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為孩子說書:一起想想生態與環境的平衡

文:蔡青樺

討論城鄉發展及環境議題,除了在各種研討講座或是書籍文章外,也可以用柔軟的媒介來思考跟討論。趕快來分享幾本相關的繪本給喜歡繪本的朋友,除了成人看了會有所體會,孩子也能從繪本中接觸有關綠化、生態、環境、永續等等城鄉發展議題,並且開啟各種對話可能喔!

《最後一棵樹》

人類到處找尋著適合居住的地方,有的地方太熱,有的地方風太大,有的地方太乾燥。啊!就是這裡,我們終於找到了適合居住的地方,又涼爽又舒服又綠意盎然!沒錯!就是森林!在這充滿了大樹的地方,多麼美麗又愜意的地方。然而,人類為了自己的各種需求,砍樹生火、架棚、蓋小屋、打造村莊、建造圍籬。就這樣,人類在生活上的需求與慾望,漸漸將樹砍光。當森林裡只剩下最後一棵樹的時候,經由孩子們的提醒,成人這才又想起了當初在樹林中遊憩且光影閃耀的美好時光。

小小思考:喜歡在樹林裡穿梭的感受嗎?想像過沒有樹的環境嗎?會發生什麼事呢?

《我家住在塔帕若斯河岸》

河岸的孩子帶領我們看見在河岸邊的生活,逗弄鱷魚或是看其他生物表演河岸大秀。在巴西的塔帕若斯河岸居住的人們,乘著船四處來去,也過著遷移的生活。當雨季來臨時,為避免遇到洪水氾濫,人們會遷徙到熱帶雨林居住。而這段居住在土地上的時間,雖然停學,但也是孩子們盡情踢球跟玩樂的時間。跟著孩子們的船,看見孩子們在河岸遊戲及冒險的生活。原住民與環境生態有著和平共存的生活態度,如何在大自然變化求得生活需求的平衡,那是他們的生活智慧,以及對自然的認識與尊重。

小小思考:居住在塔帕若斯河岸的原住民面對政府想要建設水壩發展水力發電,起身抗議要求政府尊重原住民傳統及生態環境。如果你住在這邊,會怎麼想呢?又會怎麼做呢?

《從前從前有一座池塘》

在城市裡,我們如何看待與面對自然,又會如何跟自然共處呢?土地要開發了,地主不在乎的模樣,老先生只好把心愛的池塘捲起來帶走,期待為池塘找個更適宜的空間。老先生帶著池塘去了城市、學校、市政廳、公園、醫院、美術館,但卻因為有人嫌棄蟲子太多、整理太麻煩、池塘生物太吵、行走太不方便,還會有人隨手丟垃圾到池塘。這些遇見,只有一個小孩太喜歡池塘了,老先生分了一小塊給他,而其他的人似乎沒有發現池塘的美好。於是,種種對池塘不友善且不在意的情況讓池塘越縮越小,心疼的老先生只好再次將池塘捲起到處尋尋覓覓。最後,老先生帶著池塘辛苦來到了鄉村,找到很喜愛池塘且擁有泉源石的老婦人,老先生將池塘放在了老婦人家,為池塘、生態、以及彼此都找到了最適合的家。對老先生來說,有池塘的地方就是他的家。

小小思考:如果你有一片池塘,想放在哪邊呢?自己所處的環境裡,有這樣小小的自然空間嗎?都怎麼跟它相處呢?

《平行森林》

平行世界裡的森林,你所處的森林,長什麼樣?來到了一座森林,哇!好美的地方,人啊人啊想的是什麼?想的是剛剛好就好;還是想要劃據更多空間?想的是適度的使用資源;還是挪用更多的資源?想的是盡自己能力為自己喝采;還是想展示一切求得更多關注?想的是點滴辛勞收穫;還是想辦法換取更多物資?想的是親近已經存在的自然;還是搭建自己認為的自然?想的是自然披覆在身上的自在;還是暢遊在人造的舒適環境中?想的是自給自足;還是擁有更多?想的是平實相待;還是光彩環繞?想的是珍視自然;還是利用自然?低度開發與高度開發,在人類尋求發展的過程中,衡量的基準是什麼?

小小思考:如果是你,兩種不同的開發程度,你比較喜歡哪一種呢?

面對所處的生態環境及空間以及人類的需求及渴望,在那之間的取捨,我們的選擇是什麼?我們無法捨棄對自然的傾慕,所以城市裡會有空中菜園,所以大街小巷裡會有綠化植栽空間,所以有人遠離城市,所以有人建造自己的小花園,用著各自的方法。

以前住在台北市的時候,離家幾步遠的地方就有一個小空間「施洛德文學花園」,那邊有著美麗的老茄冬、蓮霧樹、雞蛋花、可以吸食花蜜的美人蕉、煮菜泡茶好好用的香草植物,還有孩子們嘗試種的蔬菜。而愛護這個空間的大家,除了一起努力維護環境,並同心建造可提供大家或走或坐或躺或奔跑的平台及石頭區,讓社區居民有更多元使用的可能。這邊,是孩子撿石頭玩植物的地方;大樹下,是附近的老人家聚集閒聊的空間;被植物圍繞的小小廣場,是附近孩子功課完成後可以相約來運動打球的地方;樹下舒服的平台,也是都市人們忙碌之餘休息乘涼放鬆心情的場域。然而,這樣在城市裡鬧中取靜的靜謐之處,卻已經賣給建商做為未來開發之用,即便愛護文史場域的里長也無能為力。面對這樣的情況,居民蒐集各方意見並致力爭取老樹們能繼續生存下來,不被人類開發的需求隨意砍除。在地居民的努力都是為了讓住在城市中的孩子們能享有一點自然空間,讓行走在匆匆城市中的人們還能有機會感受老樹的美好。

幾年前搬到宜蘭的我們,總是貪看田園景色。稻田隨著四季有著不同的變化,看著秧苗如同綠色地毯般那樣柔軟,或是整大片稻浪翻飛的美麗,搭上遠處的山景雲色或海天相連,使人只能深深嘆息。一次,姪女來我們家住時,早上一出門看著門前的整片水田,說著:「啊!有海耶!」,孩子的童言童語透露著自然的美麗力量。然而,就在這幾年間,附近的稻田紛紛放上「售」,也越來越多田地鋪上了水泥,搭上了鷹架,築上了又大又新的房子。有時候,昨天還是一整片田地,今天突然就有怪手入侵並開始肆無忌憚地推土,令人錯愕。甚或,也有不在乎農人辛勞,直接毀損剛插好秧苗的田地,讓眾人心疼不平。眾所皆知,宜蘭即將有高鐵建設,為了可能的觀光利益,人們興致勃勃地討論著開發、房產與發展的同時,有沒有可能迎來開發與破壞的難題呢?對於地方的快速發展建設與在地居民真實需求跟自然生態之間的平衡,又何嘗不是人們內心的疑惑。

建設發展的需求.被自然修復的渴望,生態環境保護的必要,在地居民的想望,使用資源的衡量,如何能達到平衡及永續,怎樣替孩子留下迅速消失的自然,需要人類不斷的思考、理解跟持續的討論。希望,我們不會像繪本裡的大人們一樣,等到環境只剩最後一棵樹時,才終於恍然大悟。


從完全不知道怎麼跟孩子相處,到慢慢練習傾聽孩子,並進度緩慢地學習成為一個「好大人」,也因此更加關心跟孩子有關的議題。衷心希望台灣的孩子,你的我的大家的孩子,都能真正擁有自由快樂的童年,也能在更友善尊重的環境成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