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學會了老屋的分類方式,成為自得其樂的街頭觀察家

文:蔡佳明
圖:老屋曆團隊、林珈羽

嘉義木屋六千棟散佈在舊市區中,從清朝、日治、戰後、現代一路演變,有唐山師傅的閩式風格、日本技師的殖民教化、西方美學的複製與再現、碰撞平民的生活品味、以及各路匠師的手路拚場,多元豐富。

嘉義舊市區不大,常常在幾步路的附近街區、就可以看到多種風格、各自表述,如果你對於木造建築有一點了解,那在嘉義舊市區上,就很容易有一種左右逢源的快樂體驗。因此我們希望給大家一些分類作為指引,但又不要過於複雜,讓大家走入街頭時,可以輕鬆入門,成為街頭觀察家。

嘉義常民建築八系列讓嘉義市區木屋開始有了名字

2016年時,南華大學建築系教授陳正哲老師曾經對嘉義木造建築進行縝密調查與研究,如同「木屋偵探」般鑽入舊市區大街小巷,進行田野調查,共獲千筆成果。最後以外觀、機能等特色,分類出八個系列,稱為常民建築八系列

  1. 路口轉角的「轉角系列」、整棟幾乎全是木構造建築,僅僅表面皮層(有時再加上磚造或RC亭仔腳的部分)非木造。
  2. 宛如戴著洗石子、磁磚等面具的「假面系列」
  3. 從外觀即顯現木構造原材質的「素顏系列」
  4. 日本時代建築考究的常民醫院「先生館系列」
  5. 多棟木屋有機連結或成群排列聚集,形成一處俱內凝力的微型聚落「一團系列」
  6. 外觀上近似「素顏」在立面多了陽台,成為辨識亮點的「外掛系列」
  7. 於兩三層樓一般住宅建築的平屋頂上,加蓋一座小木構造房屋的「桂冠系列」
  8. 由三戶以上建築所緊接而成,立面上呈現一體風格或各種不同造型聚合的「串燒系列」

嘉義木造建築的入門分類學

團隊討論建築分類,除依循上述嘉義常民建築八系列的分類原則,並從更能凸顯常民、台味建築特色欣賞與考究的角度出發,在原有基礎上加以擴充。對一般大眾來說,一個好的分類方式,應該是要容易辨識、一聽就記住、還要朗朗上口。

我們將嘉義木屋按照建築的正式程度、建物位置與規模型態、立面樣態、局部特殊性、原有建築文化、拼貼風格與開創性等面向,大致歸納出六大類:名人堂、串燒轉角、假面、凹凸自如、混融、腦洞大開等,各自再細分成為14小類

第一類 「名人堂」

名人堂是正式、正港的好建築,具有特定用途、並試圖展現相呼應的風格。經過精心設計、外觀雕琢與細選材料,符合業主需求及品味。例如具有傳教與集會功能的宗教建築、日治時期公共建設西化風氣、地方仕紳展現身分與品味的和洋並置等等,可見建築近代化軌跡。

第二類 「串燒轉角」

串燒是成排的連棟建築,轉角可以是一棟或數連棟佔據街廓邊角。以街道的尺度看來,串燒轉角這個類型常有類似節點或地標的都市意義,以位置吸睛或數大而美的特點,牽引著氛圍,用相近或跳躍的風格形塑街區的景觀特色。

轉角建築特別是配合日本時代市區改正,道路成為棋盤狀,而棋盤狀的街角建築經常會設計一個轉角面,讓建築略為退縮,街廓成為八角形,而轉角面通常就會有一個精采的立面呈現,讓來來往往的人可以欣賞。像是忠孝路與蘭井街口的共榮館,街角面上的牛眼窗,似乎特別能代表長期佇立街頭欣賞街區演變的歷史。

串燒建築就是連棟透天的概念,也可能就是當時建商興建的販厝。連棟建築數量有多有少,常見2-3連棟,最多可見興中街市場內的19連棟(非木造)。多數是街屋的形式,可能是一樓做店面、二樓做住家的樣態。

第三類:假面

假面建築在主要的木結構空間外,立面以其他構材外覆,目的在形塑現代都市街道景觀與提升防火機能。較早的年代流行泥作、洗石子,有時陽台也是表現的視覺重點,後期出現簡潔、規律的線條分割裝飾與磁磚覆面。

假面建築是木構造建築常見的立面特色形式,不僅是作為展示業主、設計師對建物外觀設計美學的看法或身分象徵,也會跟三角窗、連棟等區位特色連結,也會跟太子樓、凹壽等屋頂或立面變化結合,形成木構造建築的多元組合樣態。

第四類:凹凸自如

具有文化意涵或實用功能的建築構造,未隨時代或社會變遷消失,甚至被應用在不同機能、形式的建築物,外觀凹凹凸凸的模樣成為建物特色。這些形式上的自由型態,通常沒有實際居住行為,更多是精神上尋求自由的味道。太子樓常見於菸樓、工業廠房,可改善長型街屋採光、通風的效果,在立面上也常形成趣味性。凹壽陽台原本為一樓入口處內縮形成的小內院空間,在嘉義市街屋二樓的凹壽陽台結合公媽廳,似乎也創造一種獨特的祭祀空間儀式感。桂冠則是常見於2-3層樓的RC建築上,上面有一座木造平房,從建築元素的一致性,不一定是後來加建、可能是整體考量特地設計的一環。

第五類:混融

建築平面布局或構造方式,反映出特定的建築文化特徵。而經過時代演變、形式與材料等流行更迭,這些老屋時而堅持經典時而跳脫,自在混融為自己的樣子。

混融可說是台味建築的一種特徵,也可說是各種流派與建築特色,因應嘉義在地基地的空間大小格局、氣候所做在地化調整後的特色。像是原本應該在農村的三合院有較大曬穀場的中庭,到市區轉變成為小合院形式。大厝原本應該是中軸對稱,但也會有因應實際需求,有單側延伸或分割使用的狀況。

第六類:腦洞大開

文化特徵混融的下一步,是盡情取用發揮!閩粵、和洋建築文化形式多元豐富,在屋主及匠師的手路中碰撞活用,跨越數十載後,既能回顧,也是展望。在不同時代都有思想開放與勇於嘗試的屋主與設計者,蘭井街上1906年左右興建的張氏古厝、及2022年新銳建築獎得獎的實驗木場都是此類大膽創新的代表。

蘭井街上被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張氏古厝,一樓立面與嘉南平原農村傳統住宅相似,二樓則是洋風建築的作法,此種一、二樓截然不同的閩洋折衷建築式樣,與日本北海道函館的「上下和洋折衷建築」有異曲同工之妙台灣現存日據時期街屋建築所罕見。建築一樓立面保留漢式建築元素,開間分割、中軸對稱、八卦窗、有「額緣」的垂直拉窗、雨淋板。挑高5米大廳,供奉祖先和神明,兼具農村「厝屋」及街坊「店面」(街屋)。外腰牆有珍貴的馬約利卡磁磚(花磚),正門入口處上方、木造的山形洋風雨庇,為日式建築元素。其斜撐的曲線優雅,端部做卷螺紋,極為少見。二樓採成排的直式窗戶,配合一樓中軸部分,設計成三扇直式大面採光窗戶。

實驗木場的創新是在原本公有宿舍的住家小格局空間規模下,透過大幅整併,引入創新設計、新式木構材料、新工法,從原本的和小屋屋架系統,轉換為大跨距的現代化大木作工廠實習空間。

學會老屋分類學,在嘉義歷史街區內可以體驗左右逢源、馬上體驗、現學現用的路上觀察體驗

如果要去實地走訪嘉義老屋,我們準備了詳細的走讀地圖,老屋曆每兩個月的1號是走讀地圖,12個月共有6張走讀地圖與6條觀察路徑,可以立即找到14種建物類別以及重要地標。

六大歷史街區的劃分是參考Kevin Lynch《城市的意象》的【區域(Districts)】,區域是指城市裡具有同質特色的地區,讓人們有「進出」的感受。更具體的說法是,當觀察者在踏入這個區域時,心裡上有進入的感覺,有共同可辨識的特徵,那就是區域。如果在城市中移動,我們時常會以具體物件來劃分,例如跨越一座橋樑從嘉義市東區到了西區。

目前的行政區太大、里又太小,我們選擇以嘉義市現行空間結構形成的日治時期的1-3個町為一組空間單元,設定六條導覽路線讓大家體驗嘉義舊市區各區的氛圍,體驗時光壓縮的樂趣。

第一區是【城市的名片】,為日本時代的北門町,沿線也是嘉義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包含噴水圓環、市政府以及北門車站。

第二區是【二通-連結車站與舊城商店街】,路線是連結火車站與舊城商店街,也經過過去的西門,涵蓋過去的西門町與元町,也是目前觀光最熱鬧的地方,中正路,過去稱為二通、本島人街,嘉義最知名的林聰明砂鍋魚頭店面就在二通路上。

第三區是【黑金到新富-城鄉移民落腳與工業發展】,以車站周邊的城鄉移民落腳與過去的工業地帶,包含黑金町、末廣町、新富町,也就是西南側的車站周邊、永和市場以及舊市公所。

第四區為【東門外-優雅新生活】,範圍是舊市區東側,範圍包含東門町、宮前町、山下町,包含東門圓環、嘉義舊監獄,範圍內有很多公有宿舍是木造建築。

第五區是【南門田與東菜市-草地農產】,是過去的農產地,也就是南門町與朝日町,包含嘉義三大古廟之一的城隍廟以及東市場。

最後一區,第六區是【檜意長榮-木都再生】,在火車站北側,也就是榮町與檜町,有清治時期留存至今的雲霄古道,是古諸羅建城時進出北城門和東城門的通道。

一月至二月導覽地圖使用方式是綠色標註老屋類型,像是老醫館、桂冠、假面以及創造等,藍色標註知名地標,如噴水圓環、玉山旅社、許世賢故居,這些被標註的點位,在日曆頁中,都有精彩的圖文介紹,文字不多,很好閱讀。

文化路徑以中山路噴水圓環為起點,一路往東經過第一銀行嘉義分行、稅務出張所遺蹟,再往北走到共和路,經過許世賢故居,最後抵達檜意森活村。

老屋多數分布在巷弄內,大家可以在行徑中,穿梭巷弄內,尋找各種老屋。虛線代表的是舊城牆的位置,大家也可以觀察舊城牆內部與外部,在此刻當下有沒有什麼區別,是否能夠觀察出舊城的痕跡。

當你到嘉義旅遊散步時,可以帶著走讀地圖,沿著地圖上的標註,探訪老屋。特別提醒,使用時要把地圖往左旋轉30度左右,這張地圖為了繪製好看,右上角是正北方(右下角有指北針)。

已經有了老屋分類原則、經典木屋的示範說明、散佈老木屋與地標的導覽路線,是不是覺得應該帶著老屋曆,到這可愛的木造密集城市來體驗一下,整個老街區上漫步時,是否可以感受到熟悉的老屋,讓你有左右逢源的感覺。也體驗一下老屋曆是否有幫你打開欣賞老屋的眼界,讓你的心中,嘉義不再只有雞肉飯、涼麵、砂鍋魚頭、三味果汁,還有更多豐富的木屋文化、歷史與創新再等著你。

學邑工程技術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在都市規劃、都市更新、老屋整建維護、活化再利用、政策溝通行銷領域活動,遊走在台灣的大城小鎮,經常面對古老又複雜的問題,習慣以簡單、創新與趣味的方式面對,並希望以協作的方式來共同改造城市。

2021年進駐嘉義,執行嘉有木屋計畫_嘉義老屋整建維護專案,從政策形成、盤點、媒合、協助修繕到完工,至今已輔導11間,其中完工3間。2024年,出了第一本木造建築圖集《2025老屋曆》,希望讓這些老屋可以用更多可愛、更容易的方式讓大家來親近與認識,也讓大家多一種方式可以認識及參與木都再生的進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