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ㄧ心
採訪:一心、李玉華 Christine Lee
封面照片提供:李玉華 Christine Lee
受訪者:黃長美(建築師、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總監兼總編輯)
長美老師主持黃長美建築師事務所超過30年,老師同時為台灣建築報導雜誌社總監兼總編輯、亦曾擔任建築師、造園等多家雜誌主編與總編輯。本次借重老師的視野高度與豐富的公共工程經驗,邀請老師談談對於國家兒童未來館的期待與看法。
定義「兒童」與「未來」
首先,長美老師先解題,認為目前建築計畫似乎科技與劇院空間佔的比例較高,空間內容宛如一座迪士尼樂園,她表示:「建築計畫的方向似乎有些誤導了」。她重新進行解題,查詢了世界上有未來館、有兒童館,但沒有兒童未來館,從名詞定義上,「兒童」與「未來」兩個字詞要分開定義,且關鍵在於兒童的未來是什麼?而不是大人的未來。
首先,主體當然是兒童,但是兒童的成長過程身心發展差異極大,從幼幼班、到幼稚園、到小學、國中,每個階段應該著重和加強的都不同,如何從各階段不同的需求著手,配合發展感覺、認知、運動、發展肌肉、探索,到進一步的互動、分享,和合作的社會性功能,有賴於進一步室內展示設計去努力。關鍵重點是兒童的身心健康,除了身體動能、健康之外,還有心與腦的發展,包括五感體驗、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不同年齡層腦部發展或情緒之間的平衡和幸福感等。
她以兒童為主體進行設想,認為三個面向是重要的,分別是:非學校式的教育、健康、人文素養。
兒童未來館不是學校,應該補足學校教育不能做到的事情;學校教育是給予,兒未館則是探索與啟發;學校是秩序、按表學習,兒未館可以是自由選擇遊戲、手作、體驗,利用互動式、遊戲式、實驗式學習,從事跨學科的親子體驗,讓兒童學習、思考與創造,在快樂中豐富完整兒童的生命。另外,因為當代身心障礙兒童的比例逐步提高,而學校很難為身心障礙兒童提供更多的協助,因此希望兒童未來館有機會能補足這部分。
健康,是指身心兩方面,除了身體動能、健康之外,還有心與腦的發展,包括五感體驗、與自然的關係,不同年齡層腦部發展或情緒之間的平衡和幸福感等。
人文素養,是長美老師認為最重要,也是在各家競圖方案中較少著墨的部分。老師認為,人文是兒童發展上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人的成長基礎是從了解歷史、文化開始,歷史不是教科書制式讀本,而是讓我們從中看到時代演變,以及那些面對當時生活課題的處理方式,進而觀看當下的我們可以如何處置。
老師提到在AI時代來臨,人文素養是更加重要的。因為,人文素養是倫理價值觀的基礎,可以避免偏見、盲目、和數據安全等問題,讓人具有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與創新力.幫助我們更好地應用和管理AI技術;具有人文素養更能理解人類行為和心理,促進跨學科的合作,才能夠發展人本友善、異文化理解和社會包容的更好未來。
歷史與人文素養是兒童成長的養分之一(案例詳細內容詳見小典藏文章【專題│小孩眼中友善又好玩的museum】02. 德國慕尼黑的猶太博物館)
針對「未來」,長美老師認為兒童的未來須考慮數位科技、環境觀、社會性。數位科技固然是未來的重點,但絕對不只如此,首獎作品的7個城市概念,有地中之城、風雨之城、水之城、綠之城、天空之城、都是針對自然元素,這是很好的出發點,能夠培養關愛自然與環境的態度,和環保永續的環境觀;然而在數位虛擬時代如何觸摸真實的自然,感知它和我們的關聯性是更重要的。最需要提出的是社會性,除了親子與家庭之外,競圖第二名方案中,設置了兒童之城,是以兒童為主體的空間經營想法,鼓勵兒童擁有自由發表自我的能力,這就是社會性的一環。另外,整體空間環境的未來感也很重要,它能夠刺激和啟發兒童的想像力,無形的浸潤果效可能更大,例如第三名的提案其實就是以整體空間氛圍的未來感取勝。
總之,這座兒童未來館應該與學校教育進行區隔,提供更全面、完整、豐富、跨領域的體驗、操作、遊戲,若以第二名仙田滿提出的兒童「基礎—充實—發展」三階段,兒未館應更加強調中後半段「充實」與「發展」部分,而且延伸到「社會」,如此才可補足學校知識教育以外的全人發展。同時,兒童未來館也應該加強具有在地性、全球視野和前瞻性,落實到設計和實質的環境體驗中,這是競圖各家方案中較不足,或者是有提出概念但是做法不清楚或尚未設計到的部分。
圖片來源:「國家兒童未來館」遺珠作品分享 線上直播活動 2024/5/24(五) 15:30-17:00場次
給孩子穿衣服不是大就好,而是適合與否
對於這座兒童未來館的規模,長美老師認為面積需求很不合理,她分別查了世界各國相關兒童博物館的資料,發現國際上許多兒童博物館的樓地板面積約在3000-5000平方公尺,然而依據我們兒童未來館的建築計畫,其單一樓層面積即超過一萬平方公尺,規模比其他國家兒童博物館超出許多。
目前世界最大的兒童館為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樓地板面積為4.4萬平方公尺,我們的兒童未來館規模是它的2.7倍,即便是奢華的杜拜未來館也只有3萬平方公尺,我們是它的4倍。長美老師以衣服比喻,幫孩子買衣服不是大就好,而是要適合。建議主責單位應參考世界各國場館經營模式與經驗,量體適度縮減。且近年建築造價逐年攀升,目前兒童未來館預算已追加編列為165億元,但應該還是不夠,適當的量體規模有助於合理的興建費用與控管未來的營運費用。她認為建築規模初步判斷應減少目前樓地板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
遊園概念創造交流
最後聊到老師近期的兩項正在進行中的作品,分別是台北市立圖書館康寧分館與新竹湖口幼兒園。在康寧圖書館老師設計了一道紅樓梯可以由一樓到四、五樓供公眾使用的活動中心與視聽室,配合大面積露臺,目的是讓公共性更為打開,同時亦可降低電梯使用量,達到永續效果;在圖書館中每兩樓層之間再設置不同形式的樓梯,促進樓層之間交流的機會,打破各樓層因功能不同而使用分隔性強的問題。
老師提到這其實就是中國園林中「遊園」概念,在建築中運用園林景觀概念,創造小空間增加交流互動的機會;此類概念在兒童為主的空間亦很合適,例如老師在湖口幼兒園除了「遊園」的概念之外,原本在走廊、陽台上設置許多小房子,將是兒童遊戲的秘密基地,雖後來因經費不足而取消,在兒童未來館也可納入遊園的概念,增加互動交流、自由穿梭等空間。老師唯一擔心是,目前空間很大,在空間品質上的確有其難度,做不好可能容易迷路,喪失空間感、方向感,或變成一個個沒有關聯、互動性的個別單元。因此,適當的建築規模仍是關鍵。
再次檢核建築計畫:合理規模及以兒童為主體機能
老師提到若前面走錯後面就拉不回來,建議再次檢視建築計畫,從兒童角度進行需求分析。完善的建築計畫,應會找博物館、兒童發展、兒童心理、教育等專家一起討論,才能制訂出比較合適且可供依循的方向。另外,老師也建議不必一次就將空間做滿,留下未來可再填充的可能性,也不失為一種具有智慧的做法。
從法學院轉為念設計,從大學時代的翹課王到開始念博士,從認真工作的上班族轉為自由自在的SOHO族。時間開始有彈性,想要敲敲鍵盤,敲敲腦袋,也敲敲不同扇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