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呂欣庭
青創計畫以活動行銷地方,仰賴青創戶的在地觀察,以及青創團隊願意彼此合作的夥伴關係。
(圖片來源:「臺北市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臉書粉專,2024)
在上篇文章中,我們探討臺北社宅青創回饋計畫的初衷與發展歷程,並分享各區域青創活動中實踐政策徵選類型的活動成果。下篇將著重介紹青創戶如何憑藉主動熱情的在地嚮導特質,與同樣居住在社宅內的社群成員建立起緊密的夥伴關係,並透過洞察社宅及社區需求,例如婦女培力、在地文史傳承及青少年陪伴等議題,在社造場域內自發推動相應的社區行動,進一步行銷社區特色或形成地方亮點。隨著青創計畫規模日益擴大,青創戶經常自發地在基地內外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融合彼此的提案與活動經驗,促成更多創新主題、轉變活動形式,並靈活適應各種規模的社區行動。這些努力逐步觸及並累積不同客群,從而進一步提升政策的整體影響力。
東區在地探索亮點:眷村發展史與農園實作、東區門戶在地發展史導覽、瓶蓋工廠AR實境尋寶
松山區健康青創於2018年入住後積極使用社區農園,組織「共耕食代農耕行動推廣小組」舉辦婦聯五村文化巡禮與產地到共享餐桌的食農旅行,介紹健康社宅基地原有的眷村文化與歷史地景,也結合屋頂農園收成的作物,一起共作眷村口味的蔥油餅與辣椒醬。隨多年活動經驗累積與居民響應,如今已發展成廣為人知的「共耕食代」社宅形象品牌,持續以農園作物為基礎培力社區婦女製作公益餃子、手工辣椒醬、青醬地瓜葉和左手香膏等食農加工品,成為健康社宅與青創計畫的在地亮點。
健康社宅小旅行—婦聯五村巡禮與手作眷村蔥油餅(圖片來源:「共耕食代」臉書粉專,2021。)
鄰近的南港東明青創與信義廣慈博愛園區青創則引入南港社大資源,舉辦茶山小旅行,讓居民了解南港自然地貌成因與農工產業發展史,而東明青創再結合手作活動,讓居民回到社宅完成當日小旅行的剪粘畫作品;廣慈青創則規劃「南港山系埤圳歷史走讀」系列活動,由社大老師帶領居民走讀南港與松信一帶在農業時代的埤圳路線,從連結基隆河的水圳出口(松山廣場)沿路往南,一起走回鄰近廣慈的「永春陂濕地公園」,讓居民從水文地景共同認識地方發展史。
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有地方社造資源投入,設有文史地圖可供青創地方行銷活動使用(資料來源:廣慈青創,2023)
東明青創夥伴也因應近十年的東區門戶計畫,開發多條不同的南港在地旅行支線,如南港產專區、中南街、瓶蓋工廠與國家生技園區等文史走讀,一方面著重都市規劃帶來的地景變遷,讓南港新舊居民一起認識、遙想僅存於古地圖和老照片的工業區原有光景,也一起見證南港「黑鄉」近十年都市規劃的轉型過程;一方面都市發展的走讀也可結合生態導覽或不同青創夥伴的專長,比如AR實境、影像紀錄與平面設計等,前者可為在地歷史建築-南港瓶蓋工廠設計尋寶互動遊戲,擴大活動豐富度以吸引民眾認識特殊地景故事;後者影像紀錄與平面設計是走讀活動不可或缺的夥伴,可以將故事推播至線上社群與社宅內電視牆,提升民眾參與感。
東明青創活動-國家生技園區里山走讀,結合生態導覽與都市變遷的地景走讀,認識南港丘陵地形、埤塘、碉堡、市郊區與重大建設等地方發展史與未來轉變。(圖片來源:東明青創,2023。)
東明青創曾舉辦南港產專區小旅行,和南港居民們一起見證許多工業地景的消逝,也預見南港未來商辦與高樓林立的模樣。(圖片來源:東明青創,2020。)
南區探索亮點:玩童運動會、興隆社宅陪伴安康平宅的移住安居、新住民與市場文化探索
社宅居民的組成一直是青創計畫執行上需要仔細觀察的基礎功課。興隆D2社宅所在區域預計規劃多處社宅,部分用地來源是將原有的安康平宅分期分區地改建為「興隆社宅」,而較早興建完成的興隆D2社宅成為安康平宅居民的移住地,因此興隆D2社宅與安康平宅的許多居民是彼此熟識的,也有許多孩子是來自有社工長期陪伴的弱勢家庭,代表放學後找地方玩耍、寫作業的需求會發生在社宅中,因此興隆的活動經常有教育、親子陪伴或讓小朋友玩耍的空間活化提案,而地方行銷的基礎有一部分是來自青創戶引導孩子們共同設計遊戲的工作坊,以及行之有年的地方盛會:玩童運動會。
興隆青創串連文山區在地社福組織、媒合隔壁的明道國小運動場,也邀請陪伴安康平宅青少年的NGO(微光盒子)和關懷親子和長輩的青創夥伴們,藉由一年一度的運動會封街玩耍,帶給社區拔河賽、水球大戰、大隊接力、趣味運動和實境遊戲成果發表等活動,結合青創夥伴的各式攤位與社區社團的舞台表演,讓眾人一同享受快樂午後時光,也讓玩童運動會成為新的在地亮點,自然地展現社宅的全齡友善與熱鬧生活。
興隆D2青創特別向景美女中拔河隊借來比賽用的繩子,在滂沱大雨中陪伴孩子們展現運動會的熱血精神。(圖片來源:「臺北市社會住宅青創回饋計畫」臉書粉專,2023。攝影:林鈺智)
由興隆D2青創陪伴社區孩子設計實境解謎遊戲,也邀請孩子們擔任關主帶大家認識社宅周邊地景,也體驗孩子的無限創意。
(圖片來源:「臺北市社會住宅青創回饋計畫」臉書粉專,2023。攝影:林鈺智)
還有興隆D2青創夥伴分享在地越南文化的發展脈絡與生活,帶民眾走訪周邊的越南商店和小吃店,也走入木新市場帶大家認識新住民的食材與生活,再搭配系列活動介紹東南亞的繪本、電影與桌遊體驗。除了帶民眾關注原安康平宅既有的越南移民歷史,在高齡化的時代,移工看護的需求與文化也需要被滿足和認識,讓落地生根的新住民文化在興隆社宅的青創活動推廣下成為在地行銷的一環。
先在社宅了解在地越南文化發展史,再走入社區購買大排長龍的越南法國麵包(資料來源:「興隆社宅2區:興生活隆底家」粉專,2020。)
走入木新市場四處探索已扎根的新住民文化(雜貨店、美食、美甲等)(資料來源:「興隆社宅2區:興生活隆底家」粉專,2020。)
行銷地方的幕後進行式:青創計畫的跨社宅整合與資源共享
除了目前遍及各行政區的11處青創社宅,包含松山健康、文山興隆D2、萬華青年1區、南港東明、大同明倫至萬華莒光等社宅基地,近幾年也隨新社宅完工或適逢舊社宅第一屆青創計畫屆滿,持續納入新血、舉辦青創戶徵選(比如今年依續有青年2區、健康與廣慈3區等社宅進行青創戶徵選和培力),讓青創計畫的政策發展邁向一定規模,提升青創活動全市型公共服務的密度(青創徵選簡章之核定戶數約316戶,持續增長中)。特別的是,隨區域內基地規模增加,可觀的回饋量能伴隨各社宅青創戶熱絡交流,衍伸許多跨社宅的創新活動,以及青創夥伴彼此支援的人力流動,同一群民眾參與鄰近社宅的青創活動也是時有所聞,有助於擴大相同興趣的青創社群、共同行銷地方。
比如前述小彎與東明皆有提案主辦單車活動的青創戶,今年即號召小彎、東明、廣慈、瑞光、行善、明倫、新奇岩等共七處跨社宅基地的青創夥伴,共同宣傳與籌備4月中的「跨出社宅鐵馬行 – 舊圓山兒童樂園之旅」活動,經河濱公園串聯各社宅民眾,在「越騎越大團」的熱鬧情境下一路至捷運圓山站會合,緊接著開啟圓山舊兒童樂園走讀、再一同聚在舊摩天輪前的草皮野餐,享受午後的溫暖時光,並以速寫摩天輪的童趣活動作結,非常充實地累積地方生活感。
「跨出社宅鐵馬行 – 舊圓山兒童樂園之旅」活動由七個不同社宅的青創聯合舉辦(圖片來源:「東明好宅:社宅生活+」臉書粉專,2024。)
地方行銷的實踐路徑:交織社宅政策、在地社區與青創夥伴
隨著時間推移,青創計畫累積了豐富的地方行銷案例,可大致分為四種類型:1. 在地生活圈的文史導覽;2. 既有自然遊憩資源的運用;3. 回應社宅組成特色的在地陪伴;4. 遊戲化的實境體驗。不論是地方的新住民或長期居住者,亦或是社宅承租人或非承租人,這些青創活動皆致力透過行銷在地,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社區文化、社宅的公共服務特性及在地生活的多元面向。
在這個的過程中,青創戶作為在地嚮導,擔當重要的中介角色。不僅協助媒合地方資源,也經常邀請在地居民或社宅住戶分享經驗、共辦活動,甚至作為「地方代言人」,向非當地人介紹社區亮點,積極促進外界對地方與社宅的理解與興趣。這種正向的循環互動,讓參與者不僅能發現社區中的故事與特色,也逐步打破了社宅居民與非社宅居民的隔閡,進而深化了社區的認同感。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青創計畫從「社宅去標籤化」到「地方行銷」或許不是轉向,而是由三條路徑收束的政策實踐過程:第一、對青創戶徵選培力時的政策指引漸趨明確,從單點活動類型開展出多項以「社宅青創品牌」系統化思考的子類型,期待青創活動創造極大化的公共服務效果;第二、青創戶從一線執行過程若發現社區需求或相關社造資源的合作機會,具有調整和創新活動內容的彈性;第三、隨新基地陸續落成,青創計畫的組織人數逐年增長,帶來更頻繁的跨基地合作機會,也展開鄰近基地的區域性串聯。持續有新夥伴加入的青創計畫,不僅延續了青創品牌化的進程,也維持社區營造的永續性。
在舊圓山兒童樂園的草地上野餐與寫生,認識新鄰居也享受騎單車的樂趣。(圖片來源:「東明好宅:社宅生活+」臉書粉專,2024。)
(編按:本文為「臺北市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執行單位玖樓 9floor 的投稿)
無法忍受沒有依據,所以挺進社區追尋第一手見微知著的快感。現為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生與青年創新回饋計畫成員,是住宅政策的觀察者、使用者,也嘗試協作共好生活的無限可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