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城事

eyes on place



東亞的日韓台:兒童文化設計的發展與現況

圖、文:林宇儂 Uno Lin(studio uno 與諾文化設計創辦人)

編輯引言:前一篇文才很遺憾地說《做孩子事、和孩子一起做事的亞洲城市》無法寫到地球北部的日韓,萬忙撥空的林宇儂就給了一篇讓我許願成真的日韓案例,讓我客座的遺憾少了一點。  

我對宇儂的認識,始於拜讀他 2020 年在小典藏平台的文章,大驚喜於台灣竟然有可以將「兒童權利」轉化成兒童文化設計的產品、展覽、空間等八爪章魚能力為兒少的設計師的存在,自此就開始,便一直是向他學習和他同進的同溫同路夥伴。

幾年前,我跟宇儂前後相繼分別去觀展的「兒童的世紀 (The Century of the Child)」展覽裡,一個很真實的核心提到,現在的兒少友善倡議,其實是很北歐(Nordic)面對童年生活、設計思維的,這樣的倡議本質,就是:拒絕過度工業化、逃離現實失業貧窮無家困頓的社會環境(escapism)、公益愛智、好好生活導向(well-being-oriented)、兒童核心(child-centred)、童年自由(freedom of childhood)和性別平等。  

這讓我驚覺,原來對於自嘲自己是歐洲人或英國人的他跟我,回到亞洲要做的事情,是一個社會長期文化的翻轉,而這個翻轉的受益者,是這一個社會長期處於弱勢位階、不被認為有權利或主體(agency)的兒童青少。  

對於二月專題的最後一篇邀稿文,感謝宇儂使用了一個充滿希望的語調作為結語,也堅持用設計師專業做了文章封面 😜。從多年前在台灣開始推展兒童文化設計的他,依舊在這一條路上各種正向的多元嘗試前進,也是給作為相對走得較久較老倡議者的我們的鼓舞 — 我們也必須找到持續為兒少做對事的動能。

在二月的專題《做孩子事、和孩子一起做事的亞洲城市》之下,本文將從「兒童文化設計(Child Culture Design)」的角度,探討近年東亞國家在兒童與童年相關設計上的發展樣貌。

兒童文化設計這一概念源自歐洲,在亞洲的發展既面臨挑戰,也蘊藏獨特的機會。本文將介紹一些東亞的案例,包括榮獲 2024 年日本 Good Design Award 最大獎(GRAND AWARD)的 「RESILIENCE PLAYGROUND プロジェクト」,以及韓國與臺灣近年來在兒童文化設計上的創新實踐。

兒童文化設計是什麼?

筆者曾於瑞典哥德堡大學的兒童文化研究所就讀,爾後將這一領域的知識帶回亞洲、臺灣。簡單來說,兒童文化設計是設計的角度出發,去看兒童在當代社會、文化、家庭所形塑的童年下,從孩子的視角,發現他們面對的問題與需求,嘗試提供幫助與解決的方法。

兒童文化設計不僅關注兒童作為設計的使用者,更強調兒童的想法和參與,使其成為設計的共同創造者。(更多兒童文化設計相關文章,可參考這個連結

日本的「RESILIENCE PLAYGROUND プロジェクト」——讓「玩」成為每個孩子的權利

2024 年 Good Design Grand Award 最終 20 件入圍作品中,由福井縣的株式会社ジャクエツ(JAKUETS)發展的「RESILIENCE PLAYGROUND プロジェクト」獲得大獎。這一結果,令我振奮,一方面看到兒童相關的設計被重視,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亞洲對於「遊戲」與兒童發展的關注逐漸提升。

團隊在設計背景中提到:「目前接受醫療照護的兒童的現狀是,由於遠離遊戲,存在著缺乏人際交往和情感豐富度的問題,例如『他們三歲了,但從來沒有和朋友一起玩耍過』、『他們沒有玩耍的機會,所以很少微笑,只會對照顧者假笑』。

另外一個困境是,成年人先入之見,例如:「你不應該那樣做」或「你不應該玩這個」,阻礙了孩子玩耍。針對「想玩也玩不了」的問題,我們嘗試從遊樂場設備的角度主張,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使用設備。我們的目標是鼓勵接受醫療照護的孩子造訪當地的遊樂場,而不僅僅往返於家和醫院之間,並讓此設施成為他們認識新朋友、朋友一起玩耍的媒介。」

該計畫致力於開發適合身心障礙兒童以及所有兒童的共融式遊具,強調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與社會設計的價值。設計過程中,醫生、家長及兒童共同參與,確保遊具既符合醫學專業的建議,也真正回應兒童的遊戲需求

為了讓不同感官敏感度的孩子都能自在遊玩,設計團隊選擇柔和的色調與流線造型,並避免使用繩索、網狀結構等可能帶來疼痛感的材質,讓敏感程度落在光譜不同區塊的孩子,都舒適地享受遊玩的樂趣。系列遊具包括: 

「KOMORI」—包覆型鞦韆,提供安全感與包圍感,適合感覺統合需求不同的孩子。 

「UKABI」— 浮環形彈簧遊具,鼓勵孩子自由探索身體動作與平衡感。 

「YURAGI」— 互動式彈跳床,促進孩子之間的社交與協作遊戲。

為亞洲童年而設計

亞洲長期以來較為重視學科教育,因此,要發展更多以遊戲本身為核心或非特為學習目的的設計,一直是亞洲兒童文化設計發展上的挑戰。

值得開心的是,「玩」、「自由遊戲」在近年逐漸受到關注。而「RESILIENCE PLAYGROUND プロジェクト」的獲獎,正是兒童文化設計在亞洲發展的一大象徵,將「玩」視為童年不可或缺的體驗,是孩子發展認知與學習新事物最棒的方法,也是我們可以從設計專業提供協助的很有趣的切入角度。

韓國 PLAY31 — 以設計實踐兒童的「遊戲權」

PLAY31 由韓國設計師嚴孝貞(엄효정)創立,她是筆者在瑞典求學時的學姐,畢業論文《快樂童年(Happy Childhood)》以兒童參與設計的方式,將 《兒童權利公約(CRC,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條文轉化為簡單易懂的插畫與文字,使這些法律概念更容易傳播與理解。

回到韓國後,孝貞以設計師的身份投身社會議題,成立 PLAY31,以 CRC 第 31 條「遊戲權(Child’s Right to Play)」為核心,設計永續、有趣的遊戲工具與教育內容。PLAY31 透過遊戲,幫助兒童與成人從兒童的視角理解社會問題,並致力於縮小遊戲、教育、發展資源的不均,讓更多孩子享有平等的成長機會。

Dodori — 將永續概念融入兒童遊戲

PLAY31 在 2023 年以 Dodori 獲得 Good Design Award。這款設計的核心理念是讓兒童在遊戲中學習環境保護,並成為社區內應對氣候變遷的積極參與者。

Dodori 是一套可以連接瓶蓋的積木系統,包含平面連接的基本積木與可做垂直連結的「加號」積木,孩子們可以用它進行 2D 或 3D 創作。這不僅鼓勵孩子發揮創造力,也讓他們學習資源重複利用與永續設計的概念。

此外,PLAY31 透過精心設計的品牌推廣、包裝、貼紙、工作表及 YouTube 教學影片,使 Dodori 不僅是一件產品,更是一場提升環境意識的教育體驗。這項設計的成功,展現了遊戲如何成為孩子理解環保、實踐永續行動的橋樑。

studio uno 的兒童文化設計在地實踐與挑戰

從 2018 開始,studio uno 以兒童與城市「小自然」的探索作為主軸,舉辦多場「大自然的加冕(Crowned by Nature)」親子工作坊、並在國立台灣美術館兒童藝術基地策劃「你看!? LOOK!?」-一場可以玩的自然藝術展,以及設計製作多項給孩子的裝置藝術。

近期,studio uno 與即將開幕的新北市美術館合作舉辦營隊,帶領著一群「玩」的專家 — 孩子,造訪新北市美術館的自然場域,邀請孩子用他們的視角;以「遊戲」作為導覽的媒介,在園區的各個角落創造好玩的遊戲,也設計出自己心中的自然導覽員;與 studio uno 共創一份「兒童視角的自然遊戲地圖」(即日起可於新北市美術館園區前台索取!

在我的觀察中,臺灣的孩子並不缺乏創意及點子,但在勇於且自在地表達意見時,的確較為害羞。「表意」是一種需要練習的素養,也是「參與」議題、公眾事務的必要能力,期許在未來可以有更多鼓勵孩子;讓他們練習表達的場合、活動與機會,讓表達意見可以自然而然的內建在每個孩子裡。

終極期許,讓「玩」也能成為亞洲童年的核心文化

屬於亞洲的兒童文化設計正逐步發展,從共融遊具到遊戲教育,再到環保與城市探索,每個案例都顯示出「玩」作為兒童權利的重要性。

未來,如何進一步推動兒童參與關於自己的設計、讓遊戲成為城市發展的一部分,將是我們需要持續思考的方向。期許一起努力,打造更多元友善、更好玩、更回應這個世代兒童成長的童年文化。

studio uno|與諾文化設計 創辦人;持續以設計參與、支持兒童文化與權利;專注發展兒童、親子為對象的產品設計、裝置藝術、工作坊及展覽,亦藉由文字專欄,推廣倡議兒童文化設計、美感教育及兒童權利等議題。
畢業於國立瑞典哥德堡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HDK-Valand)設計碩士,主修兒童文化設計(Child Culture Design)。
www.linyunung.com


在〈東亞的日韓台:兒童文化設計的發展與現況〉中有 2 則留言

  1. 「betkolik güncel giriş」的個人頭像

    I am not sure where youre getting your info but good topic I needs to spend some time learning much more or understanding more Thanks for magnificent info I was looking for this information for my mission

  2. 「betexper güncel」的個人頭像

    Your writing is a true testament to your expertise and dedication to your craft. I’m continually impressed by the depth of your knowledge and the clarity of your explanations. Keep up the phenomenal work!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