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倡議家/范毓雯
背山面海的金山,舊名金包里,即是凱達格蘭族語「豐收」之意,這裡自古農漁物產便相當豐饒,當地漁獲銷售到台北區域,還發展出一條魚路古道。金山磺港更留存古老漁法「蹦火仔」,當黑夜中青麟跳起火舞之美的背後,更有著在艱困中求生和對山海崇敬的精神。
當金山面臨人口凋零之際,他的美還是依舊,吸引了青年團隊蔡文培進駐,成立「浪金山」品牌,連結產地與觀光、與在地業者結盟創生,透過網絡資源的串聯,讓外來概念與在地故事連結,添注地方活力。
蔡文培創辦浪金山,結合海山人三元素
身兼浪金山品牌創辦人,蔡文培同時也是台灣青年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他表示,「浪金山」品牌乘載了海、山、人三元素,將大海的包容氣度、山的堅定安穩、人的韌性知命,融入品牌之中。
「我覺得台灣有很多文化習俗都是瞬間的一個浪漫、一個激情、一個爆發。」 蔡文培指出,金山的蹦火、浪海、燦爛夕陽,讓蔡文培發想出品牌LOGO的設計,主色調的藍色,除了浪的直觀概念外,也是地方創生必須重視均衡發展,定位為冷靜和知性,而金山蹦火及夕陽燦爛的自然顏色,更用呈現「能量與活力」的橘色,以及代表「強烈情感、恣意奔放」的紅色點綴為LOGO意象。
而「浪金山」的「浪」,更是因為蔡文培觀察到金山很多創業家都是外地人,甚至有居住泰山的人每天通勤過來農場工作,很接地氣,對於公共性事務也能與其溝通參與,有種浪漫情懷。
蔡文培創台灣青年永續發展協會 結緣金山
就讀文化大學新聞系的蔡文培,大三時因在校內實習媒體,便曾以北海岸核電地熱為議題報導,也和北海創生人青年知識論壇召集人賴家華相識,接觸更多北海岸事務。
在校期間,相繼成立學生會永續部、台灣青年永續發展協會。大四時因學校地緣之便,他就經常前往北海岸,向深耕金山的文史工作者郭慶霖學習。如此的脈絡機緣,讓蔡文培思考是否有留在金山創業的可能性?
「我覺得自己和金山有一種情感連結,就是我已經在這個地方,我就愛這裡,我想找一個不會被消滅,也不會走上告別式的地方,讓我可以投入一輩子的時間經營,當時就想,好,就是金山了。」蔡文培表示。
跳脫城市思維用聲音串連
當初開始進入金山,蔡文培摸索了一年多,他學習到的是,大家會不斷地考驗他是不是真的想要做這件事情?
「原先我們到地方的時候,會用很城市的思維、模式、顧問、媒體、設計、簽約怎麼做的,去轉型地方,後來發現這樣太自以為了,就是很整合行銷公司的思維,還好有前輩提點要透過田野調查,認真的去了解在地,從商業,文化,政治各種層面去理解梳理脈絡。」
於是蔡文培思考,團隊的本質目的是要和大家互動溝通,但傳統影音媒體的成本高昂,可否有讓他和團隊「活下來」的出路呢?
「我覺得地方是一個開發關係跟開發應用技術能力的場域,所以我們決定用聲音作為載體,經營Podcast跟大家聊天。同時持續企劃主題,深入北海岸長照、教育、農漁業、能源、生態等不同族群及議題,跟所有可能的內外地單位合作,透過浪金山,把北海岸帶到台灣,甚至帶到國際。」蔡文培說。
帶著一卡錄音設備皮箱和兩支麥克風,蔡文培和團隊便開始行走北海岸,節目訪問過新北市大家長、地區區長、致力傳承北管技藝的青年或是棲身老街80多歲的書法家……等,希望透過雙向對話方式行銷在地,堆積成一本金山的有聲故事書,展現金山的多元氛圍,訪問之後,團隊也會贈予對方相關的壓克力板設計、酷卡和QRCode,用一種服務和利他的心態與地方互動。
「有些店家老闆,已經講述自己故事八百萬次,那今天有我們的專訪,老闆就可以跟消費者說,可以掃QRCode來收聽節目。」蔡文培和團隊喜愛和受訪者,一起創作和勾勒,將每位受訪者的專長領域、經營和對土地、對地方的愛,耐心傾聽和深度表述。
此外,蔡文培也在金山開店,將線上線下虛實整合並與大家互動。「這個空間,不只是一個文化策展,也能一起討論北海岸聚落,看到地方未來,我們還規劃了餐食,用在地的茶、酒、農產,跟在地夥伴一起創造不同的產品,讓不同族群可以交流,在持續的活動遊程設計下,去塑造人跟人的連結樣貌,在線上線下,為大家提供北海岸的地域性、跨域性及未來性的品牌價值。」
蔡文培表示,這三年多來他如同一位修行者,耐心長期與地方溝通為什麼要做教育?為什麼要導覽?為什麼做節目?為什麼需要產品服務?無數次的對話和努力,讓大家對他這個少年,還有陪著他的夥伴們,產生是「玩真的」的認同感。
外部需求內部化的創生
近年,台灣景點相繼出現天梯、吊橋或空中步道,各縣市政府也紛紛推出燈會和音樂節等活動,或是同樣商品出現在不同老街的現象,多數執行後只有如煙火式的短暫效益,對地方和整體無法更永續提升。
蔡文培並不反對地方發展觀光,而是要在城鄉間取得平衡,讓觀光適合地方。「外面的人批發外面的貨到地方來賣給外面的人,一次性炒作之後就離開了,這些觀光發展對地方是很大的創傷,整個經濟過度發展下很多地方都被破壞。」
怎麼回到創生本質,藉由有素養、有方法的觀光,去創造更多的互動和可能性?蔡文培提出他的看法。
「過去體制下的思維是內部需求外部化,我需要拓展、競爭,但是我認為我們應將外部需求內部化,讓人在地方能夠貢獻,朝向共好精緻的方向前進。」
將傳統和創新並融,讓地方發展生計,也能維護生活品質,這是蔡文培除了活下去本能之外,更是自己存在的意義。
「找到生存方式不是說只有找到錢而已,還有一種跟人之間互動方式,我覺得新世代跟上個世代探求的,其實已經不是純粹活下去,而是我要怎麼活得有價值?」蔡文培表示。
地方創生不只是各說各話
在自我價值追尋的過程,無論是台灣青年永續發展協會或者浪金山,蔡文培都將其定位為一個推動台灣人才的事業和志業。
「地方創生不是僅各說各話,或單純希望一個地方變好。我覺得我們更要在不知道明天政府是誰,各種不確定的社會氛圍下,都能讓地方風吹雨打不會倒。」
今日地方的文化樣貌是由很多人堅持與努力,才得以保留下來,
「每個文化都一定有好的跟不好的東西,我們都是在探求說每件事、每個人,每一環節和社區,它的草根性文化素養是什麼?然後我們把它盤點出來之後,找到對的夥伴去放大,但我們又可以很草根的去跟大家溝通互動。」
這往返過程,蔡文培和團隊成員賴芊芝、薛宇軒、潘姝伃如同淘金者,將地方文化價值和獨特性萃取出來之後,再用自身長項、專業,將好的文化內容轉譯出去,成為一個可以多向溝通的橋樑平台,讓地方價值被看見,外部能才也能進入地方互動,形成一種永續依存關係。
「當青年說自己到一個環境來的時候,有很多障礙,然後我們就會被說是你個人有很多障礙,但我覺得,你說青年有障礙,我反而認為是環境有障礙,所以我們在努力排除的是,怎麼讓青年到地方時可以比較順利,減少障礙。」
蔡文培深深相信彼此尊重、互愛的態度下,讓有意識的青年人才形成一股由下而上的力量,持續與土地、環境對話,才是永續的下一步解答。
本文授權轉載自《倡議家》(原文為:浪金山創辦人蔡文培:永續關鍵下一步,解答在青年)
其他倡議家推薦閱讀文章
>>島內散步邱翊:減少社區打擾也降低大眾參與門檻
>>去書店住1晚-青年東漂開書店,邀約「以書換宿」
>>大學生扎根異鄉-九年時光,在村落玩出遊戲島!
由聯合報系於 2000 年成立,以成為頂尖華文市場的全面內容服務提供者為目標。透過優質內容、資源整合、客製服務及市場開發,提供更多元及全面的資訊服務解決方案。主要事業體包括聯合新聞網 (udn.com)及聯合知識庫 (udndata.com),並發展數位出版,營運琅琅悅讀 (reading.udn.com) 和讀創故事 (story.udn.com)。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