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宿舍轉生社宅—從新興社宅看舊屋翻新及租期機制

文:許多Sämuel

與臺北市其他社宅相比,新興社宅是很不一樣的,這裡沒有嶄新又現代化的建築與內裝、太多鎂光燈關注,也沒有社宅青創戶辦理活動和社福資源進駐,只有三十幾戶的家庭,組成一個低調卻又充滿生活感的社宅社區。

位於臺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 487 號的新興綜合市場,建成於1973 年,直至2024年,建物屋齡已超過 50 年。這塊基地位處中山國小捷運站南側,緊鄰新興宮及新興國中。最初的建築規劃以地下1樓至地上2樓為市場攤位,3至5樓則為教職員宿舍。2017年,臺北市政府為採多元方式增加公共住宅存量,經空間盤點、建物結構補強及整建修繕後,將部分閒置宿舍改為公共住宅,並開放民眾抽籤入住。

現今的新興社宅
(圖片來源:Dumas 攝)

因為進駐一樓店面才展開的一切機緣

根據記載,新興市場的全盛期高達 276 個攤位,除了生鮮魚貨、熟食之外,更還有各種日常百貨吸引周遭民眾前來消費。然而傳統市場逐漸式微後,臺北市政府重新整修,並與私部門簽約活化這棟建築。因此,目前新興市場有美妝百貨、青旅進駐,更在一樓隔出許多小店面對外招租,其中,包含一家社區小店「林森雜貨」。林森雜貨蒐集與販售林森北路地方文化書籍、雜誌與特色選物,也希望能藉由這個空間活絡當地社群。透過店長 Nana的長期經營,林森雜貨也開始與新興社宅樓上的住戶有了互動。

住在新興社宅三樓的采采是我們最先熟絡起來的住戶之一,她熱情外向,育有兩子。也透過她,我們如同滾雪球般開始跟其他社宅住戶搭上線。住在采采家對門的正義伯伯總是坐在三樓走廊上,看起來嚴肅不好親近,卻在熟起來之後逐漸與我們有了交流。正義伯伯已經在新興社宅這棟建築內住了很長一段時間,原先住在附近看著新興市場從無到有地完工,並因為教師的身分得以入住成為住戶之一。根據他所述,當時新興市場樓上這幾戶教師宿舍相當搶手,因為鄰近市場、地段及生活機能好,買完菜就可以直接上樓,對很多人來說非常的方便且夢幻,他說:「除了要有教師身分之外,你還要生3個以上的小孩,才有資格來搶這邊的名額」。

透過正義伯伯的口述,我們更加瞭解了這棟建物的風光歷史,尤其是那些因事過境遷、逐漸被人遺忘的社區脈絡。在新興市場沒落之後,市場的攤位閒置許久,成為了被遺忘與無人問津的景象。前臺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提出了盤點臺北市閒置空間轉作社宅使用的政策規劃,因此新興市場的空間又再次被想起,並展開整修計畫。而許多好不容易幸運中籤入住的租戶搬家入住後,才發現這裡與臺北市政府所宣傳的「社宅」並不是以同樣一個模式運作。閒置空間轉社宅的政策聽起來美好且合理,但在實際上又有哪些問題沒有被看見呢?

正義伯伯分享居住在新興社宅的故事/店長Nana採訪記錄
(圖片來源:Samuel 攝)
五樓的許老師,住在教職員宿舍,教育部交辦事情都會找她
(圖片來源:Samuel 攝)

老舊宿舍建物的轉生之後的難題

臺北市政府盤點完的閒置空間,歷經整建後成為了社宅重新招租,由得標廠商以二房東之姿協助管理及修繕這棟建築,但新興社宅樓上的住宅單元由多個公部門機關所有,包含教育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的職員宿舍。同一片屋簷下的住宅單元卻由不同管理單位負責,各自為政的維護裝修計畫使得租戶有明顯的生活品質落差及相對剝奪感。

此外,新興社宅雖有「社宅」之名,卻不同於臺北市其他社宅,當其他社宅基地受到媒體宣傳其托育、銀髮長期照顧、青年創業空間、社區文康活動,新興社宅這裡沒有社區共享空間及硬體設備,更沒有青創、自治單位等政策資源協助社區經營,也缺乏社福組織進駐。新興社宅的住戶在入住之後或參與了其他社宅的活動,才發現原來自己的這棟社宅定位如此特殊,卻也無可奈何。我們不禁想,在外人眼裡看來他們已經是幸運地中籤獲選成為住戶的一批人,但對於住進社宅這件事卻相對地缺乏輔導和陪伴機制,可以讓他們也被完善地接住,並參與社區公共事務、透過自我賦權過程學習自立自助。

教職員宿舍及社宅的門(左1、2) 和聯合林森院區的門(右) 有明顯的品質落差
(圖片來源:Samuel 攝)

然而難能可貴的是,新興社宅內的住戶交流靠著部分住戶的積極參與和努力維持著。這棟建築是狹長型的,家戶的大門口都連接著長廊,因此,長廊及樓梯間便是鄰里最容易打照面、小聊一下的公共空間,有時候也可以在放學時間,看到在這裡互動的兒童及長輩,透露出鄰里間共同追求互助和連結的渴望。

初次認識采采覺得,天哪這個人好熱情,然後她的兒子會每天跑下來林森雜貨串門子,敲敲店門玻璃、看看裡面有沒有人在顧店。隨著時間推移,慢慢地對這些住戶們有了更多的認識,也發現原來采采的先生雖然看起來不苟言笑、不好親近,但那是因為歷經車禍、身體出狀況後,需要不斷復健,以及重新練習與人互動。為此,采采甚至弄了一台雞蛋糕車(第二人生雞蛋糕),希望透過一起去擺攤,可以練習面對人群,增加先生去與人接觸、對話的機會。聽他們的分享,儘管命運好像想盡各種辦法想要擊垮他們,但總是在哭過後擦乾淚水,堅強地面對一切,選擇用自己的方式開創一條不同於眾人的道路。而采采和先生的第一次練習擺攤,就選在新興社宅一樓、林森雜貨前面,雞蛋糕攤位就定位、準備完成後,鄰居紛紛下來購買新鮮出爐的雞蛋糕,大家一邊吃、一邊給予建議,有鄰里互相支持與陪伴,成為彼此克服困難的動力來源。

林森雜貨邀請采采一家來擺攤,左邊裝飾為弟弟(貢丸)的寶物們,特地從家裡帶下樓和大家分享
(圖片來源:林森雜貨店長 Nana 攝)

社區經營起來了之後呢?開始和住戶一起想更好的方法

在目前社宅租期制度的限制下,一般戶的租期是六年時間(三年一約,可續約一次),如果具有特殊身分的住戶居則最多可以延長到十二年。某天聽采采分享,她正在煩惱一個問題:租期結束時,孩子可能需要從原本的學校轉學。我們開始研究起社宅的「小學條款」—「家庭成員就讀承租之社會住宅所屬或分發至本市公立國民小學學區學校,修業期未滿且經(台北住都)中心同意者,得續租至小學畢業,總租期不得超過12年」,並思考可否透過這項條件延後租期,那麼他們家就可以留在這裡,直到孩子國小畢業。

後續,我們也拜訪了新興社宅周邊的山陵路聆心理治療所,和心理諮商師聊到了關於兒童面對社宅租約到期要搬家、離開熟悉校園環境、人際交友重新適應等問題,而以過往執業經驗,提出一些解方,例如,以講座方式,讓孩子了解到未來即將發生的事情,引導、討論如何面對、練習分離課題,當真的來到搬家那一天時,我們與孩子至少不會這麼手足無措。同時,諮商師也提到,如果在講座後,發現有些孩子真的無法接受或是出現行為改變等狀況,我們就可以及時介入,幫助孩子疏理面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可以避免孩子在下墜時,沒有人接住他們。

在一次會議,我們有機會能就以上幾點,向中央內政部官員詢問有關新興社宅的種種疑問,得到的回覆是:

新興社宅這裡屬於「特殊案例」,目前無法改善及管理。

這個回答不禁讓我們開始思考,那麼以社區自主的力量,在現行的法規條例之下,有沒有可能由下而上去做一些什麼,讓居住在新興社宅中的住戶享有一些相等的福利和公共參與管道。且既然社宅是一個僅有六年租約的中繼站,我們是不是可以為這些社宅住戶,在每一年安排階段性的任務,去輔導、指引他們朝向下一個安居之所前進,這樣,住戶在六年租約期間,不僅僅是獲得一個居住空間,也有機會進行成長和自我實現。

我們針對為期六年的階段性輔導計畫有了一些想像:

  • 第一年:以「政府各項居住協助」為主題舉辦講座,分享各項住戶有興趣申請的補助,例如租金補貼、購屋優惠貸款。更可以延伸至社福、育兒相關的資源等,讓社區住戶能夠獲得更全面的支援。同時,面對政府推動的各種補助、獎勵方式(提前搬離的補貼),可以追蹤、協助申請,避免部分住戶因資訊落差錯失相關福利。
  • 第二年:以「稅務、財務規劃」為主題舉辦講座,或提供一對一諮詢,促使住戶一點一滴存款以面對未來搬家及租屋的支出,或建立起理財觀念,讓住戶在未來不用害怕現金流卡得很緊。
  • 第三年:與經驗豐富的整理師配合,與住戶一起練習整理室內環境,學習如何盤點、斷捨離不必要的物品,讓下次搬家不再這麼痛苦。同時也可以有針對居家水電的簡易修繕等講座、課程,培力住戶如何檢查自家水電設備和修繕。

另外也從這個階段可以開始和社宅內的孩子對話,以願景工作坊等方式帶領孩子去想像未來、刻劃不同的場景,或用自己的步調去分階段從各種環境變化認識自己的情緒、感受。如果有些孩子明顯抗拒或焦慮等行為模式,專業輔導團隊就可即時介入,陪伴這些孩子面對困難。

  • 第四年:鼓勵準備好的住戶,可以開始尋找下一個家。結合民間租屋團體尋找友善房東,同時以講座為住戶更新現今租屋相關法規等專業知識,以及後續離開社宅租屋時,遇到困難可以向哪些單位尋求協助。
  • 第五年:盤點租期接近的住戶,並確認其後續規劃是否在軌道上,適時督促並媒合資源介入等。
  • 第六年:「離巢租客」回社區分享,以及設計公眾事務、社區情報交接等互動,與新進搬入社宅的住戶交流,建立一個不只是住宅空間的承接,更能夠讓在地關係延續下去的永續經營方式。

新興社宅及周邊社區中有多元的資源等待挖掘,例如前文提及的諮商師之外,還有會計、財務規劃等相關專業資源可以合作、輔導住進社宅的住戶。而我也認為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得依靠政府團隊進場,社區是不是可以建構起一個緊密的網絡,讓搬到社宅或離開社宅的人,對於未來安身立命的地方,會多了一點踏實而非茫然。同時,也讓「家」這個空間有一個穩固的情感連結,讓離開不是只有悲傷,還能夠有情感,或是記憶的延續及傳承。

閒置空間轉社宅的機會與挑戰

近幾年,部份縣市也欲盤點閒置空間、活化公有建築轉作社宅,雖然新興社宅這棟建物的命運已定,但希望可以成為其他閒置空間未來在規劃及擬定政策的參考。我們很樂觀地期待,如果這樣的制度或方法,是可以被複製的,也許能讓整個社宅體制朝向一個更好的方向發展,受惠的不僅是社宅住民,也連帶影響周邊的社區及商家,大家在工作賺錢的同時,也實踐自我價值,一起打造一個溫馨牢固的社會安全網。雖然一切都很夢幻,如建立起烏托邦,但是真的很期待,可以從一些小小的地方,我們能做一些什麼,進而帶來點改變。

最後,如果你對這個議題、新興社宅和林森北路週邊地區的在地新聞感興趣的話,歡迎在今年9月28日一起來參加我們在113年「青年好政-Let’s Talk」的討論活動,也可以關注我們掌握最新消息:

ENFJ 的90尾的巨蟹座
興趣是無限的開展,能動能靜,上山可以下海不行。
目前是被老闆眷養的打雜工,之前有一間賣酒的公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