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台媒體中心20年 創造城市生活的公共場域

文:曾莛庭

伊東豐雄的代表之作 

仙台媒體中心的設計者是台灣熟悉的建築大師伊東豐雄,仙台媒體中心無疑是世界級建築的公共建築,超乎想像的建築巧思與精細設計,於2013年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地上七層、地下二層的透明量體,完全不使用樑柱,而是透過六塊金屬板和十三根如海草般的管柱來支撐。空調、設備等管線設施則全部收納在地板縫隙中,凸顯出空間的簡潔和開放性。此外,南側面向定禪寺通的整面玻璃,讓外部的空氣和光線進入內部,並有流通換氣的設計,如鏡面般反射出四季變化的櫸木大道。原本可能會給人冷硬感的現代建築,成為透明、開放且富有包容性的藝術空間。

仙台媒體中心在1990年代的國際競圖與地區活化的脈絡下誕生。仙台作為百萬人口的城市,20多年前卻沒有市民使用的大型公共設施,當時市民陳情改建西公園老舊的市民圖書館、建設大型美術館,仙台市政府計劃以定禪寺通的仙台市營公車的停車場為基地,展開大型公共設施的建設。1994年,日本建築大師磯崎新作為競圖審查委員,提出了以”Media”為關鍵字的設計理念,認為這裡應該是一個結合圖書館和美術館,並包含影像、聲音、展演等新時代複合媒體空間的地方。最終,在1995年的競圖中,伊東豐雄的提案獲選。

Mediatheque 作為媒介的藝術空間

2001年仙台媒體中心落成,名稱”Mediatheque”一詞結合了”Media”和法文”theque”,意指棚架。除了獨特的建築設計外,更象徵著將空間作為媒介,為市民提供發展文化藝術和情報發信的有機利用。

這座地上七層的建築以玻璃方盒,每一面都是使用介面。一樓是完全開放式的廣場,設有舒適的咖啡廳,並販售當地工藝產品和豐富的建築設計書籍。二樓至四樓為仙台市民圖書館,收藏著12萬冊的圖書、3萬本的童書、300多種最新雜誌,以及豐富的鄉土文學和影像內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二樓的傢俱設計由妹島和世負責,讓人在舒適的環境中俯瞰窗外的藍天和熙熙攘攘的街道,十分愜意。五樓和六樓是藝廊空間,提供舞蹈、影像或展演等藝術活動的場所。七樓則是開放式空間,可舉辦工作坊等活動。仙台媒體中心的設計精緻且多功能,為市民提供了舒適的空間,促進文化藝術和城市生活的連結。

市民藝術與城市生活連結

仙台媒體中心的企劃十分豐富,包括國際建築競圖、爵士音樂節、街區藝術、市民展覽、攝影活動等等。其中筆者參與仙台「ワケあり雑がみ部」的活動。「ワケあり雑がみ部」的企劃是由藝術家藤浩志發起,旨在利用家裡堆積的包裝紙、廢紙、紙袋和紙箱,透過藝術的方式重新創作。活動計畫包括四個步驟:首先蒐集來自仙台市各家戶的廢紙;接著招募參加者;然後在仙台媒體中心的七樓空間進行細緻的整理和分類;最後,參加者可以從這些廢紙中自由挑選喜歡的樣式,動手創作屬於自己的小物品。活動現場也會展示之前參加者所製作的作品,充滿著趣味和創意。

對於第一次參加「ワクあり雑がみ部」活動的人來說,或許會不知道怎麼開始,但是完全不用擔心,因為每月一次的活動中,現場都會準備豐富的剪刀、膠水、線繩等道具供參加者選用。工作人員會在一旁關心引導,無論是想要輕鬆聊天交流,或是自己專注手作都沒問題。有趣的是,即使原本沒有特別想法,總之先挑選喜歡的紙類樣式(日本的包裝紙很可愛),開始動手做之後,就會漸漸浮現一些想像,一步一步把這些想像變成實際作品。參加活動的現場有老人、媽媽帶著小孩和年輕人,看起來有經常參加而熟識的人,也有像我一樣因為好奇而加入的人,氣氛十分融洽。透過有意義的活動,逐漸成為一個「社群」。

從311到未來之探索的「場」

仙台媒體中心落成後受到國際矚目,然而在2011年展開10週年紀念活動前夕,碰上百年一見的東日本大震災,造成7樓的天花板崩塌、三樓南面與一樓的玻璃大門等120多個地方受損。東北地區與仙台受災慘重,仙台媒體中心也肩負起賑災與活化的角色,持續與市民、學者、政府單位、營運者摸索未來10年的城市生活樣貌。

從國際級地標性建築設計的風光,到長年陪伴市民藝術生活的場所,仙台媒體中心隨著這座城市的跌宕與成長,持續找尋定位與發揮影響力,共同發展仙台堅韌的生命力。

ティンです。座標定位台灣和日本。新聞系跳往城鄉所,2022年落地於日本東北大學,在仙台展開跟各種人事物連結的奇幻旅程。部落格MOTTOLOCAL:http://mottolocal.blogspot.co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