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無微不至,不如無為而治,「樂活共生實驗基地」讓市民自在享用公共空間!——專訪原典創思吳婷婷

文:陳怡君

鄰近新北市永安市場一帶,有一個在地人口耳相傳的「大客廳」。在這裡,孩子可以盡情地開小汽車、長輩可以參與豐富的活動、你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不論何時拜訪,都可以感受到生活感和自在的氛圍。這個大客廳就是「樂活共生實驗基地」,前身是國防部的帳務中心,現在則是新北市政府公共藝術計畫的空間實驗場域。

秋天下午,我與運營此空間的「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簡稱原典)總經理吳婷婷在這裡展開訪談,一邊聽婷婷道來從2017年至今的工作經驗,一邊是基地各處傳來的熱鬧聲響。

圖一:樂活共生實驗基地外,有許多小汽車可以讓孩子們自由玩耍。

一切從「參與式設計」開始

從國防部帳務中心轉型為樂活共生實驗基地的起始點,是新北市城鄉局將這裡委由「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進行規劃。而原典尤其擅長以社會創新、設計導入、社群參與及地方營造等參與式設計方式,來展開運營空間的實驗。

所謂的「參與式設計」(Participatory Design)是讓使用者一起參與設計,並在過程中理解使用者的需求,才能創造出相對應的規劃。在這樣的方法之下,婷婷回憶起最初團隊邀請了數個群體,例如長輩、家庭照顧者、孩子、青年等,一起盤點彼此的日常時間分配。在那場工作坊中,各群體發現彼此生活型態有一定的「時間差」,像是長輩希望在清晨使用空間,每到傍晚就準時回家,而這剛好是青年群體要開展活動和社交的時間,如此「時間差」並非標誌出差異,反而是讓不同群體發現到-彼此不須要競爭稀缺的空間,而是可以共享資源,讓這裡成為一個「全齡空間」。

圖二:原典以參與式設計的方式規劃樂活基地的空間。

除了了解不同使用者,原典也選擇把基地當成「1:1樣品屋」,把200坪空間整理好,直接開放實際使用,一邊觀察民眾如何發展出多樣的使用方式。而且刻意不給空間貼標籤,反而是亂取名為「共堂」、「?空間」、「跳跳堂」等,讓大家無法直接聯想特定活動,而可以更自由的運用,因此還有人把會議桌「玩」成了桌球場。

圖三:樂活共生實驗基地內的空間,特別留意「命名」對於空間使用造成的限制,因此刻意將空間取名為「共堂」、「?空間」、「跳跳堂」等,讓大家發揮空間使用的想像力。

圖四:大桌面可以是會議桌,也可以是桌球場。

從原典和婷婷的實踐中,我看見參與式設計不只是一套方法,更是相信民眾有力量去表達自己、甚至提出解方的信念。而這一套信念背後,設計師不是高高在上的專業人士,而是可以貼近使用者的好朋友。

也許是一年半的參與式設計有所發酵,也許是大家已習慣樂活共生實驗基地的公共生活。2019年至2020年間,基地因故閉館八個月,本來這似乎宣告著空間實驗的終止,但市民們卻開始問自己「那我們可以做什麼?」

讓大家自發分享興趣,並與他人相遇

在基地閉館八個月期間,熟面孔們開始自發性的利用戶外空間繼續籌辦活動,喜歡音樂的夥伴相約舉辦每月的「星光閃閃音樂會」,孩子們也經常聚集在此處,種種累積似乎都反映出市民們早已在基地的陪伴下,習慣了此處的公共生活,捨不得這裡被關閉。 

圖五:民眾自發舉辦音樂會,實踐想像中的公共生活。

幸運的是,後來樂活共生實驗基地重新啟動,原典也持續發展兩項機制-「揪伴計畫」和「駐一起」,讓這裡總是充滿超多樣活動。揪伴計畫的初衷是希望人們可以自在的發展自己的興趣,不用因為想辦一場活動就耗費大量心力,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借用這裡的空間,讓有興趣的人參加。而「駐一起」則是須提出進駐空間的計畫,並長期且定期的舉辦活動。

如果你細看基地的時間表,可以發現這裡每到周末,就有從早到晚滿檔的活動,包括職涯諮詢、樂活聚餐、印花體驗、書法課程等內容,反映的是揪伴和駐一起計畫受歡迎的程度,也反映市民們發展興趣、以及與他人相遇的渴望。與他人交流,我們可以感知到自己並非孤獨地存在於這座城市中,與他人交流,我們獲得新知和歸屬感,還有一股being together for something meaningful的單純快樂。

圖六:食堂的設備齊全,而且不論哪一個年齡層和群體都可以使用。

圖七:認識新朋友、和喜歡的人一起創造回憶,其實是我們對於公共生活最單純的渴望。

無微不至,不如無為而治

其實在訪問婷婷之前,我就曾經到過樂活共生實驗基地,並深受這裡自由自在的氛圍所感動。因為我早已習慣了在大部分的公共空間中「被限制」,例如圖書館不能穿拖鞋;例如親子館限制年齡;例如要使用社區中心的物品總是須要申請,甚至扣證件或保證金等。但在樂活共生實驗基地,辦活動的人會從別處搬來桌椅、孩子們也可以隨意挑一輛喜歡的小汽車,在不同空間中穿梭。看到這樣的自由,我一開始也會忍不住想「咦,不用登記嗎?」

問起這樣「無為而治」的哲學,原典與婷婷身為這個基地的管理單位,不免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混亂」。但他們選擇以「分享」與「不設限」作為樂活共生實驗基地的核心精神,這裡沒有一長串的規章,只有簡單的三大原則「不宗教、不政治、不營利」。

難得的是,每當有人投訴,或提出種種規則要「加強管理」這個空間時,婷婷還是會靜下心來思考-「為什麼要限制這樣的行為呢?限制就等於這個行為會不見嗎?還是它只是被強押下來呢?當一個行為在這個空間發生時,代表的也許是他有這樣的需求,而我希望大家漸漸習慣這種彈性。」

其實很多限制都是出於「防範於未然」的心理,或為了避免麻煩而衍生許多「無微不至」的規則,但原典與婷婷卻採用了「無為而治」的哲學,這背後一樣是那股相信民眾的信念。

「我們期待有一天管理單位不在了,這裡還是可以自己運營,所以我們一直在弱化自己的角色,甚至到看不見我們。因為如果這裡是有誰說了算,那樣空間的權利只會屬於管理者,而不屬於大家」。

圖八:樂活共生實驗基地如今已凝聚出一種共享空間和興趣的典範。

台大城鄉所研究生/書店企劃/銀髮網站外稿編輯


在〈無微不至,不如無為而治,「樂活共生實驗基地」讓市民自在享用公共空間!——專訪原典創思吳婷婷〉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