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鐘河岸健康慢活:打開基隆東信路公有宿舍群活化想像

文:陳世浩、秦沐涵、榮嘉蕾、林佳蒨、鍾智豪(東日信歌團隊/陳世浩編輯)

日落黃昏的基隆信義舊社區

圖一、基隆市田寮河(財鼠橋段)黃昏時分(圖片來源﹕東日信歌)
基隆是臺灣第一座現代化都市,耀目百年過去,如今彷佛是她的黃昏。基隆這座城市老了,房子老了,居民也開始老了。截至2021年8月,基隆市政府數據顯示65歲以上佔全市人口的18.14%,介乎於聯合國對「高齡社會」(14%)與「超高齡社會」(20%)的定義之間。與此同時,基隆亦是北部地區低、中低收入戶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區,年青人口不斷外流。2021年11月,我們東日信歌團隊從去年開始進入基隆信義區的東信路社區,進行一系列田野調查。從最初破爛的公有宿舍群,走進社區,我們發現黃昏的基隆份外有魅力,或許夕陽與黑夜過後,她將會迎來另一片晨曦。

日久失修、閒置的東信路宿舍群

東信路264巷裏藏着基隆市立醫院醫護宿舍與警察局的宿舍群。一踏進宿舍群巷裏,建築外牆佈滿青苔,部分沒人居住的房屋用木板釘上窗戶,從室外樓梯見到一條條裂縫。我們走進目前由 基隆市警察局 庶務科管理的一棟宿舍,因長時間無人居住,再加上欠缺保養,出現樹木共生狀況,嚴重影響建築結構。從基隆市警察局庶務科和基隆市市立醫院訪談中得知,這些房舍座落於民國50-60年(1960-70年代),如今已年過半百。目前狀況保持良好的宿舍,分別是醫院所管理的宿舍群,以及靠大馬路的4層高警察宿舍。前者雖然屋況有待改善,但結構未有嚴重損壞,相信與院方定期修葺維護有關;後者則是仰賴仍有約10多戶住戶繼續居住,屋況得以保持良好。反之,另一部分警察宿舍在住戶遷出後嚴重失修和閒置

圖二、基隆市東信路264巷警察宿舍群(圖片來源﹕東日信歌)

從宿舍群巷口的信富社雜貨店老闆口中,他把昔日人聲鼎沸的宿舍景象刻畫出來,時至元宵佳節更會大排筵席,坐滿整條東信路小巷,小朋友提首燈籠遊玩。後來基隆市立醫院於市中心設門診部,而原院址則在2018年轉型為長照醫院。醫護對宿舍需求與同時來往醫院門診的病人減少,所以街頭巷尾變得冷清。

除予醫院宿舍外,為何這些宿舍變得閒置失修下來呢?主要原因是,政府在民國72年(1983年)重新修訂與警察宿舍有關的《事務管理規則》。當中第11條加上規定:「凡經配定宿舍人員,如因職位職級年資人口之變動而申請調整宿舍時,應重行辦理申請登記手續,依照分配標準予以重新分配」;第245條的規定亦有所修改,宿舍往後分「首長宿舍」、「單身宿舍」及「職務宿舍」3類,再無「眷屬宿舍」種類。原有眷屬雖能繼續留住,但新入住的警眷會隨警員調遷或離職而喪失居住資格。久而久之,新住戶人數不斷減少,而舊住戶因遷出或離世而減少,最終無人入住的房舍被閒置丟空。警察局在缺乏修繕經費和人手下,房舍逐漸年久失修,造成衛生和治安問題。

86設計公寓:開啟舊警察宿舍的新生

與東信路有着類似狀況的另一座警察宿舍,座落於相隔田寮河的東明路。東明路警察宿舍在淡江大學建築系,與基隆市政府在2015年進駐研究其活化的可能性。政府隨後另委任營運團隊,整理復修宿舍空間,改造成如今的86設計公寓。員警宿舍由4連棟建物組成,目前12戶中仍有3戶繼續居住。目前其餘戶數被整理後陸續透過公開徵件甄選方式,以低廉的租金租予已5戶進駐團隊,例如﹕書店、畫室、藝術創作空間等。

圖三、八六設計公寓(原東明路警察宿舍)(圖片來源﹕東日信歌)
圖四、原東明路警察宿舍的故事(圖片來源﹕東日信歌)

這種營運模式促使警察能夠擺脫「無人居住–無修繕費」宿舍失修的惡性循環,警察局能夠不再顧慮宿舍的管理工作。新進駐團隊也為建築物注入新的活力和想像,嘗試與現有居民共存。86設計公寓的成功促使我們開始進一步為東信路構思新可能,我們希望能藉此打開基隆東信路公有宿舍群活化想像,譜寫屬於這個社區的「東日信歌」。

圖五、觀察八六設計公寓的社區設計(圖片來源﹕東日信歌)

圖六、歸納和分析當地社區設計的手法(圖片來源﹕東日信歌)

山、海以外基隆的河岸生活–田寮河

我們小組初來乍到,從86設計公寓望向東信路宿舍區,惡臭味撲鼻而來,瞥眼看河水污濁、顏色黃黃綠綠。如今惡名昭彰的田寮河,你可有想過它曾經輝煌的一面嗎?我們「東日信歌」便要從田寮河的前世今生說起!

圖七、田寮河日治時期(圖片來源﹕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田寮河是臺灣第一條人工運河,為基隆四大河川之一。日治時期,河水清澈,魚蝦豐富,不時用於運輸木頭肥料、煤炭等物資,甚至有人在河上龍舟競賽。我們從與相對年長的居民聊天時,也有略有耳聞。

親人的田寮河恐怕已成過去,如今難相提並論,何以田寮河會落得如斯田地呢?主要原因是欠缺有效排污接管,以致各家各戶直接將污水排出田寮河,河床積存大量淤泥,水流緩慢,難以排走,釀成惡臭。

圖八、田寮河二期規劃(圖片來源﹕基隆市水環境改善計畫網站)

田寮河「臭」名遠播,但有趣的是,我們從不少居民口中聽到的是,「以前是黑黑的,好像現在沒有那麼黑」感嘆田寮河水質比起以前有改善,或歸功於自2017年起的基隆水整治計劃。據目前官方網站資料,基隆市政府已落實第一期田寮河水質改善工作,包括排污接管、污水截流、清除底泥、淨水回放等。政府在此基礎下提出二期規劃工作,例如﹕增設台階、親水步道、觀景平台等。不過,試問誰會願意呼吸着噁到要吐的河水散步或嘻戲呢?雖然政府在水質改善上匯報進度交出成績單,但顯然未足以讓媒體和市民買帳,河水顏色和臭味顯然仍是肉眼看得見、鼻子嗅得出的問題。

圖九、田寮河一期規劃進度(圖片來源﹕基隆市水環境改善計畫網站)

關於污染河道整治,若然提及到最成功案例,莫過於首爾清溪川。其首爾市區段長度(約5.8公里)較田寮河(約4公里)稍長。首爾當時力排眾議,重砸9000億韓圓(約200億新台幣),引漢江淨水、污水截流,為清溪川徹底「整容」。單憑二期計劃預算僅0.1億新台幣預算,基隆難以照方執藥,解決這半世紀積下的爛攤子。路仍漫漫長,只有靜待基隆市真正完成所有污水接管,才是河岸慢活的開展。

圖十、小河市河岸講堂(圖片來源﹕基隆青年陣線)

值得慶幸的是,基隆目前有伙伴積極推動「河岸生活」想像– 城心文化公司,他們成立的組織舉辦一系列有關田寮河河岸生活的講堂,構思起在田寮河附近的藍圖。雖然田寮河河岸生活目前仍只聞樓梯響,但試想像除了山城、海港外,多了一塊優美的河岸景觀,你又怎不會想留在基隆住呢?

10分鐘慢活城區:重新定位吸引青年回流

比起工商業龍頭的雙北,基隆產業選擇、工作機遇遠不如這兩個大城市,年輕人不斷外流雙北工作定居。若然要求基隆盲目跟隨雙北直轄市的城市發展節奏,顯然是懸木求魚,更會失去基隆作為城市的主體。其實基隆也有成為獨特城市的潛力。重要在於,我們如何定位基隆。

圖十一、巴黎「一刻鐘城市」(圖片來源﹕Micaël Dessin / for Paris-en-commun)

    巴黎第一大學教授 Carlos Moreno 認為城市規劃的重心在於生活的規劃,繼而提出「一刻鐘城市」(15-Minute City)。他認為巴黎不論購物、醫療、休閒甚至是工作,居民皆能以步行或騎自行車的方式在離家 15 分鐘內達成。這有助追求小社區空間多元性和生活便利,振興社區經濟。

    Anne Hidalgo在2020年競選巴黎市長後,便在Carlos Moreno的基礎上,介紹如何在巴黎實施15分鐘城市。她上任後令塞納河畔禁止車輛通行,僅限於行人和自行車通過,將原本的停車場化為菜園和廣場。巴黎這個例子為基隆市帶來另一種想像,避免傳統都市化造成社會關係原子化的問題,擺脫追逐雙北的急速都市節奏,活化城市空間和重構城市機能。這個計劃值得基隆市參考,而東日信歌就規劃了一個基隆東信路的「十分鐘生活圈」。

圖十二、基隆東信路「十分鐘生活圈」(圖片來源﹕東日信歌)

    東信路是基隆市少數背山望河的平地,具有先天優勢去實踐「十分鐘生活圈」。平坦的道路相對便利單車在市內行駛,推行輕便運輸都較為方便,減少污染和能源浪費。若然上述提到田寮河有進一步改善,將成為10分鐘生活圈的重要一環,享有基隆市獨有的河流景觀。為了迎合老人長照生活需求和創造更多年輕人在地就業,政府可以利用東信路的閒置宿舍,發展成租金低的合作居住混合空間。居民能夠透過合作滿足更多生活所需,社區共煮、互相照顧、娛樂,變相上以往需要跑到雙北完成的一切,能在基隆一地完成。他們最終減省了通勤時間,換來更高質素的合作時間。

     圖十三、基隆東信路合作住宅概念圖(圖片來源﹕東日信歌)

我們東日信歌在今年3月曾走進基隆社區,與都市改革者組織(OURs)合作,把河岸共融慢活和合作住宅議題,帶入86設計公寓舉辦合作住宅工作坊,和基隆市不同伙伴,例如﹕居民、政策研究員、86進駐團隊。我們嘗試探討小社區居住、工作合一的可能性,勾畫出更多的想像。

 圖十四、合作住宅的第三空間(圖片來源﹕東日信歌)

東信路健康廊道:創造社區共融的可能

10分鐘河岸慢活的條件下,我們回到居住本身,以合作住宅切入。合作住宅不只談住宅,更重要的是社區共融的價值。東信路周遭擁有豐富的社福及醫療資源,值得我們好好的去善用,串聯起來創造出一條健康廊道,讓不同族群能一起生活在同一個社區內。我們或能把閒置宿舍轉化成合作住宅的混合多用途空間,與週邊的社福健康資源接通。

圖十五、基隆市立醫院前(圖片來源﹕東日信歌)

健康廊道上其中一個重要角色,是位處東信路小巷裏的基隆市立醫院。面臨高齡化問題,市立醫院隨着社會的轉變與市民期許在2018年正式轉型。醫院在東信路的院址陸續增設了護理之家、居家護理、日間照護中心、呼吸照護病房及老人失智中心等,將門診部移到市中心。宿舍住戶遷走,看診的人減少,使得社區人煙逐漸減少,讓醫院院址慢慢被忘記。原本設在巷子頭的牌坊被拆除,更使得醫院得入口意象變得不明確。若然不彎進巷子裡,又怎能發現這座對基隆別具意義的醫院呢?健康廊道就是讓醫院被看見的重要一環。

這裡有一群人默默地照顧著醫院裡的病人,有的是護理師、有的是家屬、有的是社工。除了病人需要被照顧,他們都需要喘息的空間。我們提倡以健康廊道的概念,活化目前狀況良好的東信路宿舍一處,規劃用作照護者喘息空間,像花店、咖啡店。該處能向照顧者提供免費的「照顧咖啡」,讓他們從照顧忙碌中來到休息,暫時轉換心情,舒緩照顧壓力,達到心靈健康。空間又能配合醫院舉辦不定期講座活動,藉此推動社區健康。

同樣位處這個社區的另一機構伊甸基金已在基隆扎根22個年頭,掌握着基隆的社福發展情況及需求,我們與伊甸的基隆服務區長李蓮交談過程中,透露她們一直渴望身障者的身影能被看得見。

圖十六、伊甸基金會基隆服務區長李蓮(圖片來源﹕東日信歌)

「我們為他們開了很多課程,我們有很多朋友也都非常有才華,像有一個身障朋友,他原本有很深的酒癮,和家裡的關係很不好。但後來在我們這邊發現他很會畫畫,甚至後來還去香港參加藝術展,也因為這樣改變了他和家人的關係。但是他們的作品都只被放在我們中心,沒有人會去看,所以我們希望可以有一個文藝走廊,讓這些弱勢族群的創意和才華可以被社會看見。」 (伊甸基金會基隆服務區長 李蓮)

上述的喘息空間不但是照顧者的休息空間外,更是在醫院背後的基隆市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的弱勢走出社區的展現空間。他們的創作能夠展示在空間之中,而且長遠營運又能聘請他們參與。更重要的是,目前86設計公寓裏不乏文藝和地方營造夥伴,他們文藝工作的經驗,相信能讓他們能與之交流,教學相長,取得靈感。

圖十七、基隆信義區親子館想像圖(圖片來源﹕「魅力基隆」臉書粉絲專頁)

另一個在健康廊道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市立醫院對出正在興建基隆市信義區的親子館,規劃中1樓為收托12名幼兒的社區公共托育家園,2樓則是親子館,預計在未來一年落成。親子館和健康廊道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區長提到,部分孩子患有隱病,像言語或社交障礙等,不易父母被察覺或判定得到,最終往往耽誤了孩子的病情,然而伊甸基金會發現社區沒有直接渠道協助家長進行檢查。

透過結合親子館、醫院、伊甸基金會三方,教育家長有關健康知識,讓有需要的孩子及早得到適切治療。我們透過社區多方培力,教育和實踐「共融」的概念,讓不同背景與差異的人有機會彼此接觸與互動,從而學習同理與彼此尊重。

圖十八、東信路合作住宅想像圖(圖片來源﹕東日信歌)

田寮河+10分鐘生活圈+健康廊道=新的想像?

三個面向實際上彼此間環環相扣,互相影響。河岸景觀能增加10分鐘生活圈槿大生活想像,例如﹕河岸運動等,與此同時能將喘息空間延展至河岸。10分鐘生活圈強調慢活的過程,減少行使車輛,能改善週邊景觀,有助田寮河河岸景觀的延展。與此同時,戶外散步和自行車同樣是有益身心的活動,讓健康廊道不只侷限於東信路,而是整條田寮河。

這些仍然是黃昏下的願景,推動東信路發展,最重要還是有賴公部門逐步研究和落實活化宿舍群的可能,重新開放和發展空間,讓空間能夠貫通起來,打開基隆東信路公有宿舍群活化想像。

圖十九、東日信歌線上出版的兩本刊物(圖片來源﹕東日信歌)

東日信歌,取名字基隆市東信路,成員來自台灣、中國及香港。
「東非冬,日屬暖陽,同大地回春;信亦幸,歌為藍本,替生活譜曲。」
我們期許東信在歷經冬天後能迎來春天,也希望為東信譜寫一首關於合作住宅的幸福之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