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淑蓉 臨床心理師 / 現任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 新店館 館長
編輯、配圖:阿汀
你通常多久帶孩子到公園遊戲場放電一次呢?
2020 年,有一本《公園遊戲力:22個精彩案例X一群幕後推手,與孩子一起翻轉全台兒童遊戲場》的書出版 [註1],應該有不少親職照顧者注意到,裡面羅列許多公園遊戲場,等著大家帶孩子去放電!
我自己當媽媽以來,也常帶著孩子在公園遊戲場跑跳。花了大把時間浸泡在遊戲場後,我看到孩子滿足的笑臉,也感覺到孩子好像變強壯了。那種強壯,不僅是透過遊戲場中遊戲的練習,帶來許多身體動作的成長,還包含心理強度的增強,孩子似乎有了:
- 更多面對挑戰的勇氣
- 接受暫時挫敗的空間
- 再次嘗試的努力
陪伴孩子在遊戲場,對著高高的攀爬網、滑梯,孩子想爬上去或溜下去,但又上不去或不敢上去,我們一起親身經驗著那個挑戰、挫敗、嘗試的過程。
我感受到孩子的成長,也思索著孩子心理狀態如何變化,在看到陳品皓臨床心理師剛好比《公園遊戲力》早二個月出版的《心理韌性》[註2] 後,我突然把這些都串起來,更懂了這個成長過程。
所謂的心理韌性,指的是孩子遇到挫折、逆境、壓力時,能夠繼續前進成長。
品皓在新書裡,提出幾個養成孩子心理韌性的重要概念。像是挫折能帶來學習,透過孩子大腦前額葉部位的活化練習、調節情緒,就強化了心理的復原力,讓孩子能在失敗中成長,具備成長思維、成長能力。
看到這段,你是否耳邊已響起孩子常在遊戲場的餘音繚繞語句,像是「我做不到!」「我上不去!」「我不會!」,但也彷彿看見孩子度過挫敗過程後做到的身影?
這個短短攀爬、滑梯遊戲的過程,孩子其實已在腦中練習了前額葉的活化,心理韌性星星數增加了不少呢!
又像品皓書裡談的,心理韌性的另一重點在於,孩子能增進自我覺察和消化情緒,進而在嘗試後獲得更多自我效能。稍稍對照一下,你是否也發現,帶孩子到遊戲場的媽爸,也是試著在回應孩子的情緒和需求狀態?這些回應,讓孩子在過程中也監測著自己的身心能耐與狀態(我能爬到多高、我的手腳多有力量與協調、我有多害怕或興奮等等),且感受同理與陪伴後,孩子能抹去眼淚、停下休息、再次挑戰,然後終能在遊戲場找到他的一片天空,讓他覺得「我做到了!」「我有試試看!我好棒!」這就是自我效能啊,又增加了韌性星星呢!
書的後段,品皓用很有趣地方式帶領照顧者跳脫慣性思維,提出更多肯定孩子的可能,這會為孩子的心理韌性灌入許多自信的能量。這個部分,我也在遊戲場遇見過許多感動的場景,看著媽爸前幾刻還在跟孩子僵持、糾結在攀爬網下方,甚至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憤慨(笑),但終究都度過了這層考驗。
陪伴孩子經驗挫敗與挑戰的過程,也鬆動了親職的負向模式,讓照顧者有機會感受與練習正向互動的經驗。肯定和支持孩子的話語說出口了,孩子的自信和心理韌性星星再加上去,這其實是很多像我們做著親職心理工作的人求之不得的時刻。
而這一切,也讓我想到兒童精神分析大師溫尼考特(Winnicott)的「環境母親(Environmental Mother)」概念:在孩子的自我發展過程中,照顧者會支持陪伴著孩子,協助孩子逐步面對內在和外在的要求而不崩潰,進而能完成想做的事情。
放到遊戲場來看,我們舉一個小小的例子就好:孩子在攀爬網上時,外在高高的攀爬網、豐富的攀爬路徑、其他孩子的矯健身手,都可能帶來孩子往上攀爬的挑戰期待;而孩子的內在,也可能正經歷想突破自己、但又擔心挫敗落網的狀態。這時候,照顧者透過同理協助平穩情緒、協調攀爬點與路徑難易、接納孩子緩慢嘗試或暫時退縮、先放棄此活動且轉換活動、累積更多勇氣再來挑戰等,都是在做上述這個重要的過程,也就是溫老爺爺說的「環境母親」的重要工作。這在在幫忙著孩子的內在自我更有力量去承擔與突破,而不僅僅停留在被餵養滿足需求的階段,這對孩子的成長與成熟有著關鍵意義。
正在親職狀態的你,讀著這一小段文,有沒有感覺很熟悉?因為這就是你,許多時刻陪伴在孩子身旁做著的不簡單工作。不論是在日常、還是在遊戲場,都能看到你和孩子的成長相伴身影啊~
編輯後記:補充 明尼蘇達大學教授 Ann S. Masten 對「青少養出韌性」有其說法。她是幾本關於韌性發展的知名作者,她創造了「日常魔法(ordinary magic)」這個名詞,用來描述韌性不是罕見或特別的,而只是普普通通的孩子在自己、家庭、社區或整個國家社會中,擁有更多資源的結果 — 也就是除了陳品皓提到的家庭教育之外,整個國家全體共同養出韌性的下一代。如果你想要幫助進入青少階段的孩子、學生、鄰居或友伴變得更有韌性,這是 12 個你可以做的方向:
- 提升他們的自尊心:對自己的自信不是天生,多注意且稱許孩子的決心、努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 允許孩子可以犯錯:如果永遠都是對的,長到青少、成年較難面對挫折挑戰。
- 提供多元觀點:小挫折不是大災難,人生遇上挫折是日常小事,處理失望、迎向未來。
- 自我控制也有策略可學: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 [註3] 提供方法大家免費運用。
- 讓孩子表達情感:不要讓他們壓抑,讓他們發洩和傾訴,做個安全聆聽對象,大家知道 emotion 的動詞 emote,就是「戲劇性地展示」的意思嗎?
- 幫助孩子找到與世界的連結:高品質的友伴關係,陪孩子找到互助玩伴,或成為那個「會交朋友」的榜樣。
- 採取積極態度:關注孩子的「正向」特質,也協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正向」之處。
- 提供多元選擇:提供各種達到目標的各種路徑選擇,孩子本身就是迎向未來的成長有機生物。
- 擴大多元視野:孩子社交圈可能因為社群媒體越來越小,分享更多「具韌性」歷史人物或故事。
- 設定實際目標:一件大事或一個學習專案,分成一段段可達成小目標,持續進步、持續成就,相信「終獲成果」就能堅持不懈。
- 鼓勵非理性的感性/靈性:韌性不是理性邏輯做事造物,是運用更多正念、冥想、瑜伽等都可能,讓自己更有同情心和韌性。
- 接受孩子多元韌性表現:不是每個孩子外在都會表現積極,韌性有很多面貌,只要孩子健康應對各種逆境,就是他的韌性。
補充:關於青少養出韌性有一則好看影片 <無論天氣晴雨、人生遭遇 Whatever the Weather>
- 註 1:米露谷推好書 – 今年 2024 年,是出版台灣各種重要文本(包括本書)的聯經出版慶祝 50 週年,當時邀約作者之一李玉華寫出此作的主編李佳珊,一方面就是覺得帶孩子到公園遊戲場放電的重要性、一方面又覺得她作為一個老字號出版社的主編角色能為這個重要的兒童遊戲革命運動做些什麼,所以大力催生此書。
- 註 2:《心理韌性》是一本成長型思維學習指南,是本土資深臨床心理師陳品皓,面對連專家都無法預測的未來,用累積十餘年諮商輔導經驗,統整性介紹贏在心理起跑點的五大優勢,剖析「如何在挫折中持續努力」,不追求「贏在起跑點」,但希望「願意一直跑」,強調「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的家庭教育很重要。
- 註3:連結是討論腦科學的 PODCAST,內容是「透過遊戲,培育韌性」。
封面照片:澳洲墨爾本皇家公園 Royal Park, Melbourne, Australia (圖片來源:Christine Lee)
臨床心理師 / 現任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 新店館 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