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公有資產,公民審議!如何讓施洛德文學花園們不失落

文:侯志仁 Jeffrey Hou

就在不久前,一年一度的台北市綠生活節在歷史悠久的太平國小校園舉辦,展示台北市「打開綠生活」(Open Green)計畫的年度成果。「打開綠生活」是台北市政府在二〇一四年啟動的一項社區與社群參與環境活化、改造的計畫,過往每年補助十到二十件左右社區自發的行動。

太平國小的校園活化就是一個精彩的案例,在校方的支持以及校友、家長與志工的努力下,原來不易維護的校園綠地,搖身一變成為秘境般的都市森林,也是學童最佳的學習空間。透過實作的過程,參與的校友、家長與志工形成一個合作無間的團隊,也是這項計畫中無形卻極為重要的成果。

但就在綠生活節舉辦的同時,「打開綠生活」首期也最有代表性的案例之一:「施洛德文學花園」,卻面臨拆除的命運。今年五月國有財產署,將此公有地的地上權招標出售給建商,存續期間七十年。施洛德文學花園,是當年社區大學與里長和居民合作,向市政府爭取經費設置的開放空間,原本是堆滿垃圾雜物的空地,在志工與居民的長期經營下,已成為社區居民日常休閒的、種菜、孩童遊戲的場所。

「施洛德文學花園」上的大樹們、手作木造平台、紅磚牆座椅。(圖片來源:特公盟跟班-冰嬸)

歷年來,居民與公民團體也陸續獲得其他補助,增加新的設施,包括手作木造平台、紅磚牆座椅、樹穴擴大、親子菜園等小工程。可惜這個八年來的努力,卻將因為一件標售案而化為烏有。國有地地上權的處置,的確是國產署的職責與公權力,但在民主國家,政府的公權力是需要被監督與制衡。

國有地是公民的資產,而公民也絕對有監督土地與地上權處置的權力。同安街上的施洛德文學花園,面積不大,但卻提供了市民一處可以休閒、活動、交往、接觸自然的重要空間。相對於其他閒置的國有地,這裡有著活絡的社群網絡與日常使用,兩棵百年茄苳夫妻樹,更是社區的地標,不僅有歷史價值,也提供了夏日極佳的遮蔭,減低城市熱島效應。

相對於私人建物,文學花園社區開放空間的使用,才是真正符合公共財的理念。在台灣各地,每一處社區空間的活化與再造,都是居民與志工心血投入、長期累積的成果,這些過程中往往還有許多專業者的協助,以及公部門工作人員的辛勞,這個公私協力與共學的過程,是推動台灣社會進步的一股重要力量。但如果目前的制度不變,施洛德文學花園顯然將不會是最後一個消失的案例。 因此,施洛德文學花園的處境,不僅需要各界的關注,在搶救施洛德文學花園的同時,推動一套公有土地處置的公民審議制度,更應該是個各界需要長期努力的目標,讓全民的資產可以在公民的監督、審議下,真正被妥善利用與保護,也藉此落實公民參與都市治理的精神與理念。

20220915 同安街施洛德花園護樹與反對公有土地賤賣記者會發言摘錄。(圖片來源:特公盟跟班-冰嬸)

護樹護公有地連署:https://reurl.cc/D3KNd5


旅居西雅圖,行走保持紐約速度,徘徊於建築、景觀與城市規劃等專業與非專業領域,現任教於華盛頓大學景觀建築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