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于婷
都蘭生活關鍵字:渡假、藝術、衝浪、異國氛圍
「都蘭?你是說有都蘭國小書包的那個都蘭嗎?在哪裡啊?」
都蘭,坐落在台東海岸公路上,位於台東市市區東北邊,約30-40分鐘車程。寬闊湛藍的太平洋,與壯麗翠綠的海岸山脈,使許多人愛上都蘭的環境與休閒生活。近幾年,除了在台灣六大都市的街頭,當我們走在都蘭的大街上,也總會看到許多外國人的面孔,每個餐廳幾乎都提供中英文菜單。除了異國氛圍之外,人們也能在這裡感受到嬉皮式的生活風格,和看見在地藝術家的藝術創作,以及體驗以衝浪為主的海上活動。
如今都蘭匯集了衝浪愛好者、背包客、藝術家、島內退休移民,以及最早定居於此的阿美族人,和隨後而來的漢人移民,各自展開豐富的生活方式,發展出當地有機且獨特的地方氛圍。但在三十年前,政府與開發者對都蘭的發展想像,和它如今自己生長出來的樣貌,有極大的不同。
在這篇文章裡,我們特別聚焦在晚近的衝浪運動,來看從日本與歐美各國傳入台灣的冒險運動,如何形塑這個地方的樣貌。而都蘭除了原有的自然景觀,也因為藝術文化與衝浪活動的發展,隨之形成一些小型的手作工作坊、市集、紀念品店、衝浪店,使地方增添更多觀光旅行產業所需的消費元素。遊客不只能用「觀看」的方式認識這個地方,還多了「體驗」的旅遊選項。
都蘭觀光化的起點:遊憩區的開發
從1990年代開始,政府開始在東海岸尋找具有潛力的觀光景點,以開發「遊憩區」與「渡假區」的方式,讓渡假者來到都蘭的海灣與山景中,能夠像身處在世外桃源(侯錦雄,1995)。當時的規劃以都蘭灣(都蘭鼻以西一帶的海灣)為主,試圖打造海濱式渡假區(Sea Side Resort),建造大型旅館與渡假設施,並分為「動態遊憩區」及「復健休閒之靜態區」,提供海水浴場、沙灘活動、浮潛、划船等海濱活動,並搭配景觀庭園、咖啡座等設施。這類大型遊憩區的開發,只看見了可被利用的自然資源,忽略了當地居民原本使用空間的方式,像是阿美族人在都蘭海岸一帶的潮間帶採集與漁獵習慣;也未考量生態保育等面向。
在環境保育與原住民傳統領域的爭議下,這類大型的遊憩區與渡假村開發,至今未真正在都蘭的海岸邊成形。同在1990年代時期,原住民社群內部開始討論傳統領域議題,都蘭的在地原住民藝術家,也正擁有豐沛的創作能量。到了晚近20年,也有更多衝浪客與背包客到都蘭旅行與長居。這些生活在都蘭的人們,創造出都蘭以民宿與背包客棧為主的旅遊模式。
而如今都蘭一帶,仍有一些渡假村開發案正等待環境影響評估審查。但從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的失敗,以及都蘭一帶自行發展出的背包客打工換宿、深度導覽,與遊程體驗,可以看出地方逐漸發展出一套「我在生活」與「你來觀光」並存的模式。不同的業者和店家,運用各自的視角,將地方有趣的景點串連起來並介紹給遊客,形成了豐富的旅遊選擇,在地店家與居民們的日常生活,也與背包客與遊客們的旅遊體驗交織在一起。
岸上有藝術社群,水下有衝浪社群
到了2001年,「都蘭山劇團」成立,有些藝術家們開始進駐都蘭糖廠進行創作。2002年,一群藝術家進駐金樽海灘,開始了「意識部落」的藝術創作生活。他們利用東海岸的自然素材與環境,共同進行創作並過著集體生活(趙珩,2007)。「意識部落」離開金樽海灘後,這群藝術家的作品與創作能量,在都蘭新東糖廠的空間延續。
而都蘭早期的藝術家們,也關心環境開發議題。2003年,政府提出都蘭鼻開發案,當時的劇作家陳明才,在都蘭鼻跳海,留下「都蘭國小」書包與遺書,表達對土地的熱愛,以及抗議開發案。在藝術家們的日常實作下,都蘭是一個創作與生活的場域,不只是外來遊客觀光旅遊的景點。
2003~2009年,都蘭糖廠內的糖廠咖啡屋開張,咖啡屋提供演唱與表演的場地,使都蘭的藝術創作者與在地居民能齊聚於此,成為大家固定聚會的場所與藝文空間,咖啡屋因此得到了「客廳」的暱稱。這些曾經以都蘭為基地展開的創作與社群生活,成為如今藝術創作氛圍的來源。有些早期的藝術家們已離開都蘭,有些定居於東海岸,但他們創造出的空間與生活,使都蘭糖廠像是一個「異質空間」,當你身處在這個空間時,對於時空與環境的感受,彷彿和身處外界不一樣。
在同個時期,都蘭海邊也開始成為一些衝浪愛好者的秘境。傅筱涵(2010)指出,台灣的衝浪運動大概從1960年代開始,由駐台美軍與從加州返台的華僑引入。當時正值海岸戒嚴時期,但在北海岸有金山、萬里海水浴場供大眾遊憩。因此海水域場的救生員,有機會與駐台美軍交流,展開了臺灣的衝浪運動。但一般國人在1960年代,仍無法接觸衝浪運動。
直到1987年,隨著政府解嚴,海岸線地區向一般民眾開放,也開始有更多的衝浪俱樂部在宜蘭出現。有經驗的衝浪者或外國衝浪客,早期大多聚集在宜蘭與墾丁一帶。從2000年代開始,都蘭一帶的海岸與浪點,才開始被衝浪者們發掘。「他一開始是先路過台東,他到(台東)的時候是先有一台100cc的摩托車,環島!當他騎到這邊(都蘭)的時候,他被這邊的山海景嚇到說,哇,原來台灣有那麼漂亮的地方,然後浪也很好。」都蘭哇軋力共衝浪店的老闆娘Y,說到南非人老闆M,在2003年剛來到都蘭一帶發現好浪點時的驚喜心情。
如今都蘭共有3家以衝浪店結合民宿的業者,東河村則有10家左右。都蘭的衝浪活動大多吸引背包客或國內的家庭型散客來體驗,也有不少晚近移民或長居者,在工作閒暇時載著衝浪板到海邊衝浪。在2020年疫情爆發前,都蘭的街道上時常可見外國背包客,衝浪是其中一個吸引他們前來旅遊的因素。
金樽漁港:漁民與衝浪者的地方衝突(並非一團和氣,衝浪活動確實影響原本產業活動與居民生活)
「漁港旁邊有人衝浪喔?」
對於衝浪,我只是個岸上的划水者,但在衝浪朋友與在地居民的耳濡目染之下,我逐漸摸出在這片海洋與土地下,衝浪對這個地方帶來的影響。在台東衝浪,你需要有一台汽車,或是一台經過改裝的機車,載著衝浪板四處追尋浪點。我在都蘭遇見的衝浪朋友們,大家不一定都住在都蘭村內,因為他們不只會在都蘭衝浪,也會往北到東河、金樽漁港、都歷一帶。每個海岸地區的地形與浪型,都有所差異,因此衝浪者在台11線上移動,藉由交通工具與衝浪板,串起台東一帶的衝浪網絡。
在這些浪點中,金樽漁港的衝浪者與當地居民,對於漁港與海域的使用方法不同,因此產生一些摩擦。金樽漁港南側的小海灣,因為有防波堤遮擋,因此海灣內的海浪穩定,適合衝浪者作為練習場地。但衝浪者所聚集的海域,同時也是漁船進出的航道。以一個平日的早晨計算,我曾經計算到30多個衝浪板在海面上等浪。
在缺乏空間使用的協調機制下,金樽漁港的漁民逐漸對衝浪運動產生不滿,認為衝浪者阻擋了他們使用海域的空間。「漁民會罵他們啊,因為他們都在出入口那邊」,在金樽擁有一艘小型船的都蘭漁民W說道。衝浪者與漁民的衝突,不僅發生在海域的使用上。在文化差異上,漁民討海維生,浪人逐浪戲水,兩者看待海洋的方式,非常不一樣。漁民認為衝浪運動具有冒險性和危險性,對於海洋的態度也較敬畏與保守;浪人則視衝浪為生活的一部分,對海洋抱著開放與共處的心態。
當海洋長期被管制,被人工設施填滿,被視為生存資源的供應場域,浪人的出現對當地漁民來說,便成為了特異的存在。許多浪人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尊敬海洋生態與大自然的地力量。「衝浪」對當地帶來的影響,不只是空間上的使用衝突,更挑戰了漁民們看待海洋的方式,也因此招來漁民們的質疑與不滿。漁民無法理解浪人為何著迷於衝浪,以及他們為何有閒一直來海邊衝浪。海洋是漁民們「上班」的地方,也是浪人們「休閒」的場所。價值觀上的衝突很難在短時間內被消弭,在日常生活中,浪人只能盡量避開漁民的使用範圍。
政府的資源挹注:從衝浪讓世界認識台東
「每年11月在金樽有國際衝浪比賽可以看?」
在台灣剛開始發展衝浪活動的這三十幾年內,東海岸的浪點與生活氛圍,逐漸吸引外國衝浪者、背包客與本地衝浪者,移居都蘭、東河一帶,或到此打工換宿,一待便是幾個月的時間。來台東衝浪的人潮越來越多,政府逐漸重視台東發展水上活動的潛力,從2011年起,台東縣政府與世界衝浪聯盟(World Surf League,簡稱WSL)合作,每年11月在東河鄉金樽漁港外灘,舉辦「臺灣國際衝浪公開賽」。為了配合如今的衝浪活動,台東縣政府也在金樽漁港增設了廁所和淋浴設施。這些簡單的設施,看似滿足了衝浪者的基本需求,但其實政府只是在傾斜的牆面上增設蓮蓬頭,衝浪者必須傾斜身體站著淋浴,充滿著詭異與不便。
台東縣政府要做的,不僅是利用衝浪、風浪板等水上活動,帶起國內的旅遊風潮,而是有更大的野心,希望透過舉辦國際型的衝浪賽事,吸引外國衝浪選手到台東旅遊,讓東河與都蘭一帶的海岸,成為全球衝浪運動的節點之一。「台灣的運動人口主要是跑步、籃球、棒球這一些,比較多人在從事,衝浪是非常冷門的。我們為什麼會辦,就是希望透過賽事,讓國外的浪人知道台東有這麼好的浪,可以來台東衝浪。」台東縣政府觀光遊憩科的劉科長說道。衝浪作為新興觀光資源,在大型賽事期間為台東帶來旅遊人潮。但回到地方的日常裡,衝浪者與漁民的「爭道」問題,仍懸而未解,也可能因為衝浪者和遊客與日俱增,而加深衝突與摩擦。
將「衝浪」納入地方日常,而不只是一個抽象的名詞
「未知不代表危險,一起來認識它!」
衝浪運動在台灣的發展較晚,以台東為例,政府對於衝浪發展,以及海域的空間使用尚未有成熟的規劃。對於衝浪運動所帶來的影響與改變,總是被動地形成調節機制。政府首先看見了衝浪可能帶來的觀光效益和產值,卻未花時間培養衝浪運動在地方的產業基礎,也未協助地方增加對衝浪的認識。舉例來說,台東縣政府目前積極舉辦大型節慶活動與賽事,像是「東浪嘉年華」與「國際衝浪公開賽」,希望藉此吸引遊客到東海岸觀光。在這些活動期間,才會看見政府「動起來」,搭建一些臨時的舞台與棚架。但衝浪者與遊客,更需要的是日常海岸環境的維護,以及上岸後的簡易沖洗設施。針對衝浪活動的基礎設施維護與增設,是政府目前尚未投入的。
地方社會與衝浪者的價值觀衝突,也反映在兩者看待海洋與身體時的差異。在大多台灣人的觀念中,海洋被視為是危險的領域,衝浪也被視為是冒險的活動。因此對於一些都蘭(老一輩)居民來說,衝浪是一件危險的事情。衝浪者在海中與岸上的身體操演(body performance),也受到當地的價值觀檢視。2016年,都蘭當地居民曾貼出「別忘了你的衣服」標語,希望女性遊客不要只穿比基尼泳衣在街上閒逛。
在地居民對衝浪文化瞭解不多,加上價值觀的差異,使「衝浪」在當地居民耳裡,是一個抽象又充滿距離感的名詞。而愛好衝浪的移居者或是遊客,必須在中央所規劃的海濱設施(像是漁港、消波塊、遊憩區),與地方社會原有的生活方式中,找到可自由使用的海域。
我認為,衝浪社群透過日常實作,形塑出自身與地方的關係。但真正重要的是,「衝浪」如何被納入地方日常中,使在都蘭生活的各個群體們,能更認識衝浪文化,並協調彼此在使用空間上的方式。我們還需要更完善的空間規劃,並不斷在政府、地方社會、衝浪者之間來回溝通,讓「衝浪」不只是冒險運動或某種生活方式的代稱。
參考資料
- 趙珩(2007)《台東都蘭山藝術節活動與原住民藝術社群關係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 侯錦雄(1995)〈觀光渡假區規劃:都蘭灣個案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1):50-65。
- 傅筱涵(2010)〈民宿經營現況與遊客消費特性之分析—以台東縣為例〉,《靜宜體育》4:27-34。
- 〈「2021臺灣國際衝浪公開賽x東浪嘉年華」正式開幕〉。中央通訊社,2021年11月20日。 https://www.cna.com.tw/postwrite/Chi/304537
- 〈穿比基尼逛街 都蘭人貼海報「別忘了你的衣服」〉。東森新聞,2016年7月30日。 https://news.ebc.net.tw/news/living/30930
- 劉瑞芬(2019)〈台東都蘭外籍人士密度之高 「彷彿顛倒版的China Town」〉。鏡週刊,2019年10月24日。https://fnc.ebc.net.tw/FncNews/headline/103797。取用日期:2020/4/12。
- 郭志榮(2012)〈守護都蘭鼻〉。我們的島,2012年1月02日。https://ourisland.pts.org.tw/content/287
關注城鄉研究、女性議題,生活在都蘭田野。出生在海邊,喜歡大海,但不會游泳,常常陪朋友去海邊衝浪,在沙灘顧拖鞋。希望透過女性的視角,反省這世界有趣或荒謬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