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宜居城市的城市規劃革命: 波特蘭的土地利用與控制方法

文:林維平

關鍵詞:城市成長邊界(UGB)、永續城市規劃、混合用途開發、公共交通為導向的設計(TOD)、綠色基礎設施、社區參與、智慧成長、住宅可負擔性、環境永續性、城市宜居性

圖片: 波特蘭城鄉邊界鳥瞰圖。來源:Google Earth pro 谷歌地球專業版

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市常被譽為永續城市規劃和有效土地利用策略的典範城市,這也是該市宜居程度高的重要原因。波特蘭以其創新的城市發展方式而聞名,實施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政策,使其有別於其他美國城市。這些政策的重點是在城市發展、環境保護和社區福祉之間建立和諧的平衡。本文分析波特蘭的土地使用政策如何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

圖片 01:波特蘭鳥瞰圖。來源:https://www.travelportland.com/neighborhoods/

波特蘭土地利用策略的核心是城市成長邊界(UGB),其目的是控制城市蔓延並引導內部成長,促進高密度開發和更有效的基礎設施利用(圖片 01)。混合用途開發是另一個重要方面,它將住宅、商業和娛樂空間融為一體,打造出充滿活力、適合步行的街區。公園、綠色屋頂和永續雨水管理系統等綠色基礎設施措施進一步促進了城市環境的永續發展和生活品質的提高。社區參與也是波特蘭規劃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確保開發能夠反映居民的需求和偏好(圖片 02)。

圖片 02:如何、何時、何地將參與融入城市發展。來源:https://citychangers.org/participation-in-urban-development/

這些要素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一個具有凝聚力的綜合城市規劃架構。對永續成長、高效土地利用和社區參與的關注使波特蘭成為城市宜居性的典範。

城市成長邊界(UGB)的目的透過划定城市發展與農村土地之間的明確界限來來控制城市蔓延。該政策的目的保護農田、森林和自然景觀免受城市化的侵蝕,從而保護該地區的生態和農業資源。在 1979 年波特蘭正式實施 UGB 時,該市已承諾採以永續管理的成長模式,為其他城市開創了先例(圖片 03)。

圖片 03:城市成長邊界UGB。來源:https://abundanthousingla.org/how-an-urban-growth-boundary-could-impact-los-angeles/

城市成長邊界(UGB)規定城市發展必須集中在其範圍內,以促進高密度發展和優化土地利用。透過向內集中發展,波特蘭能夠創造出更緊湊、更高效的城市形態。這一策略不僅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現有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還鼓勵發展步行街區,減少對汽車的依賴。珍珠區(Pearl District)就是一個顯著的案例。它曾經是一個工業區,現已轉變為一個充滿活力的高密度多功能社區(圖片 04)。

圖片 04:珍珠區改造
資料來源:(上)https://www.nextportland.com/2019/01/22/holden-of-pearl-dar1/#more-15707
圖片 04:珍珠區改造
(下)https://www.pearldistrictportfolio.com/history

此外,UGB 還促進了城市內部及周邊綠地和自然區域的保護,提升了波特蘭綠色和永續發展城市的聲譽。UGB有助於保持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支持生物多樣性,並為居民提供接觸大自然的機會。

2000 年,美國規劃協會與 60 個公共組織合作,成立了智慧成長美國聯盟。該聯盟倡導一系列原則,包括土地混合使用、緊湊型設計、可步行性、多樣化的交通選擇、保護公共空間、農業用地和自然景觀,以及改善現有社區。該聯盟的目標是將這些原則納入城市規劃,以實現永續成長和提高生活品質(圖片 06)。

圖片 06:智能成長資訊圖表。來源:https://www.cityofchesapeake.net/3303/Smart-Growth

「智慧成長 」策略的目的發展人們可以生活、工作和娛樂而不嚴重依賴汽車的社區。智慧成長運動的早期典範是波特蘭,的目的解決傳統郊區發展模式的缺點。透過促進更有效的土地利用,鼓勵環境永續發展和社會包容性發展。

1997 年,波特蘭的 「2040區域計畫 」在城市成長邊界(UGB)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造一個擁有放射狀交通網絡的緊湊型城市中心。該計劃是管理區域成長和發展的綜合方法。它強調了幾個關鍵策略:

1.控制成長邊界:「2040區域計畫 」繼續執行 UGB,但重點是進行策略性調整,以適應人口成長和經濟發展。其目標是防止無計劃擴展,同時確保邊界內有足夠的土地用於住宅和商業(圖片 07)。

圖片 07:2040 區域規劃圖。來源:https://www.oregonmetro.gov/2040-growth-concept

2. 加強公共交通: 該計畫呼籲對公共交通進行大量投資,以減少對汽車的依賴。這包括擴大輕軌和公共汽車網絡,發展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開發方案,以及改善自行車和步行的基礎設施。透過這些措施,該市的目的減少交通擁堵、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並為居民提供更多交通選擇(圖片 08)。

圖片 08:波特蘭輕軌系統。來源:https://www.travelportland.com/plan/max-light-rail/

3.發展適合步行的小街區: 「2040區域計畫 」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廣步行社區。這包括設計具有小街區、混合用途開發和行人友好型街道景觀的社區。其目的是發展充滿活力、四通八達的社區,人們可以很方便地步行前往商店、學校、公園和其他設施(圖片 09)。

圖片09:南濱水區的行人。來源:https://www.shareoregon.com/things-to-do/en/listings/125364-portlands-south-waterfront?image=239136

4.土地混合使用和緊湊設計: 該規劃鼓勵發展住宅、商業和娛樂空間融為一體的混合用途街區。這種緊湊型設計有助於減少長時間通勤的需要,支持在地商業,並培養社區意識。

5.保護公共空間和自然景觀: 保護綠地和自然景觀也是一個優先事項。即使當地進行了都市再發展計畫,該措施能夠確保公園、森林和農田得到保護。這不僅為居民提供了休閒機會,也有助於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

6.強化現有社區: 「2040區域計畫 」的重點是透過投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便利設施來改善現有社區。這種方法的目的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確保所有社區都能從經濟成長和發展中受益。

「2040區域計劃」的實施展示了智慧成長原則如何應用於大都市區。該計劃的目的平衡成長與永續性、公平性和宜居性。透過整合土地利用和交通規劃、促進高密度發展以及保護自然資源,波特蘭逐漸成為全球其他城市的典範。

南濱水區(The South Waterfront district)是這一策略的最佳實例。南濱水區曾經是一個工業區,如今已轉變為一個充滿活力的高密度社區,擁有各種住宅選擇、零售店、餐館、辦公室、綠地和公園。公共交通,包括波特蘭有軌電車和連接該社區與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校區及城市其他地區的高架電車,都是其設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個緊湊的區域內整合不同的土地用途,有助於培養社區意識,減少出行時間,並鼓勵當地的經濟活動。此外,它還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汽車的需求,提高了土地和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從而支持環境的永續發展(圖片 10)。

圖片 10:南部濱水區–多功能開發方案。來源:https://portlandcreativerealtors.com/portland-neighborhood-guide/sw-portland-neighborhoods/south-waterfront-neighborhood/

公共運輸為導向的設計(TOD)是波特蘭土地利用策略的另一個關鍵要素。TOD 的重點是以公共運輸樞紐為中心,發展高密度、多功能的社區。透過設計公共交通、自行車和步行均可方便到達的社區,TOD 的目的減少對汽車的依賴,提高整體流動性。波特蘭 TOD 的主要特徵包括:位於公共運輸站點步行範圍內的住宅和商業開發方案,自行車道、人行道和公共運輸站點等基礎設施的改善,以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緩解交通擁堵的永續發展目標(圖片 11)。

圖片 11:珍珠區–以TOD交通為導向的發展區。來源:https://pdxshoupistas.com/parking-is-often-over-supplied-at-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

混合用途開發和 TOD 有許多優勢,它的優點在南海濱和珍珠區等地區顯而易見,然而它也並非沒有挑戰。批評者認為,這些策略必須反映實際需求,不應過度依賴可能無法充分利用的公共交通解決方案。這可能就有賴於靈活的分區法律、激勵開發商投資於 TOD,以及根據使用模式持續監控和調整公共運輸服務。此外,多功能開發和 TOD 的成功取決於有效的社區參與。採納居民和利益相關者的反饋意見有助於確保開發方案滿足社區的需求和偏好,從而提高接受度和長期永續性。

波特蘭綠色基礎設施計劃的一個突出案例是 「綠色街道 」計劃,該計劃的目的管理雨水徑流和減少城市熱島。該計劃在街道設計中融入了生物水池、透水路面和本土植物等功能。生物溝渠是一種景觀元素,目的是集中或清除地表徑流中的碎屑和污染。透水路面可讓水從地表滲入,減少徑流並改善地下水補給。種植本地植物則能夠吸收雨水、過濾污染物,並為當地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上述元素結合在一起,既提高了環境品質,又增加了美感,使街道更加舒適和環保。

波特蘭森林公園是美國最大的城市森林之一,是城市重要的生態和娛樂資產。森林公園佔地 5000 多英畝,擁有大量供徒步旅行、騎自行車和觀賞野生動物的小徑。公園廣闊的面積孕育了多種多樣的動植物,促進了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健康。這些綠地是波特蘭城市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居民提供了方便的戶外休閒場所,並提升的城市整體環境對居民健康的貢獻(圖片 12)。

圖片 12:森林公園。來源: https://traveloregon.com/things-to-do/destinations/parks-forests-wildlife-areas/forest-park-for-everyone/

綠色屋頂是波特蘭綠色基礎設施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屋頂覆蓋著植被,有助於建築物隔熱、降低能源成本和管理雨水。透過吸收雨水,綠色屋頂減少了暴雨時可能淹沒下水道系統的徑流量。屋頂綠化還能透過蒸散作用冷卻空氣,為建築密集區提供更多綠地,從而幫助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圖片 13)。

圖片 13:波特蘭的綠色屋頂。來源:https://www.greenroofs.com/projects/the-portland-building/

該市的永續雨水管理方法還體現在利用綠色基礎設施來補充傳統的灰色基礎設施(如管道和處理廠)。透過整合綠色基礎設施解決方案,波特蘭可以更有效地管理雨水、降低洪水風險並改善水質。例如,該市已實施了大量的雨水花園和綠色屋頂,可自然收集和過濾雨水,減輕傳統下水道系統的負擔。

森林公園等城市森林和散布在城市各處的小型綠地在維持生態平衡和提供休閒機會方面發揮著關鍵角色。這些空間就像城市之肺,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改善空氣品質,讓居民從城市環境中解脫出來。

波特蘭的綠色基礎設施舉措也有效地應對了氣候變遷。透過增強城市抵御暴雨和熱浪等極端天氣事件的能力,這些措施有助於減輕氣候變遷的影響。例如,綠色屋頂和城市森林可以幫助緩和氣溫,減少對空調的需求,降低能耗。

《波特蘭計劃》是一項在廣納社區意見的基礎上所制定的綜合性策略願景計畫。該計劃概述了住宅、交通、環境永續性和經濟發展的長期目標,確保波特蘭繼續成為所有居民的宜居城市。包容性的規劃過程展現在一系列的公開會議、調查和開放日的活動設計上。居民可以在這些活動中發表意見、提出建議,並參與塑造城市的未來。這種廣泛的外展活動能促進城市對於關鍵措施的共識,並確保在規劃過程中考慮到差異觀點。

社區對波特蘭城市規劃的參與不僅僅局限於制定策略計劃。居民還參與方案的實施和監督。鄰里協會、市民咨詢委員會和志工團體在開發方案的各個階段有積極角色。這種持續的參與有助於解決人們關注的問題,根據需要調整計劃,並保持規劃過程的透明度和問責制。

儘管波特蘭的規劃實踐廣受贊譽,但也並非沒有挑戰。蘭道爾-奧圖爾(Randal O’Toole)在《最好的計劃:政府規劃如何損害你的生活品質》一書中認為,政府干預可能會導致意想不到的負面後果,如房價上漲和官僚效率低下。他也認為,參與式規劃可能會變得繁瑣而冗長,從而減緩決策進程並增加開發成本,從而影響城市規劃的整體效率和效果。針對這些批評意見,波特蘭探索了各種策略來減輕 UGB 的負面影響。其中包括促進可負擔住宅(afford housing)的政策,如包容性分區(inclusionary zoning)以及鼓勵開發商建造成本較低的住宅單元。波特蘭市還對公共交通和基礎設施改善進行了投資,以支持 UGB 內的高密度開發。

綜合而論,UGB 是波特蘭管理城市發展和保護自然景觀的重要工具。雖然它在環境和城市規劃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面臨著與住宅可負擔性和經濟差距相關的挑戰。目前關於 UGB 的爭論凸顯了平衡永續發展與不斷成長的人口需求的複雜性。


參考書目

Abbott, C. (2002). Planning a sustainable city: The promise and performance of Portland’s urban growth boundary. Urban Studies, 39(7), 1347-1370.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2000). Smart growth America coali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martgrowthamerica.org

O’Toole, R. (2007). The best-laid plans: How government planning harms your quality of life, your pocketbook, and your future. Cato Institute.

OECD. (2023). Built environment through a well-being lens. OECD Publishing. https://doi.org/10.1787/1b5bebf4-en

Ozawa, C. P. (Ed.). (2004). The Portland edge: Challenges and successes in growing communities. Island Press.

Regional Barometer. (2020). Communities-land-use. Oregon Metro. Retrieved from https://regionalbarometer.oregonmetro.gov/pages/communities-land-use

TriMet. (2010). Livable Portland: 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 initiatives. Retrieved from TriMet Publication

林坚,骆逸玲,楚建群. 城镇开发边界实施管理思考——来自美国波特兰城市增长边界的启示[J]. 北京规划建设,2018(2), 58-62.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生。典型的建築教育背景,擁抱科技喜歡思考,一路上一直在尋找非典型可能的研究者與設計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