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望一個棄(後)成長時代的城鄉發展:換檔出發,走得更遠

文、圖:punkelephant

九月份的專題,我們想要跟眼底的讀者介紹「棄(後)成長」這個概念。從棄(後)成長的概念出發,想像一個棄(後)成長的社會,城鄉發展可以是什麼樣子?或反過來,面對當前台灣城鄉發展的困境,用棄(後)成長的視角檢驗,可以為哪些議題帶來新的解方?能不能讓大家的生活與日常環境變得更好?透過不同尺度與角度的討論,我們希望棄(後)成長這個近年興起的社會政治轉型概念,可以帶來思考當前城鄉發展困境的活水。

棄成長不是躺平更不是放棄,是從單速的競技車換到變速登山車

「棄成長」一詞翻譯自英文的Degrowth,’de-‘這個字根在英文的意思,有減少、取消、反對的意思。用在成長(growth)前的’de’,指涉的是反對資本主義經濟中的成長,Degrowth想要闡述的,並不是反對所有一切的成長,而是反省資本主義單一價值的經濟成長,抑制了其他價值成長的可能,最終帶來地球資源超載的危機,加速往萬物毀滅的方向前進。「棄成長」(Degrowth)在一些討論中,也常與「後成長」(Postgrowth)混用。不如「棄成長」主張來的激進,但論述方向相同,「後成長」主張資本主義經濟下無限上綱「生產 – 製造」循環促進經濟成長的論述已發展到極限,即便引入「綠成長」,發展綠色經濟,也是換湯不換藥的藥石罔效,社會需要轉型到一個「後成長」的時代以維持生存。

用更直白一點的語言,「棄成長」直面問道:拼了命賺更多的錢、投資股市漲停板,我們的生活有沒有變更好?那些股市上漲的帶來的財富,有沒有公平的回流到投資人身上?為什麼經濟變好了,夏天卻更熱了?買了新的冷氣,電費卻又變更貴;一邊買新車抱怨車位越來越難找,又一邊抱怨為什麼台灣高度經濟發展卻是行人地獄帶小孩出門是要怎麼安心走路?不停地賺錢花錢賺錢花錢,這個有如天竺鼠滾輪般的高壓煩悶生活,有沒有一個不用跑這麼快的減壓模式?用另一個角度看,地球資源有限,無盡消費換來的成長,金山銀山終究有被挖完的一天。面對地球資源越來越稀缺,重要資源會越來越貴,要怎麼樣提早做準備?

面對越來越嚴苛的生存環境,「棄成長」主張揚棄資本主義提倡的經濟成長單一價值,換個角度去思考,要怎麼樣能讓生活過得更好,面對危機更有韌性?以推動改善社會與自然環境目標出發的社會經濟模式,可以怎麼發展?這像是在單車賽道上,面對不同地形,需要配備不同車種。當地形平穩不需要顧慮太多全速前進衝衝衝就對的賽道變成崎嶇的山路,單速的競技車再怎麼改善,也拼不過可以換擋變速的登山車。棄成長想要推廣的,不過是一個:當大環境已經在改變,適應新環境的配備也要跟上的概念。當地球近乎超載,要怎麼樣重新審視我們使用資源的方式?怎麼樣在現有的資源裡,重新分配已達到環境與社會的正義,創造社會最大的福祉,而不是多數人的辛苦只為了服務少數人的生活型態,是「棄成長」的核心關懷。為了適應新的環境,這台棄成長登山車的變速該怎麼設計,車子零件配備要怎麼打造,則是「棄成長」欲實踐的目標。

棄(後)成長與城鄉環境發展

棄(後)成長願景下的城鄉環境發展與規劃,強調人居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主張對社會與環境正義價值應該優於建築在掠奪自然資源、破壞自然環境的經濟發展。歐盟研究計畫Postgrowth Cities Coalition (後成長城市聯盟)網站上,提出後成長城鄉規劃的六大主張,分別是:

  1.  住宅建築不應再貢獻於對環境的破壞,應透過社區的組織,來減少資源和能源消耗並促進人類和生態的繁榮。
  2. 交通運輸系統的建立應優先考慮生態和社會永續性,不再由破壞環境的機具主導,運輸服務的意義應建構在使大眾得以獲得健康的食物、照護和有意義的社會參與的管道上。
  3. 機構的治理不應只停留於對保障私有產權的執迷,而是追求以社會關懷、健康、有意義的社會參與和人類福祉等基本需求為中心的自治和民主形式。
  4. 空間規劃的管制工具不應確保地價無限制的上漲,應肯認土地的社會價值並促進在生態乘載下的環境資源再生。
  5. 提供資源的方式應避免高碳排、污染和廢棄物,而是促進人類健康、再生生態並融入當地社區。
  6. 提倡一種不再受競爭和個人主義主導的社會工作道德,而是促進相互理解、信任和同理,使受規劃決策影響的所有社區與利益相關人能夠彼此誠實以對的參與。

這些原則看來過於理想,但實際上其主張的內容,並不是新的發明,而是將過往散落在不同領域的議題,如居住正義、土地環境正義、氣候變遷、能源公正轉型、人本交通、永續農食環境、民主治理等議題整合進一個以福祉經濟與環境優先的發展的概念框架。這些不同的子題,不但是台灣許多倡議組織努力的目標;這些看似跨領域的議題,追溯問題的根源,都和資本主義單一價值經濟發展造成的負面效應息息相關。當代的台灣,不再是西方掠奪資源的殖民國,搖身一變成為亞洲經濟高度發展的國家,棄(後)成長點出的城鄉發展議題,也是經濟發展下需要概括承受的反省。想要吃得安心健康、在安全的交通環境移動、有住得起的房子、負擔得起的電費、免於活在與污染相關的健康風險、夏天怎麼能不要再熱到讓人抓狂,不是什麼左膠的理想,只是許多一般大眾想要好好生活的希望。當這些希望變得越來越困難,我們邀請大家來一起思考,到底是那裡出了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可以著手的地方?

本月主題簡介

這個月的專題,眼底城事邀請台灣氣候行動網絡及推動棄成長的青年團體「行動柴棺龜」共同合作,分別從巨觀的概念框架介紹,進一步延伸到棄成長可以應用在公正轉型、農食環境、住宅與設計、人本交通等城鄉議題的思考,此外「行動柴棺龜」則是以青年的角度,提出年輕世代對地球的疑問與理想。透過線上調查的活動,我們也希望將這個議題觸及到日常生活的面向,邀請讀者們一起來思考,棄成長與自己工作、學習與生活上的關聯,一起面對人類把地球搞砸的挑戰。

時常懷疑是否因為從小在城市街頭晃蕩成性,才選擇空間規劃為業。腦袋裡有一張世界發呆地圖,堅信一個好城市要有許多免費可以盡情坐著發呆與躺著打滾的角落,為此努力發掘與創造地圖上的新標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