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不同文化語境中,「透明」作為實體的空間意涵與意義上的隱喻,大多不約而同都與正面意義相連。任何冠上「透明」形容詞的人事物地,彷彿自動被加持其合理性與正當性:訴求「公開透明」的新政治(#你敢嘴?)、空間設計概念提出「通透自明」,彷彿就先合理一半(#玻璃地板這麼酷怎麼可能有人會偷拍),甚至相對於「有線」環境的舊科技,「透明」的無線移動通訊技術等的科技基礎設施,更是受到社會集體無條件的接納(#智慧城市哪裡不好誰想住在智障城市)。「透明」從字義上表達光線的穿透性,到其隱喻上帶來一連串的附帶意涵:清涼、乾淨、流暢、輕盈、寬闊、開放、便利、進步等,該如何辨認在不同情境中指涉的意義?是否需要謹慎思考伴隨「透明」指涉的象徵意義,是對誰透明?透了什麼?更重要的是,在當代城市發展的進程中,我們能不能從更寬闊的視角,反省空間規劃設計對「透明」與其隱喻象徵的偏執追求。
本篇文章發展自 2019 年六月作者與來自維也納、英國、瑞典等數位跨領域藝術家與都市規劃研究者共同於瑞典斯德哥爾摩 A Thinking Practice (一種思考練習)研討會中共同策劃的工作坊。命名為「快遞骯髒」的路上觀察工作坊,旨在探討當代社會對平台經濟打著便捷流暢、輕盈快速的口號,與這些奠基在無線訊號科技基礎設施的新興商業模式對城市空間的影響。
看不見的無線訊號,看得見的空間干擾
近十年隨著無線移動通訊技術(a.k.a 45678G 行動網路)的科技發展,智慧型手機與平台經濟結構性的改變都市日常生活消費習慣:用 app 叫車、租還不同交通運具、線上平台購物變得更即時方便,從中長途的包裹運送觸及到鮮食即送,手機在送餐平台上點一點,送餐員隨即送到、網路銀行與電子錢包的開通綁定,手機感應式付款讓無現金化社會成為現實。科技帶來的方便,一筆又一筆的交易確認、一單又一單的外送餐點,都依靠肉眼看不見的無線電子訊號在透明的空氣中傳播流暢成交。更透明的交易(不會找錯錢或收到假鈔)、更流暢的交易流程(不用排隊結帳)、更方便的物流配送服務、更衛生的消費環境(掃 QR code 不用手摸菜單沾染細菌),科技進步帶來生活的便利,加速訊息的傳遞,這有什麼問題嗎?
我們想問的是,一切真的有這麼簡單嗎?複雜的實體線下交易的物流運送金流來往,真的能夠被輕盈的打包進點擊傳輸便如魔法一般成真的平台交易嗎?在透明輕盈的平台交易背後,有那些隱形的勞力在付出?哪些空間安排需要被改變?空間規劃作為資源分配的政治,哪些既有的空間使用者、資源擁有者需要和科技帶來新的行動者協商、(被迫)接受資源的重新分配?有哪些行動者在中介這些轉變?哪些行動者得到好處?又有哪些行動者得承受改變帶來的困境?提出這些問題,並非反對科技的發展,而是更加嚴謹的思考科技發展帶來伴隨空間重新分配的政治,以及對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產生的影響。在號稱乾淨、透明、便捷的平台經濟背後,有哪些髒污被掃進地毯下?我們認為,對科技發展帶來的社會變遷與日常生活改變,不應該無條件的全盤接受,而是抱持批判的視角,盡可能方方面面的理解其產生的優劣影響,才能進一步權衡改變與不變的拿捏。
猜謎遊戲:你是街道的誰?
「快遞骯髒」工作坊中,我們邀請參與者一起探討街道作為日常生活公共空間介面與平台經濟的關係。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是幅員廣大的「半郊區化」城市,市中心以外的住宅區以地鐵站為節點發展,人口密度只有台北市的一半。斯德哥爾摩的住房形式以單人居住的公寓為大宗,根據統計調查,瑞典大城市有高達 69% 的居民感到寂寞;室內街道空間品質維護良好,帶給人寬敞、乾淨、整齊的印象,即便線上購物的物流配送發達,也不太感覺受到干擾。同時斯德哥爾摩也是歐洲科技創新的重鎮,從線上串流 Spotify 到與線上購物結合,「先買後付」的平台金融新創 Klarna 都發源於此。在斯德哥爾摩的脈絡中,我們似乎窺見透明的訊號與平台科技掌握城市未來的樣貌:獨居的日常生活、線上支付物流配送到府的購物行為、遠距進行的工作,這樣的日常生活設定中,城市居民如何重新定義街道的功能?高科技環境的未來街道,是烏托邦還是異托邦?透過集體的路上觀察與討論,我們邀請參與的成員共同思考面向科技與日常生活的這一題。
工作坊的活動設計上,我們將街道的行動者分為六類:分別是(負責物流配送的)平台經濟工人、研發與維護平台科技運營的 IT 人員、街道上非人類的行動者、(不同型態的)居民、都市規劃工作者、實體店家工作者。每個參加工作坊的成員將抽選到其中一類,成員必須仔細定義在該類別中更細緻的角色,例如:行動不便的居民、街道上的鳥類、5G 訊號、運送平台電子滑板車的工人等等。在活動開場後,以每兩個不同類別的成員為一組,進行 30-40 分鐘的路上觀察與對話。在對話之中,成員不得透露自己的角色,而是以交談與暗示,讓對方猜出自己是街道上的哪一種行動者。散步回來以後,所有成員席地而坐,圍成一圈討論,分享自己與夥伴的對話,並在大幅攤開的紙上,畫出不同行動者之間的連結。一個半小時左右的工作坊,運用街道猜謎遊戲,我們試圖打開參與者對街道環境過去、現在、未來的想像,認識有形無形、人類與非人類不同行動者們在街道的關係,而科技環境的進步,在什麼程度上影響到哪些行動者?讓有趣的討論在這樣的配對上自然的產生,比如說:鳥類會不會因為食物的運送全面線上物流化而少了廚餘可以撿?為了讓 5G 訊號暢通的傳遞,都市基礎設施規劃會有怎麼樣的變化?小型商家的經營衰退與線上物流配送的工人的關係是什麼?平常隱身在銀幕後方的 IT 人員,又怎麼意識到自己對街道環境的影響?這些對話的發想,不一定要有結論或價值的判定,我們期盼因為這樣的討論,有更多對街道環境與不同有形無形因子隨時影響街道動態的想像,刺激共同思考,我們想要怎麼樣的未來街道環境?
玻璃帷幕的隱喻:單向透明的使用者體驗介面(UX)
回到透明的無線移動通訊傳遞如何結構性的影響與城市環境的討論,通訊科技帶來的便利生活難道真的如此無痛嗎?紀錄片 The Gig Is Up 探索的即是「機智的網路平台消費」背後的隱形勞力,對 Uber 司機與送餐員的勞動保險與職業傷害、隱身在社群媒體背後,接案負責標記資訊、審查內容的工人的紀實,揭示原來我們以為網路科技如魔法一點靈般為我們帶來的生活,建築在廉價的第三世界勞力與缺乏工安問題重重的風險之上。手機銀幕上設計簡潔、點選容易的 UX 介面,原來是科技生活的玻璃帷幕:看似透明的中介,單向透明的隱藏科技依舊高度依賴密集人力的一面。賣肝的工程師、標記訊息到眼睛脫窗的網路審查員、沒有工作保險,冒著生命危險送餐的平台配送,都是我們輕鬆方便點選平台服務所看不見的一面。
重新思考平台網路科技服務,打著流暢、輕盈、開放、便利的線上消費體驗,如何與「透明」與其隱喻相連,把單向透明的另一面帶回現實,打開 UX 介面試圖設計(隱藏)的勞動現實,與對都市環境產生的影響,才發現也許真正的透明,並不總是輕盈與乾淨。在光鮮亮麗的背後,總是有人得扛起骯髒事,就像深夜搬運 YouBike 的卡車,才是真正讓大家在捷運站有車可拿的功臣,而不是點及查詢剩餘車輛數的 app。真正的透明城市,是理解這一切運作的流程,才能一起思考,我們想要住在怎麼樣的環境裡。
時常懷疑是否因為從小在城市街頭晃蕩成性,才選擇空間規劃為業。腦袋裡有一張世界發呆地圖,堅信一個好城市要有許多免費可以盡情坐著發呆與躺著打滾的角落,為此努力發掘與創造地圖上的新標點。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