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竹東水,展望以自然為本的水治理方案

文:曾柔慈

新竹頭前溪對於竹東人來說是…

頭前溪是一條發源於雪霸國家公園的河川,其流域面積566平方公里、主流長度63公里,流經新竹縣市,餵養整個大新竹地區灌溉、工業、民生用水。水從頭前溪上游流出後,沿途經歷什麼過程,其實身為新竹人的我感到陌生不知如何描繪它的故事。我帶著對水環境的疑惑,以老家公園路前曾經流經的圳道作為線索,透過訪談和的自身經驗的對照,拼湊出竹東地區水資源的來龍去脈。

頭前溪流域圖(圖片來源:國土規劃地理資訊圖台)

竹東圳水道追尋的緣起:鄉鎮小徑圳道記憶

都市化已經徹底的改變表面的地貌,水路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樓房和柏油路。同樣在臺灣各地有多少地方也在都市化的浪潮下,圳道已經地下化或是消失。透過訪問讓我對舊時水環境的樣貌多一分認識:

媽媽:「我以前上學走公園路旁邊是有圳道的,路也沒有現在這麼寬。」

爺爺:「以前家門前砌土溝的圳道大概2~3公尺寬,平時水深大概30公分。一兩個月還會放大水清除圳道,和現在比起來那時候的圳道乾淨多了。」

我致電向農田水利署竹東工作站詢問公園路上圳道的功能為何?站長說明:「行經在公園路上的竹東圳因為都市化現象,考量沒有灌溉的需求,決定不予保留取水口。公園路前的竹東圳分渠,現在還保留一座排水門,讓大水來的時候疏洪,避免水淹起來。」

圳道示意圖(圖片來源:作者拍攝繪製)

竹東圳的上游記行:一樣水養百樣行,竹東水專養冠軍

沿著頭前溪河道向源追尋,其中一條較大的支流是上坪溪,上坪溪水不只養出台灣的冠軍米,世界半導體龍頭台積電使用的也是上坪溪的水源,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冠軍水」。冠軍水的取水口位於上坪溪上游的「軟橋發電廠」,在1926年由竹東二重埔的地方仕紳林春秀出錢出力請日本的技師在軟橋發電廠銜接引用渠道,此舉奠定新竹的農業和工業發展。

竹東圳路線,上坪溪水一路流經員崠子、資源莊、上公館、大窩、四重埔、三重埔
(圖片來源:國土規劃地理資訊圖台)

竹東圳日治時期引上坪溪的溪水主要用途為灌溉使用,當時的農田灌溉面積有530公頃遍及竹東周遭地區。經過半個世紀,水的用途從灌溉轉為產業供給,為新竹地區帶來許多的就業機會,科學園區的規模擴大,晶圓生產大戶的用水需求變得更為迫切,使寶山水庫、寶二水庫應運而生。1991年為滿足新竹科學園區的用水需求,行政院農委會農田水利署新竹管理處遂著手將竹東圳施行改善工程,成為現今全長21公里、擁有14座引水隧道的竹東圳,且其中7號隧道正位於公園路上證明竹東圳行經至此。

竹東圳的水餵養高科技產業的發展成就臺灣成為科技矽島,引自同一處水源培育的冠軍米也是竹東圳的灌溉範圍。在竹東二重埔與三重埔交界地區是竹東冠軍米得主莊正燈的農田所在地,他以鴨間稻的方式種植,師法自然不噴灑農藥、除草劑,培育出芋香米。竹東圳承載的不只是民生用水,它成就新竹科學園區的發展,也餵養竹東的農業聚落。

竹東圳的中游:老圳新用,水泥柏油蓋下的大排水溝

竹東圳的舊圳道失去灌溉功能後,如同許多都市舊圳道的命運,轉而變成都市排水道。竹東鎮上的中興大排,就是原本的竹東圳舊圳道之一。當地人通常不這麼稱呼,而是以中興大排上覆蓋什麼設施來說明它的存在,像是戲曲公園、仁愛停車場的底下覆蓋住的是中興大排。儘管中興大排有部分被建成環境所掩蓋,但它的功能不變的是都市的受水體,承接從山區流下來的山水以及從天落下的雨水。中興大排的婆婆媽媽承襲舊時與水的使用經驗現在依舊會提著衣物到洗衫坑洗衣服,這般景象像是時光暫留一般保留竹東鎮與水生活的習慣。

中興大排位置與使用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繪製)

中興大排周遭近年對於河道初步的配置將河段分為水生態、水文化、水休憩,其中仁愛停車場與戲曲公園位於水文化河段,其周遭有中央市場與竹東天主堂,是常民生活與宗教信仰的生活軸帶。中興大排就橫亙在竹東生活軸帶上呈現部分開蓋、部分覆蓋的狀況,保有水道意象同時兼顧停車場的使用需求。如同台灣大學新生南路三段的特一號排水溝的再現,將原本校園的圍牆拆除後,恢復特一號排水溝的水循環,打開校園成為學生與居民的公共空間,重現水道軸帶與常民生活的記憶。

竹東圳下游河濱風貌:自然治理的想像

對於在竹東生活20多年的青年來說,頭前溪帶的第一印象莫過於「竹東頭前溪河濱公園」,那是許多人賞櫻散步的地點,也是竹東腹地面積最大的河濱公園,河濱公園園區內有運動設施、種植花草、生態池,可謂是資源豐富的遊憩場所。

仔細一想會發現竹東河濱公園提供的設施和城市中的都會型公園無太大的差異,儘管城市和河濱的環境資源不一樣,但都市公園與河濱公園乘載的設施與活動卻是相似的,我認為河濱公園的規劃單位忽視河濱公園擁有的潛力,它可以是喚起人與水生活經驗的場域。

緊鄰竹東頭前溪的河濱地帶隸屬多個管理單位,經濟部水利署第二河川局針對水的輸送排放進行管制、新竹縣政府環保局針對公園環境和設備維護、社區發展協會及企業負責認養維護環境。頭前溪的治理缺乏跨部門的合作,使現有的規劃以既有設施的修繕為主,像是公廁增建、生態池接水。「河濱」公園若只是專注於設施修繕,將會使人失去對自然的感知能力,限縮創造與河道生活的可能。

頭前溪河濱公園各單位告示牌(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借鏡新加坡宏茂橋公園—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

竹東河濱公園是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中的一環,中興河道汙水截流改善水質後,不應只是進行設施的維護管理,更應該關注以自然為本的規劃理念,才能真正重新定義河濱公園。

新加坡宏茂橋公園以自然為本的方式保留河川特性,凝聚自然與民眾的互動關係。其中竹東河濱公園與碧山宏茂橋公園相似的特點是皆位處於河川旁邊的公園,公園一方面有吸納排水的功能,同時也是民眾駐足的去處,在規劃上這兩個公園具有同樣的環境要素。 新加坡環境及水源部的公用事業局(PUB)執行Active, Beautiful, Clean Waters Programme(ABC計畫)其中一項旗艦計畫是振興碧山宏茂橋公園。這座公園的一側有一條長2.7公里的混凝土運河-加冷河,實踐聯合國國際自然保育聯盟(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 Based Solutions),讓環境與人的關係產生連結。

碧山宏茂橋公園旁的混凝土運河(圖片來源:新加坡環境及水源部的公用事業局)

新加坡有三個流域,分別是西部、中部、東部流域,公用事業局根據每個流域的土地利用和地形特徵聘請三家顧問公司,分別是Black & Veatch、CH2M、CPG作為規劃顧問。顧問團隊依據水域特性負責設計不同的流域,並將豐富的設計經驗帶給公共事業局,公共事業局則根據此設計指派不同的政府部門參與規劃,如此讓河域的治理不是只是一個部門的業務,而是能夠從跨部門整合的角度看待水怎麼變成公園的連接器。 2009年ABC計畫將運河整治的翻新計畫改為公園整體的重建計畫,企圖創造藍帶與綠帶結合的新社區,復興公園和運河。現在碧山宏茂橋公園裡不只有散步的人,還有野餐、玩水、釣魚以及豐富生物的多樣性讓公園擁有新的活力,創造以環境為本的規劃典範。

碧山宏茂橋公園(圖片來源:新加坡環境及水源部的公用事業局)

新加坡加冷河改造設計總監Tobias Baur表示:「設計自然與創造自然的樣貌遠比設計與建造水泥渠道還更加困難。當在工作現場時,看起來很自然的設計才是最難的。例如在河裡擺一排石頭,其實不要用排的,用丟的。」新加坡公用事業局執行長Khoo Teng Chye在規劃中認為不應該只是美化混凝土運河,應思考運河和公園之間可以創造什麼機會。

以自然為本的設計思維在台灣的官僚體系中背後仍然以都市更新的動機推動都市的再生與活化,若要使以自然為本的設計思維真正的實現,應該是將規劃的動機轉換為以自然環境為主體的價值出發,加上政府之間跨部門合作才能具體實踐。近年LASS社群創辦人許武龍積極推動頭前溪流域智慧水聯網,聯合經濟部水利署、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行政院農委會農田水利署加入頭前溪的治理,讓治水的思維除了公部門的維護管理外,還鼓勵民眾藉公開透明的水資料監督水資源,其中便隱含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對環境的重視以及跨部門的合作。

資料來源

城鄉所就讀中,以觀察揉合環境發展理論,表達對於城市的關切。關注水環境、居住的相關議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