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兒童留聲台」研討會暨成果展覽——讓兒童參與成為日常!

圖/文:國際培幼會(香港)

前言

你兒時的期望和聲音有被聽見嗎?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參與權」是兒童的基本權利之一,兒童在任何影響自身的事項上都有表達意見的權利。公約自1994年在香港實施至今已有三十年,本地兒童的生存權及發展權已得到相對較好的保障,但受保護權及參與權仍需改善,尤其是社會大眾普遍尚未理解兒童參與權的概念,坊間更缺乏讓孩子參與社區決策的機會。

今年4月27日至28日,國際培幼會(香港)舉辦了「兒童留聲台」研討會暨成果展覽,總結過去五年推行兒童參與社區發展項目的經驗,並與同業及公眾一同探討推動兒童參與的重要性及可能性。本文將介紹和回顧此次活動的內容,並分享我們的經驗以及與夥伴在交流過程中的收穫和反思。

「兒童留聲台」:賦權兒童參與社區發展

「社區很多事,很多時候都是大人說了算,但其實小朋友都是社區的一份子,我可以在這裡將我對社會、社區的意見講出來。」

—— 「兒童留聲台」參加者

自2018年始,培幼會策劃「兒童留聲台」[1],與香港不同社區團體合作,提供資源及分享以實證為本的項目模式和經驗,在多區推行以社區為本的兒童參與計劃。「兒童留聲台」旨在留住兒童當下的聲音,兒童本是社區的持份者之一,尤其在社區設施、兒童保護及發展的相關事項上,只有兒童才最清楚他們的切身狀況。我們相信參與社區發展能重新賦予兒童發表意見的權利,並藉著了解他們的需要和想法,建立一個更兒童友善的社會。

「兒童留聲台」項目框架

我們與各區夥伴一同按照「兒童參與社區發展項目週期 – 四階段」,為約9-12歲的兒童策劃一系列活動及體驗,讓他們首先認識計劃和提高對自身權利的意識,然後探索和發掘感興趣的社區議題。參加者需要與其他參加者及持份者建立共識,策劃和執行社區行動,最後透過進行倡議和社區展示,總結學習歷程和成果,讓公眾見證兒童也擁有締造改變的能力。

為進一步提升兒童參與的水平及質素,我們委託研究機構——臻善評估中心就計劃第三期(2022-2024)進行為期18個月的監察及評估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直接觀察、焦點小組和個人訪問,評估合作夥伴在推行「兒童參與社區發展計劃」時的表現,以檢討現行模式之成效。研究對象包括來自兩個機構的28位兒童參加者、7位項目團隊成員及30位義務成人促進者或專業協作者。是次研究更為香港本地首個兒童參與的追蹤性研究。

為總結過去五年旅程的成果,以及發佈研究結果,我們以「讓兒童參與成為日常!」為主題舉辦研討會暨成果展覽,希望以此為起點抛磚引玉,引發各界對議題的思考及討論。

研究發佈:何謂有效兒童參與?

在研討會第一日,臻善評估中心創辦人黃洪教授發佈了研究結果[2],分享團隊在「兒童留聲台」的觀察和發現。他首先介紹研究的理論框架,指出在討論兒童參與時,我們通常使用Roger A. Hart的兒童參與階梯來評估孩子的參與程度。然而,這個階梯對參與程度的分級很容易變為成人對兒童表達意見和參與決策的目標或期許,繼而忽略了成人在過程中的角色,例如應如何引導和支持兒童的參與、如何對待兒童的意見,以及成人與機構是否準備好與兒童分享決策權力和責任。因此,團隊在研究中結合了不同學者對兒童參與的討論,希望審視兒童在參與過程中的成長,同時探討成人在當中的角色。

理論框架:評估兒童參與程度的三個面向

研究總結「兒童留聲台」的經驗,指出設計有效的兒童參與項目應著重於價值、過程和環境三個方面。項目的整體價值應以兒童為核心(child-centered)和權利為本(right-based)。在此過程中,兒童應意識到他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參與程度,以及決定是否採納成人的意見。同時,參與體驗和過程本身比結果更為重要,故項目設計應採取以過程為導向(process-oriented)的方法,如「兒童留聲台」需要經歷四個階段,以預留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一方面培訓兒童表達意見和參與社區的能力,另一方面成人也需要與兒童建立信任的關係,並預備和創造機會讓兒童參與決策,逐步提升兒童的參與程度。合作夥伴也應營造一個支持和包容的環境(enabling environment),讓每位參加者都感到被重視和接納,從而享受到參與項目的樂趣。

經驗分享:成人與機構如何啟導兒童參與社區發展?

有效兒童參與的關鍵從來不僅僅在於兒童自身,更在於成人的支持及引導。夥伴機構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下稱麥理浩)及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北角樂Teen會(下稱北角樂Teen會)的成員在研討會提到,於啟導兒童參與社區發展的過程中,成人作為引導者和支持者,需要學習相信孩子的能力,慢慢放下主導的權力,讓他們擁有更多參與的空間。

麥理浩的社工成員分享,「兒童留聲台」有別於一般兒童義工小組,兒童的參與和主導性是計劃的重點。她認為9-12歲的兒童具備一定獨立思考及活動策劃能力,團隊可退後一步,提供更多空間讓兒童發揮,令他們從被動的服務使用者變成積極的參與者和決策者,與成人擁有同等地位。例如:一眾社區小幹事向來關心公共康樂空間,並希望透過在社區舉辦「全民運動日」,收集居民對公園設施的意見。於籌備過程中,兒童會忽發奇想提出不同類型的體育活動。社工不會直接反對兒童的意見,而是採取開放態度與兒童一同討論可行性,活用投票、發言等方法,讓孩子在公平的環境下表達意見。兒童更一手包辦後期的預備工作,包括場地規劃、活動設計和物資採購,成人退居二線,只協助活動運作,讓兒童能積極地發揮策劃能力。

石排街全民運動日

「除了社區中心以外,我在其他地方都沒有參與權。」

—— 「兒童留聲台」參加者

孩子在日常生活場景,如學校和家庭中,往往缺乏表達意見的機會。「兒童留聲台」或許是他們首次體驗參與權的地方。作為推動兒童權利的機構,我們希望將參與權延展至社區中心以外,創造更多讓兒童發表意見和被聆聽的機會。在設計項目時,我們要求合作夥伴必須安排至少一次與政府持份者的交流會面,讓兒童的聲音能直接傳遞給負責社會重要決策的成人。其中一個例子是麥理浩的社區小幹事,經由區議會的協調,與相關政府部門代表會面,成功推動當局撥款改建了位於他們居住社區的公園——石蔭路三號公園,並採納了兒童的建議,擴大了供兒童遊樂的空間,增設了輪胎鞦韆、轉轉椅等動感刺激的遊玩設施。

在研討會當日,我們很高興邀請到香港立法會議員陳家珮、培幼會董事局成員暨兒童事務委員會委員曾潔雯博士來到現場,與兒童參加者就他們關心的社區議題交流意見。我們期盼社會未來可以建立恆常收集和聆聽兒童意見的渠道,讓孩子的聲音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兒童向研討會嘉賓發表意見

心得交流:藝術、設計介入兒童參與是否有效?

除了分享項目成果外,我們亦藉著這次機會與同業和公眾探索實踐兒童參與更多的可能性。在研討會第二日,我們邀請了本月專欄的主編、studio uno創辦人林宇儂Uno,以及香港本地實踐者——AaaM Architects聯合創辦人蕭健偉Kevin和在山工作室創辦人方韻芝Vangi,探討藝術、設計如何作為媒介實踐兒童參與。

實踐者就藝術介入兒童參與交流心得

講者們的經驗提醒我們,孩子的觀點至關重要,不但幫助我們了解他們作為使用者的需求,還讓我們對周遭事物有更全面的理解。Uno在台灣美術館策劃「你看!?LOOK!?」展覽時,主動諮詢並採納兒童的意見,將他們對畫作的評價融入展覽的介紹文字中,使觀眾能從孩子的角度欣賞作品;而Kevin的團隊在重建塘尾道兒童遊樂場時,根據當區兒童的提議設計了攀爬高台,讓孩子能夠繼續玩他們自創的遊戲。這展現了兒童參與設計的重要性,以及藝術和設計能為兒童提供表達自我、發揮想像力的空間。

北角樂Teen會是「兒童留聲台」第一個採用藝術介入手法的夥伴。在我們的支持下,他們與藝術團隊在山工作室共同策劃兒童參與計劃,透過舉辦不同的藝術體驗活動,包括身體律動、繪畫和寫詩等,讓兒童學習認識和表達自己,同時提供多種角度觀察社區,擴闊他們對自身和社區的想像與連結。

Vangi分享活動設計理念時提到,藝術媒介其實是一種限制,但孩子在探索過程中就像玩遊戲一樣,不斷嘗試用不同的方法突破限制和達成目標。孩子會提出,「怎樣知道一座建築物有多高?」「意見收集箱可以是圓形的嗎?」「如果社區變成山河會是什麼模樣?」等等各式各樣的問題。藝術導師都以「Why not?(為何不能)」回應,並引導兒童社區設計師用身體估算建築物的高度、製作一個名為「方方」且個性開朗的意見箱,以及將他們對社區的觀察畫成「北角社區上河圖」。藝術能夠幫助孩子建立信心,讓他們知道只要願意參與和敢於想像,就能運用創意轉化媒介本身的限制,將不可能變為可能。

體驗及實踐:兒童參與工作坊

要向公眾介紹兒童參與,直接體驗無疑是最佳方法。在兩天的活動中,我們將工作坊的舞台和話筒交給孩子,由他們擔任講者及導師,帶領其他兒童和成人體驗兒童參與的樂趣和意義。《孩子主場》聚集了來自不同機構但同樣關心社區的兒童代表,分享和討論他們關心的社區議題。「兒童留聲台」的社區小幹事和兒童社區設計師亦舉辦了《兒童主導教室》,引導參加者用LEGO積木製作社區模型和創作版畫。

講者們也透過工作坊將不一樣的藝術體驗帶給公眾,包括兒童在《大自然的加冕》跟著studio uno於中環鬧市收集樹葉材料,製作獨一無二的王冠;AaaM Architects的《創意飛翔 – 跳飛機圖案設計》帶領孩子用紙膠帶為跳飛機遊戲重新設計圖案和玩法;在山工作室更邀請了本地混合媒體藝術家鄧國騫在《創作就是一場冒險》與兒童一起嘗試由一雙手和一張紙開始,用撕紙和拼貼的方式創作圖案。

結語:讓兒童參與成為日常!

這次研討會暨成果展覽是一次很好的機會,讓我們整理過去五年的項目經驗和反思,並將本地以至亞洲的實踐案例與同業及公眾分享。兒童參與不只是一個機構的項目,更重要的是代表著一份尊重、信任和支持孩子的精神。無論是在社福機構、學校、家庭還是社區,成人都有責任讓兒童參與成為日常的一部分,好好聆聽孩子的聲音,共同建立一個互相尊重、平等和富有可能性的環境,讓每個兒童都能夠在其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明年,「兒童留聲台」將走進校園,與小學生一起探索公共房屋的重建與發展,發掘社區昔日的寶藏,並想像未來的藍圖。讓我們一同努力,將兒童的聲音傳播得更遠。


國際培幼會於1937年成立,總部設於英國,是全球其中一個規模最大的國際兒童慈善機構。我們在全球超過80個國家工作,與兒童及女孩共同努力,致力創造一個平等世界。我們與兒童並肩,與他們應對成長路上的逆境與危機,從根源解決女童和弱勢兒童面對的挑戰和不平等。計劃主要集中在兒童健康、教育、環境及生計方面,持久長遠地改善孩子的生活素質。培幼會亦一直致力幫助更多女孩免受歧視,獲得所需的教育、技能和支援。近年更積極開拓本地兒童及青年項目,致力提升本地兒童權益。

國際培幼會是一個獨立的慈善機構,不涉及任何宗教、政治或政府背景。

有關國際培幼會資料,可瀏覽網頁 https://www.plan.org.h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