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集合住宅社區生活更美好的小小種子行動—日本團地・公寓大廈的社區營造故事

文:林書嫻
圖片提供:早稻田大學以醫學為基礎的社區營造研究所、其他寫真來源附於圖上

集合住宅的維護管理與社區營造

日本自五〇年代起,在都市地區大舉興建的集合住宅,近年來陸續面臨老舊窳陋的問題。再加上人口減少與少子高齡化等社會變化,空屋、獨居老人日增,社區力量愈變愈弱,同時管委會(日文為「管理組合」)組織運作也愈發困難。兩者相加之下,不僅影響建築的維護管理與價值,也可能降低居民的生活品質。

另一方面,集合住宅的居民原本就形形色色,想法與價值觀也大相徑庭,所以會訂定規約等來維護居住的品質與權益,卻也因此提高達成共識的難度,限制居民發展社區活動。

在這樣的社會潮流之下,我們卻也觀察到某些集合住宅社區裡,居民或管理組合正努力由個人、組織,或是互助合作,從小處著手開始一連串小小的行動,成為後續社區活動更茁壯成長的種子。尤其是早期的集合住宅、團地1的共有部分,有著廣闊的戶外空間、活動中心,其中不少案例也運用這樣的優勢來推動社區營造。

早稻田大學與JS日本總合住生活株式會社2自2019年10月起耗時半年,前往日本各地探訪了十四個案例,並將他們的故事梳理成冊3

我們由衷希望,透過這樣的整理,可以讓這些前輩居民的行動與創意,啟發想要開始些什麼的人,成為各位開啟社區營造活動的契機。

「小小種子行動」與「支援行動」

觀察十四個案例,我們發現目前蓬勃的社區活動,往往都是來自一個小小的開端。可能是社區裡的一個人或幾個人,只是因為喜歡種種花草、閱讀收藏書籍,還是喜歡找人聊天。後來卻得到其他居民、管理組合、物業公司等的協助或支援,因此更擴大了活動規模與內容。小小種子行動與支援行動互為契機,就有機會引發一連串的行動,擴大參與與影響的範圍。

我們從案例中歸納出「5個小小種子行動」與「7個支援行動」,共12個開啟社區營造活動的契機,並以此來整理這些行動是如何發展茁壯的。接下來擇選其中的六個故事分享4

個人開始的故事①=大阪・千里青山台「青山台文庫」1973~

『從打開自家門開始的親子學習圖書室』

千里青山台團地內的「青山台文庫」,一開始是繪本專家的玉置女士在1973年開放自己家當作社區的圖書室,後來遷移到社區裡的活動中心,由使用者擔任義工一同營運。除了藏書供大家閱讀外,也定期舉辦「抱抱繪本會」、「媽媽們的讀書會」等活動,儼然已成為年輕的親子互相學習、交流的場所。

玉置女士自嘲一開始是自己太過雞婆,但要不是有那些受邀後,願意一起來當志工的居民,加上管理團地的UR願意出借場地就無法維持到現在。另外,雖然一開始受自治會5幫助才得以異地重生,後續青山台文庫仍是獨立營運,也才能在營運上較無限制而有彈性。

營運成本為場地使用費,在UR給予優待之下,以僅有的收入:年會費、參加費等來支應。

[萌芽與發展過程]

玉置女士為了提倡閱讀的美好,邀請大家到他家閱讀他的藏書,但太多的小孩聚集而來,難以繼續以個人住居為據點。

後來在自治會的協助下,將書本搬到社區的活動中心打造圖書室,同時也由志工協助營運,後來在2001年開始繪本朗讀活動,延續至今。

「青山台文庫」不止對內,還對外開放。而從前帶孩子參加的父母變成志工,原本來參加活動的小孩成為父母又帶著自己的孩子來參與,促成了跨世代且廣泛的交流。

個人開始的故事②=神奈川・港南台HIBARI住宅「HIBARI Green Club」2007~

『酒友呼朋引伴到負責整個團地的花草樹木』

「HIBARI Green Club」幫忙整理了整個團地的植栽,從樹木修剪到撿拾落葉,甚至還出動電鋸等專業工具來進行。為了健康與安全,全員在活動開始前會一起跳早操,也在管理組合補助下替大家投保意外險。原本委外的園藝保養維護工作,就由居民發揮自己的力量來進行。參加的居民也變成一起出遊、分享各種資訊、學習園藝技巧的好夥伴。

「HIBARI Green Club」的成員中文章寫得好的人就幫忙寫報告書,專精敲敲打打的人就協助小型工程,聚集經歷各自不同的人,又提供讓他們自由發揮的環境才讓活動延續至今。Club與管理組合、自治會的關係有點黏又不黏,接受前者監督與補助,又積極提供後者辦理所動時的幫助。營運資金由管理組合撥款補助,HIBARI Green Club則無償擔負社區的園藝工作,減少了整個團地管理費的支出,創造多贏的局面。

[萌芽與發展過程]

開始是團地裡一位阿伯退休後,看著逐漸雜亂的住家周邊環境,想著能做些什麼,就找了酒友們一起,加上他本來就很懂園藝,相關的知識大家一起學習、傳來傳去,活動愈變愈正式。

一開始也有些居民不太信任這群自行開始整理團地植栽的人,後來看到環境愈變愈好才漸漸認同,之後更得到管理組合的支持,活動範圍也更加擴大。

原本只是在一起做園藝,後來熟識愈來愈多人,還會彼此交流資訊、生活小智慧等。

個人+組織起步的故事①=神奈川・洋光台南第一住宅「綠同好會」2013~

『從建立使用花壇的規則到發掘人才與擴大活動內容』

原本在團地裡規定「不能在共有部分任意栽種植物」,後來在居民彼此對話、聽取大家意見之下,形成共識更改規則「在負起除草責任下可允許栽種花草」,更因此展開「四街區咖啡座」等豐富多樣的社區營造活動。

雖然綠同好會設有規則,且受管理組合管理,但其實參與方式與頻率都相當自由,所以原本就喜歡花花草草的居民,也不感到拘束開心參與活動,成員一起的「茶話會」、「遠足」等也是參加同好會的樂趣之一。

環境變美麗了,還被路過的鄰居稱讚,都讓同好會成員想做得更多,甚至其中有幾位在跟管理組合商量後創立「四街區咖啡座」,不定期在社區活動中心裡開設臨時咖啡座促進居民的交流。還會依照節慶,加上新年大會、製作情人節巧克力、小小文化祭等內容。如此一來,除了種花種草的夥伴們,還能在這些新創活動中發掘新的人才,找到新的同好。

[萌芽與發展過程]

當初團地內的草皮養護狀況不佳,不少愛好蒔花植草的熱心居民在這些地方偷偷種花之餘還整理起草坪。其他居民有些贊成,有些則認為違反社區規約。管理組合擔心住戶因此產生齟齬,規約約束力減弱等,試圖找尋解決之道。

管理組合採取的策略是將社區的課題之一需要有人「除草整理」,結合允許種花種草,並發放問券聽取全員的意見,得到許多居民的贊成。針對少數反對意見,仔細研訂能讓他們不再反對的具體策略。

同時也訂定了細則與同好會規則,保證「倘若因栽種花草致使區分所有權人間有所爭執,綠同好會會負責解決問題」、「要是無法解決,則由綠同好會恢復原狀」等。最終綠同好會的活動得以被納入管理組合的規約內。

有管理組合掛保證,同好會成員更因此萌生想對社區更有貢獻的想法,活動範圍從而擴大,團地整體的環境更加美輪美奐。還開始種起蔬果,並當作「四街區咖啡座」的食材之一。

個人+組織起步的故事②=福岡・生之松原​​SUNHEIGHT「ひだまり館」2019~

『地震促成社區新據點的誕生』

社區因地震產生防災的危機意識,後社區高架水塔在另一次地震中出現裂痕,因而拆除水塔並在此新蓋可作為暫時避難據據點與居民日常活動空間的新活動中心「HIDAMARI館」。現代風設計讓社區的氛圍煥然一新,各種新興的活動強化了居民間的連結。

社區原就面臨高齡化課題,當與災害時該如何避難等現實問題一起檢討時,因其急迫性讓居民對議題更加關心,加上新建活動中心還有著促進日常交流的功能。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居民積極參與,也在其中發揮極大作用,能更如實反映居民意見並成功降低建設成本。

[萌芽與發展過程]

在2005年因福岡縣北西沖地震受災後,原就高齡化的社區開始討論如何避難等防災準備工作。

建築背景的居民、自治會成員等組成整建委員會,在以問卷、訪談等方式詢問居民意見後,擬定新建活動中心的計畫,以作為災害時的暫時避難據點及高齡者交流活動的空間。

2016年的熊本地震後,決定拆除受損的高架水塔,並建設新的活動中心。雖然因為建設費用高昂受到部分居民反對,最終由具建築背景的居民們絞盡腦汁成功降低成本,取得社區的共識。

新的活動中心廣受好評,連原本不太來活動中心的居民也開始出入,催生出太極拳、手工藝、英文會話等各種居民活動。

開發商或專家開啟的故事①=大阪・千里青山台「大家的庭院」2015~

『透過居民・管理者・專家的對話推進的跨世代交流』

一開始是由管理者的UR邀請建築師舉行居民工作坊,居民在其中提出形形色色的想法、透過溝通與合作,在社區裡蓋出了大大小小近40個花壇與相關附屬設施,一個一個花壇從打造到管理串起了跨世代的交流。

創造花壇的過程中,協助的專家成功啟發了居民的主體性,後續定期舉辦的園藝專家講習會,也讓居民更了解如何管理花壇,提高照顧花壇的意願。另一方面,這些空間成為社區裡的休憩場所,增加在外走動、停留的機會,成為開啟對話的契機。在整理花壇時也經常有社區或附近居民來搭話,可能是說聲辛苦了或是讚美,人與人的關係因而變得親近。

[萌芽與發展過程]

由管理者的UR為促進管理者與居民、居民與居民認識彼此,邀請建築家伊東豐雄舉辦「大家的庭院」工作坊,一起思考「自己想做的事」、「自己開心可以繼續下去的事」。

在居民、UR、伊東豐雄事務所的溝通協調下,實現了工作坊中出現的打造花壇的點子。花壇等除了倚仗業者外,部分也有居民親手打造。

UR的員工、參與工作坊的居民等又吸引更多新的參與者、促成更多的對話,一個接一個色彩繽紛的花壇因此誕生,除此之外,還出現其他提案影響了活動中心的整修設計。

這些形形色色新的花壇空間,成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產生對話的契機,甚至促成了跨世代的交流,打造、維護、使用等過程中彼此分享快樂,因此更加深對社區的情感,也創造互助關係的網絡。

開發商或專家開啟的故事②=東京・Suncity「文化中心」1980~

『持續三十載的工坊活動創造公寓附加新價值』

社區裡現在約二十幾種社團,其中木工、陶藝、染色等社團,是從集合住宅落成時就使用社區裡的文化中心當作據點,持續了三十年的社團活動早已不只是純粹從事自己喜愛的興趣,更積極發揮專長,親手製作、提供社區所需的桌椅設備等。活動據點的工坊提供了可輕鬆交流的空間,如只要加入木工社團就可隨時使用,居民無聊就過去晃晃,看有人在就停留閒聊。工坊每個月有一天會對所有人開放,所以即使未加入社團也有機會使用。因集合住宅與社團是同時成立,管理組合與這些社團關係密切,在各種層面合作無間。如Suncity最大的祭典「Suncity祭」就由各社團為主負責計畫、運作。

Suncity的文化中心促進了居民的交流,甚至創造了集合住宅的附加價值,但仍面臨高齡化等課題,各社團在近年來會在暑假等舉辦針對小學生的活動,嘗試吸引更多年輕世代參與活動的方法。

[萌芽與發展過程]

Suncity在1970年代後半葉由大型開發商開發,過程中為發展社區活動,開發商加入了過去集合住宅中少見的設施——文化中心。

文化中心主要是由需專業設備與器材的木工、陶藝、染色社團使用,因社區借用活動場地給這些社團而讓他們心懷感激,時時希望能回饋社區,如木工社團就會負責製作祭典時所需的看板、或是社區裡共用的板凳、桌椅等。

現在社區裡約有二十種的社團,活動種類跟參加對象都相當多元。雖然基本上只有居民能參加,但也有幾個社團允許社區外的居民參加。

最後,由衷感謝協助調查的各個社區與單位。


註釋

1 「團地」在日文中是指集合住宅社區,源自一九一九年都市計畫法施行令中出現的「同塊土地的住宅經營(一団地の住宅経営)」,其後成為「日本住宅公團」在日本各地開發之集合住宅的代名詞。日本住宅公團是為解決人口在二戰後大量湧入都市等造成的住宅短缺問題,於一九五五年成立的政府關係機關。現已歷經組織改革更名為「獨立行政法人都市再生機構(簡稱UR)」。

2 綜合性的物業管理公司,在日本全國管理超過十六萬戶的團地與公寓大廈,藉與早稻田大學的共同研究,期許能找到方法解決眼前集合住宅面臨的課題,並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創造新的生活價值。

3 本文是改寫自「早稻田大學以醫學為基礎的社區營造研究所・後藤春彥研究室」與「JS日本總合住生活株式會社」共同刊行的《讓團地・公寓大廈的生活更豐富的小小種子行動—社區活動如何產生又怎麼擴大的呢?—》。由以下單位/個人參與調查、撰寫、編撰等:
・早稻田大學 以醫學為基礎的社區營造研究所:後藤春彦、山村崇、馬場健誠、吉村俊、森田椋也、林廷玟、岡村竹史、林書嫻、高嶺翔太
・早稻田大學 後藤春彥研究室:伊藤日向子、金子柚那、黑澤翔、富樫遼太、松浦遙、村本孝之、小山真由、日野涼、北條光彩季、朱曦、藏茗
・日本總合住生活株式會社 技術開發研究所

4 除了本文介紹的六個案例外,還有以下幾個案例:
・金澤SEASIDE-TOWN並木二丁目1街區「喜愛花草的夫婦號召同好開始的園藝俱樂部」2001~
・西京極大門HEIGHT「放眼未來向大眾開放的袋鼠文庫」2010~
・PORT ISLAND住宅「從個人除草行動演變成社區公認的園藝俱樂部」2006~
・PORT ISLAND住宅「管理組合全面支持多元社區活動的配套措施」2005~
・千葉NEW-TOWN高花第二「管理組合中有心人發起的無償園藝活動」2009~
・三鄉「團地閒置空地轉化為市民農園」2014~・濱甲子園「專家、自治會協助下設計細緻而能持續的農園活動」2012~
・PROUD船橋 「與NPO合作的社區圖書館」2013~

5 一地代表性的地緣性居民組織。

都市計畫系、所畢業。曾投入文創,煮起咖啡,卻又回歸規劃顧問公司任職,並不甘寂寞地身兼口筆譯。2016的某天,咬牙重返學校,現正在某島國擔當學術界新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