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賦能教育:從木作單元課程到自信與創造力的啟蒙

圖/文:喜習工作室

前言:學習從空間中開始

當孩子們站在自己家鄉的空間中,討論並改造身邊的生活空間,這不僅是學習的機會,更是點燃希望和學習動力的時刻。我們相信,這樣的學習過程不僅讓孩子們了解空間設計,還能讓他們感受到自己在社會中擁有的權利與責任。每一個小小的創作與改變,都能讓孩子們看到自己的力量,並勇敢地為未來提出建議和解決方案。

我們深信,教育的真正價值,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啟發孩子對生活環境的創造力與學習動機。通過創新的教學活動,我們陪伴每一位學員,挑戰自我,實現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目標,無論是他們自己,還是師長曾認為無法完成的事。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是學習者,更是觀察者、思考者與行動者。他們將學習到的知識與生活經驗連結,透過創造付出實際行動,解決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他們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改變者,擁有主動為自己和他人創造更好生活環境的能力。我們堅信,這樣的教育不僅是技能的傳授,更是賦能的過程,讓孩子們從學習中建立自信與實踐方法,並在未來成為積極、有建設性的行動者,從主動參與自身生活環境的改變,以至議題推動的行動者,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未來領袖。

空間教育課上,常見的風景:孩子們從不同角度觀察環境、空間與人之間的關係,思考:建築師為何這樣設計?如果我是建築師,我還可以怎麼做?為何建築師這樣設計、我可以怎麼做?

敲敲敲,創造力的起發

「小一的孩子能拿鐵錘和釘子釘木頭嗎?」
當我們在各地開展木工課時,每回都能看到家長、老師都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這樣的木工作品孩子真的能完成嗎?

事實證明,每一位來參與課程的學生不僅有能力完成,還做得非常出色。他們小心翼翼地測量、標記、組裝,甚至在最後展示出自己的作品——一個可以坐上去的L型單元。看著孩子們拎著完成的木工單元,介紹這個L型的單元可以怎麼應用時,家長總會不禁問:「這真的是你做的嗎?」

從製作過程中了解材料特性與製作方法,讓孩子能從創新思維的想法進一步落實與修正,了解工具的操作反而可以有效刺激孩子的創造力。

有時我們只是低估了自己和孩子的潛力

為什麼要透過木工課來作賦能教育?

因為這是孩子最能感受到成就感的起點,更是一個最基本、可以做到能夠改善生活的一個工具和作品!

這一堂木工課程不僅教會孩子如何動手製作,還讓他們學會用一個簡單的單元,去思考如何改變周遭的生活環境。這個L型木工單元,不僅能作為座椅,還能成為組合家具的一部分,甚至與校園原本的建築環境結合,圍塑出新的空間機能。

透過這樣的學習,孩子們第一次真正體會到自己的行動能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力:原來我有能力做出一個我可以坐上去、在上面玩耍的作品,原來我能為自己的生活環境與空間做出改變。

完成單元後,進一步體驗「L型」的形狀的使用方法,思考單元尺度在空間中與「我」的關係

「賦能不只是說你很棒,而是一步步拆解目標。」

讓孩子完成一個木工作品,遠不僅僅是給他們工具和材料這麼簡單。每個教學步驟的設計,都經過了多次調整與優化。

首先,孩子們需要從材料領取開始,學會辨認不同尺寸的木板;接著,他們會用紙膠帶標記序號,確保每個部分都有明確的組裝順序。最關鍵的是,我們設計了一款特製的量尺,幫助孩子們標註釘釘子的位置。

有人問:「為什麼不直接讓孩子用普通尺標記幾公分?」我們的回答是,這不是一堂單純的木工課,而是一場教育實驗。我們的目標是讓不同年齡、學習特質的孩子,都能憑藉自身的能力、在跟同儕相互協作的過程中完成作品,並且在過程中保持興趣與耐心。這些細緻的步驟拆解,有結構的支持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讓學員之間可以相互合作、不至於在過程中持續遭遇挫折(畢竟這一堂課的目標並非在訓練學生的挫折忍耐力),透過縝密的鷹架搭建,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參與實作,最重要的是在時間內完成一個大人都不敢想像的作品,最後的成果不只是每個孩子完成了一個L型單元,而是看到他們從心底對自己的肯定:「原來我也能做到!」的這種自信,不僅來自於作品的完成,更來自於過程中每一個細小任務的理解與成功。並且有時間跟一起學習的夥伴共同營造能回應生活環境需求的空間創作。

透過課程設計,降低課程參與門檻、促進有效合作,讓學員在每一個小任務中都可以專注於完成當下的任務。而非陷於挫折、需要等待老師協助的空白時間。

Believe in something larger than yourself… get involved in the big ideas of your time.

~ Barbara Bush

回應需求的設計實踐

如何引發學生的學習動能,我們從實務經驗裡驗證了:學生(或任何人)參與到超越自身的事物時,便能賦予他們目標和意義。

在每一次與在地團隊合作的課程中,團隊都會先問:你們需要什麼?環境裡有哪些可以運用的元素?孩子的學習需求是?

這些問題的背後,都是為了讓學生的學習能與需求相呼應。以笨港國小為例,團隊在正式開展課程前進行了多次田野調查,發現校內缺乏一個能滿足多功能需求的靈活空間——既可作為巡迴書車的閱讀區,也可供孩子們在等待家長接送時放鬆片刻。我們以此為基礎進行課程設計,透過孩子們的動手創作,一步步將觀察到的需求轉化為實際的解決方案,讓設計真正服務於使用者的需要。同時,營造讓孩子們在參與這些超越自身需求的任務時,發現了學習的意義與目標的學習環境。

在木工課程的最後階段,孩子們完成的不僅是自己的L型單元,更將這些作品延伸到校園的公共空間中。他們重新思考:這個L型單元除了作為座椅,還能有什麼其他用途?第一個誕生的創意是「閱讀角」,孩子們將木工單元靈活排列組合,打造了一個專為巡迴書車設計的舒適閱讀空間,方便師生共同使用。隨後,他們又提出結合植物與木框架的設計,創建了一個休憩空間,成為校園內一處安靜而富有綠意的角落。

笨港國小學生共同創作的成果變成學校的讀書角

孩子們在實踐的過程中,經驗了從學習者轉變為環境優化的參與者,認識到自己的作品如何回應現實需求,並為校園增添了更多便利與溫暖。正是在這些超越自身的目標中,孩子們找到了學習的動力和成就的意義。

「從L型單元到昆蟲旅館的轉變」學生作品對於空間的影響,不只停在課程中,更延續在學校的課堂上,笨港國小的單元在自然課老師的引導下變身為「昆蟲旅館」

賦能的最終目標:看見孩子的潛能,培養學生成為並肩作戰的夥伴

這堂課的真正價值,不僅在於孩子們學會了木工技法、動手製作,更在於他們學會活用自己的創造力與實踐能力去解決問題,改善生活。當孩子們坐在自己親手製作的L型單元上,或看到自己的昆蟲旅館被小昆蟲佔據時,他們不僅感受到成就感,更開始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身邊的世界。


喜習工作室是台灣首創專注於環境、永續、文化核心的兒童建築教育機構,致力於通過環境空間的設計,帶給孩子橫跨建築、設計、藝術人文和環境永續等多領域知識,同時培養設計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曾獲親子天下「2023教育創新100」、遠見天下「2023未來教育台灣100 」等獎項肯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