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P.LU、妤霏
首圖來源:Pexels
西部海線
海域是行政與生活疆域的綜合體。西部海岸北起淡水河南岸,南至屏東縣枋寮,海岸線全長約410公里。除了新北市觀音山附近有火山地形,高雄地區則擁有隆起的珊瑚礁外,這裏的海岸大多由臺地或平原所構成,呈現礫質、砂質和泥質海岸的特徵,是島嶼臺灣海積地形最顯著的地區。西部的海擁有擁有相對平坦的海岸線,延展出的沙灘綿長,形成以沙洲,沙丘及潟湖等自然景觀。彰化的海與生活多落在海岸到24海哩內的範圍(圖1),這裡的海岸主要由飄沙形成,退潮時沙灘可以延伸5–6公里。外海則因沉積作用形成潮流砂脊,水深最深不超過50公尺,平均約30–40公尺。朝海牛是彰化海線聚落半農半漁的事例。以芳苑為例,受訪者告訴我們,這裡是日本時代1992年濁水溪整治之後出現的浮覆地,一直到40年前,這裡種蚵的人家仍是少數,反而是一些在沙洲沙崙,像是花生,甘蔗這類的農作。日子不好過,大家就開始試著去插蚵當副業,家裡的牛去運甘蔗之餘也運一些蚵,一兼二顧,形成海線特有的生活方式。
漁業
圖2呈現了彰化海線的海域空間與日常使用。大致來說,海岸延伸到3海哩(差不多5.5公里)是潮間帶的範圍,婦女和小孩在這裡「討小海」,插蚵,養文蛤,撈貝,設一些小型的定置漁網,或是採集海菜等等。3海哩到12海哩的地方習慣上叫「近岸」,延伸到24海哩則叫做「沿海」。再往西則是限制水域,水更深,風浪更大,再加上限制水域的政治敏感性,這裡一般的家計漁船不常到這裡作業。
「討大海」的主力是海線社區內被認為比較強壯的男性勞動力。順著季節出海打漁。不同季節,不同深度,藏著不同的魚,也有不同的性格。圖3大致整理了漁業的時序。魚一年四季都有,但漁船出海作業的時節大致以中秋到初夏為主。吹起東北季風,大風大浪的日子是沿海捕魚的旺季,漁夫們告訴我們,先來的鯖魚和鰹魚是海洋中的痞子,很多很大群很漂亮,搖搖擺擺晃來晃去。再冷一點,烏魚、虎魚、鯧魚 、土魠、鰆魚還有加辣魚慢慢過來,洄游烏只是過境,之後還會往南邊去;港烏是在河口生活的魚群,受人類陸地活動的影響較大,一年四季都有,只是冬天更肥美一些。晚一點則是不太理人,悠悠走在前面的海洋貴族土魠和跨拔, 還有天氣熱起來之前來的鮪魚大哥。鮪魚很大尾,身形兇猛,吃東西用衝的,巡航的均速大概可以到70公里,最快可以達到160公里,像一顆快速球。他們總是一整群大搖大擺,會吃掉很多大小魚,像吸塵器,在他後面大概就不用太指望豐收。
近岸的冬天,最先來的是午魚,再來是鰻魚苗,還有農曆年前短暫來訪的鯧魚(就是年夜飯桌上煎的金黃的那盤)。初春時來的是白腹,跨拔,土魠和花身鯻,一直延續到初夏,接著是石斑和鯰魚的季節。石斑是飯來張口懶洋洋的大傢伙,特別喜歡隱身在河口和消波塊的附近。釣石斑的船長們多半有自己的秘密釣點,直接用大拇指跟食指拉著釣繩,憑經驗和細膩的感覺來反應。拉到大牛(石斑上鉤)的時候反應要夠快,才能夠滿載而歸。鯰魚賣到中國通常比臺灣的價格好,他們覺得鯰魚裡面的魚膘對強身健體有功效,男生女生都補,常常供不應求。
離岸風電基礎建設和鳥類
圖4是目前在彰化外海的離岸風電基礎設施們。位在中段南北向的航道大概就是最多家計漁船作業的近岸地區,航道以內(以東)風場對既有的漁業生產方式影響較大,以外(以西)則相對輕微。幾個已經完工的風場已經拉上海底電纜串連併網,包含屬於示範風場的台電一期(109.8MW),潛力場址階段獲配的CIP彰芳西島(550MW),以及在今年甫完成併網,接近領海外界線的沃旭大彰化東南(605.2MW)及西南第一階段(294.8MW)離岸風場。潛力場址其餘的幾個開發計畫,如台電二期(約600MW)大彰化西北(約582.9MW),西南二階(約337MW),海龍(約1GW),海事工程也正在進行中。2021開始的區塊開發選商,在航道內的幾個核定風場,如海峽(300MW),蔚藍海(440MW)風場等,未來在施工階段預期也會帶來一些地方生活上的擾動。
相較於海事工程執行階段在海域使用上的排他性,離岸風電完工後對地方生活的影響較為輕微,主要是維運船大約兩週一次的巡航檢修。現有法規並未禁止漁船在風場範圍內捕撈,也缺乏海域使用上公共安全的相關規範,部分風場業者會自主進行作業船隻安全宣導會相關配套事宜。風場完工後,基樁的聚漁效應帶來的新的海域使用,波特船與從事觀光漁業的釣客們喜歡聚集在風機下方垂釣,在新型態觀光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對遊憩安全性與漁業資源分配的新討論(圖5)。
如果說離岸風電與漁業是海域空間使用上的競合,風電與鳥類,則主要集中在高度上的討論,像是風機的尺寸,掃風半徑,鳥類過境的時間與的飛行高度等。觀察者告訴我們,春秋分是過境性鳥類來台灣的高峰,有些會留下來過冬,有些則往更南更溫暖的菲律賓等地飛去。大型的過境性鳥類,如灰面鵟鷹,赤腹鷹,黑面琵鷺等。在航道外的飛行高度通常已經高於葉片的掃風高度,推估受影響的程度不高,航道內到潮間帶這一帶,因為要緩降覓食,受影響的程度顯著增加,特別是近岸與陸域的開發案場,可能會對生態帶來比較大的衝擊。長年都有的鷗科鳥類與黃頭鷺,飛行高度大概就在掃風半徑的範圍,風機對他們的衝擊會更大也更全面。
從上面的觀察,我們大概可以知道,春秋分的過境型鳥類監測,以及風機工程船與捕撈漁船的季節調配,很大程度影響了這裡海域空間使用。我們同時也發現,海域使用並沒有「彰化縣界」,海的兼容與共享性質越在管理制度中被考量,就越有機會往共生共存的未來多推進一點點。
台大地理系,成大建築所,Lund University與TUDelft校友,目前棲息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系。人生充滿跨領域與超展開,專長是空間規劃,氣候調適,都市防災,韌性城市與參與式地圖製作。身邊有一群厲害又撐得住的同伴,相信有愛有溫度就可以一直走下去。
要考研但都在打排球逃避人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