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友善基礎建設之上,更重要的是「遊戲針灸」

文:李玉華/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圖:Urban95、Christine Lee

前言
改變年幼兒童和照顧者生活的物理環境基礎建設,固然重要,然而,僅僅提供硬體設施並不一定能保證會對大家的生活帶來實質變化。在行為科學這一門學問裡,這種情況被稱為「設計者意圖(意圖)」與「實際行動(大家實際做什麼)」之間的差距。
用白話文來舉例,大家知道台灣的遊戲空間需要檢驗合格,要符合 CNS12642(中華民國 公共兒童遊戲場設備 國家標準);磨石滑梯入口常見設置金屬橫桿,訂定此標準的設計意圖是讓孩子用坐姿溜滑梯,但是許多孩子實際行為則是反而把它當作單槓在盪或當作攀爬架在跑酷 —— 這就是設計者(甚至是政策或標準制定者)和使用者之間的距離。
又或者,特定的社會觀念、文化習慣或行為禁止,讓設計原意失去。例如,社區管委會的大人制定空間使用規約,讓孩子無法在社會住宅的廣場空地遊玩,但是此項建設原本規劃的用意,是支持經濟能力較弱或年經家庭,就近在社區空間享有較好的攜老扶幼生活品質。
丹麥哥本哈根 Fælledparken(共同公園)中的 Monstrum 塔樓遊戲場,孩子各種遊戲行為都在放鬆的大人支持之下發生(拍攝:Christine Lee)

記得在〈兒童視角的轉換練習,實際是城市中每一個人的行為轉化〉文章裡,我提到過以兒童視角規劃城市的 Urban95 其實是「關於人的行為的城市規劃」:

基礎設施和服務提供很重要,但是人的行為對幼兒生活有最強大的影響。 一個真正具有遠見和動力的城市改造,不一定是一個僅僅轉變物理和硬體的城市,而是一個幫助大家轉變行為的城市,是一個幫助大家採取有益作為去支持五歲以下孩子和他們照顧者的城市。

健康的城市環境很重要,包括公共空間、交通和社區規劃、空氣品質與大自然接觸等,同樣重要的是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基礎設施及服務的使用,照顧者和嬰幼兒的室內和戶外遊戲,餵養方式、説故事給孩子聽、親子共同閱讀以及非暴力教養等行為。

這一篇文章,主要重點摘要記錄 Sam Sternin(薩姆·斯特尼)這位「行為改變」專家的講課內容。他是國際發展工作者,有超過 15 年和國際 NGO、聯合國機構、私人基金會、地方和國家政府共作經驗,專注在行為改變和適應管理。他在亞洲、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從事過母嬰健康營養、早期兒童發展、融合式城市發展、人道主義應變以及性別等領域工作。最近,他開始研究在城市中透過「改變居民行為」提高他們的幸福感及福利,並使用社會溝通、行為溝通、行為經濟學和參與式方法等,來補足傳統的人造環境、設計和場域創造。

要討論實際物理環境的基礎建設,也能同時實現預期的使用行為結果 —— 其一是研究行為方法,去瞭解許多人不管是支持或反對「年幼兒童和照顧者的需要」的行為動機;其二是在設計過程中,運用社會資本和參與式視角使社區能夠根據年幼兒童和照顧者的需求,量身客製的服務及設施

行為方法,是去了解大家的動機、機會和能力,幫助我們去了解特定群眾的行為為什麼沒有發生變化。而參與式方法則是透過參與,利用當地知識並建立長期關係,可以幫助規劃者、設計者與預期受眾,共同創造和研擬政策,賦予大家更多權力。

而綜合採用物理設計、行為科學和社會資本方法去規劃和設計,不僅提供客製的解決方案,而且通常能夠實現更大的行為改變,造成更大的影響。

薩姆·斯特尼強調,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可以去改變、影響或支持大家去採取更好的行為,但大多數城市和組織傾向於僅使用其中一種。因此,每一個人讀完這一篇文章之後,請試著離開自己的舒適區,考慮一下在自己的城市和自己的倡議中,是可以使用多種方法的。

Behavioural Change:行為改變方法

第一個方法,是設計。這是城市或社區中大多數人都非常熟悉的方法,因為它就是來自於建築、城市規劃和工業設計這些領域。這個方法的關鍵原則是「修改物體和空間的物理元素,就可以影響行為」。

第二個方法,是社會和行為改變的溝通 —— 實際上源自於市場理論、廣告、傳播和公共衛生,這個方法的關鍵原則是要非常謹慎驗證和測試您要傳達的訊息,通過適當的管道發送給目標觀眾,無論是人際網絡如社會工作者,還是大眾媒體如電視廣告,或是社交媒體像是知識型網紅。回想 COVID 期間,大家看到的海報、簡訊或影片,都試圖提醒大家戴好口罩、鼓勵大家接種疫苗,這些都是社會和行為變革傳播的例子。

第三種思維改變的方法,實際上是參與式方法。世界各地有不同版本的參與方法,在美國大多數的人談論 Paulo Frary(保羅·弗拉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則談論參與式研究和行動方法。重點其實是這些方法已經著眼於「社會資本」或是「集體行動」,但要如何讓社區或一群人團結起來改變呢?

大多數做參與式的方法有兩個關鍵原則,第一個是需要改變行為的人必須成為「過程的主角」而不是被動的目標。因此,他們不是坐在家裡,接收 Line 訊息或在電視上看廣告。他們在過程中積極參與,他們需要知道自己正在努力改變自己某種行為。第二個是改變群體行為,比起改變個人行為來說,改變一群人更加容易,不用專注在一個一個去改變每一個個體的行為,而是將一群人聚在一起討論事情,並找出如何相互支持的方法,去讓大家一起採納新的行為;這樣,除了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人,還能利用群體動力學和社會規範來達成目標。每一個人生活中有很多相似的例子,比如說當一個人獨自跑步時,會感到疲倦、有點沒有動力、也許會減速或乾脆怠惰不跑了,但如果和一兩個朋友一起跑,即使都感到疲倦,仍會互相鼓勵、互相打屁或打氣,可能最後跑得更快更遠,也許其中一個人最終慢了一點,但大家會幫助另一個人一起前進。因此,參與方法就是把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以一種集體參加的方式,共同實踐新的行為。

最後一個方法,是更近 20 年內蓬勃發展的學派,現在非常時髦,叫作行為經濟學,來自心理學、神經學和經濟學。這是關於理解並利用許多人的認知偏見,以影響大家的選擇和行為,因為人類大腦運作是有某些「潛意識的心理捷徑」,如果你知道且好好利用這點,就可以影響眾人。比如說,照顧兒童,我們會叫家長要做一些艱難、痛苦、耗時又令人精疲力盡的事,因為將來對他們和孩子都有益處,但是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我們需要找到一些短期好處去激勵親子,他們才會動起來,這叫做「眼前的偏見」;因為,長期益處太過久遠,還不一定真的會發生,可能有變數或其他影響,或是發生時,大家可能也忘記是之前的投注或耕耘。

現在,幾乎大家都將每一種方法綜合起來使用,而且「人本設計」也已經包含了所有上述的內容,混合使用所有這些不同的工具,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且支持大家採納這些積極行為的能力。

Design Plus:設計增效

在 Urban 95 課程中,要告訴大家怎麼實現 Design Plus設計增效),它的方法和心態、目標和指標,根據行為來設定不僅僅是基礎設施或硬體,可能還包括實際使用,以及跨部門和跨行業合作,比如說政府各個部門共同合作推廣兒童閱讀,就不只是文化部門和圖書館部門,可能還包括青年新創或教育部門。要測量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否真的能夠轉化變成行為的增加和改變,不只是家長要了解這件事的重要性,還要量身定制一些策略,促使社區得到幫助、補助,克服障礙,獲得激勵,滿足需求。

使用設計、使用城市規劃、設計原則來設計公共空間、交通基礎設施、服務、公園和遊戲空間,但也要使用其它行為方法,真正放大在設計投資中的影響力。如果設計了一個優秀的空間,然後再加上社會及市場的推廣,使用行為經濟學,或者加上參與計劃,把一群人帶到空間中一起使用,並促進這一過程,那麼在改善公共空間上的投資將有更深遠的影響。這就是 Design Plus 設計增效。

COM-B Framework:能力-機會-動機-行動改變框架

行為,是受到能力、動機和機會的影響。

因此,如果我們想推動特定行為的採納,例如騎自行車、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母乳餵養,或是照顧者帶孩子在戶外遊戲等,確實需要確保考慮到以上元素,並且特別要去解決可能存在的任何阻礙。

舉例來說,如果沒有人行道,你就不會步行去上學。如果你沒有腳踏車道,沒有人會在車水馬龍的大馬路騎腳踏車,或是騎車這件事變得很困難。以上圖的綠色部分,機會底下的次項目來看,這就是 physical opportunity(物理機會)裡的環境內容和資源,可以透過基礎設施和物理服務的投資,來提供這一個機會。

而機會底下的 social opportunity(社交機會),就是我們受社會壓力、社會規範、社會一致性和社會比較的影響,例如像是其它人是否帶孩子去公園玩?他們多久帶孩子去一次?他們花多少時間在外面玩?我的鄰居在做什麼?我感到被排擠了嗎?或者是某些極端例子是沒有人敢去公園,那麼為什麼我要帶孩子去?大家會怎麼看我?鄰居在做什麼?家人在做什麼?對大家的行為都會有很大影響。

再來看能力。物理能力,是通過實踐獲得的技能、能力或熟練度,例如識字能力較低的家長,他們可能需要額外練習來恢復閱讀技能,或者對自己的閱讀技能感到自在和自信,所以當推廣社區圖書館的親子共讀時,這些家長相對地就比較沒有這一項物理能力。

接下來是心理能力,這也是行為科學和行為經濟學的各種心理元素,你是否擁有正確的知識?你是否有足夠時間維持自我效能?你能不能為自己行為做決定?你是否能保持專注?你是否感到有能力且有信心去做這件事?

最後,我們需要動機。我們都有那種早上醒來沒有動力去做任何事情,也有早上醒來準備做出偉大的事情改變世界。在行為科學中,要考慮兩類動機,自動的動機以及反射的動機。

自動的動機,是那些不一定有意識的事情,它自動發生,影響了我們的行為。情感,不是我們一定能夠控制的東西,但情感可能在我們的行為中發揮很大的作用。實際上,當談到嬰幼兒或孩子時,我們常常忘記大家花時間與嬰幼兒或孩子在一起是有很多很強烈的情感的。這是一個非常情感的話題,所以要嘗試說服人們做某件事時,我們經常忽略了情感,但這是一個大錯誤,因為我們可以用這些情感來幫助大家去獎勵自己、處罰自己或自動反應。

反射的動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範疇,也經常被忽視。比如前述提到的親子共讀,如果每天讀五分鐘,對我的孩子會產生多大影響?我對孩子閱讀的實際影響,抱有什麼樣的信念?或涉及到角色和身份,例如一個文化中的性別角色,如果大家對於看到一個成年男性在遊戲場跟一個幼兒玩,是城市中不被允許的身份和角色,那麼一個爸爸即使很想帶孩子去公園,也會因為文化和自己感覺的方式相抵觸,而不去這麼做。

在行為科學裡,我們可以使用人的身份來操作嗎?我們可以使用人的情感來操作嗎?我們可以反而使用一些社會規範來輕輕推動大家,並且讓大家互相支持彼此廣納我們希望發生的行為嗎?當然可以,以下二個簡單的實務作法可以參考:

  • 地方參與和社區賦權

利用社區和利益相關者的集體經驗,也就是地方參與和參與設計過程,來幫助我們強化我們想做的事情,讓這些事變成多重利益且眾人知情的共同選擇。

在設計之前,先了解目標、背景、受益人(包括限制和機會),並且全面了解當地知識技能,這樣才會設計出有意義的設施和服務,也更不會只是把世界最佳案例或指引手冊上說的最佳方法,直接硬加在地方社區上,應該要適應當地情況調整。

參與,不是一個時間點,而是在整個設計過程中的持續關係,以確保滿足當地需求,建立意識和能力,確保當地社區的參與和認同。 

在可能的情況下,使用當地材料和建設技術,提供社區收入來源,減輕氣象損害風險,並幫助確保好維護且能永續。與當地合作夥伴和承包商合作,創造社區內部工作機會,連接社區內外人與人、人與空間之間的關係,提高社區的安全和信心,增加當地活力,推動經濟活動,為兒童提供更多刺激,增加照顧者可用的資源。在這個過程當中的每一個階段,都可以是提高大家進一步認識兒童發展基本知識的好機會,也讓社區頭人和政府官員了解兒童發展的重要性,讓他們和倡議者一起幫這件事撐腰。

  • 與兒童和照顧者共同創作

辦理一個與年幼兒童和照顧者共同創作的工作坊,與兒童、他們的照顧者和社區成員一起,了解他們對自己所在社區的看法、需要和機會,共同研擬具體想法和解決方案,以求創造健康、提供刺激、安全以及支持孩子發展的環境。

確保工作坊參與者如當地學校和社區團體,特別是兒童,在工作坊中感到舒適和安全,可以好好分享他們的看法和想法。孩子的照顧者和社區成員,支持工作坊執行,也了解工作坊範圍、結構和流程,以及兒童保護的措施。

工作坊舉行的地點設有健康和安全措施(如緊急出口、醫療援助、茶點),注意社交距離,所有參與者對工作坊的佈置(如椅子間距、同桌擺設和衛生設施)感到舒適, 工作坊中有社會工作者、教育工作者或心理師在場,促進對話,並解決討論過程可能出現的敏感問題。

此外,還要確認有值得信賴的工作坊孩子王在工作坊期間和兒童一起玩,為了吸引兒童表達想法,工作坊孩子王積極參與所有孩子的活動,並在整個工作坊期間維持孩子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在整個工作坊期間積極和照顧者互動,因為照顧者知道自己小孩在說什麼,也能補充細節。 不要催促,讓孩子有時間構思自己想法,要避免「引導作答」,允許他們自然發展。如果某個問題讓孩子或照顧者不舒服或困擾,不要逼迫回答,要有耐心和同理心,過程中尊重隱私。

確保兒童監護人在工作坊開始前簽署同意書,讓照顧者和兒童知道可以隨時拒絕問題或退出工作坊,而不會有什麼負面後果。注意參與者對性別、種族和宗教方面的敏感,尊重當地性別、年齡或階級分隔空間的規則、習俗和傳統。

讓參與者了解工作坊目標,簡要概述議程,遵循必要議事規則,但留出時間進行對話和社交。建議要有:(1) 破冰活動 – 創意好玩的破冰活動可以減輕焦慮,並鼓勵參與者互相認識、加入團體。(2) 繪製理想空間 – 幫助兒童想像「夢寐以求」的地方,例如常喜歡去玩的場地怎麼改善,工作坊孩子王可以問「你想像一個改造後的玩耍場所是什麼樣子?」或「你會如何替換那些你不喜歡的區塊?」(3) 結束橋段 – 感謝大家參與,跟大家說有何提供回饋或反應的管道?下一步會做什麼?最後,要特別給孩子小禮物感謝他們的合作。

結論

關於「基礎硬體環境建設」之外更重要的事,所有國家的代表,都有不同的體悟。

巴西美景市分享的經驗是要尊重在地文化和習俗、聆聽社區需要和期待,行為改變才會跟著發生。墨西哥薩波潘市分享的經驗,是要改變成人對於兒童的觀念,讓他們對孩子在想什麼更具好奇心和理解,時日一久才會打造出對人人都好的城市。希臘伊利翁市分享的經驗,則是參與式設計要把市民當作主角,讓他們的主體和能動性得以展現,而不是把他們當作被動的計畫改造目標。

而台灣的特公盟,從 2019 就提出「遊戲針灸(Play Acupuncture)」介入方法,六針分別是親子實質參與的參與式設計、多核心衛星式的遊戲空間配置、除公園綠地之外的多元遊戲空間增設、友善文化韌體支持兒少需求(正向告示、遊戲文化)、政策法令行政等的支援以及更多專業/非專業市民加入同溫層支持孩子。

也就是在縣市政府等各局處單位如火如荼地和設計公司、遊具廠商積極建設硬體設施環境(物理機會)同時,以兒少視角進行著「提供社會機會、自動及反射的動機、物理及心理能力」給每一個相關者,也就是實務在做「人的行為」的都市規劃呢!


註:遊戲針灸(Play Acupuncture)是從都市針灸(Urban Acupuncture)延伸創造出來形容描述特公盟在台灣這幾年的倡議兼實作的詞彙,當時是為了特公盟第一次出現在國際論壇場合(2019 年兒童友善城市歐洲聯盟在英國布里斯托的研討大會)而產出發表的在地論述。

台灣「遊戲與童年」研究群社團版主。與各國作者合撰《City at Eye Level for Kids》、《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公園遊戲力》及《45 Urban Ideas for Ukraine — and Every Other City in the World》等書。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育研究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 Urban95 兒童視角城市規劃領導課程證書。’14 年因成為阿皮和阿兜的媽媽,開始關注兒少權利議題。’18 年與眼底城事參訪倫敦出版專題報導,並開始擔任以下講者:’19 年兒童友善城市歐洲聯盟布里斯托大會、’20 年布里斯托自然歷史聯盟網路論壇、’21 年香港創不同學院 好玩大學網路課程、’22 年世界都市公園大會網路論壇 及東京澀谷世界鄰居日網路論壇、’23 年國際遊戲協會格拉斯哥全球大會五國平行對談 及 紐西蘭遊戲協會網路論壇。

成為媽媽前,曾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英語教育顧問、醴瑠服務社企創意長、苦勞網義務編譯、英國樂施會書店志工和伊甸基金會活動義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