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深掘地方的美好

文:理查

作為一個空間工作者,以往在接受規劃教育或在業界執行任務的過程中,時常被訓練為必須能夠有系統性、有邏輯地從現況中指認問題、組織課題,最終提出對策,這個過程通常被稱為「對於城市的診斷」。然而,經常性地這樣看待城市空間,容易使得城市的日常流動在空間工作者眼中,成為由一連串問題所組成且不斷變動的過程,工作者則自許為這個過程中的問題解決者,卻將問題以外的事物視為旁枝末節。最近幾年,雖然空間工作者有了新的角色,並努力擺脫這種由上而下綜覽全局的上帝視角,但或許是專業訓練的反射神經,也或許是社會氣氛使然,我們仍偏向於重視「在地的問題」的解決方案,而忽略了怎麼樣有效地彰顯「在地的美好」。

在課本中,空間規劃流程的第一步,是找出問題(圖片來源:擷取自 ctlachu

在這個時代,空間的權力已經逐漸趨向去中心化,市民能夠透過例如參與式預算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等更多元的方式介入城鄉空間改造或相關政策擬定的過程。而社區營造的精神,也從過去的環境工程改善,走向更深層的 place making在地社群經營模式,甚至國家發展委員會也師法日本,提出地方創生的總體發展策略。在這個權力移轉的緩慢過程中,「指認問題」固然是空間工作者在執行專業任務時的重要課題,但每次任務結束後,總是要將空間的經營交還給在地居民,因此對於「如何激發在地社群的凝聚與經營」,也是另一項日益重要的專業課題。

在筆者自身的體會中發現,能夠激發在地社群的力量,往往不是解決空間課題的對策和藉著規劃案所舉起的願景口號,畢竟沒多少人可以接受陌生人對著自己的居住環境指指點點,或是強加一些從未想過的生活目標。真正能發揮功效的,反而是在地的美好事物,它可以是歷史傳說、當代傳奇或是在地生活的核心精神,例如早些年二結千人移廟活動,或是近來的鎮西堡部落GAGA精神台中的柳川屏東五溝的水草日東京谷千根的町屋。能夠凝聚起社區意識的,大多是跟日常生活場域有直接關聯,能夠讓身處其中的人感到自豪的事物,也正因為感到自豪,而有了歸屬感,更想進一步讓社區更好,才觸發了一連串的社群行動。若再仔細觀察,也能夠發現在上述的例子中,這些社群行動往往超出身為空間工作者的想像,而是與在地人事物或歷史文化深度結合的成果,雖然不一定在實體空間中產生變化,但確實凝聚了社區的能量,也將是社區工作者所追求的成果。

在這個時代,空間工作者 – 尤其是致力於社區尺度的工作者 – 的挑戰不僅止於找出並解決問題,而是如何才能夠系統性地挖掘美好的事物。如果相信社區的經營要透過地方居民作為種子,那我們應該期許自己能夠透過地方的美好事物作為養分,培育出繁盛的社區活力。

社區工作者的新挑戰是有系統地挖掘地方的美好,作為凝聚地方意識的養分(照片來源:filckr#Katy Wrathall CC BY-NC-ND 2.0)

封面照片來源:flickr#The JR James Archive CC BY-NC 2.0

cc_by-sa-88x31
本著作係採用 創用 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國際 授權條款授權
轉載時請明顯標示眼底城事及本文作者,與眼底城事網站連結


理查
我叫理查,我住地球,熊很可愛。

作者的其他文章

我叫理查,我住地球,熊很可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