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高雄鹽埕水上人家–大溝頂(下)

編按:本篇文章內容擷取自参捌旅居出版之《鹽埕 水上人家》一書;本書以過去/現在/未來三部分,從過往風光繁華到現今日常如實,一幕幕,翻閱過去亦細看當下。

生活記憶積累成現在,從日常生活看見過去

文/李怡志

當時,私家汽車並不多見,馬路上除了牛車和腳踏車,路口排班的三輪車還會相互「偷客」搶生意,行人走在街上,不管是到大溝頂逛街、樂天地喝涼飲、到戲院看戲,或是去高雄百貨「坐流籠」、大新百貨搭手扶梯,都是最時髦有趣的休閒。尤其是吳耀庭創辦的大新百貨,擁有全台第一個手扶梯,請來「手扶梯小姐」教學,因此男人們常邀約「到鹽埕,看查某!」。

崛江商場的阿姨說「第七艦隊的越戰美軍來渡假,下船就在七賢路上的酒吧街消費,有時這些穿水手服的水兵,會帶著風姿綽約、蹬著高跟鞋的吧女到大溝頂「做頭髮」、買綢布、挑染扣,再找師傅做旗袍。」當時,鹽埕就像一個巨大的購物商場,女人們逛街,買飾品、刀剪、化妝品,再挑雙大自由鞋廠的繡鞋,或幫先生小孩看看「中國強」布鞋、「九龍」皮鞋,再買些「港衣」,有錢的也可以考慮水手們從國外夾帶進來的藥品、洋酒、鐘錶、墨鏡和打火機,累了買滷味、肉粽等熟食或涼水果腹,像是旗魚丸、虱目魚湯、三郎麵包、婁記饅頭,阿婆冰或李家圓仔,小孩子下課後跑去「撿戲尾」,大人們喫咖啡或洗浴,都是鹽埕人津津樂道的大溝頂。

1965年,鹽埕人口達到六萬到八萬的高峰,遍地商場、百貨、旅館、戲院、酒館和食肆,帶來各地遊客、商賈、軍警、吧女和港口勞工,創造全市總合一半的營業稅收,五福路一帶更榮登當年地王。70年代起,大溝頂商場改建,新闢的七賢橋路段,影響攤商生意,加上市場飽和、商圈外移、開放觀光、市府東遷,到1989年,愛河地下街一把火燃起,從此,年年聽見再造鹽埕風華的想望。

「大溝頂」,就像一條高樓裡的時光廊道,凝結空氣裡的細塵;蒸發地板下的溝水,保有自己的步調,隨幽微的光線從鐵皮透進而明朗。目前,攤商們多為原建造者或經營者,老人家作生意,傾向為一種日常,只是習慣和鄰居串串門子、或找點事來作,是做生意也是過生活。有些因為租金便宜,被當作倉庫深鎖或挪作他用,有些則成為住宅起居。一個沒透露名字的老人說「我們不想再重建,也不可能重建,能安穩住在這裡就很好了。」這幾年,駁二特區的發展,漸有轉租給年輕人開設藝文店鋪和工作室的風氣,如果說,它仍有什麼迷人之處,那就是庶民巷弄裡的水上人家,分享彼此生活專業、智慧和經驗,交織出一抹情感的網絡。作洋裁的阿婆給我一組電話,高鈺鈕扣大姊則替我聯繫,在深夜裡約了大陳人陶伯伯,他的工作室點了一盞日光燈,大桌上乾淨地擺放一台裁縫機和考克機,牆上有幾張照片和花扣的圖樣,一件半成品的旗袍靜靜地掛著,那剪裁雅緻、收邊講究、一針一線都藏著細心,在幾坪大小的店鋪裡面,開展出充沛的生命力,聊了一會,他繼續趕工,我走出店外,看見斜對角是新興的「黑白切」畫廊,彷彿回到當年追求時髦新穎的大溝頂,保有新舊文化交匯的能量,又充滿活力地探索各種可能。


華明磨剪店

文字&攝影/曾國鈞
位置:七賢市場,受訪人:鄧奉明

時常坐在大溝頂街道上磨刀的鄧老闆

不論是假日或平日,富野路上的阿英排骨每到用餐時間總是滿座,熱鬧的景象與富野市場裡頭的安靜形成強烈的對比,昏暗的市場裡只有些許的陽光從棚子縫隙間透進,「刷、刷」細小而尖銳的摩鐵聲此起彼落,星點火花伴隨著鐵鏽味出現,在安靜的市場裡格外顯目。

細心而專注的磨鐵職人是鄧奉明老闆,台南烏山頭人,笑稱自己不愛讀書所以國小畢業後十三天便上台北在磨剪店當學徒,學師專磨「職業刀具」的磨剪店,諸如美髮刀、裁布刀、指甲剪等等,學成出師後便在臺北市延平北路一帶工作,而當時還只是美髮師學徒的太太,常帶著店裡美髮刀上門打磨,兩人便因而認識、交往進而嫁娶。婚後台北潮濕的天氣,讓皮膚敏感的小女兒常常長濕疹,想改善小女兒皮膚問題的鄧老闆,遂聽從醫生建議搬遷南下至較乾爽的高雄,皮膚問題便漸漸改善,「這裡有山,旁邊有海離市區又近,來到這裡之後就不想走了。」愛上鹽埕這塊土地的鄧老闆便定居下來,但少了台北的固定客源,鄧老闆便只能在當時高雄地下街的「華明磨剪店」幫忙、重新培養客源,高雄地下街火燒後,華明磨剪店的老闆決定退休,而本身名字裡也有「明」字的鄧老闆便沿用以前店名,搬遷到富野市場繼續營業。

談起為何選擇屬於大溝頂「後段」的富野市場作為店面,鄧老闆說其原因在於房租比起前段市場如崛江、第一公有來說相對便宜、加上當時的鹽埕生意仍算繁榮,於是選擇此處、買下兩間店面,一間做為磨剪店、另一間則做為太太的美髮廳,兩店中間的走道則是孩子們玩耍的天地,二樓的半樓仔便是一家人的棲息之地,夫妻倆彼此互相照應、專心打拼,「每天都沒日沒夜的一直磨刀具,客人多到要抽號碼牌啊!」

示範如何磨製剪刀

回憶起過往打拼時光鄧老闆直呼辛苦,當時專磨職業刀具的店家不多,加上店裡只有鄧老闆一人,因此磨把剪刀等上兩三天才能拿到是常有的事,而客人來自台灣各地,甚至有金門的客人專程寄來打磨,然現今職業刀具打磨的店家已非常少見「全高雄啊,只剩兩間囉!」鄧老闆感嘆地說,這門技術有許多人想來拜師卻無法堅持到最後,「這是一門講求耐心的技術,其箇中技巧無法言說只可意會,就跟佛法一樣。」潛心佛法的鄧老闆以習佛舉例,講習佛法的人百百款,但要領悟貫通只能靠自己,「那個點抓到了,你就會了。」鄧老闆神秘地笑了笑。

在大溝頂居住超過四十年的鄧老闆,早已年過花甲且兒孫滿堂理應退休快活「但我就閒不下來啊!」笑說現在把開店當運動,而多出來的空閑時間則去長青中心學唱歌跳舞,夫妻倆的店面每天也照常開著,打烊後就回到二樓的半樓仔休息,保留過往大溝頂的生活樣貌,但以一種悠閒的步調詮釋著。關於華明磨剪店的未來傳承,鄧老闆豁達地說:就做到我走囉!笑說老客人們不能沒有他,這裡要是關了就不知道要上哪找人打磨了,所以就算想退休老客人們也不會應許,也多虧了老客人們的堅持直到今日,我們仍能看到點點火花伴隨細小而尖銳的磨鐵聲在市場內響徹著。


兄弟百貨行

文字&攝影/邱承漢
位置:大公市場,受訪人:陶尚恕

富野路上飄著陣陣排骨香的阿英排骨飯對面,其入口諾大的水泥字樣「七賢第一公有市場」刻畫其上,白天巷口有著臨時肉菜攤販夾雜,往內走去多數鐵門拉下,陽光從巷弄天井射入,不同於其他路段氛圍,在溫暖中帶點寂靜孤獨感,而這裡也出現許多「壽衣」與「老人嫁裝」招牌,展現過往鹽埕生活的另類風貌。

其中一間橫跨兩邊大溝頂的雙店面,店內散落著布料與鞋盒,玻璃櫥櫃裝滿著不同飾品小物,這是開業已六十多年的「兄弟百貨行」。住在隔壁透天厝、滿頭白髮的和藹阿伯,正是百貨行的創辦人陶尚恕,民國二十一年出生的他,操著一口流利、但有些外省口音的台語,原來他在民國三十八年時跟著任軍職的哥哥從南京來到金門,並於民國四十年古寧頭戰役後搬遷至高雄。

「但自從王玉雲擔任市長改建大溝頂,從面對面變成背對背的配置之後,生意也就一落千丈。」或許新配置確實影響店家做生意與消費者逛街的習慣,但更可能肇因當時商業中心移轉至火車站一帶,陶伯伯說大溝頂改建的民國六十六年,便是它開始走下坡的關鍵時間點。隨著購買百貨用品的客人日漸減少,仔細觀察客人需求的陶伯伯,發現一個新的商機—壽衣。「那時許多客人也年紀大了,也慢慢會遇到老、死的問題,於是開始有人問哪裡可以買到壽衣,從一開始幫客人零散批貨,後來漸漸的開始做起壽衣販售的生意。」

來到高雄與哥哥同住於五塊厝,每日不辭辛苦的來到鹽埕討生活,「這裡好呀!當時最熱鬧就是鹽埕,容易賺錢。」起初,陶伯伯在富野路邊擺起攤位賣起百貨用品,沒有店名也沒有招牌,只販售最基本的毛巾、襪子、拉鏈等用品,彼時鹽埕街市的熱鬧,讓人們得以在此白手起家,而陶伯伯也僅花兩年時間便存得第一筆資金,於民國四十二年以兩千元購得現在兄弟百貨行的一半店面。「那另外一半的店面呢?是後來再購買擴大的嗎?」我們追問道,陶伯伯靦腆笑笑地說,當時大溝頂尚未改建,各商家是面對面的配置,從早到晚工作下來,與對面店家的女兒朝夕相處看對了眼,顧店賺錢的同時也賺到了一個老婆。

民國四十幾年,正是大溝頂最繁盛的時期,「那時生意好得不得了!我們雇用很多員工,光是吃飯就有十幾人,還專門聘請兩個人來煮飯。」說到過去鼎盛時期語氣有點激昂的陶伯伯,描述當時生意可是好到從早上五點營業到半夜兩、三點,幾乎無法休息,客人從早上附近的店家、下午的民眾,到半夜附近紅燈區的娼妓,各式樣貌都有,而販售的品項更是多采多姿,完全跟著客人的需求去提供。「你要什麼都有!今天沒有,明天就會有了。」聽著陶伯伯形容以前兄弟百貨行的樣貌,像極了現在的便利超商二十四小時營業全年無休。

在台灣習俗裡,壽衣是對長輩的孝意和祝福,是當長輩臥病在床時購買用來添福壽的。壽衣算層不算件皆取單數,加上具有添福壽之含義,多用鮮艷花俏的顏色。 說完陶伯伯便拿起一套標準的壽衣,除去鞋子總共有五件衣服,最外頭的兩件顏色是亮麗的靛藍色,並有著漂亮的繡花,一改我們過去對於壽衣(或稱老人嫁裝)灰暗樸素的錯誤猜想。

「我們有三種不同等級,最高級的是絲綢,客人還可以挑選不同的顏色與繡花搭配。」陶伯伯拿出不同顏色的花布樣本說道,如同其他訂製服裝的師傅般,神情中帶著一股自豪。「但現在競爭多、一般人也不一定會跟隨習俗,生意越來越難做。」話鋒一轉,陶伯伯些許落寞地接著說道。

幸而,陶伯伯的兒子以禮儀師為職業,在鄰近的瀨南街開了禮儀社,兼賣著父親兄弟百貨行的壽衣與老人用品,用另一種形式讓父親手上這間代表他與哥哥手足之情,與夫妻倆恩愛之情的百貨行能繼續延長下去。陶伯伯一邊接受訪談,一邊不時起身顧著爐台上的排骨燉湯,「等等兒子會回來一起吃飯。」他專注地撈著湯上的泡沫,默默地說。對於陶伯伯來說,守著一家店也就是守著一家人,這是鹽埕許多店家的寫照,但更幸運的是,他兒子用一種貼心的方式,回應著他。


雞蛋百貨

文字&攝影/莊景丞
位置:第一公有市場,受訪人:徐阿姨

走在大溝頂的街道上,只要抬頭一看,便會發覺這裡存在著形形色色的招牌,而在這些招牌當中,其中一面特別引人注目,不是因為這間店的店名多麼獨特,或是招牌看起來特別精緻、漂亮,而是招牌上簡潔有力的標明兩個字「雞蛋」。從小就在鹽埕長大的徐阿姨,長大後雖曾在外縣市工作過一段時日,卻在因緣際會下嫁回了鹽埕,同時協助婆家已開業三代的雞蛋生意,總認為自己不是做生意料子的徐阿姨,對於一整天時間都耗費在小小的店鋪中,自己也曾抗拒過,但總是有一股說不出來的力量支持著她,使她每天一早準時到大溝頂開店直到天黑。

徐阿姨(右)與她大姑的合照

踏進店裡,首先映入眼簾的即是擺放在店旁的蛋品,不同種類、各色的蛋分佈在不同的籃子中,除了一般的雞蛋外,還有鴨蛋、皮蛋、土雞蛋甚至烏骨雞的蛋,種類十分多樣特別;而名為雞蛋的店鋪裡,除了各式蛋品外還兼賣著許多生活用品,例如牙膏、鹽、洗衣粉等,這些生活必需品沿著雞蛋籃子的周圍擺放,顧客買完雞蛋還可順手帶條牙膏回去,一次解決日常所需。占地沒幾坪的小店鋪,生意來源除了街坊的雞蛋零售外,其客戶遍及整個鹽埕、甚至以外的餐廳與飯店,說是「隱身巷弄的雞蛋大盤商」也不為過,而在一半空間已被蛋品占去的狹小店鋪裡,另一半擺放的卻是與雞蛋完全沾不上邊的化妝品,玻璃的展示櫃裡擺滿許多顏色鮮豔的化妝品,與一旁的雞蛋形成強烈對比。原本只做雞蛋販售的店裡,為因應客人的需求才漸漸開始兼賣生活百貨,全盛時期甚至有美爽爽、蜜斯佛陀等當時風行的化妝品牌,在這設專櫃請小姐來服務民眾。

後來為了與其他商家做出區隔,店內的化妝品漸漸的以歌仔戲專用的為主,「歌仔戲的腮紅、眼影的顏色,就是要比一般來的更加鮮豔才可以!」徐阿姨展示著玻璃櫃頂端,一排來自各地的歌仔戲班名片,從屏東、仁武、林園到彰化都有,在過去假睫毛還無法大量製造的年代,歌仔戲台上所需用到手工做的假睫毛,也幾乎來自這家小小的店鋪,「那時候假睫毛的師傅只幫我們店做,所以大家有需要就會來這裡買。」徐阿姨回憶道,而獨家的手工假睫毛也讓店裡的名聲,在歌仔戲同業間迅速流傳,顧客總是向別人這樣介紹這家店:「你就去大溝頂那家賣雞蛋的買睫毛啊!」而顧客只要一到大溝頂,看見「雞蛋」兩字的招牌便能迅速找到。

隨著時間的流逝,現在的大溝頂雖不如當初的繁華、店裡的工作也不如以往忙碌,然而從以前合作到現在的飯店、餐廳仍持續愛用的原因,靠的不只是對品質的信賴,更是一代傳一代的生意信用,讓已經營八十年的小小店鋪持續在大溝頂站穩腳步,就是這間店鋪得以延續的可貴價值,同時也是讓嘴上嚷嚷說不是生意料子的徐阿姨,繼續經營這家雞蛋店鋪的那股力量吧!


延伸閱讀:高雄鹽埕水上人家–大溝頂(上)


書籍介紹:

鹽埕 水上人家
出版發行:叁捌旅居


avatar

参捌旅居

一樓座落於鹽埕區崛江商場對面,見證繁華起落的老屋,代表的是傳承與連結精神,是高雄30年代與80年代的連結。從鹽埕區出發,透過居住才能有的深度體驗,結合閱讀、展覽、講座、飲食、旅遊等生活提案,讓旅客能慢慢品嚐這個社區。 網 站 (Website):http://3080s.com/ 部落格 (Blog):http://3080s.blogspot.tw/

一樓座落於鹽埕區崛江商場對面,見證繁華起落的老屋,代表的是傳承與連結精神,是高雄30年代與80年代的連結。從鹽埕區出發,透過居住才能有的深度體驗,結合閱讀、展覽、講座、飲食、旅遊等生活提案,讓旅客能慢慢品嚐這個社區。
網 站 (Website):http://3080s.com/
部落格 (Blog):http://3080s.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