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想像:邁向社子島鄉村新生活

文字:小雨蛙工作隊

不贊同市府有關區段徵收的既存方案,難道社子島就沒有新的未來生活了嗎?並非如此。

充滿爭議的臺北市政府「生態社子島」開發案,採取全區區段徵收,該案規劃大筆一揮,抹除了社子島聚落的居住紋理與歷史文化,剷除了農村的自然風貌與田園景觀。社子島自救會對此案持續表達「拒絕區段徵收」與「聚落全數保留」的訴求,然而執行區段徵收的程序似乎沒有逆轉的跡象,市府還是堅持全區區段徵收是唯一的開發手段。「生態社子島」開發案爭議相關討論頗多,在生態面上討論相對較少,然而「生態社子島」可一點也不生態,開發手段也毫無環境永續可言。本文嘗試指出社子島農業生態系的重要性,以生態的角度去討論「生態社子島」開發案的謬誤,並提出社子島替代性的發展方向與新生活想像。

社子島頂浮州聚落與農業景觀(照片:小雨蛙蝌蚪)

農業生態地文與生物

強拆、迫遷、失去生計、最後凋零,盼不到回去適合生存的土地,不只是聚落裡的人,也是生存在社子島上的一批居民——農業生態系的眾生物,將面臨的命運……

根據「變更臺北市士林社子島地區主要計畫案」(以下簡稱主要計畫)的第一級產業統計,社子島地區以農業活動居多,農耕面積佔社子島全島面積的 58%,島農戶共計 377 戶,九成以上全年耕作。社子島為基隆河與淡水河的匯流之處的沖積半島,土層肥沃,農業生態地文可追溯到百年前:檢視日治時代的台灣堡圖(1904 年)與台灣地形圖(1926 年)中一百多年前的頂浮洲與下浮州聚落,周邊皆為水田環繞,社子島靠基隆河一側為水田,淡水河的一側為旱田。雖然現今社子島基隆河一側已無水稻田,頂浮洲(社子島北邊聚落)周邊還是保留舊時灌溉渠道,也因爲高地下水位,農田中有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埤塘景觀,不只作為灌溉用水、種植蔬菜,也豐富了農業生態系的生物相。

現今的社子島有其生態問題,會在下文討論,不過社子島曾經有過哪些生物呢?經由訪問頂浮洲農民陳先生、郭先生,與頂溪沙尾的農民「阿農」、社子工作站的陳先生,在社子島看過了什麼生物:

有大型鳥類與猛禽(鷹、鶽、貓頭鷹)、蛇類(臭青母、水蛇、雨傘節、眼鏡蛇)、狸(臭羶狸、果子貍)、溝渠與埤塘裡的魚與蟹類(螃蟹、鱔魚、吳郭魚、草魚等)、中小型鳥類(台灣藍鵲、五色鳥等)、蛙類(虎皮蛙、貢德氏赤蛙等)、台灣田鼠、松鼠、爬蟲類、蜘蛛以及昆蟲(不同種類的蝴蝶、蛾、蜜蜂、蜻蜓、甲蟲等),訪問結果也顯示了農業生態系的食物網。

擁有里海里山地景與生命

基隆河、淡水河圍繞的社子島,早期漁農兼備,現今還能在中老一輩的居民生活中體現,社子島的居民兒時記憶也與河流緊密相連:河口渡船頭去對岸關渡、濕地泥濘裡挖螃蟹貝類、捕魚蟹、養魚苗、抓紅蟲等。社子島的漁民在有著茅草屋頂的漁寮,跟訪客講著河流生態轉變的故事、指著難得看見的翠鳥,行船在淡水河收補籠、泥灘抓蟹、屋裡是忙著炒麻油螃蟹,不會變成食物的愛雞與愛鴨,穿梭在船屋夾板、泥灘地、田地……這是在社子島福安碼頭船屋的生活。

如今的社子島雖然已無水稻田,然而大大小小散佈田間的埤塘溝渠,依然提供了水生環境,不僅如此,單棵樹木、果樹、竹林、大小農用雜木林,與休耕田地野化演替中的自然森林與聚落農田並存,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農業生態系統。每個棲地的組成皆很重要:演替初期的自然森林是天然的儲水庫,吸收降雨補充地下水,是蜻蜓、樹蛙、甲蟲、蟬、鳥類等的棲息地;埤塘、池塘、溝渠、小水田,是魚類、水生溼生植物、蝌蚪、樹蛙、水蠆(蜻蜓幼蟲)等的棲地;農用雜木林、田地、田地中的小生態島,是中小型生物等的棲息地;田中樹木與樹下水塘,也是豆娘幼蟲孵化與羽化之棲地。社子島各個單元田地雖小,但棲地多樣,生物也能呈現穩定的型態。

棲地不是獨立的,生物也需要多個棲地的串連。春天,蜻蜓的卵在池水中孵化,水蠆在水塘中棲息,捕食小魚與蝌蚪,成熟後於水中高枝上蛻變羽化。羽化後飛入森林等待性徵成熟,然後回到水塘交配與產卵。一隻蜻蜓就能串連起田地與周圍未開墾地,農業生態系裡的生物不只需要農地與埤塘,也需要森林。

社子島頂浮州農田中的埤塘,釣魚的陳先生(照片:小雨蛙蝌蚪)

社子島農業生態系的重要性

在台灣,我們不停地失去具有生物多樣性的農業生態系,農地非農用、農地變更、休耕,以及近年的農地種電,皆造成耕地面積減少;使用農藥、除草劑、大型機具耕種,也造成生態品質的降低。

日本里山運動指出,能與自然和諧的農村生活與生產方式,生物多樣性與生態豐度並不亞於自然的生態系統。社子島現今留存的破碎的農業地景仍然可以看到頗具潛力的馬賽克般的多樣性地景:小尺度上,頂浮洲聚落邊的農地不到半公頃的土地就具有田地、大小埤塘、小水田、溝渠、大小雜木林、闊葉林(初期森林),在小的地理面積上就擁有非常多樣的棲息地,而大尺度上,社子島全區皆具有小巧多元的小農耕地與自家農園。

生態系的多樣性也直接影響了人類的生存,提供了所謂的「生態系服務」,讓人類從中獲益。以社子島為例,也讓大台北都會區受益,大面積的綠地(農地、雜木林、初期森林等),進行光合作用提供了氧氣,讓都市中不只充滿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帶來涼化作用,緩解了大台北的都市熱島;林地、植物、作物也可以固碳,把碳留在木材與土壤中,而林地壽命更長,儲存時間也更久;還能夠儲水,地底密集的根,如巨大海綿,不讓礦物質被沖刷,還能吸收雨水逕流、避免地下水蒸發,保住不該浪費的水資源;更不用說,農業生態系的昆蟲幫助作物授粉結果、土壤中的生物維持健康的土壤,讓農田可以提供持續生產糧食,在未來糧食危機,成為就近支援城市的角色;最後,純樸、幽靜、被自然環繞的農村,在生活與景觀層面都能帶來心靈上平靜,不只是居民、前來休閒運動的遊客也享受到此項服務。

我們已經在面對的全球氣候變遷影響下,這些「生態系服務」是城市能夠持續「宜居」的關鍵因素,也是金錢與人力無法取代的。

生態面上「生態社子島」開發案的謬誤

一、無視社子島既存的農業生態系,欲以仿自然的中央運河公園取代

位於基隆河與淡水河下游的社子島,長久以來只被看待成台北的滯洪地帶,1970 年的「台北地區防洪計畫」將社子島地區劃為洪泛區,有了禁限建政策,如今的「生態社子島」不改五十多年來的政策思維,加高堤防、填土加高建地、挖鑿大運河來重塑社子島環境。

先不論台灣目前工程手法是否能建立一個有生態品質的仿自然中央運河公園,社子島固有的農業生態系中的生物網與棲地,是完全不同於此公園生態系的生物網與棲地,所提供的生態系服務也無法被取而代之。而社子島的農民與居民,生活於其中、維護棲地環境,也是農業生態系中的一部分,更是無法直接套用在另一個系統之中。

然而目前對社子島內的生態研究卻非常少,現有的生態調查則僅聚焦在社子島周邊的濕地生態系,北市府「生態社子島」主要計畫對社子島生態資源調查中,大部分篇幅是著墨在關渡濕地及關渡自然保留區,甚至社子島本身的濕地生態調查也只簡單帶過。「生態社子島」的規劃者若不重視社子島的生態系,無法分辨出不同生態系的差異及其重要性,遑論有何「生態」。

二、不願意解決社子島生態所面臨的問題

社子島的生態品質今不如昔。昔日社子島生態豐富、聚落裡的溝渠裡有許多魚類、蛙類、蟹類、甚至水鴨也游水於其上⋯⋯ 一清淤,各種水中生物馬上現形。

社子島長年禁建,也就沒有被納入都市計畫,周邊的都會逐漸逼迫工廠遷出台北的住宅區,需要大面積廠房的產業、需要大面積空地處理廢棄物的產業、需要低住宅密度來容忍噪音與氣味的產業、需要低廉租金的個人工作室等,開始租用農地、落腳社子島。

不幸的是,環保政策與管理落實不利,衍生出了嚴重的生態問題。訪問社子島農民對於生態的想法:「社子島的很多生態被破壞掉了,因為填土的關係,檢舉也沒有用」。這裡的填土是建築物開挖的廢土,以及工業廢土與廢棄物。鄉村的人口老化使得很多人無力從事農業,可能因年紀大而無法整理農田,休耕的農田會進入演替的狀態,但是棲地不會消失。反而是傾倒廢土、大片土地水泥化、工廠廢棄物與廢水排放,嚴重破壞了社子島的生物棲地。

另一個社子島的生態問題是農藥與除草劑的施用。台灣六〇年代廣泛開始使用農藥與除草劑,社子島也不例外。實地走訪,傍晚就能看到許多農民在噴灑農藥,在訪談中也得知,還是有人在使用油脂性毒素的除草劑。農民也表示,在施用農藥後看見生物接觸後死亡、以及生物種類逐漸減少至消失的狀況。溝渠中的生物也深受其害,社子工作站的陳先生說,農藥排放至圳道大大影響了生態。

然而台北市政府長年忽視社子島的居民權益與環境問題,甚至間接強化社子島落後骯髒的刻板印象誤導民眾。推行「生態社子島」開發案其實是為了全區區段徵收居民土地、剷平在地生態、趕走該地產業,完全不思考如何解決長年缺乏環境正義與居住正義所衍生出的問題。

社子島上多處有初期森林與聚落、農田連結(照片:小雨蛙蝌蚪)
三、強調生態與綠建築,卻誤解永續發展

「綠能」、「低碳」、「生態智慧」、「生態資源」、「藍色水路」、「綠建築」、「綠屋頂」等,成為了「生態社子島」開發案的發展口號,主要計畫裡滿篇飛,但規劃者真有理解到這些主張的意義嗎?現在社子島中的鄰避設施、建築材料廢棄物、回收工廠就反映需要思考與解決的都市環境問題,就算把這些工廠趕出社子島,也會移到台灣另一個地方。

「綠建築」的真義就是使用永續的資源、製造最少的廢棄物、並理解周遭環境、提升生態品質。將綠建築放進社子島的脈絡,是如何運用永續的材料、改建居民的房舍、使建築可以最大化自然帶來的生態系服務、與周遭自然和平相處、並提升生態品質。蘆葦、竹林都是社子島的在地資源,也是建材之一,保有的傳統建築,也體現了祖先對自然資源的運用,房屋設計也反映了運用陽光、通風的智慧,社子島就是一個建築活教室!

最後,「生態社子島」提出有關淡水河與基隆河「藍色水路」與「水上休閒觀光」,卻不知昔日的社子島內部即擁有許多可通行小船的水道!何不復育社子島百年舊水路河道,將被縮減、挖深、改成排水溝的河道重新擁有水運與生態。其中生態復育的實踐的想法,以及與科技結合的實驗,就可能能成為所謂的「生態智慧」產業。「生態社子島」的目標,完全不需要「生態社子島」的開發手段。

百年舊河道改成的排水溝,需要河道自然化、提升生態品質(照片:小雨蛙蝌蚪)
四、 柯市長驕傲的「田園城市」,無需剷平社子島地文就能做到

作為台北「蔬菜專業供應區」的社子島,在「生態社子島」主要計畫裡描述到「……社子島成為臺北市重要蔬菜供應地區。然後續中山高速公路開通,中南部較低廉的農產品大量北上運進臺北市,社子島蔬菜產區漸失去近距離的區位優勢」。然而,現在的社子島是具有小農、多樣化、面對糧食危機的緊急都市蔬果供應地,尤其是不會被限水又能平抑蔬菜價格。如此可貴的種種優點,卻不見在主要計畫中提及。

訪問社子島農民得知蔬果銷售遍及台北多地:大盤商批發、農戶零售於濱江、環南、三水、士林、社子等市場;不只是果菜市場,社子島的蔬果也有人情味的銷售流向,例如當地居民、晨間運動人士、自行車騎士直接與農民購買蔬菜,在雜貨店「柑仔店」也可以看到社子島的蔬菜,供應當地居民;自用方面,具鄉村特色、自然形成的共餐聚點,分享共食了不同種類的蔬果,也分給不同的聚集人群。

如此可親的鄉村特色,不就是「田園城市」所追求的嗎?人口老化的休耕農地可以轉為「社區農園」,而政府要做的就是協助推廣無農藥的有機農業、實驗性之生態農業、環境教育等。

社子島鄉村新生活:重建「生命」與「生活」的新土地倫理

從社子島的地文歷史可以看出人與自然共同創造出的環境,從清朝開始就拓墾的河流沖積沙丘,到日治時期縱橫的河運水道,不只行船在葫蘆島內,也行船渡過淡水河、基隆河到對岸的蘆洲與士林。從漁農業興盛,至今成為台北都市中心僅存的農村田園景觀,跟都市人比起來,社子島居民更能體會到人與自然的關聯性。

從 1964 年開始的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低價徵收,造成了葫蘆島聚落的流離,炸開關渡、獅子頭隘門使基隆河水道驟變、社子島土地流失、大潮海水倒灌鹽化,1970 年社子島成為「洪泛區」禁建開始,而後墊高「城內」,設法讓水滯留在「堤外」社子島;接著走過填土量過大未通過環評的「台北曼哈頓」開發案、以及現在的「生態社子島」。多年來,社子島的居民明瞭,中央政府與台北市政府當局說不出你我的土地缺少了什麼、該需要什麼,而唯有無微不至地關懷且瞭解土地的人才知道。

因此未來,不僅聚落保留、也要保留農業生態系,其中也包含森林。因為不只是政府官員、開發商,連動物們也評估了我們的不動產,他們敏銳地注意地文、含水、草地中的生物資源、周圍樹林所提供的保障,失去這些要素,也會失去生物的互相扶持的幫助。人類無法獨行,必須體認人類只是自然界中的鏈環中的一部分。棲息地被破壞、除草劑與農藥的施用、工廠廢水違法排放等等未解決的生態問題,仍可以修補!社子島的生活環境應何去何從,在地居民與市府都要保有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觀、永續經營的土地和河岸生態系。這才是展望外來的台北市,成為真正進步的城市。


avatar

小雨蛙工作隊

小雨蛙,身形雖小,聲音特別宏亮,音量不輸大型蛙。活躍在田園與周邊的小樹林裏,不適居住在河域沼澤型的人造溼地裏。 工作隊成員抱括:一、狸貓小雨蛙,擅長結合自然觀察、生態批評、環境教育與社區參與等跨領域的視角與方法,引領社區改造日常生活環境,共創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新城鄉;二、小雨蛙蝌蚪,身軀透明好似看不清,但定睛五臟分明,喜好穿梭游移在各池畔觀察忖度,力行逃逸路線,你能在社子島裡一方正田園中找到它;三、口琴手小雨蛙,是四眼田雞,常常覺得眼鏡好侷促視野,但拿下又看不清,正在尋找一起 jam 的爵士同好。
延伸閱讀

小雨蛙,身形雖小,聲音特別宏亮,音量不輸大型蛙。活躍在田園與周邊的小樹林裏,不適居住在河域沼澤型的人造溼地裏。

工作隊成員抱括:一、狸貓小雨蛙,擅長結合自然觀察、生態批評、環境教育與社區參與等跨領域的視角與方法,引領社區改造日常生活環境,共創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新城鄉;二、小雨蛙蝌蚪,身軀透明好似看不清,但定睛五臟分明,喜好穿梭游移在各池畔觀察忖度,力行逃逸路線,你能在社子島裡一方正田園中找到它;三、口琴手小雨蛙,是四眼田雞,常常覺得眼鏡好侷促視野,但拿下又看不清,正在尋找一起 jam 的爵士同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