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結論:真心為孩子好的展望 — 從支持多元遊戲行為的遊具,走向豐富遊戲的空間

文:punkelephant、李玉華 Christine Lee
圖: 李玉華 Christine Lee

丹麥 哥本哈根 的 Fælledparken 公園的彈跳床遊戲場(圖片來源:作者)

遊戲與風險之所以困難被談論,一來,是情感上沒有人希望孩子在遊戲裡受到任何傷害,而傾向迴避去思考受傷的「可能性」,也不允許任何受傷的發生;二來,則是公部門透過建構嚴格的「零風險(Zero Risk)」管理制度,去將「受傷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誤以為嚴格檢驗標準可以保證「零受傷」。

在商業管理的領域,有一個名詞叫作「零風險偏誤(Zero-Risk Bias)」,意指再優秀的管理人才,也經常在有其他方案可降低整個風險的情況之下,仍然傾向會有「完全消除某一項風險」的偏見。在決策之人針對健康、安全和環境問題進行決策時,特別容易出現這一種偏誤;經常的例子,是因為要降低個人負責的風險。

在遊戲場的情境之中,傾向降低個人風險的,可能是因檢驗不通過而遲遲無法結案的設計師,採取安全牌的設計或直接擺放罐頭遊具;可能是無法承擔被認證機構停權處置的檢驗機構和其檢驗人員,拒絕檢驗可能是對兒童帶來最佳身心發展利益的設施;可能是備受選區居民要求的民代為了使用者殷殷期盼,放棄和嚴格的法規標準無限期對峙,先開放使用遊戲場再說;更可能是承受多方壓力或擔憂國賠和受罰的公務人員,乾脆放棄耕耘花了六年終受重視、終能創新的兒童青少休憩空間。但是,最終的代價,卻是犧牲所有台灣孩子的童年

風險管理和零風險,是天差地遠的兩回事,在台灣的遊戲環境現場,肇因於照顧者的主觀期望與公部門的避險心態,幾乎是被當成同一件事來處理。

這一個月的專題,我們嘗試從風險利益評估對孩童的益處、法規標準層面、設計師的實務經驗、遊戲設備檢驗人員對法規與檢驗層層關卡的省視,甚至是對閱讀大眾來說淺顯易懂的圖文懶人包,深入淺出地回顧當前台灣遊戲場發展遇到的難題。談論這一個「枯燥乏味、最不好玩」的議題,大家一定覺得「太硬」難以消化,然而,這一題雖難,卻對遊戲場影響最巨大,大家不一起齊心協力通過這一個考題,就是一起讓孩子的遊戲空間在瓶頸卡住或開始走回頭路倒退

「國情不同」,因此更需要累積經驗與研究

赴英國 ARUP 訪問 Cities Alive 研究者 Samuels Williams、赴荷蘭訪問建築師 Saša Rađenović(圖片來源:作者)

倡議特色公園與遊戲場的路上,拿國外案例作為借鏡思考的方向,每每得到「國情不同」的回堵。不同文化,對於兒童教養觀念有許多差異,然而無論是聯合國兒童權利條約或廣泛的兒童發展研究,都指出「遊戲權」與遊戲本身,是兒童成長中如同生存權一般,亟欲需要被保障與實踐的權益。

根據我們多年在國內外遊戲現場的觀察,的確發現許多的「國情」與「世代」差異:長年在追求「零風險」的遊戲環境長大的台灣孩子,感覺統合、基本身體控制能力、核心肌耐力和同儕互動機會,是逐年在下降的,而這一點也得到職能治療與舞蹈老師的印證。

衛福部桃園醫院兒童物理治療師許雅婷擔憂現代人難有時間到戶外,許多孩子運動量不足,在 2 歲至 7 歲間無法提供足夠足底肌肉刺激,因為在學校、補習班或家中都長時間處於坐姿。HEHO 健康主題特刊也提醒:「如果孩子已經 5、6 歲,卻仍不敢從溜滑梯上溜下來、無法接受小幅度搖擺,甚至對毛梳、魔鬼氈等物品的觸感和質地感到厭惡,就可以合理懷疑他可能有感覺統合的問題。」

我們必須集體思索,如何幫助孩子探索世界過好生活,一起為孩子提供更多獲得適量動態活動的空間。台北榮總兒童職能治療組長陳玉蘭說明,當「環境刺激」給予充足了(也就是我們把遊戲空間妥善地設計和提供),小朋友的大腦會判斷自己需要哪些刺激,就會自然透過「玩的方式」獲得自己需要的,促進感覺統合的發展。

英國 布里斯托的 Canford Park 社區公園的兒童遊戲場(圖片來源:作者)
英國 倫敦 的 Victoria Park 公園的幼兒遊戲場(圖片來源:作者)

但是,當比較需要使用身體控制能力、核心肌群、肌耐力和感覺統合的遊戲設施,像是在歐洲非常普遍的雙滑桿、擺盪大索、彈跳床,或設置在地面上減緩孩子從高處墜落衝擊受傷的沙坑、樹皮木屑和礫石鋪面,在台灣全都被認為是「危險」、「不在安全規範內」和「大人難維護管理」的設施,,孩子沒有機會在日常生活的遊戲現場練習,才是「在起跑點就落後別人一截」,從小就已經輸給全世界許多國家的孩子。主管機關逐年縮緊兒童遊戲場的法規和檢驗標準,更是站在國力已經岌岌可危的懸崖上,狠狠地將努力練習攀爬、強壯核心肌群的孩子,往下踢一腳。

台灣職能治療學會甚至提醒:「如果擔心小朋友感覺統合獲得不足,公園中許多遊戲設施都能提供不同感覺刺激,像是盪鞦韆、攀爬、沙坑和溜滑梯等,提供孩子觸覺、前庭覺及本體覺等不同的感覺輸入。」而衛福部桃園醫院職能治療師劉燕甚至提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子,更需要大人抽空帶到公園遊戲場玩,除了增加小朋友之間的互動機會,也能在玩樂過程中,給予多種環境感覺刺激,促進大腦發展,滿足他們的活動需求量

台灣這樣「國情不同」的制度,對把遊戲風險管理當「避險(risk averse)」在對待,對一整個世代孩子的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我們呼籲:是時候進行全面的檢視

我們需要更完整的基礎研究與全盤式檢驗,理解台灣孩子目前的體能平均發展概況、哪些公共空間中可設置遊戲設備與環境,能對孩子身心發展更有幫助,而各權責單位該如何營造?在遊戲環境規劃、遊戲環境設計、法規制度上,又該如何有合理的交集與較完整的配套?而不是如現況這般互相卡死的窘境。是否能從國外的案例、自身長期參與改造案的經驗,轉換成為在地肥沃的土壤,滋養台灣的孩子茁壯?我們該從何理解台灣的孩子「玩」的能力與「遊戲與風險」之中的關聯?我們有哪些不知道的事情?需要更多什麼樣的研究?

不只是這一個新年,而是持續進化的展望

還我特色公園(特公盟)在 2015 年開始遊戲權的爭取、2018 年終於成立社團法人,過去 6 年之內,在眾力的推動下,雙北、桃園、新竹縣及市、苗栗、台中、嘉義、台南、高雄、花蓮、屏東、金門甚至台東等 14 個縣市逐步重視,將「改造或新建具共融性或分齡適能的兒童遊戲場」,作為對兒童親子有感的主要政策之一;全台灣,近 250 座公園遊戲場都有特公盟成員參與的設計,每年所有成員平均參與至少 300 場的公園遊戲場改造設計會議、審查和實地場勘。我們,是一個有理想、但也很有實踐能力和工作效率的非營利組織

許許多多的公園遊戲場,漸漸從低矮、低齡、低功能、低挑戰甚至低品質的遊具,被改造成有多元豐富遊戲行為的設施、動線和地貌。改革之路還很長。全台各縣市角落,有更多要迫切改變的地方,因為還有近 2,500 座罐頭遊具公園,以及近 4,600 座小學及幼兒園的遊戲場,還沒有獲得改善

然而,不管你相信與否,這 6 年來,特公盟沒有任何外援,僅透過公民直接參與,去遊說地方縣市政府和中央政府投入資源在實質的公園遊戲場改造。

期盼不久的未來,兒童遊戲權的發展,能再透過私公部門的研究、設計與政策規劃,「遊戲場」的定義可以從「有遊戲行為的遊具」進化到「豐富遊戲的城市環境」。

更多不同遊戲空間的改善和新建可以引入特公盟或在地使用者去協力,更多專業人才能到全國各層機機關去遊說或辦理公眾教育工作坊,更多的文章(甚至教材)能被撰寫給關心的大眾去閱讀,更多國家可以知道台灣的進展並提供更多寶貴交流,甚至,我們希望催生一個「台灣兒童遊戲學的開放資源知識平台(Open Source Knowledge Hub)」,讓每一個人都能簡簡單單存取任何兒童遊戲相關的資料,舉例來說,像是:

  • 遊戲與環境的基礎研究
  • 兒童心理學、環境心理學
  • 使用者行為
  • 政策與法規研究
  • 風險標準檢驗的改革
  • 發展遊戲空間的設計語言:參與式設計、美學、可玩性、藝術性的遊戲空間設計

這一件事,迫切需要大家幫忙。

真心為孩子好的展望:玩得夠,才能好好長大(圖片來源:特公盟公益勸募開跑網頁

特公盟第一次的公益勸募,感謝來自台灣各地的支持,我們在 2021 年 10 月中旬開始本次計畫,已經完成近 50% 的募款進度;在 2022年 3 月底之前,我們必須再募得 170 萬以達到 320 萬的希冀,這一個目標,仰賴每一個你協助達成

特公盟的首度公益勸募將如何運用募款資金(圖片來源:特公盟公益勸募開跑網頁

特公盟募款理念https://lihi1.cc/SU1ZA 
立刻捐款支持https://neti.cc/2WbJ5Vb 
勸募字號 :衛部救字第1101361163

文章參考資料:

  1. Virine, Lev; Trumper, Michael. ProjectThink: Why Good Managers Make Poor Project Choices. Oxon: Routledge. 2016: 102, 175. ISBN 9781409454984
  2. 許政榆 (2021) 孩子坐不住干擾同學家長頭痛 職能治療師4招助改善. 聯合報. https://udn.com/news/story/7324/5897093 
  3. 李怡麥 (2021) 感覺統合訓練是什麼?我的孩子適合嗎?HEHO 健康主題特刊. https://tw.news.yahoo.com/%E6%84%9F%E8%A6%BA%E7%B5%B1%E5%90%88%E8%A8%
    93%E7%B7%B4%E6%98%AF%E4%BB%80%E9%BA%BC%E6%88%91%E7%9A%84%E5%AD%
    A9%E5%AD%90%E9%81%A9%E5%90%88%E5%97%8E-100000327.html 
  4. 台灣職能治療學會 (2021) 孩子不喜歡被碰觸 專家:可以用「玩」來改善.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1/9/8/n13219809.htm 
  5. 衛福部桃園醫院兒童復健治療中心暨聯評中心 (2019) 一蹲往後倒?治療師:肌肉刺激不足 導致足弓發展緩慢.
    https://www.tygh.mohw.gov.tw/?aid=509&pid=0&page_name=detail&iid=900 
  6. 特公盟公益勸募開跑 網頁 https://ppfcc.org/ 

時常懷疑是否因為從小在城市街頭晃蕩成性,才選擇空間規劃為業。腦袋裡有一張世界發呆地圖,堅信一個好城市要有許多免費可以盡情坐著發呆與躺著打滾的角落,為此努力發掘與創造地圖上的新標點。

Beyond Playmaking 超越遊戲共同創辦人。與各國作者合撰《City at Eye Level for Kids》、《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公園遊戲力》及《45 Urban Ideas for Ukraine — and Every Other City in the World》等書。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育研究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 Urban95 兒童視角城市規劃領導課程證書。’14 年因成為阿皮和阿兜的媽媽,開始關注兒少權利議題。’18 年與眼底城事參訪倫敦出版專題報導,並開始擔任以下講者:’19 年兒童友善城市歐洲聯盟布里斯托大會、’20 年布里斯托自然歷史聯盟網路論壇、’21 年香港創不同學院 好玩大學網路課程、’22 年世界都市公園大會網路論壇 及東京澀谷世界鄰居日網路論壇、’23 年國際遊戲協會格拉斯哥全球大會五國平行對談 及 紐西蘭遊戲協會網路論壇。

成為媽媽前,曾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英語教育顧問、醴瑠服務社企創意長、苦勞網義務編譯、英國樂施會書店志工和伊甸基金會活動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