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過去關於限塑政策、無包裝消費、二手衣回收等的討論多半集中在對於海洋、生態環境等破壞,我們這次將呂祐萱的「政策失靈?我國限塑政策哪裡出了問題?」、楊紫晴的「環保與便利不可兼得?無包裝消費模式在台灣的困境與展望」、陳湘渝的「時尚與永續的拉扯:看見舊衣的新可能」這三篇文章收納於七月份城市吶喊:氣候變遷ing,目的是希望無論是重視環保、還是氣候變遷的都市居住者,都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自己的食衣住行多一點覺察與反思 — 例如,減少塑膠製品的使用,不只是為了海龜,同時也是減碳的作為,也是為了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存著想;無包裝飲食、二手衣市場,對商家、業者而言,不代表沒有市場競爭力,反而是創造新的一種營運/利模式的契機、新技術研發的可能性。同時對消費者而言,自己帶餐具、穿二手衣,也不代表不夠潮、不時尚,花一些巧思,反而可以顯示出自己修養與品味的提升。環境保護與氣候變遷減緩絕對不是兩件事,畢竟他們的共同方向都是朝「永續」發展 。不論是政府政策、或是個人作為,如果能夠從更寬廣的角度去做連結與關心,相信都能發揮更大的量能。
本文為系列文章之一-「時尚與永續的拉扯:看見舊衣的新可能」
文:陳湘渝
「快時尚」如今已逐漸成為耳熟能詳的名詞,在快時尚之下,衣物的製造與消費鏈迎來巨大的永續挑戰,平價衣物被大量生產、販售與消費,消費者在取得衣物以後,卻又因很快地發現手中的衣物已不再是潮流而將衣物淘汰、丟棄,轉而繼續大量購買新衣。這樣的生產與消費模式製造出大量難以消解的丟棄衣物,成為地球的負擔。根據統計,生產一公斤的棉花耗費10,000升水,部分地區的生產過程因使用大量農藥汙染土壤,製造衣物的染色過程更使廢水內含有大量有毒物質,這些廢水流入海洋,在長年積累下對海洋生態造成威脅。
除卻棉花,聚酯纖維也是重要的衣服原物料,其纖維在土壤中卻不易分解,若是無法經妥善溶解再利用,便容易被丟入海洋內,經過六百年才能分解。衣物的跨國與國內運輸也耗費能源、產生許多二氧化碳,促使全球暖化的威脅加劇。在此之下,台灣與全世界的時尚產業、衣物生產與製造鏈,以及舊衣回收的方法有待仔細檢視。本篇文章將從舊衣回收管道,探討快時尚與永續之間的拉扯,試圖找出兼顧時尚與環境之道。
榮景不在的二手衣回收業
台灣每年都有大量的舊衣等待回收,第一個常見的回收方式,是將衣物投進由市政府設立或是核准的舊衣回收箱。這些衣物會以每日兩趟的頻率送往回收場,經過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就業者人工篩選出衣況良好的衣物準備送往非洲、部分東南亞國家低價販售給當地人民,或是轉贈給社福團體,衣況不良者則多會送往焚化爐焚燒。這原先是台灣蓬勃發展、利潤極高的經濟產業之一,但隨著各國回收、外銷的二手衣數量與日俱增,接收衣物的孟加拉、非洲地區國家等的經濟景況也漸好,大量非名牌、造型不符合潮流的衣服便無人問津,使二手衣的銷售變的困難。除此,現今的許多快時尚下的回收衣物材質與品質低落,送至回收場時多已衣況不佳,無法銷往他國,或是在市場上無法與名牌二手衣競爭。而近兩年新冠疫情更使海運費用飆漲,將衣物銷往他國已不再是最佳選擇。
二手衣物銷往海外市場的產業在近年也頗有爭議,論者認為低價的二手衣販售,會令接收二手衣的地區過度依賴進口低價衣物、無法培植自己的成衣產業,阻礙當地市場的發展,並使就業機會無法擴張。非洲是近幾年最大的舊衣進口地區,2016年,東非共同體在肯亞、烏干達與盧安達的強力倡動員下,以保護與支持國內成衣產業為動機,開始拉高二手衣的進口關稅,對美國等地的二手衣出口業者宣戰。對此,美國指稱東非共同體違反自由貿易原則,並強調自身於2000年通過的《非洲發展與機會法案》(AGOA),給予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許多特定的貿易優惠,協助促進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以「逐出AGOA所賦予的貿易優惠」威脅設置「舊衣壁壘」的國家。
回觀台灣的舊衣外銷困境,台灣的二手衣出口早期主要對象為中國與非洲,但隨著中國經濟起飛,其成衣產業已然蓬勃發展,甚至成為外銷成衣的重要國家,並且也加入將二手衣外銷至非洲地區的行列。非洲地區的舊衣關稅壁壘,以及激烈的二手衣市場競爭,都使多數衣物因此難以外銷,最終被送往焚化爐以廢棄物處理,但衣物是高熱值的廢棄物,焚化爐的功率難以負擔大量衣物的處理過程,因此願意承接衣物廢棄物的業者也愈來愈少,焚燒大量衣物更會增添環境汙染。
台灣的二手衣市場困境與解方
在國際間的舊衣販售與流通面臨困境時,台灣的在地二手衣市場卻也存有困境,其原因包括,民眾認為二手衣不衛生、樣式老舊或是衣況不佳;二手衣平台的收購價格不透明,引起民眾猜疑;二手衣業者營運不佳,難以平衡成本與利潤。為解決上述困境,台灣的在地二手衣業者逐漸將二手衣販賣的品質提高,營造專業、時尚與新潮的形象,打破過往對於舊衣、跳蚤市場等凌亂、陳舊的刻板印象。但整體而言,參與二手衣販售的民眾多數只想清出二手衣物,但不願意購買他人的二手衣,依然傾向購買新衣,使二手市場中等待售出的衣物遠遠多於被購買的衣物,未能達到良好的衣物循環使用效應。而經營二手衣買賣的人力、空間成本高昂,在交易量低落的情況下,這些小型店家很容易因營運困難倒閉。
相較台灣,美國與日本的二手衣、二手物品市場已然成熟許多,其國內擁有大型跨國連鎖的二手商店,販售的物品包括衣服、包包、手錶等其他配件。這些商店的經營策略是以賣場的形式分門別類地陳列大量的二手商品,於線上或實體店面中收購民眾送達的衣物,並依據品牌、衣物狀況決定是否收購。有些賣場會規範收購的衣物品牌,以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意願,而收購的價格通常低於原價的一折,賣場上架販售的價格則約為原價的三至七折。這些賣場的收購價格極低,但民眾送交衣物的流程簡易快速,且無論最後衣服是否有賣出,賣場都會在收購時就支付現今。對於消費者而言,這種賣場相較網路社團或是其他小型的二手衣拍賣店家,提供更多以低價購買衣況良好的名牌的機會。
除了美國與日本,另一個二手物品流通發達的國家是瑞士。瑞士的二手物品市場歷史悠久,起源於宗教機構在戰後蒐集物資、促成舊物流通以幫助難民與低受入戶的行動。至今,瑞士國內的社區型跳蚤市場已然蓬勃,許多社區會在每年的三月及九月,於社區的學校體育館等場館舉辦。活動中,家長可以帶著孩童以便宜的金額承租攤位,販售家中用不到的二手物品,透過讓孩童自幼學習愛物惜物的觀念,培養珍惜資源的觀念,也達到閒置物品再利用、降低購買新品的永續消費精神。這些活動與在地社區緊密連結,成為在地小型經濟體,消費者與物品的擁有者能夠面對面交流,減低消費者對「來歷不明」的二手物品的不安與質疑。此外,跳蚤市場傳遞的永續價值也是在地社區令人驕傲的精神,跳蚤市場本身成為當地的重要活動。
就台灣的二手衣市場現況來看,瑞士的社區型跳蚤市場或可成為台灣學習的對象。首先,目前國內已有愈來愈多的小型二手商店,透過強調永續價值、提升二手品的外觀、品質等,扭轉消費者的刻板印象。許多二手衣的實體店面,在店內結合無包裝商店的經營理念,提供回收購物袋、天然的乾燥藍莓以替代洗衣精、曬乾的菜瓜替代塑膠製菜瓜布等等。這些店家的目的不只是要販售二手衣物,更是要塑造一種新的消費模式,讓購買商品的行為盡可能地永續、友善環境。
其次,台灣的線上二手衣買賣平台,也設計出另類的二手商店收購衣物的方式,以回饋店內消費金取代給予現金,鼓勵民眾將販售舊衣的所得投入同個二手衣市場中,減低整體的新衣消費與資源消耗量。循此,這些商家也漸漸培養了一批固定於二手商店消費的顧客,強化了二手衣物的流通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結,使二手衣的交換更令人心安與認可。最後,近年來,台灣有愈來愈多的社區型的二手商品市集,這些市集攤販包含二手衣商家、小農食品業者、天然日用品的販售業者等,市集藉此落實永續理念於社區中,也嘗試消除民眾對於二手物品的抗拒與疑慮。這種做法尚有許多待努力之處,但以在地為尺度、強化消費者之間的連結,並使二手商品擺脫髒亂印象的行動,或可逐漸達到與瑞士的在地小型二手商品經濟體相似的效果。
衣物再製:科技與時尚的新可能
除卻上述的舊衣流通解方,近年也有跨國品牌開始在店內回收自家販售的衣服,並且將回收的衣服透過設計師的巧思,成為一套全新的時尚衣物。雖然許多快時尚的網路購衣通路來源於各地的工廠,店家往往缺乏自己的衣物生產鏈,也尚無法建立完善的衣物回收管道,這些跨國品牌的做法卻為大型時尚品牌提供了良好的永續思路。
Embed from Getty Images衣物再製示意圖。(圖片來源:getty image)
回到台灣,許多本地工廠也有新的衣物回收方式。隨著近期政府推動再生能源計畫,有業者將衣物透過機器與人工篩選,辨識出不適燃的金屬等物質,將可燃的材質製成固體再生燃料(SRF)。衣物再製成的個體再生燃料,在鍋爐中的底渣含量只有1%,是比煤炭更好的能源。除此,無法再次進入市場販售的衣物,也可能被再製成新衣,例如聚酯纖維可以溶解成酯粒、做成紗、做成布,最後再做成衣服。無法完全溶解再製成新衣的材質,就可能被降級處理,製成抹布等其他布品,但能夠降級回收的衣物比率並不高,回收的轉換率也並非最佳。除此,衣物在洗滌、回收的再製過程也會釋放出汙染海洋的纖維。但此做法無法延長衣物的生命週期,使衣物達到最有效的資源利用,也並非所有衣物都能夠回收再製成新衣,大量的降級處裡也無法完善將資源再利用,甚至會再度消耗能源,因此開始有業者強調在衣服產銷鏈的最源頭,意即在設計與生產衣物時,就使用完全可回收的材質。
近幾年有許多台灣廠商嘗試將其他廢棄物製成機能性布料,例如將咖啡渣咖啡渣、寶特瓶、廢棄漁網等製成衣服。以咖啡渣為例,咖啡渣經炒乾、淨化後,再奈米化,加上尼龍及聚酯纖維聚合成母粒,便能抽絲成為咖啡紗線以織成衣服,其天然除臭特性更使咖啡紗適於製作運動機能衣,兼具環保與功能性。這樣的嘗試同時也使咖啡渣和廢棄寶特瓶等難以處理的巨量垃圾,得以重新進入衣物製造鏈,減低製造新衣與回收塑膠等的能源耗損。
回到起點的反思:快時尚與永續之間的拉扯
舊衣產業因應增量的舊衣與回收困境,發展出各種策略與新興的衣物再利用方式,但隨著快時尚的蓬勃發展,大量低價、快速消耗的衣物被產製出來,送到消費者手上不到一季便因新的潮流席捲、衣物變形或是破損等等原因而被丟棄,造成龐大的環境負擔。舊衣回收過程所消耗的資源同樣需要被考量與重視,因此在衣物產製鍊的最源頭,亦即衣物的設計與製作,從材料選擇、製作過程與行銷,就必須做到環境友善才能更有效地達到衣物永續。許多消費者會因快時尚單品價格低廉、樣式流行而大量購買新衣,將衣服視為一個季度的消耗品,但衣服的生命週期應該比流行季度還長。因此,作為消費者,我們可以理解快時尚潮流的後果,選擇可以保存較久的衣物,並延長衣物的生命週期。
其次,我們也可以反思科技在衣服材料上的應用,將材料生產與回收的歷程納入考量,並運用成熟的物質轉換技術,將能夠回收再製的材質用於衣物生產,以在衣物產銷鏈上就著手推行環保。最後,時尚與環保可以是兼容而非對立的,時尚界可以擬訂更加健全的環保公約與協定,並在宣揚時尚時將環保納入討論之中,營造對環境更加友善的產業樣貌。綜上所述,消費者購買新衣與淘汰舊衣的行為與當今的成衣製造業運作模式緊密相連,若要改變大量品質低落的舊衣無處回收、增加環境汙染的現況,時尚與成衣業者需要改變其經營方式與目的,從製衣開始慎選原料,並考量衣物生命週期與其循環過程中的消耗。
努力適應台北天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