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街道設計工作坊之後,許一個街道好行好走的城市

文:王竣鴻

當標線作為街道設計的一種方式,街道可以透過較低成本、快速,且具效力的規劃達到好行的目標,然而,當我們徒步走在街道上或是騎/開車於馬路上的時候,總還是會看到下列情境:不符合車流軌跡的標線、紅線上依舊違停的車輛、不連續的行人專用道、過於內縮以至於看不到兩側的停止線以及常在路面邊界的白實線看到住戶悉心照護的花盆等等,換言之,雖然標線是個迅速可行的設計方法,但在街道上的民眾卻也常將標線融入於生活之中,而忽略其在街道上存在的意義。

不連續的行人專用道&不符合車流軌跡的標線。 (照片來源:王竣鴻)

街道設計與規劃,人人都可以

本次工作坊是以永吉路30巷為主要改造道路,希望能用標線、道路設計方法及現勘調查在地圖上繪製理想中的標線與設計。使用街道的主體是人,因此本次工作坊也廣邀民眾參與,包含相關領域的專業者,如建築、交通、景觀、都市計畫等,也有學生、在地居民、家長、上班族等關心街道或是經常使用這段路徑的民眾。

工作坊參與成員(照片來源:眼底城事編輯室)

不論參與民眾有沒有嘗試過街道設計或是清不清楚街道如何設計,大家都可以透過講師的授課及自己的經驗討論出一個自己想像中美好街道的藍圖。再透過現地調查,體會走在這條路上的感受,可能是人車爭道、人行道路不相連、停車空間阻礙移動、標線繪製不完善等,然後開始思索要如何調整?運用何種設計技巧?如何繪製合理標線?如何創造良好的人行空間?而思考總是不夠,回到了工作坊的下半場,我們開始拿起紙筆,在地圖上進行繪製與創造,實際將我們的想像描繪出來,畫出人行空間、車道、停車空間、綠帶……一條人、車可以共生共存,甚至是一條車輛能保護行人的活力街道。

理想中的永吉路30巷

你理想中的好行好走街道會是什麼樣子的?不外乎是希望能走在安全的地方,希望能夠無車,希望環境優美有綠蔭的街道……

其實大家想像的街道樣貌都所見略同,希望在不影響現行交通行進方式的同時,讓街道讓人覺得好走,讓車覺得相對窒礙難行。當目標明確後便思考要如何設計街道,舉例而言,讓車較難以行進的方法有很多,像是進行時段管制、將行進路線改成機車雙向通行、汽車單向通行,讓小客車需繞道而行;或是將路面設計成蛇形巷,減緩車速,同時設置避車彎讓路旁商家能卸/運貨物而不影響他們的生意;抑或是在各個路口處做路面抬升與相異鋪面,讓駕駛能意識到道路性質差異而提高注意降低車速。

我們可以想辦法讓車輛相對難行,那如何讓行人好走?當然,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拓寬人行道,所以可以看到大部分的組別都讓人行道至少是兩米的寬度,再來,人行道需要保有連續性,尤其在永吉路30巷中有一條公園綠帶,大部分參與工作坊的成員都支持且認同這個綠帶空間應該要串聯,因此在公園的路口處多次提及藉由路面抬升的方式將綠帶完整連接,以利行人使用。此外,在主幹道與次級道路的路口(如忠孝東路與永吉路30巷路口)應符合行車軌跡,適度地將行人空間向外推展,以達到安全停留的考量。

最後,簡單統整我們理想中的永吉路30巷:

  • 希望車輛的行進方式為單行
  • 路口處進行抬升以利提醒駕駛
  • 設計蛇形巷與避車彎能減緩車速並不妨礙店家運輸貨物
  • 人行專用道至少2米以上
  • 完整連接行人專用道
工作坊討論成果(照片來源:眼底城事編輯室)
工作坊討論的斷面(照片來源:眼底城事編輯室)

綜合上述提議,長期而言期望永吉路30巷能夠藉由重新規劃進而改建成一個步行者天堂,就短期來看,或許我們可以先利用標線的方式讓民眾重視這條道路,畢竟道路改造並非一蹴可幾,一步步做好做穩,才會有改變的氛圍與再造的動力。

延伸閱讀:街道設計工作坊:我們如何討論街道的實驗之路

我們有權走在好行好走的城市裡

我們總是看著國外案例,像是新加坡、荷蘭……等羨慕著他們所形塑出的人行天堂,也看著Jane Jacobs[1]、Jan Gehl[2]、Charles Montgomery[3]、Janette Sadik-Khan[4] & Seth Solomonow[5]的案例分享與分析,期望著有天也能有大量的人本街道在台灣發生。而參與整天的工作坊活動,從學習標線與街道設計樣式、感覺現況、討論、到描繪出理想的街道,其實都是一般民眾能藉由自己的親身經歷而可以試著操作的事務。也就是說,建構出美好街道的願景並不會離我們太遠,只是我們有沒有機會以及心態去執行。

就自身參與本次的經驗而言,討論開始之際,關注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如何使用/存活於有行人地獄之稱的臺灣街道。違停、侵佔以及破碎化⋯⋯層出不窮的問題皆是我對大多數臺灣街道的感受與印象,而這些狀況都源自於對行人不友善。不過欣慰的是,在工作坊中會發現不論是在哪個領域或是生活圈,都有願意為改變現狀而默默耕耘的人,甚至現在時不時走在街上,還會思索著要如何規劃及設計才能有助於提升行人的步行權利/力。

最後,我們如果想要走在好行好走的街道上,或許能從你我發跡,體會並觀察現實生活中不良於行的道路,從小小的聲音發起,到凝聚眾人的聲量。我們不用一次大規模的改變,而是透過戰略性都市主義(tactical urbanism),做出一場場小規模、低成本及臨時性的民眾發聲活動(像是利用標線暫時性地做出簡易改變)後,使政府能夠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正視之,再一點點地、慢慢地做出詳細縝密的規劃與設計,且實際採取行動,進而形塑出一條條好行好走的街道,也期許著我們能在未來的某日,活在自己期盼的街道生活。

[1] Jane Jacobs:記者、作家,著有《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
[2] Jan Gehl:丹麥建築師與都市設計專家,著有《人的城市》、《建築之間:公共空間生活》
[3] Charles Montgomery:都市規劃師、作家,著有《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
[4] Janette Sadik-Khan:城市交通運輸官員全美協會之主席,著有《偉大城市的二次誕生》
[5] Seth Solomonow:彭博聯合協會經理著有《偉大城市的二次誕生》


有吃的地方就有我,沒吃的地方就自己來做,喜歡到處體驗到處吃,不折不扣的吃貨一枚。

One thought on “寫在街道設計工作坊之後,許一個街道好行好走的城市

  1. Defdinitely believe that which youu stated. Yourr favorite reason seeed too be
    on tthe weeb the simplest thing too bbe aware of.
    I sayy tto you, I certainly get annoed while peple thin aboht worrries thatt thry jut doo not knhow about.
    Yoou managed too hitt thhe naqil upokn the topp
    and also defined oout thee whole thing withou having side-effects
    , peoiple ould take a signal. Will llikely bbe back
    to get more. Thank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