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玉華、林穎資 punkelephant、石易平/共筆
照片:Christine Lee、網站公開來源
前情提要: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城市研究中心(LSE Cities)的 Urban95 領導人學院計畫
The Urban95 Academy (Urban95 領導人學院計畫)為全球城市規劃者和都市決策者,提供了一套學程,期許能在各地創造實質的影響力,協力打造對兒童和親職更友善的都市空間。Urban95 這一個專有名詞,說的就是「以兒童視角來做城市規劃」的這一個計畫、95 等於三歲孩子身高 95 公分,是由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城市研究中心(LSE Cities at 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和伯納德·范·利爾基金會(Bernard van Leer Foundation)所創辦。
特公盟創始成員之一李玉華、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從事兒少及童年研究的石易平教授和眼底城事共同創辦人林穎資,用「民團 x 學者 x 專業者」角色,代表新北市政府,申請、獲選並參與了此「城市領導人計畫」。
由世界頂尖的學術研究機構 ‒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提供培育內容;而其他培育夥伴,包括設計師、建築師、行為科學家、以及各團體的政策專家,如:Gehl Cities for People(蓋爾人本城市學院)ARUP(英商奧雅納工程顧問)、NACTO(北美國家交通官員協會)、普林斯頓大學成功社會創新計畫、Brookings Institution(布魯金斯研究院)和 ITDP(國際運輸與發展政策中心)等。
為期六週線上課程和遠距會議討論裡,焦點鎖定「早期童年發展的介入」及「城市規劃設計」,幫助每一位城市代表,去理解一個城市層級的政策如何被評估為「成功政策」。檢視、產出兒童及照顧者在該座城市如何過得幸福的相關數據,並且將這些知識運用在公共空間及公共服務近用。
內容主題(如:社會及環境的挑戰、兒童視角看城市、永續及環境轉換、面對不平等、融合城市、社區鄰里規劃、都會街道空間、行動能力及可及性、客製化的設計介入、政府治理、公共目的性的領導、創新領袖等)與線上上課主題模組的圖示,示意如下:
接下來的一個月裡,眼底城事十月份的幾篇文章,玉華、穎資和易平,要把所有上過的課程內容和交流討論過的經驗,用讀書心得的方式,摘要重點,加上我們個人的觀點,補充台灣在地案例。敬請各位讀者追蹤、訂閱加小鈴鐺。
如果從一個三歲孩子身高 95 公分視角去體驗一座城市,你會為這座城市做什麼改變?
現代孩子,幾乎都會是在「城市」中長大了。
工業革命以降帶來的「都市化」現象,鄉村人口大量往都市移動就業,高度密集的居住模式與工業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衍生環境污染、交通安全、公共衛生種種都市議題及困境。隨著都市不斷擴張,產業發展變本加厲吞噬自然環境,21世紀是人類史上都市化最高的年代。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統計,全球將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會住在城市中,而迄今住在不管小、中或大型的都會地區 40 億人口中,將近三分之一是十八歲以下的兒童。估計起來,到了台灣目標要達到淨零排放的 2050 年,全球將會有 70% 的兒童居住在都會地區。
然在,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多數孩子的將難以逃離得在都會地區中的資源貧乏地帶(如貧民窟)長大的命運,這是身處經濟與社會高度發展的台灣的我們難以想像的巨大挑戰。
城市地區的生產力佔有全球 80% 以上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毛額),且越來越被視為能大力推進各種發展,包括全球最強大的創新可能、多元機會、人際網絡。高度城市化的未來,「在鄉村放養孩子」的可能已越來越低,也就是說,一個能夠成功培養下一代的城市,也需要具備能提供「人類生命的起源 — 嬰幼兒童及其童年」優質生活、學習和健康幸福成長的永續社會環境。
但是,我們帶著孩子居住的城市,實際上做到了嗎?城市處理了孩子的課題了嗎?孩子和其家庭、照顧者或所有關係者(如托兒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面臨的困境,被直面了嗎?被思索了嗎?被解決了嗎?或是,在任何早可預見的課題和困境大臨當頭之前,城市規劃者、設計專業者及政策制定者,能夠早一步著手運用兒童視角、兒童觀點、兒童經驗提前做準備?
從媽媽的角色,來看城市空間環境規劃設計,對婚育女性及對兒童帶來的課題和困境
被生活的城市(Lived Cities)這一個名詞,是玉華從讀荷蘭都市地理學者 Gerben Helleman(格本・海爾曼)讀到的重點,強調城市設計或都市規劃的專業者,要去理解使用者和生活者的需求,先於任何自身專業出發的規劃。
在兒童的公共遊戲空間的革新運動這幾年,仍不免體感深刻,遑論私有空間,整個公共空間,其實都是「為主流性別階級打造」的思維,並對弱勢性別、弱勢階級以及弱勢的空間資源使用者,明顯或隱晦地忽略、隔離、不友善或甚至排擠。白話文來說,就是把親子當作會移動的鄰避嫌惡設施(NIMBY,Not-In-My-Back-Yard),或更搞笑的是,很多公共空間根本讓親子「無法移動」。
在吳鄭重老師所寫的《廚房之舞:身體與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書裡,進一步讀到老師引用楊(Iris M. Young)的論述。
這一位研討「正義本質和社會差異」的美國政治理論家的《像女孩那樣丟球》所說的「活歷身體(Lived Bodies,且讓我叫它「被生活的身體」),是在父權文化規範的限縮處境下,只能「稱職扮演女性」的義務和職責,這和現在社會中,各種社會、常規和教育的環境之中,只能「稱職扮演孩子」的的義務和職責的景況,其實沒有什麼太不同;不過,不要以為我們可以任意扮演我們想要扮演的自己,這些義務和職責,早都被主流性別用各種規劃設計所制定,所有的多元開創性,都只能局部開放或在狹縫中生存。用白話文來說,就是妳只能當「我們想要妳扮演」的那一種女性,你只能當「我們想要你成為」的那一種兒童。
當代台灣社會仍然由女性多數負責照護工作,而照護工作中,有非常豐富的日常生活中的身體經驗,但許多資本主義造成男性勞動價值較高的景況,讓女性的照護工作的需求,被低估和貶抑,變成「較壓抑低下」而羞於啟齒的枝微末節,像是推著嬰兒車上下沒有人行道或障礙重重的城市角落,或像是一個孩子要換尿布但同時另一個不同性別的孩子要自己去另一間公廁,像是三歲小孩在公共交通運輸工具上要站坐何地或是抓握何處都不是任何政策的重點。一個「協助照護工作」的公共空間(如托育、遊戲空間、社區街道巷弄),需要讓兒童的照顧者覺得安全、穩定、受到肯定與認同,一個真正能夠「做自己」的地方。
而兒童本身呢?
透過一點一滴理解兒童如何在公共空間活動,如何不斷創造與維持人、事、時、地、物之間的關係去理解這個世界,和這個城市環境中的每一個元素建立關係,善用「被生活的身體」的概念,更有助於理解孩子的社會處境,結合身體處境、社會情境與生命意境,營造出兒童在城市公共空間健康成長的可能性。
主流性別規劃打造制定規則所營造出來的安居樂業,從整個社會、村莊鄰里、社區街坊,逐漸縮小到集合住宅本身的室內空間,更加增加了弱勢性別、弱勢階級以及弱勢的空間資源使用者的生活難題。有時候不免開玩笑說,如果乾脆讓女性、親職照顧者或兒童青少本身來治國、城市規劃或是政策制定,許多非常接地氣的生活難題,才比較有實質解決的能動性。
但是,這也是太不負責的一個玩笑,因為,我們希望的規劃設計專業工作者,是要從換位思考、實務角度、使用者經驗,採納融合由下而上的自發創意,執行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把自己的工作,直接交給空間資源使用者去幫做工作,或是表面形式地讓空間資源使用者天馬行空許願但又無法實作,或甚至是搬出一套讓空間資源使用者一起忙碌一陣的參與式過程,最終卻還是照著由上而下的規劃設計去做。
從吳鄭重老師這一個從「身體 – 空間」出發的分析路徑,都市地理學研究者 Gerben Helleman 所提「被生活」的可玩城市論述,再搭配對照 Urban95 直接提出了用三歲孩子的尺寸、視角、觀點、體感和被生活的經驗作為方法,去實務地規劃設計一座城市,在我們看來,各方所見略同、思路不謀而合。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想必大家都聽過了,那麼,伯納德·范·利爾基金會是什麼?
Urban95 這個全球倡議計畫,與城市領袖、重要決策者、規劃者、設計師、倡議者和社區工作者合作,支持嬰幼兒童的健康發展,也支持照顧者的身心幸福 — 目標鼓勵城市打造出讓兒童可以在各個社區鄰里成長、學習、創造、探索和遊戲的空間環境,而且盡可能去照顧越多的家庭越好。「因為一座可以為嬰兒、幼兒和照顧者好好運作的城市,就是一個對每個人都適用的城市。」
這句話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因為,這就是哥倫比亞波哥大前任市長安立奎・潘納羅薩說過的:「兒童是指標性的生命物種。如果我們能成功為兒童建造一座城市,這就是對所有人而言都成功的城市」的換句話說。(延伸閱讀:進步城市規劃的最佳指標 — 兒童權益福祉大數據)
位在荷蘭海牙的這一個基金會,專注於兒童福祉研究,尤其是從出生前到五歲的發展。1949 年成立、1965 年開始照顧全球嬰幼兒童及家庭。嬰幼兒大腦迅速地發展,他們需要照顧者充分關愛,還有在健康環境中長大,確保得到適當的醫療、營養、免受傷害以及遊戲的機會,促成更強的學習能力。孩子的早期經驗,塑造了他們的大腦,而童年環境的各種微小到巨大的改變,都會延展影響每一個人的一輩子。
因此,伯納德·范·利爾基金會現在主要的倡議專案鎖定了三大方向:提供資源幫助新手媽爸(Parents +)、Urban95 兒童視角城市規劃 以及嬰幼兒童專業工作者的培育(Early Years through Leadership)。
從認識 Urban95、追蹤研究,到爭取代表新北市參加全球 Urban 95 城市規劃學院
Urban95 這一個 2018 年出現在「兒童友善城市全球同溫層」版面的倡議專業,在伯納德·范·利爾基金會發出前導試測階段時,在荷蘭攻讀博士的穎資,就在台灣「遊戲與童年讀書會」邀約大家參加,打開眼界認識這個城市規劃方法;接著,特公盟內部暱稱「智庫」的玉華,在同一年更繼續積極開始追蹤及研究。(延伸閱讀:兒童友善城市:特公盟引入國際經驗改造台灣兒童遊戲空間)
當時,非常驚喜於以「兒童視角」為主體的這一個規劃設計方法,因為自 2015 年從台北市開始參與兒童的公共遊戲空間(如公園、綠地及遊戲場)到 2017 年的華山大草原遊戲場案並且推展到新北市,特公盟開始和眼底城事、為為設計及境觀設計希望研發出台灣自己的「兒童青少參與式設計」的本土論述及執行方法,任何他方之石或巨人肩膀,都會是重要參考。
而當時的特公盟,在 Urban95 發行的《An Urban95 Starter Kit: Ideas for Action(兒童視角城市規劃:初心者行動點子懶人包)》四個主要方向「公共空間的規劃」、「行動能力的支持」、「幼兒童年的服務」和「數據基礎的管理」之中,盤點了台灣已然在「公共空間的規劃」這一個項目裡的十三個點子,許多早也開始著手小試:
- 社區的快閃遊戲活動 ☑️ ← 創藝樹協辦快閃遊戲
- 地方文史故事的裝置 ☑️ ← 青年公園的太空堡壘
- 公開且安全哺乳場所 ☑️ ← 性別友善的公園廁所
- 適切行為提醒的設計 ☑️ ← 正面表述的友善告示
- 短暫臨時的街道遊戲 ☑️ ← 街道遊戲群募已展開
- 特定公設的定時開放
- 公共繪本說故事活動 ☑️ ← 參與式工作坊的必備
- 整個城市都是遊戲場 ☑️ ← 特公盟一直的主旋律
- 自然遊戲的花圃公園 ☑️ ← 自然素材使用及鋪面
- 為每個嬰孩種一棵樹
- 融合綠化和遊戲空間 ☑️ ← 用原有自然景觀設計
- 目標性空氣品質改善
- 自由遊戲專長工作者 ☑️ ← 遊戲孩子王長期培育
2019 到 2020 年,伯納德·范·利爾基金會的 Urban95 計畫,邀約了赴荷蘭攻讀博班的穎資和特公盟的玉華撰寫台灣的案例,分別是特公盟的「還我特色公園」運動和眼底城事在同安街做的參與式設計空間改造。
在《The City at Eye Level for Kids(用兒童視角看城市)》網羅全世界 30 多國 100 多位作者共同寫作的 70 多個案例收集,從孩子和親職的面向,怎麼創建形塑一個城市。主題分類,包括了兒童友善基本題、 兒童的場域、街道就是遊戲場、兒童取得所有權、城市就是學習場所、兒童和家庭的福祉、參與和融合,最後迎向兒童友善城市,堪稱是現今最豐富的「兒童核心、親子主體」的城市規劃設計合輯。
2021 年初,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都市研究中心宣布和伯納德·范·利爾基金會合作,開設以城市為單位,訓練城市領導者、決策者或主要影響者的 Urban95 領導人學院計畫,邀約全世界各界提出申請。根據申請提案的能力、參與過程的政治承諾以及地理區域的多元性,評選進入計畫的城市代表,得以加入線上課程、自學/討論、工作坊小組實習及實體參訪。
於是,作為島內移居新北市的新住民玉華,立刻向新北市主責國際交流的秘書處提議,由我們組成「民團 x 學者 x 專業者」代表團,申請並入選了第三屆的「全球城市領導人計畫」,當時亞洲只有印度、尼泊爾、蒙古、菲律賓和台灣。計畫各種增能內容,涵蓋理論、專業到治理領導,課程材料則包含預錄的線上演講與課程相關的閱讀材料。
學員必須每週按時交作業並參加線上討論。即時的遠距課程,學員不但可以親自向當週主要講師提出問題,在學員討論時間,也有機會與來自不同城市的同學交流,認識不同城市的政策背景與推動兒童友善城市環境的想法。許多城市的學員,來自公務體制內的政策制定者、市長辦公室幕僚,或甚至是市長本人等,例如巴西美景鎮(Boa Vista)市長阿瑟·梅洛(Arthur Henrique Hernandez Ramos de Oliveira Melo)便親身上線分組討論;每一位代表,都能透過線上直接互動交流,促進城市間的互相學習合作。
課程中的最大驚喜禮包,是鼓勵參與的城市提案,提出可以直接做政策改變的競賽,提案獲勝的城市,在課程結束以後受邀前往英國倫敦進行實體訪問交流。
很可惜的是,玉華、穎資與易平皆不是實際體制內夥伴,無法參與這個提案挑戰。希望在未來,其他城市體制內外的夥伴,有機會申請這個課程,並參與政策提案挑戰,成為「兒童核心、親子主體」國際舞台上的真正台灣之光。
後記:學院校友和關心議題的大眾的免費活動
在十月十二日,會有一場「從童年需求到城市實踐:讓孩子參與城市設計的策略」的公開實體及線上演講,校友及所有聽眾都可以自由免費參加。
不一定是兒童視角的城市規劃,更多關於城市議題的演講或討論,也都可以到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 YouTube 頻道 或 Spotify 播客頻道 收看聆聽。
在這之前,再一次提醒大家,接下來十月一整個月,玉華、穎資和易平要把所有上過的課程內容和交流討論過的經驗,用讀書心得的方式,摘要重點,加上我們個人觀點,補充在地實踐的案例,提供給大家參考。敬請追縱、訂閱加小鈴鐺。
全文完。
台灣「遊戲與童年」研究群社團版主。與各國作者合撰《City at Eye Level for Kids》、《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公園遊戲力》及《45 Urban Ideas for Ukraine — and Every Other City in the World》等書。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育研究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 Urban95 兒童視角城市規劃領導課程證書。’14 年因成為阿皮和阿兜的媽媽,開始關注兒少權利議題。’18 年與眼底城事參訪倫敦出版專題報導,並開始擔任以下講者:’19 年兒童友善城市歐洲聯盟布里斯托大會、’20 年布里斯托自然歷史聯盟網路論壇、’21 年香港創不同學院 好玩大學網路課程、’22 年世界都市公園大會網路論壇 及東京澀谷世界鄰居日網路論壇、’23 年國際遊戲協會格拉斯哥全球大會五國平行對談 及 紐西蘭遊戲協會網路論壇。
成為媽媽前,曾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英語教育顧問、醴瑠服務社企創意長、苦勞網義務編譯、英國樂施會書店志工和伊甸基金會活動義工。
時常懷疑是否因為從小在城市街頭晃蕩成性,才選擇空間規劃為業。腦袋裡有一張世界發呆地圖,堅信一個好城市要有許多免費可以盡情坐著發呆與躺著打滾的角落,為此努力發掘與創造地圖上的新標點。
天主教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暨系主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社會學博士。 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化資本、家庭社會學與兒少研究。近期研究一為當代台灣家庭教養的階級差異與親職實踐,包括寰宇文化資本的 制度化、台灣階級化教養的場域實踐、以及親職教養從兒童到成人子女之長期追蹤;二涵蓋東亞社會童年社會學的建立,包括兒童與青少年的自主性發展、台灣兒少在時間與空間上的結構化趨勢、以及遊戲相關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