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車站周邊的生活美學實踐

文:林政逸、葉羿君
圖/表:葉羿君

南港經過一系列綜合性的空間專案,已徹底扭轉了從前既有的「黑鄉」印象,使其從灰暗沉悶的工業區蛻變成為充滿活力的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尤其在動線節點南港車站周邊,更是吸引了大量的人流與活動匯集,不僅形成了人與空間的緊密連結與互動,更透過各式感官元素交纏結合的涉入,激發了在地居民與活動者豐富的感官體驗。因此,本文將以氛圍動力理論為基礎,嘗試以多感官角度來理解近五年內南港車站周邊氛圍轉變的過程與驅動因素。

城市更新與再生

歷經28年的台北都會區鐵路地下化工程,再到東區門戶計畫實施,南港車站周遭無疑成為轉型成功的新興區域之一。鐵路地下化後,捷運、高鐵等軌道建設陸續完工,再加上南港轉運站的啟用,進一步帶動了地方及周邊區域的繁榮發展,也促進了「軌道經濟」的崛起;而東區門戶計畫,以大眾運輸導向(TOD)為發展主軸,引導城市更新再生,其中以南港車站為中心所建構的交通運輸網,更是串連了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國家生技園區等重大公共建設,不僅吸引了眾多知名企業進駐,還帶來大量的人潮與就業機會。

車站城市的誕生與影響

隨著軌道建設與軌道經濟的發展,南港已徹底脫離「黑鄉」惡名,華麗轉身成為一顆耀眼的「黑珍珠」。位於交通樞紐地位的南港車站大樓,更成為TOD的極佳示範場域,它以全台最大車站型購物商城為號召,也是南港地區首家百貨公司,更為運輸及當地商業活動中心,是極富標誌性之建築物。而以南港車站為核心的垂直微型城市的誕生,不僅成為在地生活機能的中心,其周邊地區(南興公園與瓶蓋工廠)可容納多元活動之空間特性,也重新定義了市民的生活模式,並啟發了新的氛圍。這樣的轉變不僅留住腳步匆忙的流動人潮,提供了更為對比的感官經歷外,同時也領航著南港轉型後的人文生活與情感體驗。

圖1:雙塔複合式商業大樓在南港地景變遷下已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抹風景

感官變化與營造氛圍的動力

人們透過感官來感知環境,這種感知是通過不同的元素在城市領域中進行調解的。它們具有特定的特徵或背景,可以促進不同空間特性和品質的形成,而這些特性和品質可能以多種方式影響空間中的使用者;而使用者在空間中的行為方式也可以放大或中和感官現象,從而改變環境的特性。這些變化都將進一步影響空間的使用及模式,同時也塑造了人們對特定地方的情感和認知。

因此,城市的感官環境不僅受到於領域中的元素特性的影響,也與人們在其中的互動和表現有關。當感官體驗與情感反應微妙的交織在一起時,城市氛圍就會發揮作用,其涉及了場所的建築環境以及人們的生活體驗。而在營造氛圍的過程中,依Thibaud(2011)之研究可區分為三種特定動力,每種動力都反映了特定的情境和環境特徵:

  1. 調和氛圍(tuned ambiance):當一個地方的環境設計和氛圍能夠引發感官共鳴,使活動者逐漸融入並「適應」這個環境,從而進行與之高度協調和融合的活動或行為時,就會形成調和氛圍。
  2. 調製氛圍(modulated ambiance):這種氛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所發生的活動而發生細微「變化」,並根據具體的情境和活動者的感知不斷更新和調整,以滿足新的條件和需求。
  3. 框架氛圍(framed ambiance):通過人們在特定場所進行的各種活動和互動,有目的性的調整和「改變」一個地方的氛圍,使其形成特定的模式,以達到某種公共關係的目標。

而南港車站大樓及其周邊環境元素不僅擁有多樣的感官特徵,參與其中的活動者在從事各種情境活動的同時,也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來賦予了城市空間特定的屬性和品質,其參與及互動正恰恰符應了Thibaud(2011)對於營造氛圍中涉及的三種主要動力的啟發。

表1:營造南港車站大樓及其周邊氛圍的三種動力

 南港車站大樓南興公園南港瓶蓋工廠
情境活動購物消費日常休憩假日市集
氛圍塑造主導購物中心之經營者及設櫃廠商官方(環境更新)及場域使用者民間社群團體
氛圍建構過程適應 (上⭢下)變化 (上⮂下)改變 (下⭢上)
氛圍動力調和氛圍調製氛圍框架氛圍

適應:調和氛圍(tuned ambiance)

與南港車站共構的潤泰CITYLINK與營運地下樓層的南港環球購物中心,兩大百貨商場透過交通樞紐特性之加成,豐富了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生活機能。為吸引消費者進入商場體驗,購物中心除了不斷創新和改進經營模式,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外,還運用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等刺激來影響顧客的情感,吸引他們購買更多的商品。這些感官刺激不只調節和控制顧客的情緒、注意力與逗留的時間,同時也誘發一種「非自願性的脆弱」—即使本來沒有購物的打算,卻仍會不自覺的受到購物誘因的影響,並隨著商場所預先布置好的消費路徑進行購物行為。

因此,當人們進入購物中心時,很快就融入了商場主導的環境設定,包括人流的方向與動線規劃、商品展示的位置和佈局,以及背景音樂和燈光等氛圍元素,構成了一種與外界明顯不同的景觀。不知不覺中,活動者的行為與體驗也會被這種特定氛圍所影響,逐漸感染並符應商場所營造的消費情境,從而增加消費衝動和購買慾望。

當具有節慶儀式感的音樂響起,掀開的烤箱不斷散發出剛出爐麵包的香氣,排面陳列色澤油亮的麵包吸引著眾人的目光,再伴隨著店家限時特惠的廣播和爭先搶購的移動人潮,這些感官媒介就彷彿施展魔法般的點燃了人們急促的購買慾望。此時,人們被動的沉浸在商場內刻意營造的燈光、聲音、氣味等感官刺激中,逐步的被引發至「多買多賺、不買可惜」的情緒狀態與感受,從而心甘情願的掏錢付費來「適應」環境。這裡的「適應」便是指將氛圍和行為調和一致的過程。通過對感官刺激的認知與理解,活動者能適應並盡可能的表現出相應的行為,此時人們的行為與環境便會完全的融合在一起,並產生共鳴。

圖2:購物中心的店家利用視覺(麵包櫃照明設計)、嗅覺(剛出爐麵包香)、聽覺(促銷廣播)等多感官刺激塑造出購物氛圍,讓消費者燃起急迫且無法控制的消費慾望。

圖3:購物中心內的店家透過營造特定的環境與情境的氛圍行銷手段,除了讓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感受到額外的價值外,同時也誘發出「現在不買一定會後悔」的情感反應與消費行為,恰恰符應了場域內的購物氛圍。

變化:調製氛圍(modulated ambiance)

早期的南興公園原為社區鄰里公園,近年來為了因應南港車站大增的交通運量而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工程:先將既有公園與南港車站間的道路進行縫合,成功變身為站前廣場空間,讓往來旅客、通勤族有安全無礙的行走動線;之後更是汰換掉老舊的罐頭遊具,並以火車與鐵軌造型為整體規劃,打造特色主題遊樂場。

南興公園的全面更新,不僅提升了其原有的功能,其開闊大氣的廣場,還拓展了戶外的活動空間,尤其是在假日期間或是放學後,總能看到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在廣場上騎腳踏車、追逐奔跑;而特色遊戲場的啟用,吸引了大批的親子前來朝聖,即使還未走近,遠遠的就能聽到孩子們此起彼落的呼喊聲以及歡笑聲,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更成為了親子們歡聚社交的場所。因此,南興公園的變化不僅來自公園本身的更新和改建,還體現於人們身在其中多元的使用方式和行為。

作為來往旅客的中繼站和購物行為後的延展行程,大量人潮的出現與需求也催生了新的活動與創意,如特色遊戲場、園遊會、溜直排輪等,進而改變了公園的屬性,成為了具有更廣泛功能的公共空間。也正如Thibaud (2011)所說的,建築環境透過提供合適的支持來支持某些實踐,但實踐本身也會改變環境的屬性。

火車遊具裡的傳聲筒不斷迴盪著孩子們充滿活力的對話,還有穿越龐大陣容的放學路隊所感受到的壓迫感,這些聽覺、觸覺的感官刺激不只影響了情感體驗,更是為公園帶來了微妙的氛圍轉變,讓身處其中的活動者也能參與情境的「變化」和多樣性,並根據情況的變化,不斷適應和調整自己的行為。此「變化」指的是城市居民可以通過在一個地方的使用及活動方式,進而來調整該地方的氛圍,

在遊戲空間裡,孩子們持續性的玩鬧聲音刺激,對南興公園的聲音環境創造了一種正常感,當突如其來的碰撞或哭泣聲,賦予了空間新的感官意義,讓原先被忽略的聲源變得可聽見;在人行步道內,小朋友們的滑步車比賽,創造了不同流動性與阻礙的區域,也為穿越的空間設定了特定節奏感,並在氛圍中留下了印記。換句話說,有時候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和無關緊要的小事件卻足以讓整個感官環境發生變化,並使氛圍重新被定義。

圖4:大批學生穿越公園的放學路隊,視覺上宛如大軍壓境,在觸覺上也感到相當擁擠;其龐大的陣容對於行經此處者而言的確略感壓力,為避免碰撞,也只能放慢速度或繞道而行。

圖5:站前廣場的多元使用,不只能夠滿足不同的需求和用途,場內突如其來腳踏車的穿梭與孩童的奔跑呼喊更是打亂了既定感官環境的秩序與節奏,使得原先平和的氛圍掀起了波瀾,呈現出ㄧ種不斷變化並可重新定義的動態狀態。

改變:框架氛圍(framed ambiance)

歷經多年的修繕與籌備,南港瓶蓋工廠於西元2020年年底重新開幕,並更名為「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原預定要「框架」為東區門戶計畫中的文創及新創產業策略基地,也設置了相當多的媒介物與不同分類的城市元素,如新創工藝展品、古蹟建築、藝文活動等要來支撐此框架,並成為一個提供新創族群與社區民眾交流的平台。但營運至今,即使委外管理,成效似乎不彰,市民對其營運方向仍舊不清楚;同時也在沒有長久性的策略規畫下,人潮退去,進駐廠商逐漸退出,整體園區冷清,甚至還曾挨批淪為「瓶蓋公廁」。

相較於瓶蓋工廠平常日的使用狀況,民間社群團體屬意於此場域的交通便利、特殊古蹟氛圍,自發性的發起文創或復古等假日特色市集,進行了由下而上的轉型,以消除人們對於園區預設框架所帶來的距離感;並通過市集架設的多種感官媒介與體驗,重新「框架」了園區氛圍,為瓶蓋工廠注入新的活力和吸引力。

在視覺上,市集裡聚集了各具特色的攤位,展示著精美的手工藝品和古物商品,吸引了參與人潮的駐足參觀與購買;嗅覺上,空氣中瀰漫著各種美食的香氣,從奶香四溢的雞蛋糕到溫醇濃鬱的咖啡香,均帶來了愉悅幸福感;而在聽覺上則是混和了不同類型的音樂聲:有街頭藝人的現場演奏,也有攤位背景音樂的烘托,再加上攤主與消費者之間熱情的交談聲,營造出一種熱鬧且和諧的氛圍。這些的視覺、聽覺和嗅覺感受共同交織在一起,不僅豐富了在地的人文體驗,也使人與地方產生了更深層的情感聯繫,也就是地方感。

透過假日市集的框架,民間社群團體不僅「改變」了瓶蓋工廠原有的使用模式、賦予了全新的文化風采,同時也幫助地方特色得到更多關注和欣賞的機會。這裡的「改變」便是指大眾為塑造場所氛圍所做的工作,城市居民不僅利用地方所提供的資源,而且還重新配置感官環境以提升價值感受,賦予了共享環境的意義,將氛圍轉變為本質上更加實用的領域。不僅成功扭轉了人們對瓶蓋工廠的看法,還使得這裡成為假日走踏、放鬆休閒的絕佳場所,而不再是難以親近的工業遺跡或是遙不可及的文創基地。

圖6:享有視覺、嗅覺、聽覺且凝聚眾人心念的集市魅力,使得平日裡乏人問津的瓶蓋工廠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換句話說,框架被視為一種工具,可以通過「改變」其感覺,使得場域對於更多人具有吸引力。

圖7:具有老建築氣息的瓶蓋工廠,透過假日二手市集所匯聚的各方創意和各式體驗,更新了整體的感官環境,並通過實踐賦予了情感連結。也正如Thibaud (2015)表示,要框架一個領域的氛圍,不僅需要掌控建築環境元素的物理特徵,還需要賦予該領域獨特的特質、獨特的情感體驗和存在的價值。

總結

政府透過政策規劃,帶領著城市朝新時代前進,成就了南港極具交通與產業發展的關鍵地位,並使其晉升為科技企業進駐必爭之地;身兼三鐵共構與生活機能中心的南港車站大樓,成功帶動了周遭的商業活動與房地產市場的蓬勃發展,這些都成為了南港轉型後的記憶點。或許也是不甘於被就此定義束縛,另一種對生活潛藏的期待與不安也逐漸醞釀發酵、在心中萌芽並深根,特別是對於南港人文紋理未來藍圖之勾勒。

才剛漫步在車站前方的南興公園,轉身便可穿梭於標誌式建築的立體樓層間,與對面古樸典雅的瓶蓋工廠相互對視。透過對南港車站周邊生活的觀察和實踐,人們也開始進行了對於現存空間的反思行動。無論是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被氛圍所吸引,又或者在公共場合的行為方式本身就有助於營造氛圍,進而加劇或改變建築環境的某些特性,這種相互作用使得建築環境不僅僅是一個靜止的實體,而是一個動態的場所,造就了建築環境的生動性。而人們在方寸間的情感交流和行為互動,更是流淌著濃厚的人文氣息:那是一種與生活對話的方式,一段識別空間的記錄、更是一場參與式的美學。

在這裡,人們不只僅限於被支配者,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多感官互動,更同時成為了可自由移動的參與者、創作者,不斷的塑造和改變著這個空間的氛圍和面貌,實踐想像中的公共生活,從而豐厚在地人文底蘊,並由車站大樓及周邊正在蓬勃發展的市集活動亦可窺見之。

因此人所代表的就是氛圍中的DNA,即便是歷經相似轉型歷程的城市,也不會呈現相同的面貌,因為居民的需求期待存在著差異;再者,在日常實踐中,人與非人行動體的異質拼裝過程中,也會因語言、行動與表情的「溫度」不盡相同,進而吸引相對應的事物,並持續加溫、擾動、變形、冷卻。其一連串無法預測路徑與終點的動態循環歷程,不只反映了生活真實的表達,也更加確立了情感體驗的豐富性及複雜性。

若以人為主體,將城市生活視為展演舞台,居民自主選擇其參與的方式以及涉入的程度,無論是被動體、積極參與、抑或共同建構,都將表現出各自不同的氛圍特性與未來的可能性,這不也是對地方情感的深層表露嗎?

或許,選擇一個謐靜的午後,調慢時鐘放緩節奏,擺脫日常的框架,隨興漫步在生活中的各式場景—伸展多感官的觸角,重新探索和詮釋,便是我們與生活美學對話的最佳時刻。無論是購物中心刻意為之的感官布置、南興公園內隨著人的活動所引發的感官事件,還是瓶蓋工廠裡眾人合力建置的感官環境,這些感官體驗隨著情感角色在情境活動中的適應、變化與改變等演繹,深深的影響了氛圍的建構;而氛圍不僅僅是感受和體驗的結果,通過氛圍,城市可以展示和體現不同的生活方式,並使得居民能夠以全新的角度來體驗和理解其生活空間。

生活之美,無所不在,在這樣的午後,透過多感官的情境互動及氛圍的微妙調整,居民得以重塑城市的靈魂,不僅改變了城市的面貌,也激發了城市轉型和再生的重要動力。於是,實踐新型態的生活美學便以豐富日常生活的多感官體驗為起點,利用氛圍的力量來點亮每一個角落,城市將在美的綻放中持續轉型、再生,並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 Miller, J. C. (2014). Malls without stores (MwS): the affectual spaces of a Buenos Aires shopping mall.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39(1), 14-25.
  2. Peca Amaral Gomes, A. (2023). Invisible City. A Multi-Sensory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Urban Space (Doctoral dissertation, UCL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3. Thibaud, J. P. (2011). The three dynamics of urban ambiances.
  4. 張政源。2021。南港,如何華麗轉身成為一顆耀眼的「黑珍珠」呢。工商日報。2024年4月30日取自https://www.ctee.com.tw/news/20211004700800-431301

大學教授
研究專長:城市及區域規劃、城市文化經濟、文化導向城市再生、創意城市研究、文化產業。

國小教師
目前就讀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多元文化與發展在職專班。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