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機場好好騎

文:張哲彰、張耀仁、王賢慈、呂悅琦

此文為「都市研究期末書面提案計畫」,指導教授:黃書緯

前言與動機

自行車對於城市發展來說,是能夠靈活、迅速地穿梭在都的交通工具。相較於機車,自行車除了友善環境外,其靈活度更適合短程的點到移動,又比步行的速度來得快。除了一般自有自行車外,從 2010 年在台北市實施的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開始,近五年內已經在市區普遍使用,標榜大眾運輸系統的最後一哩路,提升站點間移動的便利性,更是復興台北單車文化。然而,自行車不論作為通勤的交工具,或是結合運動休閒活動,在台北市的交通環境中,仍然面臨許多困難,包含自行車騎士的路權、自行車道與相關環境建置仍稀少,甚至是與車爭道的危險,都是自行車騎士所面臨的挑戰。

在都市研究這堂課程中,在城南地區以「設計單車友善的社區所需要的物件或空間」為出發,將空間尺度聚焦在中正區邊界的南機場社區,以當地自行車騎乘環境、居民需求發想物件的設計。期待能透過設計出來的物件,讓居民在當地的騎乘環境更加舒適、安全與友善,進而推廣至城南的其他地區。

選址社區概況描述

一、社區位置與週遭環境

南機場社區位於台北市中正區西側,緊鄰萬華區,其中國宅區範圍大致位於忠勤里,僅第二期國宅位於萬華區,因此本計畫以忠勤里作為南機場社區範圍之界定 ,由西藏路、中華路、南海路與汀州作為區域邊界。

1. 交通資源盤點

南機場社區主要包含三條對外連結之幹道:西藏路、中華路與南海路 ,道路兩側皆設有人行道。西藏路由於捷運萬大線施工,人行道部分縮減,未設有自行車道;中華路屬於自行車與行人共用道路 ,道路寬度約 6公尺;南海路設有專用自行車道,寬度 1.2 公尺,主要由標線漆作為區隔。三條幹道之人行皆有占用情況發生,主要包含路側停車之位占用、商家物品占用與機車停車佔用。

公共運輸方面,捷運萬大線正在建設當中,未來將會設有廈安站於中華路東側之西藏路下方 ;但以目前情況而言,南機場周邊之龍山寺站、古亭站、中正紀念堂皆距離社區超過 500 公尺。公車部分,在南機場社區周邊幹道上皆設有公車站,形式為路側停靠。公共自行車部分,社區周邊設有三站,分別是復華花園新城、植物園,國興青年路口,步行距離皆在450公尺以內,但並未設站於社區範圍之內。

南機場社區交通資源盤點

2. 周邊重要節點

市場為此區居民生活重要節點,在社區中設有南機場舊市場與南機場夜市,於社區鄰近處則有雙合市場與龍口市場。在社區內設有南機場樂活園區,提供社區居民互相交流之空間,主要針對長者與孩童也設有不同學習、體驗的課程與活動,為社區居民社交與訊息串流之核心區域。

南機場社區周邊重要節點

二、社區人口結構

忠勤里年齡結構分布與累積百分比如下圖所示,可得知南機場社區居民主要為中老年族群,年齡45歲以上的居民占整體52% ,超過居民總數一半,其中65歲以上老年族群占18% ,為台北市高齡族群比例最高之區域。

中正區忠勤里人口年齡結構(2018.4)資料來源:臺北市中正區戶政事務所

中正區忠勤里人口年齡結構累積百分比(2018.4)。資料來源:臺北市中正區戶政事務所

而南機場社區屬於住商混合的都會型老舊國宅社區, 當中住有許多經濟弱勢與身心弱勢的居民,為臺北市弱勢族群比例最高的社區。以經濟弱勢而言,忠勤里的低收入戶人數達 381人(2017年度統計),比例占全里的 5.33 %,遠高於台北市平均的 1.35 %,屬於經濟弱勢集中的社區 。(資料來源:臺北市中正區公所 106 區務統計要覽 )

議題說明與問界定

根據上述的南機場社區概況,配合當地人口社經背景,腳踏車相對汽機車而言,購買費用與維護成本低,而且與捷運、公車大眾運輸系統點到移動,機動性不足、Youbike則是站點不在社區內, 便利性較自有自行車不足。因此,自有腳踏車機動性最高,可以靈活在社區內外穿梭作為短程移動的運具。因此,我們推論腳踏車很適合在南機場社區內發展。

然而,當地腳踏車騎乘環境會遭遇種阻礙,包含社區內缺乏腳踏車道的建置,只能將腳踏車騎在人行道上,卻又被攤商占道、尖峰時段的人潮所阻礙;若騎乘在一般馬路上,特別是中華路的交通幹道,則容易會被公車、汽機車排擠騎乘空間。

在田野訪談的過程中,採訪一位63歲奶奶的騎乘經驗。她確實會在南機場社區內外騎乘腳踏車,除了生活採買較短程的移動外,也會需要跨到另一個社區,到社區大學上課而經過主要交通幹道,符合我們對於南機場地腳踏車騎乘需求的推論。但是,在騎乘的過程中,特別是在交通幹道上,曾經發生因為與後方來車未保持安全距離,導致後方追撞的交通意外發生;以及在社區巷弄密集,卻不是在每個路口都有紅綠燈的狀況下,發生在巷口轉彎沒有注意到視覺死角,而被側方來車撞上的事故,奶奶渴望在社區有安全騎乘環境。

對於南機場地區中老年人口佔 52% 的人口特徵,我們認為解決當地騎乘環境的問題,須由這群中老年人的需求為出發,而訪談的奶奶更是在不友善騎乘環境的縮影。因此,考量南機場地區人口結構和附近交通路況,我們希望可以中老年人為出發點,提升該族群在當地的騎乘經驗,讓他們感覺到騎乘在社區內與周遭路段是舒適且安全的。並且,由於中老年人感官較為退化、也容易受到驚嚇,遇到其他相對快速的交通工具,需要比較長的反應時間來面路況瞬息萬變。我們希望設計出警示裝置,能夠讓這樣族群的單車騎士,在騎乘過程中,面對各種可能有危險的路況能夠先行準備。

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中,我們設計出一款名為「smart bike」的智慧型腳踏車騎乘警示器,而其功能主要為騎行警示。而在警示器中,將內建 GPS /網路/藍芽接收器,作為訊息功能播送與數據蒐集的媒介,並透過全版顏色方式警示目標族群,使其能即時對後方來車與路況做出反應。

而在「smart bike」的整體規劃之中,我們主要分成三階段:短程、中程、長程,循序漸進地將解決方案逐步實行。在短程規劃之中,我們最主要的目標是將「smart bike」實際推上線,並在通路的推廣,配合現今幾個進行中的南機場在地組織進行物件上線的播送,包括:南機拌飯、幸福銀行以及樂活園區等。而透過這些組織作為基地的基礎上,我們將物件第一次推進南機場。

接著,在實際物件出現之後,我們在中程規劃裡,預計配合「 smart bike」本身的功能,將周邊人行道以及自行車道重新規劃,當中,包括利用色塊的方式凸顯分界,同時搭配灌木叢的建置,讓目標族群在使用「 smart icon 」的同時,能有更安全以及友善的環境,將恐懼感降至最低。以及,攤商佔用地的歸還也是此階段需改善的問題之一。根據田野調查,我們發覺南機場社區攤商佔用情況,大多分布在住家往街道各擴展6公尺左右的距離,而這樣的距離,也極易造成騎乘上的不便與使用經驗的不滿。

最後,長期規劃中,配合社區與設計者端數據的建檔,我們預計將大量路況與危險發生點的資訊,蒐集成料庫,並配合使用者自身意願,透過其數據與路線,規劃出非即時性的路線規劃與路況概述。並透過結合智慧燈的方式,定期追蹤南機場社區的路況資訊、非即時性的資訊回報與蒐集,將南機場打造為更友善的單車社區。

物件設計

針對南機場地區中老年人的騎乘安全,我們希望設計裝設在自行車上的警示器「smart bike」,作為警示與提供騎乘者安全的功能。

一. 設計概念:

藉由警示器介面的LED燈不同顏色閃爍與聲音提醒,傳達前方左右來車以及後方安全距離的訊息,作為騎士感官功能延伸,並且可以事先有心理準備,做對應的應變措施。

二. 安裝位置:

警示器會裝置在自行車頭的中間位,並且以合適的高度,讓騎士在騎乘時可以用餘光與聲響接受欲傳達的警示訊息。

物件正面設計

物件背面設計

三. 介面設計:

偵測後方來車的安全距離,若與自行車超過5公尺,則顯示為綠色,代表符合安全距離。若後方來車與自行小於五公尺內,則顯示為紅色,代表目前為危險距離,騎士應該有相對應的舉動。而偵測前方路口來車,則是當右 /左方有來車時,警示器的右 /左邊介面會紅白交替閃爍。(註: 5公尺為自行車最高限速的煞距離加上一個身長度)

四. 偵測原理:

後方來車安全距離偵測式為藉由警示器的偵測雷達測量後方車距,轉為警示器介面訊息。目前該技術已經應用在機車,例如 Gogoro 的 Garmin Varia智慧車燈上。而前方路口來車偵測方式,為利用影像辨識系統或偵測系統,先做前方是否有車輛的辨識,並且轉為訊號,透過藍牙技術 Beacon,使警示器能夠接收到訊號,轉為介面的閃爍訊息。目前已經應用在台北捷運的活動以及美術館的語音導覽。

五. 聲音提示:

每一個介面顏色改變前兩秒鐘,會以三聲逼逼聲,作為聽覺的警示功能,先讓騎士知道路況有狀況發生。

六. 其他功能:

除了以上偵測與警示功能外,還有 GPS 定位系統,除了紀錄自行車的騎乘路線外,結合類似 smart icon方式以偵測車輛傾倒。當騎士發生交通事故或是意外的話,可以透過網路發送訊息給家屬、地區型志工或警察單位,以監視器或是親自到場了解狀況,並且記錄危險發生路段。

發展潛力

一. 順應捷運萬大線發展

捷運的興建工程會同時整頓站點周邊環境,將人行道與自行車道重新配置,若是能與其結合,必能提升社區周邊的自行車騎乘環境,提供騎乘者更加舒適安全使用空間 ,並將自行車的騎乘帶回自行車道中 。

此外,捷運萬大線的興建會帶起周邊自行車通勤的車潮,當自行車使用人數上升,當地居民的騎乘安全更是重要一個課題,因此「smart bike」便能更加保障當地居民,並提升整體騎乘品質。

二. 統計數據資料進而提升環境

透過使用者自願性的資料提供,累計社區周邊騎乘路徑與使用情況,進而將統計資料提供給交通規劃單位,改善易發生事故之區域,優化較常使用區域的騎乘環境,提供給社區更良好的自行車騎乘品質。

三. 自行車智慧運輸

都市中自行車的騎乘與智慧運輸皆是世界之潮流,而透過現有先進通訊技術,將環境情況與使用者之間連結,可以提升使用品質,並且透過網路連結不同的社群,將資料與訊息傳輸,能給予緊急情況更適宜與快速的處理,並將資料延續與改善,給予規劃單位更多的依據與考量。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通訊技術也會更加穩定與多功能,能使警示等功能更加完備,同時也更能串連使用者的生活,提供更加適宜與便利的服務。

*研究計畫訪談附錄連結

 

 

 


張耀仁(土木系)、王賢慈(園藝系)、張哲彰(生傳系)

我們是很歡樂的一群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