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宅裡,共織一張更大的網:從林口社宅看居住中的社會照顧

文:王昱文

「安居」不只意味著有一處棲身之所,在社會住宅保障的30%優先戶中,「居不易」更反映在生活中諸如經濟就業、疾病照顧等課題。於是,在2016年修訂的《住宅法》中,除了將優先戶比例提高至40%,並保留一定比例空間做為公益空間使用外,也增設民間非營利團體可申請專案入住的創新模式,期望透過福利資源的導入,強化社會住宅在社會面的角色。

未來社宅將成為台灣照顧發展的關鍵場域,硬體空間的完備只是第一步,社福單位在進駐後,面對社宅的租期限制、如何與既有的管理體制共存,加上社會普遍對弱勢群體存在的鄰避反應,都為傳統的社會福利服務模式帶來不小的挑戰。

本文首先回顧社宅與居住結合的社會福利服務過程中浮現的幾個關鍵課題,並以林口世大運社會住宅中的兩個駐地NPO:「中華民國自閉症權益促進會」 (以下簡稱自權會)與「勵馨基金會」(以下簡稱勵馨)的經驗為例,描述他們在成為全國首開以專案形式入住社宅的團體後,看到了哪些照顧實踐的可能性?又遇到了哪些挑戰?

以社宅為基地 實踐居住結合照護的新想像與挑戰

長照的在地化在近年已成為趨勢,期望取代過去以機構為中心的照顧模式,發展小規模、社區型的服務據點,然而推動的過程卻不盡順遂,頻頻可見相關福利設施在設置過程中遭鄰里反對的消息1。正因如此,社會住宅需扮演關鍵的實驗場域,作為地區性的社福基地,實踐結合居住與社會照護的創新服務模式,回應現行福利體制的不足。

對社宅的經營管理方而言,居民多樣的入住身份所反應的各式課題,本就難以靠居住空間的提供而得以改善,也需要透過社福資源的導入提供更完整的支持。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的林育如(2020)便指出:「相較於國外的社宅在後期才加入補救性的福利服務,台灣社宅推動的進程較晚,卻因而有機會在規劃階段即納入社會福利需求,與地方社政單位進行跨部會的合作,不僅能夠完善社宅內的支持體系,亦可拓展至鄰里地區性服務的需求。」2

檢視2016年新修訂的《住宅法》,明訂需在社宅內保留一定空間作為社會福利設施使用3,並增加了非營利法人得承租公有社宅,轉租給經濟或社會弱勢使用,或團體申請入住的選項,讓社會福利服務與社宅的結合有了更完備的制度基礎,也提供團體更多元的進駐模式。其中,政策固然扮演了關鍵的推進角色,實踐的過程仍有諸多待解的挑戰。

迎接新挑戰:社區交流、居民培力、跨部門合作

首先,居民不願意與弱勢為鄰,是過去推動居住結合社會福利的一大阻力。這意味著社福單位的角色,將從提供庇護性的空間,轉向更積極創造鄰里間的連結。除了傳統的個案服務外,亦須結合社區工作的方法,強化服務對象和社宅內外住民的對話與理解。正如進駐在豐原安康社宅的伊甸基金會臺中區區長李瓊瑤所說:「設施本身終究只是硬體,發展以社區為本的服務,才可能真正串聯起社宅與社福設施。」伊甸基金會在安康社宅便透過「好鄰安康店」的經營,以及兒童課輔、社區共餐等軟性活動,期望以更貼近居民日常的方式,促進社區的交往關係。

伊甸基金會於豐原安康社宅經營的駐地空間「好鄰安康店」(圖片來源:楊雅晴)

另一方面,由於社會住宅「只租不售」的政策僅能扮演過渡性的居住空間支持的角色,租期的限制更考驗著是否能讓弱勢住戶因居住成本的減輕改善自己的生活,而非在離開了社宅的資源後又落入困境。為了這樣的目標,社福單位更需採行培力取向的實踐,相較於問題處理取向的關係,透過長時間的陪伴與多元的服務模式,讓服務對象真正得到提昇自我量能、重建生活的可能。

上述的目標,都難靠著單一的社福單位達成,有賴社宅內與既有的管理體系、不同進駐單位之間的良好的橫向整合。然而,當前社會住宅的興建及管理屬於內政部營建署主管的範疇,相較而言,社福機構及NPO團體則為衛生福利部管轄,由此可知,社會住宅與社政部門在行政上彼此不相隸屬,分工上也有所區隔。在作為社宅最主要服務提供者的物業管理體系中,雖在編制內設有訪視員等角色,卻容易陷入輔管角色的模糊,造成服務提供的困難。社福單位也只能被動配合管理單位的需求,在有狀況時接受通報,擔任「有洞再填」的善後角色,反而失去以駐地積極在社區內外發揮影響力的機會。

2022年林口社宅生活節「山頂上的日常派對」中NPO參與擺攤,與社宅居民面對面交流 (圖片來源:國家住宅與都市更新中心)

在接下來的篇幅,本文將以進駐在林口社會住宅的兩個NPO單位:勵馨基金會與自閉症權益促進會為例,從他們的經驗中具體地看到非營利組織的進駐經驗。

林口世大運社會住宅於2017年建成,原作為世界大學運動會接待選手住宿的選手村,後由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接手轉做社會住宅使用。高達的3490戶數至今仍為全臺社宅數一數二的規模,並保留大量公益空間作為社福設施使用,其中開放非營利組織的專案進駐,並可供團體入住或轉租給弱勢家戶,在台灣的社宅中更是相當具有前瞻性的作法。本文嘗試討論的是,這樣的進駐模式帶來了什麼樣的效果,又遭逢了什麼樣的問題與挑戰,如何可能逐步在社宅織起一張更大的網?

勵馨基金會:建構以社宅為核心的社會安全網

勵馨基金會長期關注婦女權益,林口服務中心則是首個結合社宅的服務模式,提供20戶住屋空間作為受暴婦女自立宿舍。勵馨基金會林口服務中心主任李玉華說明,中心所提供的服務圍繞著「生活在社區中」的核心主軸,避免婦女與社區脫節,讓婦女在社區中能夠建立起支持系統。這樣的經營目標和以保密為主的庇護所不同,婦女居住在此的中繼期間稱為「自立階段」,除了有暫時的居住空間,勵馨也培力住戶的經濟獨立和照顧據點,讓婦女度過自立階段進入到獨立生活期時,更有機會回歸社區生活。

李主任在2021年林口社宅公共藝術「社宅非孤島」系列講座中,從長期投入庇護與建構受暴婦女生活支持的經驗談起,提到離開暴力帶著孩子生存的女性,往往會面對三個困境,第一是社會刻板印象,如對單親媽媽繳不出房租的偏見,以及對新住民身份的歧視,讓這些媽媽在租屋市場上備受排擠;第二是就業上的問題,照顧孩子所需花費的時間,限縮了單親媽媽的就業選項,造成二度就業的困難;第三個困境,則是托育的不易形成的惡性循環,婦女由於難以負擔托育及安親的費用,進而影響就業,同時加深了在教養和生活上的負擔。因此,勵馨希望透過在社福體系中的嘗試,從居住、就業、子女照顧、心理、社會支持等多面向的配套資源,讓婦女不只有受暴和貧窮這兩種選項。

勵馨的林口服務中心核心社福方案可大致分為「居住」與「培力」兩個方向:首先勵馨提供自立宿舍讓婦女免費居住兩年,在這這段期間協助他們整理生活、培養能力,以準備兩年後回到社區生活。李主任指出,社工長期以來在實務上要協助個案解決居住問題所遇到的困難,源自於居住被視為個人的問題,以及住宅與社福在行政上分工上的區隔。唯有國家確實地將住宅納入社福體系的一環,並通過跨部會間有效的資源整合,才是社會照顧系統在社區鄰里落地深根的關鍵。

勵馨基金會提供受暴婦女免費居住的自立宿舍,與傳統以保密為主的庇護所不同,除了提供安全、舒適的居住空間外,並配合社區內其他空間的服務,提供婦女的經濟自立與子女教養的支持 (圖片來源:王昱文)

結合社區力量 駐地帶動更多元的支持性服務

除了自立宿舍外,勵馨在社宅中經營社區取向的「好好時光:公益咖啡館」與結合早安美芝城成立公益早餐店,創造友善的就業環境協助婦女培養經濟自主的能力,搭配主題活動和課程的舉辦,讓自立住戶和社宅的其他住戶可以有相互交流的機會。駐地空間更因應服務對象與社區的需求發展出多樣的營運模式,包括遊戲室、諮商空間、多媒體空間等,近期更新設了「感官律動調節室」,讓創傷兒童及家人可透過感官知覺表達、調節身心狀態,結合多元的工作方法提供支持性服務。

勵馨基金會於林口社宅打造首間公益早餐店,期待透過友善的工作環境,結合社工與就業輔導,創造讓弱勢婦女及青年自立生活的機會(圖片提供:施佩吟)
「好好時光咖啡館」是勵馨基金會首次嘗試以咖啡館型式經營的公益商家 (圖片來源:勵馨基金會粉絲專頁)
勵馨基金會的駐點空間因應服務對象與社區的需求發展出多樣的營運模式(圖片來源:王昱文)

同時,考量到婦女在獨自托育上的壓力,社宅建成的同時將連動影響週遭的社福體系,如轉入附近學校的弱勢學童增加,超過學校既有輔導系統所能照顧的能量。因此勵馨也和社宅周邊的學校合作,讓學校裡有需求的學生和勵馨在社宅中服務的兒少一起參加「向日葵小屋」課輔班,讓孩子在下課後有地方可以去。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勵馨進駐的空間位於一般的家戶空間,受既有空間格局限制,加上社宅的住戶管理規則明訂不可設置招牌,造成與社區連結的不易。「好好時光:社區咖啡館」於2022年初新設於社宅鄰近大馬路區位、一樓地面層的店舖,搭配早安美芝城公益店的開設,如今在促進與鄰里間的交流上發揮更好的效果6。這個經驗顯示,未來社宅在規劃階段考量社福單位的進駐時,也應將社區連結納入空間配置的考量,才能更積極發揮駐地的效果。

自閉症權益促進會:「雙老家園」在社宅實現「星銀共居」理想

在林口社宅有另一群透過專案入住的家庭,共通點是家中都有成年「星兒」——即自閉症者,隨著父母年紀漸長,「還能陪伴孩子多久」的隱憂浮現。為了同樣面對此困境的星兒家庭,人稱「鄭爸」的自權會理事長鄭文正在退休後積極奔波遊說,為的就是推動友善住宅公用合作社,希望集結數個家庭的力量,共同建立對高齡者、障礙者友善,能陪伴彼此慢慢變老的「雙老家園」。7

為達成這樣的目標,自權會的成立是第一步,幾個認同彼此理念的家庭開始形成共識社群,鄭爸也馬不停蹄地在全台各處尋找適合的土地。雙老家園的理想最終在林口社宅得到了落腳的機會,透過NPO自權會的平台角色,申請了五層樓20戶的空間,讓星兒家庭可共同在這裡生活。

除了提供家戶居住外,自權會也規劃一戶空間作為辦公討論與自立宿舍使用,更經常舉辦不同類型的活動,如培訓、共餐交流、藝術創作等,生活在這裡的家庭猶如彼此的「第二家人」
(圖片提供:王昱文)

鄭爸曾在林口社宅公共藝術計畫與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舉辦的「互住時代」講座中分享,在入住林口社宅後,他發覺有位亞斯星兒變得更願意與人交流,得到的答案令他動容:「你知道為什麼我在這裡這麼開心?因為我覺得很安全!」這段話也道盡星兒家庭在社會所面對的種種不易,不只要擔憂星兒在情緒焦慮時的反應驚擾鄰居,成年自閉症者在離開學校後,獨自投入就業市場不易,加上社區的支持體系嚴重不足,許多人因此變得足不出戶。與社會的連結斷裂後,一旦主要的照顧者離世,更難自立生活,衍伸出更嚴重的情緒障礙,因而被強制送往並不適合的安置機構。

不只是居住 與第二家人一起探索共好「安星」的未來

「雙老家園」的成員宛如彼此的第二家人,在熟悉且安全的環境裡,星兒能更自然的表達情緒。副理事長楊鎮財說,「星兒非常需要形成一套固定的規律,如果被打破他會非常焦慮,但如果可以讓他在熟悉的環境裡,他的狀況會越來越好。」若有突發狀況出現,可以讓孩子到臨托空間,鄰居間也非常願意互相照應。「前陣子有一位單親媽媽確診,如果不是住在這裡,他該怎麼辦?」

在看似平凡瑣碎的日常中,正是因為有著這樣一道無形的保護網,讓星兒家庭不再是孤獨地面對社會的不理解導致的艱難處境,照顧者也有機會得到喘息。

不過理事長鄭爸強調,「必須先有社群,才有社區」,過去公部門也嘗試推動友善障礙者及其父母的雙老家園計畫,卻多僅停留在空間的提供,造成家庭入駐的意願不高。倘彼此沒有信任基礎,並對雙老家園的理念有共識,很難長久經營。

此外,社宅內相對完備的社福設施,讓星兒家庭對公共資源的可及性更高,形成融合了小作所、社區式日照中心及社區居住的複合型社區照顧服務,自權會也和同樣進駐在林口社宅的大同老人基金會、新創園內的公司合作,在培力星兒自立生活方面有機會想得更遠。自權會在鄰近林口社宅的山區租下一塊農地,打造「安星一畝田」有機農場,亦嘗試經營「安星饅頭店」、「星動咖啡」等不同的事業模式,讓星兒有機會接觸更多元的職涯選項。

「安星一畝田」位於林口社宅近郊,提供星兒家庭相互陪伴與培力星兒自立生活的場域,也從中建立與社會大眾交流的連結(圖片提供:施佩吟)

共織一張更大的網

勵馨基金會以「生活在社區中」理念陪伴婦女的自立模式與自權會的「雙老家園」推動「星銀共居」在林口社宅的經驗,開創了許多過去傳統社福體系未嘗試過的服務模式,更強調以社區的力量形成更大也更穩固的照護網絡。正如勵馨基金會的李主任所說,非營利組織以專案進駐社宅的模式,不只是為提供弱勢族群的照顧,更是在實驗一種新的生活模式——建立以居住為核心的社會安全網,並且搭配軟體的社福系統和社區互助的鄰里系統,讓弱勢走入到社區、而非受社區孤立。

然而,綜觀林口社宅社福單位進駐的現況,仍呈現各自努力的狀態,下一步必須思考的,是如何在社宅建構完整的支持體系,整合物業管理、社福體系、駐地團隊(包括NPO及公共藝術團隊等)與居民的關係,並進一步擴及社宅週邊的公私單位,讓相關資源發揮加乘的效果。期待能有第三方主動扮演橫向連結、促進合作的角色。

另一方面,本文雖以兩個駐地NPO為例,仍欲強調我們更不應忽視非正式的力量在這張名為照顧的大網中發揮的功能。在「雙老家園」的居住經驗中可以看到,鄰里間日常的互信互助,往往可以提供比社福資源更即時的支持,然而在集合式住宅先天的硬體限制下,連結不易自然發生。在居住關係的創造上,青創戶或公共藝術計畫有機會發揮更大的力量,並讓社宅內存在更多潛在的課題被發掘與看見。唯有讓每個人都參與共織這張名為照護的大網,才可能讓安居的理想真正在社宅中被實現。

林口社宅公共藝術團隊經營「日日習之所」與「人人喫茶店」兩個駐點空間,期待創造居民間非預期的相遇,並支持社宅內外的共好社群活動(圖片提供:王昱文)
藝術家陳若軒在林口社宅「把門打開」影像創作計畫,長期拍攝生活在林口社宅內的星兒家庭,以紀實影像呈現他們的生活樣貌(圖片提供:陳若軒)

參考資料

1 王秀燕(2017)〈從社會包容的觀點探討社會住宅結合社福支援的設計-以社區長照服務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58:131-141。

​​2 林育如(2020)〈社會住宅不只是提供住所,導入「社會福利服務」才是關鍵〉。

3 《住宅法》第 33 條:「為增進社會住宅所在地區公共服務品質,主管機關或民間興辦之社會住宅,應保留一定空間供作社會福利服務、長期照顧服務、身心障礙服務、托育服務、幼兒園、青年創業空間、社區活動、文康休閒活動、商業活動、餐飲服務或其他必要附屬設施之用。」

4 《住宅法》第 35 條:「非營利私法人得租用公有社會住宅經營管理,其轉租對象應以第四條所定經濟或社會弱勢者為限。」

5 劉柏宏編(2022)〈從居住重新打造的照顧體系──社福機構進駐社宅的故事〉,《不只是房子: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台北:左岸文化。

6 勵馨基金會,2022/01/18,〈早安美芝城、好好時光咖啡館公益店面開幕記者會

7 天下雜誌725期,2021-06-15,〈最大心願是比孩子多活一天 林口社宅結合服務,陪自閉兒女變老

萬華人,台大建築與城鄉所畢,現為林口社宅公共藝術計劃專案執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