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技術導入參與式設計:基隆惠隆市場願景工作坊中的三維空間掃描與混成實境技術

文/張銥、潤稿協力/陳小易

基隆精神與人本都市再生

基隆市政府於2015年底推動都市再生策略案,重新審視於郵輪觀光、工業4.0智慧城市和公民社會等新契機下,基隆目前所面臨都市再生課題,使得基隆當前的都市再生政策承載著一種深厚的人本精神。倘若在城市再生的過程中缺乏人的參與,那麼再生只會淪為表面性的操作,成為城市包裝的一部分。因此,回歸人本視角是基隆都市再生計畫的核心理念。此再生計畫不僅著重於物理環境的改造,更強調社區居民的生活經驗與情感,旨在通過社區參與實現城市的真正復甦,讓老舊社區與閒置土地空間得以活化,逐步帶動基隆都市的轉型。

惠隆市場的歷史背景與現況

圖一 基隆惠隆市場空拍圖(原典思創提供)

位於基隆市的惠隆市場,街廓外圍國有地歷經長年發展導致土地產權零碎。在民國60年代,惠隆市場的經濟發展達到巔峰,當時市場商業活動繁榮,客流絡繹不絕。然而市場的建設歷經波折,先後更換四家包商,結構的完整性與功能性受到影響。現今,市場內部以服務業為主,空間日漸老化,攤販稀疏,市場外部的混合功能住宅則成為主要的街區組成,底層多為商鋪。

2024年初,原典創思規劃有限公司受基隆市政府都市發展處委託,承辦惠隆市場再生規劃專案,開始探索如何建構具有韌性和活力的社區關係網絡,通過實驗性策略操作,目標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市場更新模式,促進社區互助與共好。

三維空間掃描與混成實境技術導入設計過程

圖二 以Matterport Pro3掃描建模的基隆惠隆市場三維數位模型(北科大團隊提供)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都所陳盈棻助理教授的都市影像與媒介文化研究室於原點創思年初時舉辦的「七日攤主」計畫即參與其中,以手機程式三維空間掃描搭配居民訪談的方式產生先期空間修繕議題調查成果。此外,團隊後續通過儀器進行三維空間掃描,完成惠隆市場的數位化空間建模,期待為未來的規劃設計提供了精確的空間數據。

團隊另一個以惠隆市場為基地的項目,則與日本東京都立大學饗庭伸教授及其計畫合夥人伊藤武仙先生(HoloLab協同創辦人)展開合作,計劃透過結合混成實境技術與三維都市建築圖資的創新參與式設計工具–torinome,與在地的參與者共同思索此基地長遠的都市再生願景。

因此,北科大團隊配合原典創思於8/11所辦理的社區活動,設計兩場利用不同創新技術導入公民參與式規劃設計的工作坊。這兩場工作坊分別針對在地攤商、社區規劃師、學者專家、基隆市政府人員等等,目的首先是將三維空間掃描建模技術應用於社區參與中,進一步推動惠隆市場數位模型與在地攤商之間的互動,探索市場空間中的問題與改善需求。並通過數位技術的應用,建構具有準確GIS座標的民眾空間改善建議數據庫,為後續的規劃與空間改造提供精確的依據。

其二為嘗試將日本團隊開發的torinome工具調整應用於台灣的參與式規劃脈絡,期待藉由創新科技的導入,降低參與式工作坊民眾須具備的專業知識門檻,提升過程間的討論流暢度,且刺激規劃設計成果的創意。參與民眾與torinome工具的互動狀況,亦可成為未來改進此工具內涵,或是使用類似創新工具於參與式規劃設計工作坊可參考的重要經驗。

創新設計溝通媒介操作前初步思考

在進行工作坊內容設計之前,北科大團隊首先檢視傳統參與式規劃中常用的工具,如PowerPoint演示、舊照片、現場照、地圖、模型、平面配置圖等,這些設計溝通媒介雖然方便取得,但在與民眾溝通時經常會遇到空間位置指認不明確,且對於無空間專業背景之民眾太過抽象等瓶頸,導致設計討論無法深入。

北科大團隊基於此反思,提出了一個針對參與式工作坊所使用設計溝通媒介的假設發問:「利用創新工具(例如:三維空間掃描技術、三維都市建築圖資、混成實境技術等)作為設計溝通的主要工具,是否能夠讓民眾更直觀地理解並闡述空間議題,更精確地藉由呈現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的重疊與交互,促進民眾對規劃設計方案的具體想像?」

饗庭伸教授從90年代便致力於社區參與與營造,研發多種新的工具,他亦在8/11的工作坊當中指出,混成實境技術不僅應用於歷史建築的數位保存(Digital heritage preservation)與施工管理(Construction management),還能延伸到都市空間的規劃設計中。通過這些數位媒介,民眾與設計專業者之間的溝通能夠更加具象化,從而激發出更多設計的可能性與創造性。這與北科大團隊的假設叩問不謀而合,因此其團隊開發的torinome,以及北科大團隊於「七日攤主」時延續嘗試的三維空間掃描建模成果,即成為當日兩場工作坊所依賴的參與式規劃設計工具。這兩場工作坊的進行方式、成果,與觀察簡述於下。

工作坊一:3D建模惠隆市場微改造交流活動

此工作坊旨在透過三維空間掃描建模搜集攤商的空間體驗,並於工作坊中,重點關注攤商對於目前惠隆市場空間改善的三個關鍵問題:

  1. 哪些空間讓人感到最舒適?
  2. 哪些空間最需要改善?
  3. 惠隆市場的自明性如何影響人們的體驗?是否需要透過重新設計提升自明性?

在工作坊的操作上,藉由可移動式的大螢幕顯示器投放三維空間掃描數位模型,將市場空間的現狀直觀地展示給逐一走訪的攤商,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並即時於三維數位模型程式裡(這裡使用Matterport)記錄攤商們的口述建議,以確認攤商提出的空間觀察精確標示於GIS座標上。使用移動式器材進行此工作坊是考慮到攤商的日常生態,多需要長時間待在攤位上,不容易邀請他們聚集在一起討論,故選擇最有彈性也最容易讓他們表達意見的方式進行。同時在過程中可以讓攤商以虛(三維數位模型)、實(其所位於的攤位空間)交錯的方式,清楚說明他們所期待的空間改善建議。由於8/11的工作坊進行時間有限,故先訪談了以下三位攤商/店家,並計劃於後續走訪更多攤商。

圖三 「七日攤主」計畫時使用手機三維空間掃描程式製作的數位模型與學生後續加註的空間改善要點(北科大團隊提供)

對談 1:媽媽樂工作室共同創辦人 林偉 

林偉認為,市場空間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緊密,每一處空間都是由使用者的日常活動逐漸塑造出來的。透過三維模型,他指出市場內媽媽樂工作坊所在的狹窄區域中有一個小型開放空間,讓他感到短暫的寬敞與開闊,這樣的空間節奏提供了宜人的體驗。林偉同時提到,公共廁所、樓梯間以及後巷是急需改善的區域,這些空間的入口經常被紙箱阻塞,儘管市場管理委員會已制定規範,但紙箱堆積仍對安全造成潛在威脅。

對談 2:肉攤老闆 

肉攤老闆的回應非常積極,分享許多他多年來在市場經營肉攤的經驗,甚至想要拉著對談團隊去市場各處說明空間現有問題。後來團隊再次向他說明三維數位模型如何使用後,肉攤老闆便開始透過三維模型闡述許多他對這個市場的情感和願景理念。例如回憶起後巷一個不起眼的市場出入口,30年前這裡曾是人來人往的重要通道,如今卻因雜物堆積而變得冷清。他指出,攤販們普遍認為公共廁所是需要優先改善的空間,但他更期望惠隆市場能吸引新攤商進駐,重現昔日的繁榮景象。

對談 3:欣榮海鮮攤麵姊 

欣榮海鮮攤的老闆娘麵姊是在收攤之後接受團隊的訪談,他並沒有待在他的攤位前面,卻是移動到他與朋友經常聚集喝涼的愛八路咖啡店前座位(朋友們當時正在店裡抬槓),對著移動到咖啡店前的螢幕開講。他首先興奮地放大兒子多年前為他設計的招牌,這成為市場中最醒目的視覺標誌之一。她還指出市場巷弄中的雜物堆積問題,並提到媽媽樂酒吧的加入讓愛八路變得更加熱鬧,儘管惠隆市場如今顯得沒落,但她認為這些小型社群互動仍能給市場帶來生機。

圖四 工作坊一的紀錄照片(北科大團隊提供)

工作坊二「惠隆市場街廓願景再造工作坊」

空間願景的發想與操作

延續工作坊一的討論成果,下半場的活動結合虛擬三維建物模型、3D打印建物模型、混成實境技術與卡牌遊戲,旨在激發參與者針對二十年後的惠隆市場街廓進行願景發想與設計。透過這樣的互動過程,能更有效地搜集來自市民的空間規劃建議。因為torinome的既有功能主要是透過平板電腦的視角,在桌面的地圖上投影出既有的三維都市建築圖資,簡化過去需要花費許多時間手作模型的準備時間,也讓參與民眾更方便移動其觀看這個虛擬3D模型的視角。此外,torinome也提供將已經建好三維數位模型的建築物、街道傢俱、植栽等等,透過卡牌與上面的QR code產生可投影出的虛擬模型,讓參與者自由選配放置於既有的地圖上,和原本的3D都市建築模型形成新的規劃設計方案。參與者們完成的方案,則可以於torinome程式平台上,形成一個三維數位模型,提供給規劃者與政策決策者進一步分析、利用。

本工作坊因為要討論的是惠隆市場二十年後的街廓更新願景,考量目前上面既有建築物皆還在使用,且台灣都市更新程序常因各種原因進展緩慢,在地居民對於本區是否大面積更新亦未有共識的情況。於是將惠隆市場所在街廓的建築物分棟透過3D打印的方式製作成實體模型,放置於地圖的相對位置上。同時,在torinome上製作數位雙生的模型,當參與者依其對此街區未來發展的預測與期待,決定哪棟建築物將會於再生過程被拆除時,即可移除實體建築模型,同時將torinome平台上的圖層關閉,在實體桌面地圖上與虛擬數位空間上皆空出可建設新設施的空間,後續透過卡牌放置的方式發展規劃設計方案。

此外在現場操作方面,為使參與討論的過程更為流暢而將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現場教學組與空間願景組。現場教學組率先帶領參與者學習如何操作這些創新設計溝通工具,為後續的空間願景討論做好準備。也因為當天活動時間限制,主要以邀請制的方式,讓三組參與者可以進行此工作坊,他們的組成分別是由當天參與原典思創主辦分享會的基隆與惠隆市場周邊社區團體成員組成的第一組,媽媽樂酒吧工作人員組成的第二組,和基隆市政府承辦人員和專家學者組成的第三組。

圖五 3D打印的惠隆市場街區模型與torinome上之數位雙生模型(北科大團隊提供)

設施優化與市場功能重塑

操作過程中,許多參與者首先選擇大膽拆除劉銘傳街口的部分市場街廓,重建這些區域以優化現有的空間格局。在這些願景中,停車問題和綠化空間不足成為關鍵討論點,參與者普遍認為市場內停車設施匱乏,並缺乏足夠的綠地。因此,他們提議增加停車場並引入更多綠色空間,從而提升市場的宜居性和可持續發展性。另一個具體討論聚焦在田寮河的立面整治及其周邊功能的重新思考。參與者提議在市場周邊設立中型或大型表演舞台,這一設施不僅可以成為市場的視覺焦點,也能提供觀光娛樂功能,為市場帶來更多的流量與活力。

通過此次工作坊,三組參與者的討論成果匯聚了多元視角,為惠隆市場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具體建議與構想。社區團體成員強調提升公共設施與空間功能的需求,特別是針對市場內外設施的完善與優化;媽媽樂酒吧的工作人員則聚焦於市場的自明性問題,提出了通過重新設計出入口以吸引更多人潮的構想,並強調市場內的動線和導引系統應更為明確和友善;專家學者與市府承辦人員從都市尺度進行思考,提出了市場周邊綠化空間之連結及公共空間重構等議題,以促進惠隆市場在都市更新計畫中的可持續發展。他們認為,通過打造這樣的公共設施,惠隆市場可以進一步強化其作為社區核心的功能,並滿足多元化的城市需求。

這樣的工作坊不僅促進了惠隆市場攤商與社區居民對市場空間的重新認識,也顯示了數位創新技術在未來規劃設計中的潛力。透過三維空間掃描和混成實境技術更加精準地捕捉空間的問題並提供改善建議,不僅有助於未來的設計規劃,更為市場改造提供了一個基於數據的可行方案,將民眾的空間經驗融入到實際的設計過程中。

圖六 三組參與團隊於torinome上呈現的惠隆市場願景(北科大團隊提供)

工作坊活動最末,北科大團隊透過問卷調查。發現大部分參與者在此之前從未使用過數位工具來參與空間議題的討論。首次使用 torinome 工具來探索市場空間後,參與者對於這項工具提出了一些建議與意見:

  1. 民間使用的可行性:許多參與者希望未來該媒介能否開放給更多民間單位使用,讓地方社區也能利用此技術進行討論與規劃。
  2. 軟體的實踐與實用性:參與者反映torinome的操作介面與功能,特別在實際使用時的便捷性與準確性上,還有一定改善空間。
  3. 機能設施模型資料庫的完整性:參與者對目前可使用的設施模型資料庫反映其選擇有限,期望能在未來擴展更多類型的設施,以滿足不同城市空間的規劃需求。
  4. 模型尺度的精準度:回饋中提到,現有數位模型的精度問題影響了討論成果,特別是當討論細節或特定空間改造時,模型的準確性顯得尤為重要。
表單回應圖表。題目:是否Torinome能更清楚表達您對於空間的模擬想像?。回應數:7 則回應。
表單回應圖表。題目:您是否使用過數位工具(環景照片,3D建模,AR,VR等)參與空間議題上的討論?
。回應數:7 則回應。

圖七 問卷回饋圓餅圖(北科大團隊提供)

基於這些回饋,torinome工具在未來應用於都市開放空間中能否更好地融入都市規劃和環境議題,特別是在應對氣候變遷中的潛在作用,以及創新都市設計概念的模擬,或許是極具發展潛力的方向。

現代城市設計專案越來越關注Asla Climate Positive Design(美國景觀設計協會的正向氣候設計倡議),該倡議強調設計應減少碳排放、增強碳封存。當我們考量鋪面材料、設施設備的碳排放時,往往忽略了樹木和植栽在材料製造與運輸過程中所產生的隱含碳排放。如果torinome能夠進一步發展,將這些碳排放數據整合到設計模型中,參與者將能即時概算專案中設計前後的碳排放和碳封存情況,為設計者提供更明確的數據支持,從公民參與的角度實現低碳和永續城市發展的目標。

圖八 本次工作坊檢討與後續發展概念圖(北科大團隊提供)

小結與展望:混成實境技術下的人與環境動態關係

筆者在兩場工作坊體驗當中作為第三視角觀察方,發現參與者身體與創新設計溝通媒介的互動過程,他們的情緒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是如此的緊密。過去我們可能受限在圖紙上,有些人無法很輕鬆的指認出空間上的問題,在形塑城市空間的過程中有了規範與限制,而混成實境技術卻可以促使人與環境更緊密的可能性。這件事有趣的地方在於,如同媒介研究祖師爺Marshall McLuhan(1964)依媒介與人之間緊密程度的特性,將其區分為冷媒介與熱媒介。前者因信息傳達不完全,需要更多參與者投入個人感知和想像來填補訊息空白,例如電話、廣播;後者者反之,例如電影。筆者認為,混成實境技術雖強調沈浸式的體驗,卻因其不提供直接、封閉的訊息輸出,或可視為一種冷媒介。參與者切身與此技術提供的環境效果互動過程中,需動員多種感官的配合和豐富的想象力,體驗序列的累積激起參與者與空間的動態關係,超越圖紙的想像框架。 這樣的技術建立一種新的想像基礎,很期待這樣的技術持續透過參與式工作坊回饋行動來回修正與精進,未來在公民參與都市空間規劃設計的溝通應用上有更新的突破。

東海景觀系,北科建築所。在探究自然秩序的過程中,總是不小心先在生活上失了些秩序的一名學生。

二十歲之前以為自己想成為詩人,二十歲之後搖擺於藝術與實務間,對於詩、空間、城市、電影與食物交錯的主題深深著迷。在經過十年客居舊金山東灣與時值動盪的維多利亞城之後,終於將人生新頁的理想基石移回台北,雖然又意外地透過原鄉食材的連結開始多島之夢,幻化出既虛擬又真實的風味。多數的時候走得很慢,深怕踏錯一步就無法跨越,其實心底始終期待著有一天。當真可以踩踏屬於自己的七彩祥雲,穿梭於城市之間,一個不小心,跌進文字或是螢幕的另一邊,是迷路也是漫遊。

4 thoughts on “創新技術導入參與式設計:基隆惠隆市場願景工作坊中的三維空間掃描與混成實境技術

  1. It was a pleasure reading this interesting and thorough article. Even while discussing more advanced subjects, your writing style remains plain and simple. This is a great post that I will be using again and again because of how much I learnt from it. You are doing an excellent job.

  2. This post is excellent! Your detailed analysis and engaging writing style make it a pleasure to read. I learned a lot from this article and will definitely be referring back to it in the future. Thank you for sharing your expertise with us.

  3. Thank you for this well-written and informative post. The depth of your analysis is impressive, and your writing style is engaging. I learned a lot from this article and will definitely be referring back to it in the future. Keep up the great work!

  4. An informative and well-written piece. The principles are easily understood and applied thanks to your thorough explanations and practical examples. Thank you for taking the time to provide such detailed information. Your time and knowledge are much appreciate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