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合作山城︰攜手想像從合作(Collaboration)走向合作( Cooperation)的山城可能

文:合作山城團隊團隊|熊元培、廖珮璇、陳韋綸、鄭智遠、黃智遠、高彤

圖1_合作山城團隊
如果我們在街頭問一個年輕人,請問合作社是什麼?相信大部分的人無法給出一個很明確的形象。合作社,一個那麼熟悉卻又陌生的名詞。我們這一輩的人或許都是只在小學,國中, 10 分鐘的下課鈴響後才在腦中出現的麵包,王子麵,泡沫紅茶的代名詞。但合作社的核心意義是什麼?我們卻啞口無言!
我們是台大城鄉所一年級的學生,今年實習課,聚焦在討論「合作住宅」。讓大家理解什麼是共融的新居住模式,並嘗試進一步去規劃設計以此為核心概念的空間想像。然而合作模式或者說合作住宅就是否只是一個倡議美麗新世界的口號?合作社在台灣可能嗎?更根本且我們無法迴避的疑問是,到底什麼是合作住宅?

以「合作社」作為推動住宅運動主體的原因

審視目前由 NGO 團體(OURs)所倡議內容,再針對國際上的被視為合作住宅的案例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合作住宅的形成模式多元,其實施主體也並無一定規定,無論是自然人、公司或合作社,都有可能。但細究 OURs 主要推行以《合作社法》中「合作社」為主體、共有產權之理由,其主要原因在於: 1. 合作社已有既有法治機制,對於組織運作的規範相對完善。 2.相較於公司是以董事會與股份為基礎,合作社每位社員的權力相同,故體質上通常要是採集體決策方式推動行動(合作社股份不得自由交易,僅能賣回給合作社,且僅為股利與分潤依據,與決策權並無直接相關)。 3.合作社的收益有法規明令其用途一定要回饋給社員,並設有公積金、公益金等機制。

因此,對於台灣這樣長期以來缺乏集體決策訓練的社會,合作社是一個已法制化的組織架構,可以提供其所需之機制。一定程度上更可降低住宅流入市場,成為商品投資炒作之可能。但同時在這樣長期受私財權市場機制主導的社會,尋求「共建共造並共同生活」的理想勢必會面臨許多挑戰。在初步推行的過程中,即便社群內部以凝聚足夠意向,如何才能取得資源、建立能夠持續運營運的財務模式是一個必要的課題,畢竟藉此方能確保社群的意向長存、穩定。而這一切又回應到須建立一個正當且必要的論述,使其面對各方的挑戰,都能說明這是一個不會虧太多錢、或具有正面效益的嘗試(如:面對銀行融資借貸時、面對需要公部門政策資源協助時)。

私有產權共有產權租用
成員條件為形成意象型社群,加入需經過一定的徵選/媒合機制,使新進成員也能具備共同理念想法

產權型態
個別持有社群共建共造後登記給各成員(區分所有權)共同持有產權登記於法人組織名下各成員成有相應股份租賃由法人組織向政府或民間承租並負責營運管理
參與程度視條件最高中等
穩定程度產權可轉讓不得私自轉讓租戶流動不影響運作
共享價值需另規劃最易實現可實現

執行困境

無法限制房地流入市場,經買賣過後意向社群難以維繫

需有強大意向凝聚並有相對應組織章程
資源(土地、融 資)取得需有明確正當性與必要性論述

模式

合作式

合作社

合作式
台灣合作住宅可能模式與執行困境|資料來源:OURs 都市改革組織文案、本組製作

合作式/合作社之核心差異:挑戰住宅資本化的改革實驗

起初我們也給不清楚「合作式」與「合作社」的差異為何,組內也不斷的激烈爭辯著合作社效益與實質上相較於公司契約制的可替帶性。但隨著課程的推進,在田野間訪查各方利益關係人的意見整理後,我們慢慢能夠裡清楚看見「合作式」與「合作社」(collaboration/cooperation)這兩者之間相互支持卻又有著不同核心的差異。

至此,我們也才明白規劃設計出一個合作住宅方案,不是只是提供一個替代選擇權,其實一切背後要挑戰的是整體居住不正義的問題。合作式住宅是一種過渡形 式,合作社住宅才是最終行動應該要挑戰資本體制上的改革實驗。所以我們覺得合作

社股權共同持有與住宅法人化的平權與民主邏輯,被實質有效的引入未來的居住模 式,才是合作住宅需要討論的核心。也就是說,我們在提倡合作山城時,是希望由門檻較低的合作式概念開始誘發利益關係人看見改變的可能,最終促使基地與週邊與政府政策走向多樣化的合作社山城。

這中間最困難的是觀念的挑戰:試問居住權是不是一種基本人權?

我們認為是!

不單是我們認為是,《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十一條(ICESCR)、國際人權法、世界人權宣言(UDHR) 和以及聯合國國際人權法案(又稱聯合國大會第 217 號決議),均保證居住權是普世的基本人權。在《世界人權宣言》中,「居住權」作為一種基本人權,和醫療、教育、工作、社會福利等基本人權是並列。我們要問,如果居住權是基本人權!那基本人權可以是個人,集團,乃至於政府賺錢的工具或手段嗎?

圖2_ICESCR / UDHR

或許是我們的民主社會太年輕,又或許是我們的社會出於長期以來的僵化困局、承襲,或是財產思想的習慣,以致於對任何超出於經濟層面的合作價值都無法有任何的更進步的行動。疑惑的是 ,如果政治的民主化在台灣可以被落實,我們也以此為傲。那經濟的,居住權利的,財富分配的民主化,合作社化,為何不行?

依稀記得 2021 年底,城鄉所的同學聚集在大我新村中 OURs 的 辦公基地,我們準備連線德國 Spreefeld Berlin. 聽他們分享在柏林的合作社住宅的成功案例。我們提問到:現在台灣有哪一個真正在運作而且是真實符合合作社精神的合作社住宅?我們得到的答案卻是:沒有。當然有許多倡議團體,或是立案的住宅合作社,實際上在執行的卻沒有,只有勉強可以稱為合作住宅的意向型合作式住宅。再回頭看柏林市區的案例。的確台灣是一個藍海,一個觀念革新的藍海,在我們期待一個更進步的社會的同時,與柏林連線的當下,我們意識到我們還有很多的事要做。

圖3_Spreefeld Berlin 1, 2. https://www.buildingsocialecology.org/projects/spreefeld-berlin/

在確定為何要實踐「合作」後,位於基隆定國里的警察宿舍就是我們發想的起點

圖4_基地範圍與周邊關係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這首兒歌所形容的正是原本定國警察宿舍的眼前所見的風景。 但隨著時光流轉,在家門前的西定河改建為西定高架橋,挨著河岸的台鐵宿舍群也依次拆除,改建為平面停車場。山坡上原先住滿二十戶的警察宿舍,也僅存一戶。考量建築狀況不佳,同時四個月的田野調查中,我們也發現社區居民較無社區參與的機會,以至於對於空間的想像也比較單ㄧ。

因此我們在行動上規劃了與社區一同合作,打開及使用公有閒置空間,支持社區服務或生活所需,同時,設計簡易的參與方式,讓社區體驗到山城生活的各種情境。 然而疫情爆發後,各項實體活動難以推展,社區也都害怕外出與人接觸,因此我們轉向,思考如何促進更多基隆在地社群關注,成為後續推動的種子,以及長期該如何吸引青壯年回到基隆山城生活與居住,更希望把合作山城的概念,從定國里出發推 展到基隆逐漸空洞化的山城之中。最終我們決定配合基隆「2022 城市博覽會」期程辦理線上展覽,一同對外行銷,透過大量的人潮與節慶氛圍,以便我們的展覽內容露出,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同時我們也邀請 17 位現住基隆、搬離基隆以及自外地移居到基隆的基隆人,了解他們對於居住與生活的看法,也調查他們未來居住基隆/基隆山 城的意願,並從中擷取轉化成合作山城居住指南與定國山城規劃。

圖5_定國山城空拍圖 1, 2.

城市博覽會策展計畫:展覽作為一種手段

幾經討論,我們決定把工作坊作為線上展覽的開首,並把我們的線上展覽主題設定為 「Co-Living Hill Village 合作山城:攜手想像山城的可能」,制定網頁(網址: https://colivinghillvillage.com/),頁面分為五大分類分別從不同的視角切入:
1、Where / 山城地點
2、Who / 誰在山城,人與人的故事
3、What / 看得見的山城,看不見的議題
4、How / 實體工作坊轉為線上,工作坊作為想像力的延伸
5、Next / 產出與下一步《合作山城居住指南》

圖6 _「Co-Living Hill Village 合作山城:攜手想像山城的可能」主頁
圖7_「Co-Living Hill Village 合作山城:攜手想像山城的可能」分頁︰Where/ 山城的地點
圖8_「Co-Living Hill Village 合作山城:攜手想像山城的可能」分頁︰Who/ 誰在山城,聲音定景的線上轉化,人與人的故事
圖9_「Co-Living Hill Village 合作山城:攜手想像山城的可能」分頁︰What/ 我們看見的問題
圖10_「Co-Living Hill Village 合作山城:攜手想像山城的可能」分頁︰How/ 實體工作坊轉為線上,互動模型與參與式工作坊
圖11_「Co-Living Hill Village 合作山城:攜手想像山城的可能」分頁︰Next/ Form Collaboration to Cooperation《 合作山城居住指南︰實踐山城生活》

在實體轉線上的同時,我們重新思考在疫情下,人和人的關係怎麼維繫,以及參 與式活動能夠如何從新設計讓實體與線上無縫接軌?最後,我們決定將田野中的觀察、對於合作山城的想法帶入工作坊中,再邀請基隆 17 位在公部門、規劃設計、藝術、社區工作領域的青年,也是我們預想未來有可能移居山城的對象,參與這四場的工作坊, 希望能更真實理解青年在基隆居住和工作的需求,也才能更細緻規劃出能夠支持青年移居山城的環境和機制。

同時間,我們也與社區理事長、社工與警察宿舍屈詹阿嬤保持通話聯繫,持續關注里內在疫情下的狀況。我們分別以「山城攻防戰」、「移住者指南」以及「基隆折返跑」為工作坊主題,分別邀請曾經住在山城者/ 外地移居基隆者/ 離開又回來基隆之不同背景的青年來參與,運用 Kahoot!、Google Meet 和Miro 這些線上工具進行,以分享居住 / 工作經驗為起頭,再進入合作山城規劃議題的討論。

四場工作坊之綜合討論

在工作坊中,大家不只是談山城環境如何更支持人的生活,也討論了操作上的困境,讓我們理解到除了環境的支持之外,更需要的其實是法規機制上的突破,如何讓申請流程友善化 (辦法說明、易讀)、資訊透明 (查詢平台)以及有支持機制 (特定租戶租金減免) 也是在實踐合作山城過程中,不可忽略的事情。雖然看起來不容易, 但透過大家的討論,我們也生產出了一些可以操作的方式與規劃想法,我們把這些內容整理成為「合作山城居住指南」與「合作山城規劃方案」,希望能夠繼續推展不同 關係人對於基隆山城與公有閒置房地的討論。

圖12_基隆折返跑 線上工作坊螢幕截圖
圖13_合作山城指南封面_詳細資訊請見 https://colivinghillvillage.com/NEXT

在合作山城指南裡,我們希望轉化工作坊所蒐集到的意見,成為一系列的山城模式語言,給慢慢老化的基隆山城一個可能改變的指引,不是由上而下的命令,而是由下而上的蒐集彙整而成。透過「合作式」的生活模式先行,吸引青年在此創業,並在合作式生活的引導下,一步步將老化山城轉變為工作與居住合一的合作山城(合作社住宅山城) 基隆其實還也有很多像定國警察宿舍這類座落在不同山頭的小量體閒置公有空間,我們也希望把這份望想提供給基隆市政府,鼓勵市政府在處理山城閒置公有空間時,優先將在地居住、營運合作社之青年納入考量,並搭配合作山城的指南,逐步改善老化山城體質。我們相信一種正向的山城代謝將會在基隆發生,年輕族群長期穩定的入住,將成為自然的社區防護網。

圖14_ 循環山城,共融防護網概念圖

而在這個房地產價格高漲的時代,人們的實質居住權受到迫害,鄉村人口外 流、城市日益壅擠,不均的發展亦源自新自由主義下,過度市場導向、一切被商品化的社會。作為規劃者,我們必須提醒自己,「合作社」是源起於 19 世紀,一群工人,為了對抗貧窮、保護「生命權」、追求更好生活、實現理想中大家共好的經濟而出現。百年過後,這些價值,如今依然重要不是嗎!

英國經濟學者修馬克 在 70s 年代寫的著作《 Small Is Beautiful: 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裡就提到,如果在追求進步的當下我們只短視的看見不斷的經濟發展,而沒能意識到資源是有限 的,而去意志自我中心的慾望時,並且合理的分配時,我們稱不上是一個進步的社 會。而合作社精神與一般公司最大的不同,就如同書的副標所言,我們要的是一個把人當人看的社會:

As If People Mattered。

“An attitude to life which seeks fulfilment in the single-minded pursuit of wealth – in short, materialism – does not fit into this world, because it contains within itself no limiting principle, while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it is placed is strictly limited.”    E.F. Schumacher, Small Is Beautiful: 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
圖15_小即是美 書封

因此,面對如此狀況,我們認同合作社的理念,以自治組織、民主共決去對抗貧窮,追求生活共好。我們打算經由山城間各小小的改善,透過參與式整合的模式, 整理出《合作山城指南》建立起山城間的彼此合作,重新喚起互助合作的山城住宅文化,讓山城的生活更友善。引入未來的居住模式,在合作山城的結構中讓這些閒置公有資產合作社化,藉由年輕人的回流,與在地居民間的共識凝聚,逐漸發展成有制 度、有組織,互相共決共好的「合作社」,以此去落實「居住權」的保障。以期待未來山城發展可由 collaboration (合作式)進步過渡到 cooperation(合作社) ,使大家能夠在山城間一同好好生活,一起合作山城。

圖16_合作山城模式語言 詳細資訊請見 https://colivinghillvillage.com/NEXT


本團隊透過各種體感的,深度訪問的,工作營型態的,聲音故事的資料,不斷地去釐清是誰住在這裡,為什麼想要住這裡,以及我們介入的角色為何。由每一位利害關係人自身的山城故事帶領我們,慢慢勾勒出山城的面容與相對應的人際網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