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住宅裡的儀式慶典:孕育居民生活共感的入厝趴「廣慈之森——森友們入厝啦」

文 : 陳馨恬

「廣慈之森——森友們入厝啦」青創團隊合照。圖片來源:玖樓9floor

「廣慈之森——森友們入厝啦」

2022年的萬聖前夕,位於信義區的廣慈社宅廣場,有一群熱血青年動員近六十位夥伴,合力籌辦了一場名為「入厝趴」的社宅慶典,邀請所有住民共同慶賀入住廣慈社宅的喜悅。廣場上居民熙來攘往,穿梭在琳琅滿目的活動攤位、體驗市集之間,各個合不攏嘴。朗朗的嬉鬧聲與盛放的笑顏,在綿綿細雨中溫暖了所有人的心。

這場名為「廣慈之森——森友們入厝啦」的入厝Party,正是由今年秋季甫入住廣慈社宅的「青創團隊」所籌辦,以社宅周邊四獸山作為概念發想,賦予社宅「廣慈之森」活潑而別具深意的形象,不僅建立起廣慈社宅獨有的自明性,也間接牽引起居民們共有的榮譽感。

所謂的「青創」,乃隸屬於臺北市都發局興辦之「青年創新回饋計畫」,透過徵選居住總數以基地規模提供一定比例之住戶作為青創種子,投件者依據專長類型提出具社會性、公共服務性的社區回饋計畫,獲得免抽籤入住社宅得資格,從下而上地擾動靜謐的居住生活、滾動出繁茂的社區參與。計畫從2016年興辦至今,已陸續於松山區健康社宅、文山區興隆D2社宅、萬華區青年一期社宅、南港區東明社宅、大同區明倫社宅、內湖區瑞光社宅、北投區新奇岩社宅、南港區小彎社宅、信義區廣慈DE社宅、內湖區行善社宅、萬華區莒光社會住宅等十一處基地,未來全台北市也將還有超過四十處社宅基地陸續完工。

凝聚彼此期待的當代居住生活儀式:入厝趴

居民熱烈與入厝趴攤位熱烈互動。圖片來源:玖樓9floor

然則,為什麼社宅需要入厝趴?

「入厝」在華人的民俗信仰中,一直是一件極具意義的儀式。回望過往傳統的合院生活,正式入住前通常會擇定一良辰吉日,準備供品祭拜地基主,並共邀親友燃放炮竹,作為趨吉避凶的象徵儀式,一同慶賀這份喬遷之喜,祈求眾神保佑的同時,亦企求未來的生活,能夠闔家安康如意。然則,隨著生活型態轉變,人們逐漸從平地家屋移居都會高樓,慣習的祭拜儀式不得不面臨轉型,在緊湊的時空限制下逐漸簡化時,往往以更為簡便的親友聚會取而代之。繁複的儀式不再,而祈福的初心依舊。

入住祈福的心意與近年興起的「社會住宅」疊合,入厝的儀式產生了新的轉變。在時間的光譜中,「厝」所呈現的居住模式,從過往傳統合院鄰里間親暱的公共、到高樓裡鄰居間漠然的私密、最後在社會住宅裡成就有限度的共有,青創在社宅舉辦的入厝儀式也滾動出新的形式。透過重新梳理「入厝」所包裹的精神意象,或許能夠發現,這場入厝趴所實踐的「儀式感」悄悄開展了新的社會關係,百人參與的「慶典」形式,亦在不覺間累積出當代社會所逐漸稀缺的共同感。

「儀式」可視作連結神聖與凡俗的媒介,透過特定行為與程序的執行,作為實踐信仰的表徵,進而模糊界線。然而,當這份「儀式」由多人共同實踐,將可開展出更為廣袤的社會關係。以廣慈社宅入厝趴為例,儀式成為了信仰實踐一種形式,涵蓋範疇從個人、家庭、社宅,及擴張至鄰里社區,透過聚攏彼此齊心的信仰,群體建立起不同個體之間從內而外的共同性,進而編織出新的人際網路——凝聚彼此共同的期待,感受歸屬於更大的群體。這個「入厝趴」因此可以説是以累積人際網絡為初衷,因而由儀式感所開展的一種新社會關係。

另一者,是入厝趴所獨有的「慶典」特質。慶典的起源於祖先感謝天地的一種恩庇的儀式,集結群眾共構大型的慶賀活動,對於上天賜與生活之安置與穩定表示謝意;此外,慶典所營造的歡愉氣氛,也連帶暫時地消弭階級的界線,成就了凝聚共同感的參與過程。換而言之,入厝慶典的當下,歡愉的氛圍不僅打破了當代疏離的疆界,更建構起個體間的情感連結,在當下的時空聚攏成一份參與居民所共同擁有的集體記憶,通過大型活動所展開的慶典,建構當代都市居住空間相似性之外,一份有所不同的自明性與歸屬感——而名為社宅的地方,則成為乘載這份珍貴記憶的重要場所。

從陌生到熟悉,建構社宅裡的一份新關係

入厝趴青創&居民互動環節,居民猜拳獲勝即可獲得隱藏版吊飾。
圖片來源:廣慈DE青創團隊

梳理了入厝趴所代表的精神及象徵意涵,我們或許可以接續討論,這場實際發生在社會住宅內的入住慶典,究竟發酵出了哪些青創、居民、乃至於鄰里之間的新社會關係呢?

從軟體層面而言,這場入厝慶典悄然打破族群之間的藩籬,構築起青創與居民「初次見面」的交好。當我們初入一處新的環境,在尚不理解彼此的前提下,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我們面對新的人事物時容易懷有一定的戒心,也因此,這群初次帶著「青創」新身份在社宅裡生活的人,時常得面對來自居民的諸多誤解,譬如「青創戶是否佔用抽籤名額?」或是「享受租金減免?」等誤會。面對這樣的窘境,入厝趴便成了一個良好的契機,在歡愉的氛圍中,推波助瀾地提供青創之於居民一份良好的第一印象,透過行動的感染,傳遞友好的訊息,澄清誤會之餘,更可為往後的種種社區活動奠定基礎。

由青創戶共同舉辦的「入厝趴」,事實上也是一場社會設計的實踐。以「廣慈之森——森友們入厝啦」為例,整體活動以青創所籌辦的闖關活動作為主軸,邀請居民們參加諸如拍照打卡、跳格子、九宮格、推水瓶等闔家歡樂的活動企劃,並搭配四獸山吉祥物集章的概念,在攤位闖關成功後,提供兌換青創LOGO燙印贈禮的機會。這場盛大的入厝趴從儀式機制作為發想,卻更深一層提供了不同於以往的情境與心境,以慶賀取代肅穆、以集章闖關取代祭拜禮俗;同時結合慶典的元素,拓展了儀式原有的公共性以及參與者的多元性,邀請男女老少共同遊戲,建構一種更貼近居民得以共有的儀式感,間接地營造出歸屬於社宅群體的自我認同感。

從居住的地方到記憶的場所,建構社宅裡的共感意識

「廣慈之森」主視覺旗幟。圖片來源:廣慈DE青創團隊

與此同時,我們亦企圖藉由社區營造來轉變地方,而賦予地方意義的關鍵在於「經驗」的產生與「意識」的建立。入厝趴促使居民齊聚一堂,打破了彼此平時在住宅硬體上的空間隔閡,開始締造人與人之間的弱連結,建立互相交好的生命經驗,從而誘發居住者開始認識新的地方,並產生之於居住場所的情感意識。因而,空白的建築空間在乘載了活動的主體經驗後,開始滾動出地方社會文化的動能,轉變為可被感知、且具有意義的「生活場所」。

藉由這個契機,社宅對內共同的經驗得以逐漸發酵,在居民之間交錯開展,或許是彼此分享活動的喜悅、或是從入厝的話題開始沿展出更多關於日常生活的問暖,萍水相逢的理解在時空裡逐漸蔓延,社宅、居民與居住生活之間,似乎開始產生了值得相互關照的關係,而社宅亦在堆疊起集體記憶之後,社會住宅逐漸從居住的地方,開始成為值得被記憶的場所。

此外,這場青創團隊所籌辦的入厝趴成為一座隱形的橋樑,透過邀約周邊店家與機構的擺攤,連結了社宅的內與外,建立起與鄰里之間初步的認識,一步步靠近、並共享在廣場嬉戲、在綠廊遊走、以及在老樹下歇息的時光。社宅封閉或遺世獨立的意象得以透過親身的體驗被翻轉,轉而影響居民看待環境與自身的關係,並讓社宅有機會成為一處可以被大家、被社區所喜愛的場所。而我們所心心念念追尋的社區營造,也才有了真正跨出了社宅、跨入了社區。

在入厝趴之後:讓我們共同探索出當代生活的樣子

居民參與青創戶巧思設計的入厝闖關活動,投擲九宮格並回答社宅相關問題。
圖片來源:廣慈DE青創團隊

「入厝趴」為新居生活裡的各種關係,提供了一個社宅裡得以彼此問候的契機。然而,入厝趴只是一個起點,作為居民與社宅建立場所關係的千里之足,亦是青創與居民建立社會關係的初試啼聲。盼望這一場新的儀式慶典,能夠牽動當代走出個體疏離的困境,並提出一個凝聚共感的可能,讓人與人之間不再漠然,而是能有更多彼此親近的機會 —— 當社宅裡的場所感與認同感隨著時間的腳步,逐漸被建構起來,我們所共有的社宅生活,也能夠因此更加盎然燦爛。

在未來的廣慈社宅中,期待這場入厝趴所蔓生出的新芽,能持續豐饒著廣慈森林的每一次日昇與日落,牽引起整個社區共同探索的可能,讓我們居住的社宅,孕育出當代生活新的嚮往。


參考資料

董建宏, 2015/12/31 ,〈巷仔口社會學|都市的大型慶典:狂歡解放?財團宰制?〉。

李長潔 ,〈我們的生活為什麼需要儀式感?〉。

何黛雯,2020-08-01,〈活出場所與地方的創造-感知場所精靈〉。

畢業於成大建築系,曾參與成大校園規劃,目前任職於玖樓9floor擔任廣慈青創的輔導夥伴。著迷於生活中細微的場所感知,及探索當代共居生活裡的化學變化,相信每個人都有迷人的生命經驗值得分享;亦為 @HeeZai嘿仔共居故事館 之創辦人,經營一間位於台南的人貓共居公寓,期待從人貓之間的社會關係及場域建構出發思考,重新定義貓主子之於奴才陪伴生活的本質。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