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街道:我們需要好行好走的路〉寫在專題之前

文:zining

眼底城事成立已經八年,討論過許多城鄉空間的議題,而我們也發現其實有些題目大概每過一陣子都會想要談一談,如交通與街道的議題就是之一。我們過去累積的文章,以討論步行、自行車、軌道運輸為主,尤以人行空間為最多。

從“人行道” 到 “街道”

我自己是在當了母親之後,才開始深覺街道安全的重要性。以前單身一人時,自由移動並不是問題,即使遇到沒有人行道、在車道間穿梭,可能當下感到不適就過了,但當推起嬰兒車、牽著只有100公分孩子時,一次次地步行,都是在街上感受巨大的壓力。

而我一度搬到新加坡定居,每日出門走在樹蔭下、微風拂拂,讓我感到步行的舒適與安心,不只是人行道的設施到位,新加坡營造的是連續尺度的步行系統,從大眾運輸、街道設計、到社區的公共空間所串連起的路徑。

剛回台灣時,對於街道感到更為不適,過路口總是戰戰兢兢,左右來回直盯著駕駛,或是要催促著自己與孩子要快快走過,因為你走一步、車子就會往前一段,不給你停下的機會,行人與車沒有緩衝的空間。而每當我搭著公車,看著司機在街邊與違停的車輛、行駛的機車、自行車、或其他的公車之間來回,意識到街道空間分配的無秩序感,不只是行人,所有的用路人都在彼此壓迫著。

所以不只是人行道而已,需要打掉重練的是整個道路系統,應該要有合理的配置,免除那些曖昧不明的空間,建立明確的道路層級,以及街道的標線、設施、植栽等細部的原則。

街道設計的下一步?

因此本月專題想以整體的街道設計出發,這應該是整合都市規劃、交通、景觀、工程面向的共同題目,我們想找出問題、看見一些好的經驗,尤其是台灣正在改變的進行式。

所以本月我們將讀到:

交通安全協會顧問林輿先分享從都市計畫角度可以如何調整道路的建議方向;交通安全協會的副理事長林志學,則將討論台灣人行空間的問題,與近年逐步推展的道路設計方法;標線改造台灣路團隊會分享他們改造的街道案例、以及新加坡的銀髮區(Silver Zone)街道設計觀察。

而公民幫推團隊的許宗倫也帶來他正在推動透過群眾標記建立人行道的評分系統;台南綠交通社則分享他們公民參與的經驗,透過行走體驗街道,以共感帶起交流,開展對於街道的討論。

公民參與街道設計的可能

本月的專題文章之外,我們更策劃了一場街道設計工作坊,想以實作討論的方式,也來親身上街討論街道。眼底城事這幾年關注使用者、投入參與式設計的實作,在公園遊戲場的設計上納入兒童參與的討論。而我在兒童參與遊戲場的設計過程上,學習到重要的兩件事。

一是「公共空間的多元與彈性是重要的」,當我們進行兒童參與時,會邀請不同年齡層、以及不同障礙程度的孩子來共同參與,有的孩子能力好喜歡爬高、有的孩子喜歡扮演,而有的孩子喜歡觸覺或聽覺的互動,每個人都不一樣,公共空間如何多元而又包容?遊戲場需要有些難度、有些留白、或互動的空間,讓不同的孩子都能在其中找到他喜歡的位置,當然有的公園比較小,那周邊鄰里的公園是否可以多元組合起來,這又牽涉到了城市治理上是如何看待這些公園遊戲場的空間。但透過公民參與,我們可以擴大這些多元的想像,在不同的設計中將之實踐。

另一是「參與是共學、認識彼此與環境的過程」,同樣以遊戲場的例子,在遊戲時他們常會相互模仿、創造、玩出他們自己的新花樣,而當有身障孩子一起參與時,其他的孩子也會協助、了解他的狀態,而觀察孩子的設計師們,也從中讀出孩子想要怎麼玩、他們需要什麼的需求。在設計過程中,將設計者與使用者面對面的相互理解、分享彼此對於環境的認識,不是單向的設計輸出而已。

所以我也在想,街道其實也需要啊,以台灣大部分街道設計的流程,工程單位進行設施物、排水、管線的配置,再畫上路面的標線、停車格即完工,可能在施工前諮詢里長的意見即可,但現況的街道設計大多並不合格,不論是行人、汽/機車使用者、客運或貨運的駕駛,都能說出日常街道環境各種缺失的細節。

因此設計過程中當地社區與使用者的聲音呢?大家對這條街道的觀察與記憶呢?以及是否能透過參與共學,理解自己所處街區的位置與定位,彼此分享曾步行或經驗過的舒適街道環境,讓大眾理解、想像一個好行、好走的街道設計可以是什麼樣貌。

交通管理有所謂的3E,指的是工程(Engineering)、教育(Education)、執法(Enforcement),近年除了工程設計界的典範轉移之外,我們認為透過公民參與的共學與交流,能在單向輸出的教育之外,試著討論出另一種我們看待街道的方法與可能。

歷年相關專題回顧:
2016年「自行車城市」、「好的街道
2017年「散步正當道
2018年「行走的人」、「自行車友善社區
2020年「搞軌都市主義」、「東亞街之道」、「人本友善的街道

封面設計:yu ting

讀人文社會學,喜愛城市空間與建築而投入了這個行業。工作了一陣子,最近想起了方法論,想建立一套自己觀看城市的方式與分析方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