檢驗標準,也必須改成符合標準的設計或是拆除退場。

只見「遊具」的檢核、不見兒童身心發展

造成前述現象的問題,第一是法規標準的制定不全面

目前兒童遊戲場的安全規範主管單位是「衛福部」。而衛福部的兒童遊戲場設施安全管理規範除了相關權責劃分、安全管理的規定外,只有在第六條說明「兒童遊戲場設施之材料、設計、製造、安裝、檢查及維護」應符合的是由經濟部標檢局制定的國家標準CNS、國際標準、區域性(EN)標準或美國(ASTM)標準。

而「國家標準CNS」內含了四項與遊戲場相關的檢驗標準,即是目前用來檢驗遊戲場的各項內容。但必須注意的是,這四項標準都只有檢驗遊具與設施,未考量到整體遊戲環境及有利兒童發展為核心基礎的內容。

設計師的兩難

第二是檢驗標準的限制反而讓設計師陷入兩難

遊戲場的設計過程中,設計師為了要設計出能「取得合格報告」的遊戲場,直接採買遊具是相較容易的做法,但也讓一個個遊戲場又日漸相似。而這幾年中仍有設計師有心想要設計多元、考量兒童身心發展的遊戲環境,但設計至施工的過程有眾多的關卡需磨合,最終又因其設計的遊具或空間無標準可驗,必須重新調整設計、或仍在卡關中,目前全台有多個遊戲場正面臨這樣的困境。

設計檢驗標準應是守護安全的防線,但卻成為抑制創造遊戲環境的緊箍咒。如果你是設計師,會選擇哪一條路呢?

被迫消失的好玩遊戲空間

所以目前我們放眼可及的遊戲場,均是符合CNS內15項設施的標準,超出標準之外的大象溜滑梯、自然植栽與地形營造,或是連續型的彈跳床、雙滑桿等設計,都被消失在我們的遊戲空間之中。

遊戲場須突破的困境

  1. 安全規範僅有針對遊具的CNS標準,未思考遊戲場的環境營造與整體空間規範。
  1. 設計單位為了取得檢驗合格標準,遊戲場設計日趨保守、避免因創新造成的檢驗卡關,也削弱遊戲環境的多元可能。
  1. 檢驗公司對於CNS標準檢驗的認定,有不同解讀觀點,新成立的檢驗單位易因經驗影響標準的認定,也讓設計單位擔憂遇到標準詮釋彈性,更趨向保守設計。

衛福部需要重新思考遊戲場的本質

最後,我們認為應該回歸到「兒童遊戲空間與環境營造」來思考這個問題。

主管兒童遊戲場安全管理規範的「衛福部」,不能只管理「遊具」,遊具只是兒童遊戲環境的一部分。應當回歸由「兒童發展及遊戲行為」出發,將遊戲環境為主體做風險利益的評估與相關的內容規範。

讓多元與創意的遊戲空間能遍地開花。


心中孩子仍渴望著遊戲。喜歡公園、嘗試各種體驗、觀察人類行為,關心公園設計、兒童權益問題、國內外民眾參與式設計過程。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景觀暨休憩組畢業,曾任景觀規劃設計顧問公司、學校總務處景觀規劃維護。目前是斜槓平面設計接案青年。

讀人文社會學,喜愛城市空間與建築而投入了這個行業。工作了一陣子,最近想起了方法論,想建立一套自己觀看城市的方式與分析方法。

我們希望能凝聚更多人關心兒童遊戲權及表意參與權,兒童公共遊戲空間設計不該再塑化、罐頭化、品質劣化與低能化,大小公民和設計師、廠商、學界及公部門協力合作,一起要求並協助相關單位更完善規劃公共空間,親子友善基礎建設,逐步迎向兒童友善城市。

眼底城事是由一群對城市空間充滿熱情的人所發起的計畫,我們認為一個舒適、有趣、充滿創意的城市生活是一個不斷充滿變化的狀態,不僅僅是政府的大計畫,更是所有在城市生活的人每日的集體創作。我們希望透過不同寫作者的紀錄,描繪每一個城市生活精彩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