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聽!那些聲音,合奏出什麼樣的南港風景?

作者:孵一間工作室 Foison Art,張家瑋

要怎麼描述一個「地方」呢?一個你我與眾人生活、工作、行經的所在…

而如果試著閉上雙眼,放大「聽」的感覺,此刻所處環境中的各式聲響,將在你的腦海中拼貼成一塊什麼樣的空間畫面或人物情節?當雨滴的聲音,聽來卻像是打鼓的節奏,此時的噪音,也可能牽動著彼時一段難忘的記憶或情景…

以獨特的「聲音」素材作為耕耘地方文化藝術根基的起點,2018 年春,三座名為「聲立方」的聲音互動量體,在主題各異的造型中裝載著不同類型的「南港之聲」,於此地公共空間進行為期近 2 個月的裝置展,邀請行經者停駐靠近,一起聽聽南港的聲音、聽聽南港怎麼說!

有關 行進的想像南港聲立方遊戲計畫: https://goo.gl/FDAfLG

南港聲立方遊戲裝置展:

  • 時間:2018/02/03 (六) – 2018/03/25 (日)  週一至週日 6:00~22:00
  • 地點:南港車站北出口&南興公園

圖 1 坐落於南港車站北出口與南興公園,南港聲立方遊戲裝置展全景圖
影像來源:南港聲立方遊戲概念影片

三座聲立方分別位於繁忙熱鬧的南港車站北出口、對面寧靜休憩地南興公園、與車站和公園間的人行道,彼此相對位置呼應南港為交通樞紐的站「點」意象,在日常空間中建構具有 pop-up 臨時偶發性質的半開放立方體,吸引民眾在聲立方站點中聆聽與互動。而串連聲立方的地面標「線」,除象徵站點的軌道,也意圖成為民眾參觀裝置時行進的指向線,透過聲音,將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南港相連結,交會成對南港的「面」狀想像。

傾聽南港,是理解的開始

對許多人而言,提到「南港區」這是一個印象相對不那麼鮮明,媒體曝光聲量較低的地方。在三鐵交通建設建置前,其地理位置上相對於一般認定的台北市中心有一定的距離;且對外來者而言較鮮明的地標,也在近期新建設完成的設施如南港軟體園區、南港展覽館、中國信託園區…等逐漸落成後才漸趨形成。再加上過往以農、工業為主的產業發展,南港無論在藝文活動、或提供休閒服務的人口比例上,都是台北市相對偏低的區域。

於是,當一個以特定區域「南港」為範疇的公共空間藝文計畫,試圖透過為期數個月的中短期策動,作為未來進一步耕耘此地藝文能量的投石問路,首先必須探索耙梳的,便是這個地方的「特性」- 此刻的南港有什麼(現在)、南港如何成為現在的南港(記憶與過往)、以及人們心中的南港是什麼(情感與期待)。除了理解此地文史地產的演變,更試圖透過與地方的活動主體「人」的交流中進行聆聽與發問,也藉著於各地走訪之際的聲音採集,找尋南港區域中有獨特聲音的地方,也發掘存在於這個地方、或鮮明或隱藏的聲響,從傾聽裡,慢慢認識、也瞭解了南港。

圖 2 計畫的核心概念是以聲音出發,傾聽南港,建構三個充滿各式南港之聲的聲立方裝置
影像來源:南港聲立方遊戲概念影片

在聲音中慢慢種下的文化種子

若將聲立方中的種種聲音稍加分類,可概分為未經刻意創造,透過環境觀察與文化研究所採集而來的聲響;以及執行過程中刻意拜訪、詢問而來的人們發聲。前者的聲音類型包羅萬象,舉凡南港自然生態、公園等休憩場所、人群聚集之處(市場、商圈、老街廓、通勤的交通運輸、住宅區…)、或此地特別活動(如:尾牙抽獎活動、歲末年終晚會、南港展覽館的車展、社區藝文小型音樂表演、廟宇祭祀聲、甚至是指標機構比如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的施工聲響…)。透過這些聲音,聆聽者開始建構出各自對南港地理、活動、或產業特色、生活感覺的基本認識,也請讀著試著聽聽以下的蛙鳴與捷運節奏,或在南港聲響的混音作品中,找尋你似曾相識的南港之聲:

  1. 南港公園的蛙鳴

  • 捷運節奏串接

  • DJ 狄文斯南港聲響混音作品

  • 而在這些基礎理解之外,則還有一些聲音,透露著更深層的感受。

    「我們現在的南港真的是什麼都不缺、綠地交通商場什麼都有,假日我根本不用離開這邊啊!」

    「小時候去玩的鐵路空地沒有了、其實也聽不見火車的聲音了,很多事情真的就這樣消失了呢….」

    「南港都沒有什麼藝文活動,所以這次我真的很支持、希望未來多多發展這些,謝謝你們!!」

    計畫過程中採集了許多類似這樣的心聲,只憑觀察無法得到的情感與回饋,便從眾人的真實發聲中慢慢被堆疊累積起來。隨著計畫的推進,聽見許多來自南港的人們對計畫的支持與回饋,或從各自不同年齡、身分與背景所提出對藝文活動於此發生的期待及建議。年長居民往往特別珍惜也重視南港的大片綠地、山群、與眾多公園,對比年輕族群則期盼更多的藝文、展覽、活動發生。

    圖 3 所採集的南港人物話語,影像來源:孵一間工作室

    而其中,也有著特別支持這個計畫的在地人物,如基地所在的南港里里長、基地附近的幼兒園園長、與社大共享校區的成德國中校長。甚至在參與計畫的焦點座談之外,透過自身的力量推動更多的活動與南港聲立方裝置的連結,比如在促成幼兒園的孩子們參與開幕的表演,讓孩子的聲音也成為南港眾聲之一;又如里長總是在每個計畫的相關活動間,拉著鄰長等居民代表們共襄盛舉;或請策展團隊連續兩天在學校朝會介紹這個計畫的校長與主任、從選歌、猜歌活動之間,引發當地學生對聲音裝置的好奇,進而讓學生也參與計畫的創意活動,擔任特別來賓一起聊南港。

    不斷累積的話語聲檔中,有些熱情洋溢的聲音、有些溫柔富有感情、有極具辨識度與渲染力的,也有理性沉穩之音,每每聽見不同的聲線的話語,腦海中便浮現當時訪問或活動的場景。在地人們所投入的支持,除了對計畫執行上的鼓舞,更重要的應是他們確實在能夠凝聚地方關注、由策劃端逐步拜訪號召的聲音採集行動中,感受到身為此地實際居住者、工作者的自己,各自在藝文教育、或藝文推動上可以使力之處,便以實質的行動,一起從聲音中,慢慢播下此地文化的種子們。

    圖 4 左:學生擔任聲立方廣播電台特別來賓;右:成德國中朝會的南港聲立方活動宣傳

    圖 5 開幕邀請成德國中校長、南港里里長,與文化局長和 DJ 狄文斯一同混音玩南港聲響

    接「地氣」的聲音行動:雙向的聆聽與採集形成具公共性的裝置內容

    而當聲音成為公共空間藝文裝置的內容,那麼透過執行過程中「聆聽與採集」聲音的行動,便得以實踐對南港區域的瞭解與認識,並將這樣的行動擴大且開放成為不限定當地民眾皆可參與的行動,在這樣的民眾參與機制下,公共空間藝文裝置與地方自然而然存在連結,紮實地接了「地氣」。計畫執行期間舉辦了的市民工作坊兩次的聲音採集工作坊,各有不同重點與形式:在一日的聲音採集小旅行中,帶領民眾使用專業的 Zoom H6 收音器材,一起走訪南港今昔的產業軌跡, 觀察並找尋著對南港有意義的聲音,進行一場別具特色的收音體驗。

    圖 6 系列 一日的聲音採集小旅行,工作坊學員走訪南港產業發展各處,觀察並採集在地聲響

    另一場工作坊則是帶領學員兵分三鐵,上午帶著 iPad 乘坐高鐵、臺鐵與捷運,重新觀察生活周遭、找尋值得收錄的聲音,下午再以 iPad 進行聲音的編曲練習,體驗「玩」聲音與專注聆聽的樂趣!學員們的作品也都收錄在聲立方裝置,在展期中讓民眾聆聽。

    圖 7 系列 行進!採集!兵分三鐵,乘車尋找南港的聲音,影像來源:詹雨璇攝

    工作坊之外,今年一月也藉由舉辦焦點團體座談、以及在南港巷弄間對人們進行的聲音採訪,集結與此地相關的居民、工作者、移居者、設施使用者、甚或是行經的造訪者等多元觀點,在聲立方 C 的「南港說說看」中呈現給大眾。

    藉由此種方式,地方文化研究的客體(受訪者、居民、在地工作者..等)同時也具有藝術裝置的聲音內容提供者的主體性。換言之,他們共同參與了聲音計畫的執行,不僅聆聽了與自身成長背景甚或立場相異的他人看法,也讓自己的話語被採集、被更多受眾聆聽。此外,身為外來者的策劃單位、或其他非南港區域的市民工作坊參與學員們,也得以一邊觀察、一邊採集、一邊聆聽這個區域裡包括人、地、與活動的種種聲音,逐步建構對此區域的各種觀點。

    在這樣主客體的雙向交流與內容採集行動間,更全面地凝聚了聲立方裝置的公共性。聲立方所呈現的不僅僅是由策劃端單一視角所建構的內容,聲立方裝置其實就像一個容器,容納各式各樣環境及活動的聲響,也集合眾人對南港的眾說紛紜。於是當聲立方裝置開幕啟用,它更像是一場屬於南港的聲音發表會。

    在無形的聲音中越趨立體的南港意象,浮現於實體的「聲立方」裝置

    而聲音是無形的媒材,最終如何呈現?透過三座具象但造型簡潔的立方量體,一方面藉由具巧思的外觀設計,各自作為不同聲音容器之象徵,樹立於公共空間中作為聲音傳播的標示性座標。

    其二,則據此建構了人們得以穿越在現實環境與無形聲音之間的感知閘口,將看不見亦摸不著的聲音,透過個人靠近便啟動播放的聆聽介面而傳播出去。

    圖 8 日常環境中建構具超常空間性的聲立方,作為聆聽介面,影像來源:孵一間工作室

    當「空間、聽覺、與量體的視覺呈現」三者交融,引導人們重新關注空間中無所不在的聽覺經驗。無論從看得見的當代南港環境、活動、各種設施中所搜羅的聲響,或早已今非昔比、深埋於記憶或裡的過往南港,甚至始終存在卻只是不易被見得、屬於其他人的南港印象。

    聲立方 A. 節奏,前進的立方!

    以南港車站北出口為基地,聲立方 A 以「環境聲響-節奏,前進的立方!」為主題,聚焦有臺北後花園之稱的南港獨有而珍貴的自然環境與生態綠地、三鐵交通運輸的行進聲、和各式各樣的南港日常聲響。裝置外觀以喇叭網孔意象的聚集式圓點組成,在三個聲立方的置高點上,建構大尺度的長側邊,並分置於側邊上設置7個聆聽點,靠近即啟動聲響播放。夜間燈光啟動後,則呈現隱性箭號引導民眾移動其間,藉此感受南港的日常節奏與環境聲響。

    圖 9 南港車站北出口,聲立方A「節奏,打開的立方!」,影像來源:孵一間工作室

    聲立方 B. 打開,想像的立方!

    這個聲立方位於南港 CITYLINK 出口前方、熙來嚷往的人行道上,以關不掉的收音機加入調選頻道的視聽特色,吸引往來民眾的停留。所採集的眾多在地聲響經過改編串接成昔日產業、現今產業、與在地樂章三個旋律,在民眾靠近時輪播,以此形式延伸了聲音存在的時空象限。

    從已消逝的過往鐵道、平交道、工廠作業音的產業聲響,與當下南港展覽館車展、南軟園區、中南街商圈、傳統市場叫賣、校園鐘聲與上課朗誦聲等的各式活動之音中,串連過去與現在的南港,聽見既屬於南港也又不僅是南港的聲音,打開在地的疆界,理解此刻的南港進行式,呈現一片充滿多元生活感的在地樂章。

    圖 10 位於人行道的聲立方 B「打開,想像的立方!」,影像來源:孵一間工作室

    聲立方 C. 綿綿絮語在立方

    而位在南興公園群樹與自然間,則是有著「綿綿絮語」的聲立方 C。為了讓大人小孩聽見樹梢間的聲響,特意伸出紅色的枝芽狀結構打造物理性傳聲筒,讓高處鳥兒們的話被聆聽;而當人們將耳朵貼近這個聲立方,40 位在南港生活、工作或活動的民眾話語聲檔將輪流播放,傳遞他們對此地的情感記憶與想法期待。

    圖 11 聲立方 C「綿綿絮語在立方」為於南星公園,影像來源:孵一間工作室

    三個聲立方與串連彼此的地面標線,形成一組行進的塊面,讓人們能夠移動在實像與音像的軌跡,藉此跨越時空地域邊界,用聲音,喚起你我對南港的記憶、驚喜、情感、與期待。而早前在理解上顯得平面的南港,在透過採集者、被採集者、聲音編排者眾聲喧嘩中所傳遞的聲音內容後,也越發立體、生動與多元。

    聲音的發酵與延續

    更進一步來說,選擇以聲音作為公共空間藝術計畫的內容,並將聽覺作為主要互動形式,在策劃理念上,一方面是以無所不在的聽覺呼應且對照無所不在的空間,南港(或人們所身處的任何「地方」)其實一直存在,正如生活周遭的聲音從未停歇,然而習以為常卻也往往造就了渾然不覺。於是,期待到訪的民眾跳脫視覺侷限,用聲音瞭解南港,「聲立方」裝置最終呈現一片聽覺的果實,邀請民眾「打開耳朵」用心一一摘取。

    而在展期結束後,這些南港之聲也將被保存,未來可能透過其他方式再現(比如呈現於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此外,聲音們也都在雲端開放民眾下載,不限於在聲立方的展覽現場才能聆聽,希望藉此擴大聲音對大眾的觸及。

    當聽過這些「地方的聲音」,或將對聲音所來自的地方—南港,打開新一輪的重新探索與重新認識。看見得不僅是此刻,腦海中將可能產生與原本截然不同的理解。有時眼見未必即是所有,空間中無形的聲線,擁有能開啟另一個想像或情感維度的廣大可能性,原來南港可能不只是南港、原來我所理解、所印象、所期待中的南港,和你的,可能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樣貌!


    南港聲立方遊戲 SOUNDS³ 裝置展
    – 行進中,遇見聲立方,聆聽南港

    主辦單位: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策劃執行:孵一間工作室 Foision Art

    特別感謝合作單位給予的支持與協助:南港里里長李志錦辦公室、南港社大、臺北市立成德國民中學、成雁文創中心達芬奇多元智能幼兒園黃宏毓建築師事務所帝凱科技有限公司維米創意有限公司、黃子倫、高紹誠、施欣妤、詹雨璇、呂淑雅、林定慧、林育誼(聲想音樂工作室)、東區門戶計畫社區規劃師工作室南軟樂活趣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


    認為人生還有虛構的可能,於是仍在前輩傳說中的 3C 路上前進,curate, create, 還是 collaborate,視情況而定。與夥伴共同經營孵一間工作室 (Foison Art),在科技藝術、新媒體展演、與各式開創的藝術計畫間,一邊運用想像力、一邊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