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童嗎?請三思:城市照顧親子,他們才能回饋社會

文字:李玉華/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特公盟)
圖照:Christine Lee、Urban95 課程及網路

將資源投注在兒童和照顧者吧!因為這個族群,對城市發展是很有幫助的!

城市規劃資源必須好好投入在每一個人的童年,根據「Urban95 課程」的歸納,有三大理由,請大家一起三思。

第一個理由,因為規模。全球有 2.5 億名兒童沒有獲得他們所需的照顧,沒有那些資源,他們無法展現生來的潛力。但是如果我們開始投入資源,人類社會將有更無窮的發展。

第二個理由,基於社會投資的回報 — 早期投資,可以產生更廣泛的社會和經濟價值。根據 Urban95 估計,我們每投資一美元在童年,未來可以獲得高達十八美元的回報,也就是說,越早投資在嬰幼兒,我們可以預料未來孩子長大後,他們會大有發展,而他們對經濟和社會都會有所回報 — 城市照顧親子,孩子回饋社會。

第三個理由,也是最重要的理由,與腦神經科學有關。嬰兒大腦的發展,被他所經歷的環境、經驗和世界所塑造。

Urban95 的課程一開始,就在帶著大家重新認識嬰兒幼兒甚至童年發展的重要性。且讓本文摘要給大家參考:

嬰兒在生命的前幾年內,大腦中發生的事情,往後將永遠不會再一次發生。他們的腦中,每一秒可以建立多達一百萬個連結,如果我們能夠讓這些連結變成健康的連結,每一個人的前途不可限量,因為我們掌握了人類生命初始五年,而這五年是腦發展的最佳時機

在生命的早期,是建立身份認同、自信心、同理心、耐心、好奇心和自我控制等的時期,不只以上這些,其實還包括所有我們想像得到的關鍵字。而這些的建立,完全是靠腦內神經各種通路的連結和神經元突觸。人類一出生的前幾年裡,腦內神經的連接程度和經歷的反應,是最強烈的時期,之後再想彌補都可能無可取代。

因此,任何和「童年照顧」相關的專業人士,包括都市設計者或城市政策規劃者,確實需要思考一下怎麼充分利用這個非常特殊的生命階段。

這二張照片,可以看到的是一個沒有機會獲得什麼資源的嬰幼兒的腦,和一個優質環境、豐富刺激的嬰幼兒的腦。左者僥倖存活、右者蓬勃發展。而環境中提供發展的這些機會,主要是「反應靈敏的照顧」和「有利於健康連接」的環境。

這就令人想到了二個相關的資源:一個是美國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FIND(用影像紀錄促進發展的親子互動,Filming Interactions to Nurture Developments)」計畫,一個是 2020 年的 Netflix 曾經播出一齣叫作「Babies(零到一歲)」紀錄片。

先說美國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的研究,那是因為在閱讀「親職腦的發展」文獻,發現伯納德·范·利爾基金會也推薦這個協助教育「照護者和兒童如何正向互動而促成哺育發展」的影片計畫。內容提到正向互動就像是打乒乓球一樣,需要 Serve and Return(發球和回球)五個步驟:

  1. 和孩子齊對焦:孩子表示對啥有興趣就要跟上 
  2. 支援並且鼓勵:跟上後要表示興趣和支持探索 
  3. 確認焦點名詞:幫孩子確認有興趣的這個是啥 
  4. 積極來回互動:開始在其上配合孩子探索遊戲 
  5. 練習跟著起始:孩子換焦跟著結束並開始新焦 

這個影片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影片不長,五個步驟非常簡單,其實不只對嬰兒,對幼兒和大兒,甚至對「你老婆/老公在你身後看著你,而且他很生氣」的某些親職照顧者,應該也很有用,可以積極練習。

而「Babies(零到一歲)」紀錄片,內容則是進一步討論到語言學習議題:嬰兒出生一年之內,會習得 10 到 50 個字彙,端看他們所接觸的「輸入」是多少、有多豐富,像是媽爸和他們說話或一起閱讀等。這是環境中只有一種語言的嬰兒,更別提二種以上語言環境的雙語嬰兒或多語家庭。

嬰兒學習語言,甚至是胎兒,都是以「音樂旋律」的方式來辨識其自然的邏輯脈絡,從中「區別語塊」再去找出並建立「字彙」和「語詞」和「用的時空脈絡情境」。 

歷史文化對人類的影響甚鉅,所以人們對同一個字彙,有不同定義,就會造成溝通的落差。親職照顧者通常也會因為這樣,對於嬰兒的單字學習非常執著。

但是,嬰兒學單字,是怎麼知道一個新的單字的開頭和結尾的呢?什麼聲音通常會跟什麼聲音連在一起?嬰兒要區分不同的單字?是從嬰兒聽到它們的頻率多寡。其實嬰兒自己在做「聲音搭配的統計學」,就像語言學常提的「collocation(搭配詞)」,也就是人類說話或寫作時,習慣用在一起的詞,例如我們常說走路(動詞加名詞),而不太常說「走橋」,而孩子可能在說了「走橋」後,發現大家的反應,而更新自己語庫不再用這說法。 之後,嬰兒再把辨識出的聲音,連結到聲音所代表的人或物,也可能會是用「消去法」把沒有在場的人或物消去,這也是在做「聲音搭配和語言學習的統計學」。

就我所知的世界級 collocation(搭配詞)的 linguistic corpus(語言學語料庫)是劍橋大學加上其它三、四個龐大研究人力的單位花上十數年做出來的。而一個小小人類嬰兒,就在成長過程當中,自己在腦子裡做了一個語料庫。人類嬰兒真的十分強大,因此,當我們提供優質的成長環境,他們就能從足夠的資源真正茁壯

到底為什麼嬰幼兒的腦神經發展這麼重要?孩子的童年是不是稍縱即逝?

從嬰兒出生後,實際上是在生命最初幾年,大腦以非常快的速度在大腦細胞之間建立連接。 每秒鐘,大腦細胞之間會建立 700 到 1,000 個新連接。所以,大腦在吸收各種經驗、身體互動、體感感覺以及如何處理所聽到、所看到的所有人事物。 

任何和「童年照顧」相關的專業人士,包括都市設計者或城市政策規劃者,可以想像一下,嬰兒的大腦有點像巴黎的古老城區,那裡有成千上萬條小小的街道小路,在不同的方向上蜿蜒曲折。這樣,會不會讓都市設計者或城市政策規劃者對於「城市中的最年幼的居住者」產生較多同理,因為他們的腦中也在做空間結構的規劃和各種人事物關係的連結。

在嬰兒的大腦中,有許多不同的路線和可能的連接,從一個神經元、一個神經細胞到另一個神經細胞。所以,在發展過程中,那些經常使用的途徑得到保留和加強,而不使用的途徑則會消失。成年人的大腦,看起來更像是法國都市計畫師 Baron Georges-Eugène Haussmann(喬治-歐仁・奧斯曼)整頓之後的巴黎,有大條大條直通一地到另一地的大直路像是林蔭大道,但是大人不會像嬰兒的大腦那樣,有成千上萬條小小的街道小路。 

不過,大腦永遠不會停止發展,直到你死去。如果你已經 100 歲了,而你學到了之前不知道的東西,你的大腦會建立新的連接,活到老學到老沒有錯,只是學得慢很多,因為最快速發展的時期還是嬰幼兒時期。

再用另一個比喻,來形容嬰幼兒大腦發展的重要性。童年的大腦發展,就是建築師、結構技師、土木工程師、機電師等最在意的房子的根基。如果你的房子基礎不牢固,或者初期電線配置不佳,想進行翻新,找來一個承包商看著房子,他說:「你這個房子建得不太好,打開牆壁有發現壞掉的電線,基礎有裂縫。我認為你最好是整個拆掉重建。」重建之後,將會獲得一座更好的房子,花費可能比修修改改更少。

但是,人類的大腦不能這樣做。你不能把它拆掉,你不能重新開始,所以你必須使用最初建立的東西,最初的東西,就是每一個孩子的優質的童年、優質的成長環境和前者促成的優質大腦發展。説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很不簡單。

萊斯大學經濟學教授 ​Flávio Cunha 博士被訪問時,提到他記得小時候一個影像,爸爸經營建築材料行,他記得爸爸常常在賣的東西之一是絕緣膠帶,他對絕緣膠帶是有感情的,所以他的神經元和絕緣膠帶的關係纏繞得很緊密,神經元一旦被建立,是被對童年和爸爸的情感更加強化的,也完全不能重置切斷的。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許多腦神經發展和大腦神經元的建立,和空間環境、和裡面的人、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太多太多都息息相關。

他本身的研究,涉獵了早期投資兒童的差距、兒童在早期生活中經歷環境的不同產生的人力資本也有差異,要怎麼量化環境差異等,例如:媽媽對兒童發展的認識越深,越能促使媽媽投注資源在孩子身上,如何引導媽媽對孩子技能形成產生信念,政策能促使母親對孩子技能的期望值提高,投資會增加、孩子發展也會提高。

或是,家庭通常生越多,平均投資在孩子身上的資源越被稀釋,但若有外部政策投資,整體來看,所有孩子的智商都會收到早期投資而提高,或家庭會信任傳統健康檢查或偏愛天賦較好孩子而投注較多資源,但若有外部政策投資,就會彌平家裡的不平等落差。

但是,以上這些,不代表童年的照顧都落在普世的主要照顧者—媽媽的個人,或是家庭本身而已,我們要思考的是這些研究裡提到所謂的「外部政策早期投資」,也就是城市資源怎麼照顧親子這一個部分。

嬰幼兒和照顧者是 Urban95 城市規劃的主角,練習用他們的視角和體感去觀察

嬰兒、幼兒、他們的照顧者在城市規劃實踐中常常被忽視,所以 Urban95 將兒童和照顧者提升到規劃部門優先順位。因此,如果要建立一個能夠回應親子需求的課程,首先需要了解他們對城市的看法。

但是,如何向城市規劃專業工作者去傳達「從幼兒的角度看」是什麼樣子? 有一個簡單的練習,可以幫助大家從「95 公分的角度看世界」。

讓我們首先從三歲幼兒的角度出發。閉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的身高是 95 公分,也就是大約在你的膝蓋附近,你站在你的城市中。你看到了什麼? 

也許你看到了你的照顧者的手和腿。也許你正抬頭看著他們。

當你四處看時,你可能會看到大卡車或甚至摩托車的輪胎。以你的身高來看,你可能看到很多垃圾桶。如果街道很漂亮,你甚至可能會在人行道上看到一些花草植被或樹坑。 

想想你可能聽到的聲音。是大卡車和車輛的嘈雜聲嗎?還是你能聽到鳥兒的歌唱聲? 在那個高度,你也更靠近不同車輛的廢氣和排放物。你認為空氣是乾淨的,還是你能嗅到廢氣臭味?

在那個年齡,你可能會有很多第一次的經歷,你的大腦每分鐘形成百萬個連接。 

也許你想要跑去探索一些你第一次看到的東西。也許有不同的花朵,你想要停下來聞一聞。也許有一個圖案,你想要在牆壁或地板上追著跳跟跑。

在那個時候,你的照顧者怎麼樣呢?他們讓你這樣做嗎?還是他們擔心你可能會受傷?還是出現了正義魔人路人,指教你的媽媽怎麼教小孩?於是你的媽媽就阻止了你的探索?

當你在思考和體驗這一切的同時?我想提醒大家,當我們從 95 公分的角度思考時,不僅僅是關於你在那個高度看到或作為一個孩子經歷的事情,同樣也是關於照顧者的經歷。照顧者能夠在城市中提供培養環境,照顧孩子。

那麼,也許我們也需要花一些時間想像自己是一名照顧者

站在繁忙的城市街頭,身邊有一名孩子。也許你正試著趕公車,公車會帶你去托育中心,你想把孩子送到那裡,也許那輛公車已經在路上等了幾分鐘,而你站在馬路的另一邊。你看到了什麼?也許有噪音,有汽車,汽車正在加速,它們行駛在人行道上,人行道是乾淨的還是骯髒的。

為了過馬路,你需要等紅綠燈變綠,以便可以過馬路,你擔心汽車是否能及時讓行,你擔心帶著孩子走,你是否真的能夠及時過到另一邊?你也可能擔心如果你錯過了這班公車,要繼續在這個車水馬龍的路上,再等上 20 到 30 分鐘。

在這種時刻,當你被所有這些不同的刺激和情況包圍時,哪裡有時間提供照顧呢?在那個時候,你對照顧有什麼反應?我們真的能夠為孩子建立健康的連接嗎?

這就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時刻,我們的城市,對照顧者有什麼樣的壓力影響。我們的城市,對照顧者在這些空間穿梭行動時,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讓我們先用以上的同理心方式,練習個幾天,然後問問自己,厭童嗎?我們不都曾經是 95 公分高的孩子?當時的我們,面對的成長環境,和現在的親子面對的城市空間,是一樣的嗎?

請一思、二思,三思之後,Urban 95 先給了一個結論:多年來,當人們談論幼兒早期發展時,習慣於將健康、營養、教育和社會福利等主題納入討論。但是,很少有人把照顧者的角度都包括在內。通過 Urban95 在全球 50 多個國家執行的工作,總結是必須考慮到照顧者在撫養幼兒時所經歷的各種情況,確保他們的幸福感是至關重要的。

一個國家談到照顧 0 歲到 6 歲的政策、一個城市談到規劃 0 歲到 6 歲的環境,就一定要談到「親子」或「照顧者」的設施和服務,因為,嬰幼兒是極度依賴於他們的照顧者的,他們不會獨自在城市中漫遊,是要靠照顧者移動、是要靠照顧者支持他們探索,不可分割。例如上圖,就是他山之石「World Bank(世界銀行)」針對 0 歲(孕期)到  6 歲所做的分齡細項整理。

因此,照顧者是在日常生活中為幼兒提供基本需求的人,但他們也是創造不同機會,讓幼兒笑、學習並與環境建立各種自然連接的人,照顧者是負責確保環境穩定,保護幼兒免受任何壓力的人。所以當你給照顧者壓力,你等於是間接在迫害他照顧的那一個或那一些孩子。

從今天開始,當你看到一名照顧者帶著他們的幼兒在城市中行動和探索,請想一想他們肩負的巨大責任,這將影響每一個孩子未來的安心、健康與幸福。從設計和政策制定者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事情是考慮到照顧者在探索城市時的觀點。

最後,一個簡單的例子,通勤或者進行一趟特定旅程,對一個單身個體來說,很簡單,對吧?只需要從家到工作,再從工作回家,或者我可以在中途幾個地方恣意地停下來做任何事,但這不會很複雜。

然而,當我必須在城市中帶著嬰幼兒或是各個年齡孩子移動時,我的旅程可能變得非常非常非常複雜(要說三次非常,甚至九次,但有點像是在灌水賺篇幅)。當你在城市中帶著嬰幼兒,你就是必須確保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停下來等待、休息或處理各種突發的照護工作。帶著孩子在城市之中,如果沒有優質環境和服務支撐,已經自我無力感高升且已經無邊自我厭惡了,還需要其他人來嫌惡和厭童嗎?

親子需要的,是一個照顧他們的城市,等他們可以照顧它者時,才能從過往習得和獲得的正向經驗裡,開始用體感及直覺,給出愛與回饋。

註:Urban 95 的介紹可以閱讀〈導論:城市直接交給孩子規劃?也太不負責!怎麼善用兒童視角轉換,才是要練習的原則。〉

Beyond Playmaking 超越遊戲共同創辦人。與各國作者合撰《City at Eye Level for Kids》、《反造再起:城市共生ING》、《公園遊戲力》及《45 Urban Ideas for Ukraine — and Every Other City in the World》等書。

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教育研究所、英國倫敦政經學院 Urban95 兒童視角城市規劃領導課程證書。’14 年因成為阿皮和阿兜的媽媽,開始關注兒少權利議題。’18 年與眼底城事參訪倫敦出版專題報導,並開始擔任以下講者:’19 年兒童友善城市歐洲聯盟布里斯托大會、’20 年布里斯托自然歷史聯盟網路論壇、’21 年香港創不同學院 好玩大學網路課程、’22 年世界都市公園大會網路論壇 及東京澀谷世界鄰居日網路論壇、’23 年國際遊戲協會格拉斯哥全球大會五國平行對談 及 紐西蘭遊戲協會網路論壇。

成為媽媽前,曾是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英語教育顧問、醴瑠服務社企創意長、苦勞網義務編譯、英國樂施會書店志工和伊甸基金會活動義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